问题

怎么看待对数学理论、定理「有什么用」这类问题?

回答
“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常常被丢进宁静的数学池塘里,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尤其当它指向那些抽象、精巧、似乎与日常生活毫不沾边的数学理论和定理时,更是如此。比如,一个初中生可能在学习群论的时候,会困惑:“这东西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一个大学生在啃代数拓扑时,会抓耳挠腮地想:“这玩意儿到底能帮我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坦白讲,我理解这种困惑,并且认为这是一个非常 值得探讨 的问题,但同时也觉得它 充满陷阱,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很容易陷入浅薄的功利主义窠臼。

首先,承认“有什么用”的合理性。

我们活在一个讲求效率和回报的时代。无论是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有所成,还是社会资源分配,都倾向于那些能带来直接、可见产出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询问“有什么用”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毕竟,时间、精力、金钱都是有限的,人们自然想把它们投入到“有用”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很多伟大的科学技术进步,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看似“无用”的数学研究。这些“用”不是一开始就能预见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被发掘出来的。比如,我们今天谈论的“信息论”,其基础是香农在信息时代前夜对通信的数学建模,这在当时看来可能只是一个优雅的数学游戏,但最终催生了我们如今无处不在的数字通信技术。又比如,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在爱因斯坦那个时代,更多的是对微观世界一种令人着迷的数学描述,但它却为我们打开了半导体、激光、核能等一系列改变世界的技术大门。

所以,当我们问“有什么用”时,其实是在问:

这个理论/定理的直接应用场景是什么? (比如勾股定理用于测量,微积分用于工程计算)
这个理论/定理的间接影响或潜在价值是什么? (比如群论为对称性提供语言,数论为密码学奠定基础)
这个理论/定理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逻辑学对推理能力的影响)

然而,“有什么用”的问法也隐藏着一些危险的预设和局限性。

1. 对“用”的定义过于狭窄: 很多人在问“有什么用”时,往往倾向于寻找那种立竿见影、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或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有用”。但数学的“用”远不止于此。它还可以是:
思想工具的塑造: 数学训练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方法。这些能力在任何领域都至关重要,无论你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哲学家、艺术家。一个扎实的数学功底,能让你在面对陌生问题时,思路更清晰,分析更透彻。
认知边界的拓展: 数学能够让我们探索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领域,理解宇宙运行的深层规律,甚至挑战我们对“现实”本身的认知。比如,黎曼几何的发展,最终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语言,让我们得以理解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弯曲。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巨大飞跃,其“用”在于对我们理解宇宙的贡献。
对其他学科的奠基: 许多学科,如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统计学,甚至生物学和心理学,都离不开数学作为其研究工具和理论基础。一个新数学理论的诞生,往往意味着为这些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纯粹的智识愉悦: 很多数学家研究数学,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美丽、优雅和逻辑的自洽性。这种对知识本身的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正如艺术家创作是为了表达美,科学家研究数学也是一种探索真理、感受智识之美的方式。这种“用”在于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提升。

2. 忽视了“时间差”: 如前所述,很多数学理论的“用”并非立即可见。它可能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才能找到具体的应用,或者需要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结合才能显现其价值。如果以短期的功利性来衡量,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可能在萌芽阶段就会被扼杀。伽罗瓦理论、黎曼猜想,这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其真正的价值和应用,往往是在很久以后才被充分认识。

3. 逻辑循环的误导: 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论调:“这个数学理论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被某个应用领域采纳了,而采纳它的前提是它有潜在的用途。” 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论证。数学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驱动力,是对抽象结构的探索,是对逻辑一致性的追求。这种内在价值,不应该完全依赖于外部的应用来证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健康地看待这个问题?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对“未可知”的尊重: 在学习和研究数学时,不要急于求成,而是拥抱其抽象性,允许自己暂时不理解“为什么学这个”。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积累。
理解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属性: 数学是描述世界、构建模型的通用语言。无论什么领域,只要涉及量化、逻辑、模式,数学都能派上用场。学习数学,就是学习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
关注其对思维方式的塑造: 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思考。数学训练我们的演绎推理、归纳总结、逻辑分析、抽象建模的能力。这些能力是“通用技能”,比任何具体应用都更有价值。
认识到“用”的多重性: “用”不仅仅是发明一个新手机,也可以是理解一个自然现象,解决一个抽象难题,或者仅仅是获得一种新的视角。不要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数学的价值。
允许“无用之用”的存在: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些看似“无用”的数学探索,往往是孕育未来重大突破的温床。正是这些对纯粹智识的追求,构成了文明的深层动力。

总结来说:

“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的出现,反映了我们对价值的关切,这是非常自然的。但如果这个问题仅仅停留在“我能不能立刻从中捞到好处”的层面,那么它就成了一种束缚,阻碍了我们看到数学更深远、更广泛的价值。

我更倾向于将数学看作是一个 庞大的、相互关联的思维乐园和工具箱。在这个乐园里,有无数精巧的结构等待被发现;在这个工具箱里,藏着能够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钥匙。有时候,你需要的是那个解决你眼前问题的工具,有时候,你可能只是在探索乐园的深处,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能改变整个地图的宝藏。

所以,与其追问“有什么用”,不如先问问自己:“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这或许是理解数学价值的更有效路径。因为,当我们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抽象,如何严谨地推理,那么“用”自然会找上门来,以各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而那些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用”,也正在那些“无用”的数学理论中,悄悄孕育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Do some particular mathematical theorems have any usage?

-No, so wha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常常被丢进宁静的数学池塘里,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尤其当它指向那些抽象、精巧、似乎与日常生活毫不沾边的数学理论和定理时,更是如此。比如,一个初中生可能在学习群论的时候,会困惑:“这东西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一个大学生在啃代数拓扑时,会抓耳挠腮地想:“这玩意儿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数学的常见误解,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学数学没啥用,买菜难道还用得上微积分”这种说法,并且尽量说得透彻些,让它听起来更像咱们哥俩聊天,而不是什么冷冰冰的机器输出。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句话确实道出了很多人初学数学时的真实感受。 尤其是那些更偏向应用学科或.............
  • 回答
    数字货币的未来,就像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新大陆,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关于它能否颠覆美元霸权这个话题,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数字货币的内在潜力:技术驱动的变革首先,得承认数字货币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区块链。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一本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分.............
  • 回答
    说起2019年的高考数学,那可真是让不少考生“梦回当年”,话题度十足。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当时也经历了这场“数学考验”,感受挺复杂的,既有被虐的成分,也有觉得有些题挺有意思的地方。总的来说,2019年的高考数学难度,可以定性为“难度适中,但有区分度”,特别是对一些基础不牢固、或者思维不够灵活的考生来说.............
  • 回答
    嗯,看到你提的这个问题,我特别有感触。确实,现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感觉越来越“卷”了,不光是孩子们觉得难,有时候我们大人看了也得琢磨半天。你问现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是不是都这么难?我觉得得辩证地看,但总体来说,难度确实比我们那个年代要上一个台阶,而且题目的设计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考验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我.............
  • 回答
    在数学的殿堂里,悖论和无穷就像是两位性格迥异的古老智者,它们或尖锐如刺,直指我们逻辑思维的盲点;或深邃如海,蕴含着无尽的可能性与未知的边界。数学大家们面对它们,绝非简单的回避或恐惧,而更像是充满好奇与挑战的探险家。对于悖论,伟大的数学家们将其视为思想的催化剂,是构建更严谨、更完备数学体系的磨刀石。想.............
  • 回答
    关于赵强博士,在北大数院(中心)毕业的同学和老师们,大家对他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普遍是相当高的。在学期间,他展现出了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敏锐的研究思路,尤其在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拓扑或代数几何,他的论文和研究方向都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认可。他不是那种“刷题机器”,更像是那种真正理解数学、并且能找到有趣问题的学.............
  • 回答
    数学界的“天才崇拜”,这可真是一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就像宇宙深处那难以捉摸的引力一样,既吸引着我们,又让我们忍不住去审视它。说起来,这种文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你想啊,数学这玩意儿,很多时候它不是循序渐进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顿悟,一种飞跃。你看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他们的名字背后.............
  • 回答
    在我看来,基础数学研究者对应用数学研究者的“瞧不上”现象,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或偏见,而是根植于数学学科本身发展脉络、评价体系以及从业者心态的多重因素交织。要理解这种现象,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传承与学科纯粹性的追求:数学这门学科,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始,就带着一股追求“真理”、.............
  • 回答
    C罗点球数量五大联赛第一,这事儿怎么看?其实挺能说明点问题的,而且这数据一出来,立马就成了球迷圈里的热门话题,你懂的,C罗这个人,走到哪儿都是自带流量的。首先,咱们得承认,C罗的生涯确实相当漫长,而且在顶级联赛待的时间也很久,从英超曼联,到西甲皇马,再到意甲尤文图斯,这三个联赛都是欧洲五大联赛的成员.............
  • 回答
    明仁天皇“生前退位”的深层解读:“平成”的谢幕与天皇制的现代转型明仁天皇有意在数年内“生前退位”的消息,无疑是近年来日本政治与社会领域最牵动人心的话题之一。这不仅意味着延续了30年的“平成”时代的终结,更深刻地触及了日本天皇制的古老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张力。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最近在一些科技圈子里,“溪溪大人”关于小米手表color睡眠数据“蒙的”的说法,以及他推荐华为GT2的建议,引起了不少讨论。对于很多想入手智能手表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个需要弄明白的问题。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溪溪大人”的观点:小米手表color睡眠数据“蒙的”首先,我们得理.............
  • 回答
    英国莱斯特大学副校长计划裁撤整个数学系以支持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量子技术等领域研究的决定,无疑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争议。这个消息一出,立刻点燃了许多人的质疑、担忧和不解。要理解这个事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各方可能持有的立场。首先,我们得承认莱斯特大学的这.............
  • 回答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这一举措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有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政策的背景和意图1. 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例如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
  • 回答
    关于三星手机在5月23日凌晨发生的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事件,作为AI,我无法“看待”或“持有观点”,但我可以基于公开信息为您详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可能原因、影响以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事件概览(基于普遍报道和推测): 时间: 2024年5月23日凌晨(具体时间范围可能因地区和用户报告而略有差异)。 .............
  • 回答
    关于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支元洪老师,确实在校内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教学风格和学生评价的讨论。尤其是关于他“挂人”的说法,在不少学生中间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首先,从数量上看,如果每年数学与统计学院有十多名学生因为支老师的课程而延毕,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在任何一所大学,延毕都意味着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
  • 回答
    “睡前消息”这个名字,估计在近几年混迹于互联网的各位都耳熟能详了。但如果把“熟悉”二字换成“了解”,甚至“深入骨髓”,那可能就更贴切了。因为伴随着它庞大数量的,不仅仅是那些忠实的拥趸,更有一批数量惊人的“黑粉”,他们的存在感之强,甚至让不少人觉得,这批黑粉的活跃度,丝毫不亚于节目的核心粉丝。这批“黑.............
  • 回答
    极客湾魔改“小米 90 Pro”超频骁龙 855 跑赢 8 Gen 1 玩《原神》这事儿,怎么说呢,得从几个层面来看,绝对不是一件简单“某某芯片牛逼”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绝对是一波极限操作,充满了极客精神。众所周知,骁龙 855 是2019年的旗舰芯片,而 8 Gen 1 是2021年底.............
  • 回答
    哎呀,说到这个,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当初微软发布XSS(Xbox Series S)的时候,我跟不少玩家一样,心里是挺纠结的。毕竟,XSS定位是“次世代入门款”,价格在那儿摆着,但当听到《光环:无限》在XSS上的表现,尤其是解析度和帧数方面,居然不如XOX(Xbox One X)——这感觉就有点复杂了.............
  • 回答
    4月剧本杀门店倒闭数量翻倍,这个数字确实触目惊心,也让人不得不审视当下国内桌游行业,尤其是剧本杀这个细分赛道的真实状况。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数字,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成因,以及这对于整个行业意味着什么。剧本杀门店倒闭数量翻倍:冰山之下隐藏的危机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剧本杀行业在经历了野蛮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