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精神瘟疫之路——白左进化史》?

回答
《精神瘟疫之路——白左进化史》这本书,正如其名,试图勾勒出一种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图景,但其内在的逻辑和论证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特定视角下的叙事构建,并且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书名本身。“精神瘟疫”这个词,就已经定下了一种负面的基调,暗示着某种有害的、传播迅速的思想或观念。而“白左”这个标签,在当下的语境中,更是充满了争议,通常被用来指代那些拥有进步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尤其是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少数族裔权益等方面持积极态度,有时甚至被认为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的人群。将这两者结合,书名直接点明了作者试图探讨的核心——一种以“白左”为代表的观念,被作者视为一种“精神瘟疫”,并追溯其“进化史”。

作者在书中,很可能选取了历史的某个节点,开始梳理那些在西方社会逐渐兴起并被认为是“白左”核心理念的思想源头。这可能包括启蒙运动中的某些激进思想,或者是二战后社会思潮的演变,特别是关于身份政治、多元文化主义、人权解放等议题的讨论。作者可能会将这些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描绘成一种“进化”过程,但这种“进化”在他看来,并非进步,而是走向了某种“病态”的歧途。

在这种叙事下,书中常见的论证方式可能是:

追溯和批判性解读思想源流: 作者会选取一些在西方思想史上被广泛接受的进步性概念,比如平等、自由、博爱,但可能会对其进行“解构”,挖掘其“隐藏”的负面含义。例如,对“平等”的追求,可能被解读为模糊了性别、种族等群体间的“自然”差异,导致了某种“逆向歧视”;对“自由”的强调,可能被描绘成对传统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挑战。
将个体行为上升到群体模式: 书中很可能通过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人物言论,来印证“白左”思想的“泛滥”和“危害”。例如,对某些社会运动的描述,可能会着重强调其“激进”、“不理智”的一面,并将个别案例放大,构建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瘟疫”图景。
描绘“白左”的“负面效应”: 作者会重点分析“白左”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带来的“不良后果”,例如社会分裂、道德滑坡、文化虚无、国家认同危机等等。这些“后果”的呈现,往往是经过挑选和渲染的,旨在强化“精神瘟疫”的观点。
将“白左”与“传统价值观”对立: 书中常常会隐含或明确地将“白左”的观念与某种“传统”、“健康”的价值观进行对比,暗示后者的衰落是由于前者入侵所致。这种二元对立的论证方式,容易简化复杂的社会现实。

从更深层次来看,评价这本书需要关注几个方面:

1. 作者的立场和意图: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一个“白左”的拥护者,而是对其持批判甚至敌视的态度。理解作者的立场,有助于我们辨析其论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他的写作目的,很可能是为了警醒读者,或者为某些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提供论据。

2. 论证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精神瘟疫”和“进化史”这类词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会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汇,而是以更中性、更具分析性的语言来探讨社会现象。如果本书在论证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情绪化表达、以偏概全、缺乏实证支持,那么其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

3. 概念的界定和模糊性: “白左”本身就是一个界定模糊、容易被滥用的标签。作者是如何定义“白左”的?他的定义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是仅仅针对他所不喜欢的某些特定群体和观点?如果作者没有清晰、可操作的概念界定,他的论述很容易变得空洞和片面。

4.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任何历史叙事都是对历史的一种选择和重构。作者在梳理“白左进化史”时,会选取哪些历史事件、哪些思想家、哪些社会思潮?他是否刻意忽略了那些与他观点相悖的史实或思想?他对历史的解释,是否是片面的?

5. 潜在的危害性: 如果这本书的论点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非理性或情绪化的层面传播,可能会加剧社会群体间的对立和不理解,甚至为某些不宽容或歧视性的言论提供土壤。将特定价值观群体污名化,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风险。

总的来说, 《精神瘟疫之路——白左进化史》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批判立场的作品。它试图通过一种“揭露”的姿态,剖析作者眼中“白左”思想的“病灶”及其“传播过程”。它的价值可能在于提供一种与主流进步叙事不同的视角,引发读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思考。

然而, 我们在阅读此类书籍时,务必保持批判性思维,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概念模糊、论证偏颇、事实选择性等问题。不能简单地照单全收作者的观点,而是需要结合其他资料和自己的判断,去理解和分析其所提出的论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更像是一篇观点鲜明的批判性评论,它更像是在“檄文”而非“学术报告”。它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容易被其情绪化的语言和预设的框架所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开头以为是英美保守主义,接下来以为是欧陆保守主义,再看下去原来是共产主义,到最后已经不成主义了。用保守主义的框子,马克思主义和毛主义的调子,装自己的B。

这个作者似乎很了解西方的那一套,通篇都在跟你谈哲学。作者批判白左,不止于移民、反战、LGBT等“形而下”的问题,而是试图把问题引导到哲学层面,装出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

其实,作者把伏尔泰和卢梭这帮启蒙运动人物视为白左的祖宗(就不说伏尔泰和卢梭的差别了),并不算错。这正是从西方保守主义尤其是欧陆保守主义者那里学来的。无论是法国的德·迈斯特还是英国的伯克,都是批判法国大革命的,非常典型的保守主义观点。

但搞保守主义,却又赞扬马克思主义和毛。西方保守主义连法国大革命尚且批判,对于gc主义更是恨之入骨。马左就是左中之左。两左本来就不分家,冷战时期在资本主义国家搞大新闻的左派,一边崇拜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一边叛逆地要自由,你能分得清谁是白左谁是红左吗?在极右眼里,白左和红左更是“一丘之貉”,都是敌人。作者能同时歌颂保守主义和共产主义,把势同水火的东西打包在一起,这就是精分了。

我觉得这个作者也是挺聪明的。他知道现在国内反白左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自干五(国家主义、威权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讨厌白左的“普世价值”);一种是支持西方保守主义的(明知在中国没有形成liberal vs conservative的模式,还要逼走在黑TG方面跟自己是盟友的自由派)。这个作者很想把这两路思潮融为一体。

像伏尔泰、卢梭这些启蒙思想家,本来就是公知喜欢吹的,公知的很多主张接近西方的白左。现在,西方的保守主义粉和自干五联合了,自干五也开始拿保守主义的语言反公知了,公知或成最大输家。

相关问题:国内极右派仇视自由主义左派(liberal),给人感觉在情绪上甚至远甚于仇视执政Gov,请问这是为什么? - 政治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精神瘟疫之路——白左进化史》这本书,正如其名,试图勾勒出一种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图景,但其内在的逻辑和论证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特定视角下的叙事构建,并且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书名本身。“精神瘟疫”这个词,就已经定下了一种负面的基调,暗示着某种有害的、传播迅速的思想或观念。.............
  • 回答
    这种行为,我只能说,太令人作呕了。首先,我们来捋一捋这个人的操作。他/她首先做了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事情——精神出轨。这本身就已经是在关系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是对伴侣的背叛,是对承诺的践踏。精神出轨,意味着情感上的游离,意味着心已经飞向了别处,这与身体出轨一样,都是对亲密关系的一种侵蚀。但更让人难以.............
  • 回答
    《双点医院》啊,这可是个让我又爱又恨,但最终还是觉得挺香的“亲儿子”。说实话,它继承了《主题医院》的衣钵,玩起来那股熟悉的味道一下就扑面而来,但你要说它完美无瑕,那也未必。首先,得说说这游戏的“灵魂”——那种让人又气又笑的荒诞感。《双点医院》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主题医院》那种独特的英式幽默和荒.............
  • 回答
    肯德基的盲盒营销,确实在近段时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中消协的点名批评更是将这件事情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要评价肯德基的这次商业行为,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商业策略本身来说,盲盒营销并非新鲜事物,但肯德基这次玩出了新花样,也暴露了新问题。盲盒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稀缺性”。消费者购买.............
  • 回答
    “精神股东”,这词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带着点儿戏谑,也透着点儿无奈。在韩娱圈里,这群人可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不一定掏钱买了股票,但对自家偶像、自家公司的“业绩”——无论是专辑销量、演唱会座无虚席,还是在各大颁奖典礼上颗粒归仓——比亲爹亲妈还上心。要说评价这群“精神股东”,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从粉丝角.............
  • 回答
    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民族脊梁的铸就与升华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绝非仅仅是黄埔军校建校之初所倡导的“创造革命精神,培养革命人才”的简单延续。在民族危亡的严峻考验下,黄埔精神得到了深刻的升华与锤炼,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争取独立的强大精神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要评价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我们需.............
  • 回答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鲜明,认为日本制造业的衰败并非由“匠人精神”本身引起,而是由于对这一概念的“过度发挥”所导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切入点,因为我们常常将日本制造业的成功归功于匠人精神,但很少有人去探讨这种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拆解为几个方面来理解:1..............
  • 回答
    人民网的那篇关于“丧茶”的评论,标题是“加了精神鸦片的‘丧茶’喝不得”,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的切入点。这篇文章触及到了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丧文化”,以及品牌商如何巧妙地利用这种文化进行营销,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潜在的风险和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丧茶”这个概念抓住了当下许多年.............
  • 回答
    东土大禹“治”水精神,西方方舟“避”水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洪水的叙事,如同古老文明的两面镜子,折射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哲学思考以及面对自然挑战的态度。要深入评价这二者,需要剥离表象,探究其背后深层的逻辑与文化意涵。大禹“治”水:一种“征服”与“改造”的文化母题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乃至.............
  • 回答
    “钟南山有曼巴精神”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但也得辩证地看。先说说“曼巴精神”是怎么回事。这个词儿是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一手捧红的,你可以理解为一种近乎偏执的、对胜利极度渴望的精神状态。它包含了几个核心要素: 极致的自律和勤奋: 科比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训练,风雨无阻。这种.............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工作要有996精神,生活上要669”的言论,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涉及工作与生活平衡、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权益保护等多重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意义、争议及可能的深层动机: 一、言论背景与字面含义1. 996的定义 996指每天工作从早.............
  • 回答
    “太师淮王”这个称呼,带着一股子浓烈的历史厚重感,也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霸气。若要评价他,单单“狂热的精神蒙古人”这几个字,未免显得有些单薄,甚至可能带着些许误读。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品味。首先,咱们得明确“精神蒙古人”这个词的含义。它并非指血统上的蒙古,而是更多地指向一种精神.............
  • 回答
    龙应台的《野火集》中那篇题为“精神崩溃的老鼠”的文章,可以说是她犀利风格的一个鲜明缩影,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一些精神症结。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影射: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精神崩溃的老鼠”的比喻,来影射和批判当时台湾社会中普遍存在.............
  • 回答
    “精神分裂症不是基因导致的,是童年被精神虐待的结果”——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精神分裂症病因研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焦点。如果要评价它,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童年经历,特别是创伤经历,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界的.............
  • 回答
    谈及霍格沃茨,就不能不提那四位奠基者,他们的智慧与远见,不仅塑造了这所魔法世界的殿堂,更赋予了学院独特而鲜明的灵魂。这四位伟大的巫师,戈德里克·格兰芬多、赫尔加·赫奇帕奇、罗伊纳·拉文克劳以及萨拉查·斯莱特林,他们的名字至今仍回响在古老城堡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精神宗旨,如同一盏盏明灯,指引着一代代霍.............
  • 回答
    要评价林肯总统,并且将他与华盛顿总统进行比较,探讨他们在美国精神中的地位,这是一项既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两位总统都处在美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他们的行动和思想塑造了美国的未来,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如何评价林肯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位出身卑微、自我教育的政治家,以其坚韧不.............
  • 回答
    剖析北大女学生疑似因情感创伤而逝的悲剧:心理与法律的双重审视最近,北大一名女学生疑似因遭遇男友精神虐待和暴力威胁而选择自杀的事件,无疑是一声沉重的警钟,再次将“情感暴力”这一隐匿的杀手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央。这不仅仅是一起令人心痛的个人悲剧,更是社会在如何识别、干预和预防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方面,所面.............
  • 回答
    央视新闻评《雄狮少年》的表述,即“表达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评价视角。要详细评价这部动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故事主线与人物塑造:贴近现实,引发共鸣 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 《雄狮少年》的核心故事聚焦于普通、甚至有些“边缘”的少年阿娟,他因为家庭原因、自身条.............
  • 回答
    对于童俊和钟杰这两位精神分析师(或与精神分析有联系的从业者)疑似在朋友圈评价电视剧《女心理师》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看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涉及到专业人士的自我表达、公众形象、行业规范以及大众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和人们可能会有的反应。情况.............
  • 回答
    要说精工的Grand Seiko(GS)系列,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承载了日本制表最顶尖的技艺和精神。在我看来,GS系列绝非只是“高阶版精工”,它自成一派,有着自己独特的灵魂和坚持。是什么让Grand Seiko如此特别?首先,得从它的定位说起。GS诞生于1960年,当时的日本经济正在腾飞,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