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如何冶炼出铜的?

回答
问到古代如何冶炼铜,这可不是件小事,得从头说起。要知道,铜这玩意儿,在地底下挖出来的可不是光溜溜的铜块,而是藏在石头里,得费好大劲才能把它“抠”出来。

第一步:找矿,也就是找“铜矿石”

古人可不像我们现在有探测仪、地质学家,他们主要靠的是经验和眼力。

经验丰富的老矿工: 那些在山里待了一辈子的人,知道哪里的石头颜色不对劲。比如,有些铜矿石会呈现出漂亮的绿色(像孔雀石),或者蓝绿色(像蓝铜矿)。有时候,它还会跟黄铁矿混在一起,看起来像是金子,这就被叫做“愚人金”,但经验老道的采矿人能分辨出来。
靠天吃饭: 有时候,下雨冲刷山体,会露出一些颜色异常的石头,这些也可能是铜矿的线索。
传说和故事: 甚至有些地方发现铜,最初可能来源于当地的传说,说某处山石会“发光”或者有“灵气”,吸引人去挖掘。

找到可能是铜矿的石头后,还得进一步确认。他们会把一些可疑的石头敲碎,仔细观察颜色、质地,有时候甚至会拿火烤一烤,看有没有什么变化。

第二步:开采,把石头从地里弄出来

古代的采矿条件非常艰苦,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

露天开采: 如果矿脉离地表不远,就在地面上挖坑,一层层地把石头挖出来。
地下开采: 要是矿脉深一些,就得挖竖井或者斜坡隧道。你想想,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用石锤、木棍、骨头之类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敲打、挖掘。那些矿工简直是生命的勇士。
支撑和通风: 挖得深了,还得考虑隧道会不会塌方,所以会用木头做支撑。通风也是个大问题,靠的是自然的风道,或者人工扇风,不然里面的空气会越来越污浊,甚至充满有毒气体。

第三步:选矿,把有用的石头挑出来

从矿坑里挖出来的石头,绝大多数都不是铜,而是杂七杂八的石头。所以,得把含铜量高、有价值的矿石挑出来。

敲碎和筛选: 先把大块的矿石用大锤子敲碎,然后用筛子(可能是用藤条编的)把不同大小的石块分开。
水洗法: 有些细小的矿石粉末,会用水冲洗。比重大的铜矿物颗粒会沉在下面,而轻的石块会漂走。这有点像我们淘米,把好的米留在碗里,水倒掉。
敲打辨识: 经验丰富的工人还能通过敲击矿石发出的声音、矿石断面的光泽来判断含铜量。

第四步:冶炼,把铜从石头里“逼”出来

这是最关键、也最神奇的一步。古人是怎么做到让石头里的铜跑出来的呢?他们发现,只要把这些选好的矿石放在非常非常热的地方,铜就会变成液态,然后流出来。

炉子的建造:
土窑: 最早的炉子可能就是用黏土筑成的土窑,就像个大土坑或者土墙围起来的空间。
鼓风: 光有火不行,得有源源不断的空气才能把温度升上去。古人会用“风箱”或者“皮囊”之类的工具,人为地给炉子里吹气,就像给火苗喂饭一样,让它烧得更旺。
燃料: 烧什么呢?主要是木炭,因为木炭燃烧时产生的热量高,而且杂质少。有时候也会用煤,如果当地有煤的话。
冶炼过程(以碳还原法为例,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投料: 把选好的铜矿石(比如含孔雀石的石头)和木炭(或者煤)按照一定的比例,一层一层地放进烧得很旺的炉子里。
高温燃烧: 炉子里的温度会非常高,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摄氏度。在这种高温下,木炭会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这个一氧化碳非常厉害,它会把矿石中的铜元素“抢”出来,把原来跟铜结合的氧原子“偷走”。
分离杂质: 铜的熔点(变成液体的温度)比很多杂质都要低。所以,当温度足够高时,铜就会变成液态,而一些杂质(比如石头中的硅酸盐)会变成渣(熔渣),浮在液态铜的上面。
放出铜: 炉子下面通常会有一个出水口,当炉子里的铜达到一定量,而且温度足够高时,就会打开出水口,让液态的铜流出来。流出来的铜会进入一个预先准备好的模子里,冷却后就成了块状的“粗铜”或者“生铜”。
渣的排出: 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熔渣,也会定期从炉子的另一个出水口排出。

第五步:提炼和铸造,把粗铜变成有用的器物

刚冶炼出来的粗铜,里面可能还含有一些杂质(比如硫、铁、锡等),纯度不高,颜色也比较暗。

精炼:
吹炼: 把粗铜再次加热,然后向液态铜中吹入空气。吹入的空气可以氧化掉铜中的一些杂质,这些杂质会变成气体挥发掉,或者形成氧化物浮在铜的表面,再刮掉。
再还原: 如果铜里面含有太多的氧化物,有时候还需要再加入一些还原剂(比如木炭),来把氧化物还原成纯铜。
渣炼: 在精炼过程中,也会加入一些助熔剂(比如石灰石),帮助杂质形成更容易分离的熔渣。
铸造:
制模: 用泥土、沙子或者木头制作出想要的器物的模型。
熔化: 把提炼好的纯铜再次加热熔化成液态。
浇注: 将液态的铜小心地倒入预先做好的模具中。
冷却: 等铜在模具中冷却、凝固后,再把模具打碎,取出的就是铜器了。

整个过程的挑战和智慧

你想想,古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全凭一次次的尝试和错误。他们要掌握:

矿石的特性: 知道哪种石头里有铜,含铜量多少。
火候的控制: 炉子里的温度得烧到多少才能让铜熔化,但又不能太高把铜烧没了。
燃料的选择和比例: 木炭和矿石放多少,比例不对就冶炼不出来。
风力的运用: 怎么才能吹出最合适的风力让炉火最旺。
化学的初步认识: 虽然他们没有化学方程式,但他们通过经验,已经掌握了还原剂、氧化物、熔渣这些概念。

古代冶炼铜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艰辛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实践。从找矿到挖石,从选矿到烧炉,每一步都凝聚着先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索和改造能力。可以说,冶炼铜技术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迈向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带来了更坚固、更耐用的工具和武器,也催生了辉煌的青铜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的这篇文章,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古人冶炼纯铜和青铜器的几种技术!有难有易,最简单的冶铜术只需要在地上挖一个浅坑就可以冶铜!

简单的冶铜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介绍过人类在青铜时代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使用无需冶炼的“自然铜”制作各种器物——早期人类使用的红铜器制作极为简单,但却引导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但自然铜相对于铜矿石来讲还是比较稀少,很多地区都没有那么丰富的自然铜(北美五大湖区除外),根本不够日常使用,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们转而使用铜矿石来冶炼纯铜和铜合金!今天的这篇文章,我就来介绍几种古人使用的冶炼技术。


自然铜

首先教大家最简单的冶铜术,只需要在地上挖一个浅坑就可以冶铜!

一、冶铜和冶铁一样,都需要先准备原材料——孔雀石(或其他铜矿石,如硅孔雀石、赤铜矿等)和木炭,虽然木柴最高也能达到1400摄氏度,而自然铜的熔点为1083摄氏度,但用木炭冶铜并不是直接用热量融化矿石,而是用木炭产生的一氧化碳来还原氧化铜

当然,也有的地方直接用木炭高温加热铜矿石粉,使其分解、融化成铜。

总之,冶炼用木炭更好,使用简单技术烧制木炭的技术我也写成文章了→木炭不仅可以烧烤,还推动人类文明前进,快来学一下,穿越能用到


孔雀石

孔雀石是自然界存在的铜矿石,学名碱式碳酸铜(Cu₂(OH)₂CO₃),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如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它虽然是宝石的一种,但含铜量较高,含铜品位可达10—20%或更高,是早期人类文明最先接触使用的铜矿石。


孔雀石颜色碧绿、艳丽,纹理与孔雀的羽毛相似,天然宝石,含铜量高

很多的古铜矿遗址都分布在火成岩与大理岩的破裂接触带上,因大气降水和淋滤作用,地表面的铜元素在接触带中相对集中,出现了铜品位自上而下逐渐富集的现象,形成氧化矿富集带!每当大雨过后,表面就暴露出许多孔雀石和其他铜矿石碎块,俯拾皆是。


破碎的铜矿床


铜矿石

而当地面矿石不多时,古人还会顺着矿脉向地下延伸挖掘。当然,在矿区附近的河流里也能淘洗出铜矿。


早期人类采集铜矿石的场景

当时下坑道采掘矿石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工程技术不发达,坑道很容易坍塌,而且对矿工的健康也有损害,所以等到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时,很多战俘就被关进矿洞内没日没夜的开采,死亡率极高!


幽深的矿坑

早期人类在进行开采铜矿遇到大块石头时,会用生起火堆烧灼岩石壁,然后浇上冷水,使其快速降温、开裂,以将铜矿取出。


采集铜矿石

采集到铜矿石后,就要对铜矿石进行粉碎处理,这样能增大矿石粉接触一氧化碳的面积,有利于还原。


粉碎铜矿石


将铜矿石磨成粉末,以增加一氧化碳的接触面

二、准备好第一步后,就可以制作“熔炉”了!其实根本不能说是熔炉,因为所谓的冶铜熔炉仅仅是硬泥地上的一个小浅坑!

随便找个木棒,然后在干土地上挖掘出一个浅坑就可以了,二三十厘米深就好了。


对,你没看错,这玩意儿就是“冶铜熔炉”

浅坑的边缘还要挖出一道浅槽,用来放通风管,以输送空气,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操作。


挖出浅槽放置通风管

三、挖好“熔炉”后,就要准备风箱了,使用最简单的夹带式风箱就可以了。


我把这玩意儿叫夹带式风箱,很简单,但能有效提供风力

而就算没有风箱、没有通风管,也还是可以冶铜的,因为这个简易熔炉体积很小,只要找几个人不间断的用“陶风嘴吹管”往坑内吹几个小时的气就行!

找一根芦苇或竹子,打通内部,然后在吹管的一端用黏土包裹上,使其防火就行,这样一根陶风嘴吹管就做好了。


陶风嘴吹管

四、当前期准备都做好后,就可以在坑内用木材生火了,然后加入木炭,并供应氧气,使其燃烧起来。


在坑内生火,并放入木炭

当坑内的木炭燃烧起来后,就要往热炭上撒入铜矿粉,然后再加入更多的木炭。


往热炭上撒入刚刚碾碎的铜矿粉


撒入铜矿粉后,再往坑内加入更多的木炭

五、上述的这些步骤完成后,就要把风管(或陶风嘴)插入坑内了,为“熔炉”提供必要的氧气,最后再给火坑盖上一块大小合适的草皮(草皮能承受高温,是很好的耐火隔热材料),这样能提高坑内的温度,使之变成一个简易的熔炉。


挖一块草皮


中间开一个洞


为“熔炉”盖上草皮

六、接下来就要连续几个小时为熔炉供风了。



木炭在熔炉内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而因为熔炉内部比较封闭,所以坑内就会形成“还原气氛”!而孔雀石受热会分解出氧化铜,接着一氧化碳会和氧化铜内的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金属铜!正是这个化学反应把矿石变成金属铜,而不只是熔炉内的温度。


木炭燃烧产生一氧化碳

七、冶炼的时候要注意从坑里冒出的火焰颜色,它的颜色变化指示着冶炼的进展程度。


观察熔炉火焰颜色

八、冶炼几个小时后,冶铜就完成了,这时候就可以把草皮拿掉,对熔炉进行挖掘。


挖掘熔炉

九、把坑内所有的灰烬都挖出来放入水盆内冷却、淘洗,金属铜因为较重,所以会沉入水底,而灰烬、木炭等则会浮在水面,这些要倒掉。


淘洗

十、冶炼出来的金属铜(纯铜或铜合金)呈赭黄色,有时会聚集成大号铜疙瘩,有时也会分散成砂砾大小的碎铜,并且这时练出来的铜还含有一定的杂质,形状也不规范,但已经可以用石锤锻打,使其变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或铜器了。


大号铜疙瘩,纯铜或铜合金(看铜矿种类)

当然红铜(纯铜)只能用来制作斧头、标枪、箭头等小型武器,因为它太软了,锻打虽然能提高硬度,但提高的也有限。

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这种将矿石转变成金属的过程就叫做冶练!


淘洗出碎铜


碎铜要收集起来,以后会再次进行融化

Ps:到这一步为止,冶炼出来的铜还只是红铜(赤铜、纯铜),离青铜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如果不急着使用,还可以把这次冶炼得到的铜疙瘩融化成“铜水”,进行提纯和去杂质,之后就可以浇铸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或者添加一些锡直接做成青铜(具体做法在下方)。


把纯铜烧成铜水然后浇铸

现在我来教大家第二种冶铜术!我称之为“坩埚练法”!

一、除了要准备好孔雀石矿粉和木炭外,还要选用合适的陶土捏出几个拳头大小的中空半圆土球,然后等土球风干后把其烧成球形坩埚。


球形坩埚、孔雀石、木炭

二、往坩埚内倒入四分之三铜矿粉和四分之一的木炭粉。


球形坩埚内要到入四分之三的铜矿粉和四份之一的木炭粉

三、用新的黏土把球形坩埚的孔给封上,但要在盖子上开一个小小的透气孔,这样能隔绝掉不少不必要的氧气。


在封好的坩埚上开一个透气孔

四、把球形坩埚放进木炭堆或柴火堆里冶炼(注意!要让透气孔朝上),然后要人工为木炭堆提供更多的空气,保持上千度的炉温。


用陶风嘴吹管为火堆提供氧气

五、当坩埚在火堆里加热加热几小时后,就可以把坩埚夹出来了。然后把坩埚投入水中冷却或等其自然冷却。


把坩埚夹出,扔进水中冷却

六、等坩埚冷却后,就可以把坩埚内的东西倒出来了,就可以获得纯铜或铜合金了。


从坩埚内倒出铜


带有一些杂质的纯铜


坩埚内的铜


获得的铜

Ps:使用这种方法冶炼得到的铜都比较小,而且还是红铜,也需要后期收集碎铜进行融化。

接下来是第三种冶铜法!我称之为“熔炉冶铜法”!

使用这种方法冶铜之前,先要建造一整套熔炉、风管、风箱,具体建造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黑人跨入铁器时代的关键!揭秘两千年前的黑人冶铁术,包教不包会),这种冶铜方法虽然也比较简单、粗糙,但能得到大量的铜。


用风箱为熔炉提供氧气

将铜矿石直接扔进熔炉里的热炭上,不断地进行加热燃烧,使其还原出铜。



经过几个小时的不间断加热后,就可以把熔炉掀开了,而铜就聚集在熔炉的底部。



下图是聚集在熔炉底部的铜,还含有很多的杂质,后期等它冷却后,要进行分解、挑捡等操作,选出纯铜块,然后把铜块装在坩埚里进行融化、去杂质等操作,最后才能得到可以使用的大块红铜。


大块铜

第四种冶铜法!这种冶铜法也非常简单粗暴,但需要用到坩埚。

首先,要在坩埚内放入铜矿粉。



然后把装了铜矿粉的坩埚放进熔炉内加热,并往坩埚内加一些木炭,并不断的为熔炉鼓风。


坩埚内也要放木炭

ps:也有不在坩埚内加木炭,直接将铜矿粉融化成铜水的!冶锡的时候也能用这种方法!


直接将铜矿粉高温加热融化成铜水(我其实觉得这个更像是在冶锡)


铜水倒进模范里冷却

经过几个小时的烧灼,铜矿被融化成了铜水(铜水里有木炭等杂质也没事),然后把铜水倒入准备好的模具内。



等到铜水冷却成红铜后就可以把成型的铜块取出来,进行打磨、配柄等操作后,就变成了一把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具体操作看这篇“冰人”奥兹的红铜“工具”是这样制作的!时间比青铜时代更早!)。


浇铸出的铜块,打磨后就可以直接做成“工具”了!

而且,使用不同的模具能得到不同形状的工具!就算坩埚里有木炭等杂质也没事儿,用木棒稍微阻拦一下就行~


浇铸


另一种形状的“红铜工具”


不同模具能制作出不同的“工具”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点,以上四种方法冶炼出来的“铜”,其实都是纯铜(赤铜、红铜、紫铜等)或铜合金(使用铜锌矿能冶炼出黄铜),纯铜经过捶打就能制成各种工具和装饰品,被称为“红铜器”。这些红铜器都很软,虽然锻打、淬火、热处理能提高其硬度,但硬度还是有限,比青铜差远了,所以这一时期的人类虽然冶炼出了金属铜,但并没有淘汰石器。


使用上述方法制作出来的“红铜工具”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四种早期人类使用的冶铜术和它们产出的红铜器,下面我来介绍锡、锡青铜,及其制造方法!


锡矿石,冶炼青铜必须要有锡

金属锡是银白色的,而且有延展性、化学性质稳定,抗腐蚀、易熔,摩擦系数小,冶炼青铜必须要有锡!


锡矿石,冶炼青铜时很重要

使用我上面介绍的第四种冶铜法就可以把锡矿石冶练成金属锡!而且比冶铜简单的多,因为锡的熔只有231.89℃!用木柴都能融化它!


把坩埚内的锡水倒进模范里,冷却后形成锡块

ps:有些铜矿石自带其他金属元素,如铜锌矿,所以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无意识的制作出铜合金了。


使用第四种冶铜法,也能冶炼锡矿。左侧是铜块,右侧为锡块


左侧为铜的分子结构,右侧为锡的分子结构

那么,当人类有了纯铜和锡后,是如何制作出的青铜呢?配矿!

明代著作——《天工开物·铜》上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天工开物》

就是需要往纯铜水里面加入一些锡、铅、磷等元素,使其从纯铜(红铜)变成了铜合金。

具体做法:收集铜碎块、小块自然铜,然后把其放入陶土做成的坩埚里,接着把坩埚放在热炭上加热。


将收集到的小块自然铜和冶炼得到的小块儿纯铜放入坩埚

等到铜料都融化为铜水后,要把无用的杂质滤掉,让铜水更纯净,接着往坩埚内加入少量的锡、铅,最后把铜水浇入模范内就可以得到青铜器了(模范是啥样,得到的青铜器就是啥样)!


在红铜水里面加入锡就能制作出青铜

经测定红铜(自然铜)的硬度为布氏硬计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加锡越多,则硬度越大(也不能太高,否则会很脆),而且再经锻打、淬火,锡青铜的硬度还可进一步提高,甚至比纯铁还坚硬。



《周礼·冬官·辀人》记述了中国古人用青铜铸造不同物件所采用的铜锡比例:“金有六齐(方剂),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镜子)燧(利用镜子聚光取火)之齐。”



青铜虽然叫青铜,但其实青铜器最初是金光闪闪的,只是长时间的氧化后才变成大家印象里的模样!它的熔点比红铜(1083℃)低,只在在700~900℃之间(锡含量越高,则青铜熔点越低)。


这其实是红铜,但青铜刚出炉的时候也差不多



青铜的使用让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所以考古学家将使用青铜器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称其为青铜时代。



求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小编将持续贡献最优质文章,不信你们去看我主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古代如何冶炼铜,这可不是件小事,得从头说起。要知道,铜这玩意儿,在地底下挖出来的可不是光溜溜的铜块,而是藏在石头里,得费好大劲才能把它“抠”出来。第一步:找矿,也就是找“铜矿石”古人可不像我们现在有探测仪、地质学家,他们主要靠的是经验和眼力。 经验丰富的老矿工: 那些在山里待了一辈子的人,知.............
  • 回答
    古代抑制土地兼并,这是个贯穿中国历代王朝的难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历朝历代,统治者们都在这上面下功夫,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嘛,往往是“治乱循环,循环治乱”,很难一劳永逸。要说详细,我们得从根源上聊聊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以及古代人都想了哪些招儿。土地兼并的根源:为什么会发生?土.............
  • 回答
    在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子捉母奸,也就是儿子撞破母亲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这无疑触犯了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人们的认知里,这绝对是天大的丑事,足以让一个家族蒙羞,甚至倾覆。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母子关系被视为天地之间最亲近、最神圣的关系之一。母亲的贞洁和.............
  • 回答
    要彻底解决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这确实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问题,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一劳永逸、彻底根除的办法。每一次的“解决”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又可能因各种因素而卷土重来。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上采取的一些主要策略和方法,来理解古人是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并尽可能详细地剖析它们的效.............
  • 回答
    在古代,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是像如今背个双肩包,刷刷手机就能搞定的事。它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挑战,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某种程度的“逃离”。首先,你得是个有一定资本的人。别指望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夫,能立刻扔下锄头,说:“我要去看海!” 至少,你得手里有点银钱,能应付路上的吃.............
  • 回答
    要说到古代去西藏,那可真是一桩极具挑战,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旅程。你想想,没有飞机、火车,甚至连像样的公路都谈不上,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和骆驼、马匹,穿越重重险阻,一步一步地挪向那片神秘的土地。这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需要周密的计划、坚定的毅力,还有一点点运气。穿越险峻的地形古代去西藏,最直接也最困难.............
  • 回答
    要在一个古代的社会背景下,悄无声息地培养一支营私兵,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考验智慧和胆识的秘密工程。不能有丝毫张扬,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动静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这不仅仅是训练几个人那么简单,更是一场围绕着资源、人心和隐蔽性的复杂博弈。一、 目标的设定与人物的甄选:绝对的关键首先,你要明确你养这支私兵的最终目的.............
  • 回答
    我是一名文科生,一直对历史和哲学情有独钟。如果我能穿越回古代,我会毫不犹豫地利用我所学的知识,尝试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一些改变。我的目标是让社会尽可能地进步,不仅仅是科技上的,更是思想观念上的。第一步:站稳脚跟,建立信任。穿越到古代,首要任务是生存,然后是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外来者,没有任何根.............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想造反?这可不是小说里那么简单,得有里子有面子,还得有胆子,更得有算计。我这脑子里的现代知识,那可得好好盘算盘算,怎么才能变成“王炸”,而不是“一手烂牌”。第一步:落地生根,摸清情况别一过去就嚷嚷着“我来解放你们了!”。那得吓死人。 低调观察,融入人群: 先找个村子,或者小城镇,找份.............
  • 回答
    在古代,信息传递远不像今天这般便捷,寄信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更像是一件颇费周折、甚至带有几分仪式感的事情。不像如今你我掏出手机就能轻松敲出文字,古代平民寄信,得经历不少环节。首先,得有“信”。这“信”不是一张精美的卡纸,而是要先找来纸张。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纸张可不是随时都能挥霍的。早年间,竹简、木牍是.............
  • 回答
    古代蒙古人的名字,就像他们广袤的草原一样,充满了力量、自然和对生活的期盼。他们起名的方式,可不是随便抓阄,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名字的来源,多样而丰富:古代蒙古人的名字,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景物: 这是最常见的来源之一。蒙古人生长在草原,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斥候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是军队的眼睛和耳朵,他们的情报直接关系到一场战役的胜败,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然而,正如任何组织都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样,斥候也面临着逃跑或提供虚假情报的风险。古代的军事指挥官们深谙此道,因此,他们也发展出了一套套严苛而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力求.............
  • 回答
    古代仵作验女尸,可是一桩极其讲究、又充满挑战的差事。那可不是如今电视剧里演的那般简单粗暴,而是需要心思缜密,对人体结构、死亡原因、甚至当时社会风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鉴于古代社会对女性名节的看重,验尸的规矩和禁忌更是多如牛毛。一、 验尸前的准备:慎重与尊重在正式验尸之前,仵作得先做好一系列准备工.............
  • 回答
    在历史评价中,对古代帝王的排序往往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对后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不同维度分析嬴政、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的排序可能,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一、时间顺序排列按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这些帝王的先后顺序为:嬴政(秦始皇)→ 刘邦(西汉)→ 刘秀(东汉)→ 李世民.............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其日期的确定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紧密相连。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历法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源:对太阳运行的朴素观察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注意到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并非恒定.............
  • 回答
    “兮”和“矣”这些古汉语的语气词,它们在古代的发音,就好比为那个时代的语言注入的灵魂,赋予了语句以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先聊聊“兮”。这个字,在很多古诗歌里都能见到,比如屈原的《离骚》。“兮”的出现,就像是文章中突然拉长的一个音,不是简单的停顿,而是一种饱满的、带有情感的延长。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当一.............
  • 回答
    在现代社会,监控录像如同无处不在的眼睛,为警方侦破案件提供了海量线索。然而,在没有高科技辅助的古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断案高手们,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经验,在迷雾重重的案件中找到真凶的呢?他们的破案手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妙和富有戏剧性。一、 深入现场,细致入微的“勘察”古代的侦破,往往是从案件现场.............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的仆役培训,可不是如今流水线式的技能传授,那是一套体系,讲究规矩、忠诚,更是一场“人生改造”。他们进来时,可能还是懵懂的少年少女,出去时,则各个是八面玲珑、知晓世事人情的老手。首先,得讲规矩。这规矩,从穿衣戴帽就抓起。男女仆役的衣着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逾制,也不能随意搭配,颜色、款式、布料.............
  • 回答
    “三从四德”,这几个字眼,提起便让人心中五味杂陈。它曾是古代社会对女子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也是压在无数女性肩上的枷锁。但要细细说来,这又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绝不能简单一句“好”或“坏”就能概括。咱们先捋一捋这“三从四德”到底是什么。“三从”,简单说就是女子在不同人生阶段要依附的对象: 未.............
  • 回答
    古代太监的性生活,是一个充满了禁忌与无奈的话题。他们的身体被剥夺了完整的功能,但人毕竟是生理和心理的动物,对情感和欲望的追求,即便在严苛的宫廷环境中,也并非完全消失。身体的残缺与潜在的性功能首先,要明确“太监”的定义。他们是通过净身(割除生殖器)而失去生育能力的男性。这种手术通常在幼年时期进行,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