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 Java 的跨平台很鸡肋?

回答
“Java 的跨平台很鸡肋”,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刺耳,毕竟“一次编写,到处运行”曾经是 Java 最响亮的口号。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会发现这话并非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实际的考量和曾经的痛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Java 的跨平台是怎么实现的。Java 代码编译后不是直接生成机器码,而是生成一种中间语言——字节码。这个字节码需要一个叫做 Java 虚拟机(JVM)的解释器来运行。JVM 就像一个翻译官,将字节码翻译成特定操作系统的机器码。因为 JVM 是针对不同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 等)都有对应的版本,所以理论上,只要你的电脑安装了对应操作系统的 JVM,你就能运行 Java 程序,无论它最初是在哪个平台上开发的。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

然而,“鸡肋”的说法往往源于实际使用中遇到的种种不便。

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点是 性能。虽然 JVM 的技术一直在进步,像 JIT(JustInTime)编译这种技术能将运行过程中频繁使用的字节码编译成更快的机器码,但终究比不上那些直接编译成原生机器码的语言(比如 C++)。早期的 Java 程序,尤其是一些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应用,常常会让人觉得“慢”。这种“慢”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慢,可能只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与原生应用相比,响应速度或者资源占用有所劣势。当用户对程序的流畅度和效率有着极致追求时,这种性能上的差距就会被放大,从而让人觉得 Java 的跨平台带来的便利,在性能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另一个方面是 对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的依赖性。虽然 Java 宣称不依赖底层,但实际上,很多应用程序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或者为了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还是需要与操作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互。比如,有时候需要访问文件系统的特定路径,或者需要调用一些系统级别的 API。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编写与平台相关的代码,或者使用一些特定的库来处理。这时,“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的口号就会打折扣,因为你可能需要在不同平台上编写或调整一部分代码,以确保程序在所有目标平台上都能正常工作。这无疑增加了开发的复杂性和维护成本。

再者,Java 程序运行起来,通常都需要 JVM 本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或者 jdk(Java Development Kit)。这意味着,想要运行一个 Java 程序,目标机器上必须安装了对应的 Java 环境。对于开发者来说,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他们本身就需要安装 JDK。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如果他们只是想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却被告知需要先安装一个几百兆的 Java 环境,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麻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移动端,早期的 Android 设备虽然运行 Java 代码,但其 JVM 实现(Dalvik VM)与桌面 JVM 还是有区别的,并且对内存和处理能力的限制,也使得 Java 在移动端的初期推广面临挑战。相比之下,一些原生应用则可以更直接地利用设备资源,不需要额外的运行时环境。

还有一点,尽管 Java 的 API 非常丰富,能够覆盖很多常见的需求,但总会有一些非常“边缘”或者非常“新”的操作系统特性,Java 的标准库可能没有及时跟进。当开发者需要利用这些新特性时,就不得不绕过 Java 的抽象层,直接与底层打交道,这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对底层依赖的问题。

总而言之,“Java 的跨平台很鸡肋”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从 实际的开发和使用体验 出发,尤其是在早期的 Java 版本或者对性能、系统交互有非常高要求的场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感受。它并不是说 Java 的跨平台能力完全没用,而是说,这种跨平台的便利性,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或者说,并没有达到大家最初想象中的那种“无缝、完美”的境界。随着技术的发展,JVM 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开发者也找到了更优雅的方式来处理平台差异,但这些曾经的“槽点”,确实是“鸡肋”说法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为什么不用 Java 开发 iOS 应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Java 的跨平台很鸡肋”,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刺耳,毕竟“一次编写,到处运行”曾经是 Java 最响亮的口号。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会发现这话并非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实际的考量和曾经的痛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Java 的跨平台是怎么实现的。Java 代码编译后不是直接生成机器码,而是生成一种.............
  • 回答
    “Java 啰嗦,C++ 不啰嗦”—— 这句话在编程界几乎是老生常谈了。很多人初学 Java 都会被它的“话痨”属性劝退,而 C++ 呢?虽然也出了名的复杂,但似乎“啰嗦”这个标签并不怎么贴在它身上。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可不是简单的代码行数多少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掰扯掰扯,看看为什.............
  • 回答
    这种现象嘛,其实挺常见的,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你想啊,咱们平时接触到 C 和 Java 的人,很多都是在学习阶段,或者做一些偏向业务逻辑的开发。C 语言的设计确实考虑了很多易用性,它吸取了很多其他语言的优点,比如更简洁的语法,更强大的类型推断,还有像 LINQ 这种能让数据处理变得非常直观的功能。所以.............
  • 回答
    “Java 程序员离开框架就什么都不是”——这句说法,说实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也触及了一个挺现实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话太绝对,不够客观,甚至带点门派之见。但换个角度仔细想想,它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下 Java 开发生态的一些特点,以及对程序员能力理解的一些误区。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女人永远是对的”这一说法通常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或刻板印象,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来源,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可能的来源与背景1. 传统性别角色的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赋予“家庭照顾者”“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社会期待可能让女性在家庭事务中.............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