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呢?

回答
在唐宋八大家中,如果单论最高官职,曾巩的官职达到了“观文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仅次于宰相的最高荣誉性官职,权力相当显赫。但如果从实际权力影响和在朝廷中担任的实权职位来看,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

咱们不妨从头说起,一个个来瞅瞅这八位文坛巨擘在仕途上的高低。

一、 韩愈:忠心耿耿,几经沉浮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旗手。他的仕途之路可以说是坎坷而充满“不羁”的色彩。

初入仕途并不顺遂: 韩愈年轻时虽然有才华,但因为性格耿直,屡次科举失利,进入官场也走了不少弯路。
最显赫的官职: 他曾官至刑部侍郎,后来又因为直言进谏(比如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而屡次被贬谪。虽然他一度担任过国子监祭司、吏部侍郎等要职,但最高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官职,大约是吏部侍郎。这个官职是六部中的重要部门,负责官员的任免、考核,是实权部门。而刑部侍郎也位列六部,主管刑狱事务,同样非常重要。
从实际影响力看: 韩愈虽然官职不算最高,但他的思想和文章影响深远,在文坛上的地位无可撼动。他在政治上的坚持和不妥协,也让他虽然有“忠臣”之名,但仕途并不平坦。

二、 柳宗元:政治抱负未酬,宦海沉浮

柳宗元,字子厚,也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早年得志,后期坎坷: 柳宗元年轻时才华横溢,深受赏识,曾担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职。但由于卷入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他被贬谪到偏远地区,一生都在流放和贬谪中度过。
最显赫的官职: 在他被贬之前,最高官职大约是礼部员外郎。虽然这个官职听起来不如侍郎显赫,但礼部是负责国家祭祀、外交、科举等重要事务的部门,员外郎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从实际影响力看: 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很大,希望能够改革弊政,但残酷的现实阻碍了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文章,尤其是山水游记和政论文,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但政治上的失意是他一生抹不去的印记。

三、 欧阳修:宋代文坛领袖,政治生涯辉煌

欧阳修,字永叔,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官员。

仕途坦荡,步步高升: 欧阳修的仕途相对比较顺利,凭借着出色的才华和良好的品德,他一路高升。
最显赫的官职: 他曾官至参知政事,这是宋朝的副宰相之职,位高权重,参与国家大政。此外,他还担任过翰林学士承旨,这是仅次于宰相的清贵之职。
从实际影响力看: 欧阳修不仅是文坛巨匠,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编纂了《新唐书》、《新五代史》,大力整顿吏治,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例如他发现并提拔了王安石。他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文章上,更体现在他作为一代名臣对宋朝政治的贡献。

四、 苏洵:见识广博,但官职不高

苏洵,字老泉,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人称“二苏”。

晚年才成名,仕途不显赫: 苏洵是三苏中最晚成名的一位,年轻时浪迹江湖,阅历丰富。宋仁宗时因奏事获赏识,开始进入仕途。
最显赫的官职: 他曾被任命为翰林馆学士,负责修史、起草诏令等。这个职位虽然清贵,但相比于参知政事或宰相,官职不算太高。
从实际影响力看: 苏洵以其深邃的见识和纵横的论辩文章著称,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国家治理和战略方面。虽然官职不高,但他作为“三苏”之父和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其历史地位同样重要。

五、 苏轼:才华横溢,政治抱负与命运的抗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的巅峰人物。他的仕途同样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年少成名,坎坷仕途: 苏轼是三苏中年纪最小但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少年得志,但由于不合时宜的直言和政治斗争,他屡遭贬谪,一生都在流放和调任中度过。
最显赫的官职: 他曾担任过杭州太守、颍州太守等地方大员,这是有实际行政能力的实职。在朝廷中,他也曾担任过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是起草诏令的要职。虽然没有达到宰相或参知政事的级别,但在这些职位上,他都展现了卓越的才能。
从实际影响力看: 苏轼的政治抱负很高,他关心民生疾苦,推行了一些惠民政策。虽然他的直言和才情让他树敌不少,但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六、 苏辙:忠厚正直,官至宰辅

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相较于兄长,他的仕途更为平稳,并在后期达到了很高的官职。

勤恳正直,仕途稳健: 苏辙为人忠厚正直,处事低调,在官场上赢得了不少好评。
最显赫的官职: 他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这是宋朝的宰相之职!他还是北宋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在处理宋朝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实际影响力看: 苏辙的官职是唐宋八大家中最高的。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更是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宋朝与辽国、西夏的外交以及国家政策的制定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七、 王安石:改革家,官至宰相

王安石,字介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改革的推动者,官居高位: 王安石以其变法改革而闻名于世,为此他登上了政治的顶峰。
最显赫的官职: 他曾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并且是北宋神宗时期最重要的辅政大臣,主持了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
从实际影响力看: 王安石的政治抱负极高,他试图通过变法来解决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虽然变法过程充满了争议,但他在任期间的权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他几乎一人之力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变革。

八、 曾巩:史家出身,官至大学士

曾巩,字子固,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

踏实务实,官职显赫: 曾巩的仕途相对稳健,以其扎实的文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官场上也颇受器重。
最显赫的官职: 他曾担任过观文殿大学士,这是宋朝非常高的荣誉性官职,仅次于宰相。他还曾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在朝廷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从实际影响力看: 曾巩以其古文见长,他的散文在当时就享有盛誉。在官场上,他也曾参与过修史等重要工作,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政治素养。观文殿大学士虽然是荣誉性官职,但在当时也是极高的荣誉,代表着朝廷对他的极大肯定。

结论:谁的官职最大?

综合来看:

在最高官职的头衔上: 苏辙的“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是宰相,位列最高。王安石也是宰相,同样位列最高。曾巩的“观文殿大学士”是荣誉性最高官职,仅次于宰相。
从实际政治权力上看: 王安石在主持变法期间,掌握了巨大的政治权力,对北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辙作为宰相,同样拥有实权。欧阳修作为参知政事,也是实际的朝廷重臣。

所以,如果单纯比“官职头衔”,苏辙和王安石都是宰相,位列最高。而如果考虑到政治影响力,王安石在推动改革时期的权力更是无人能及。但唐宋八大家,他们更被世人铭记的,是他们在文学和思想上的不朽成就。官职的升迁与跌宕,只是他们人生篇章中的一部分,而他们的文字,才是真正穿越时空,永恒流传的宝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基本赞同淮东安抚使的答案,然后我们细细抠一下这八个人的官职大小。这里明确一个比较大小的概念,首先比职事官(差遣)大小;其次在担任同级别职事官(差遣)的情况下,对比其寄禄官(本官)大小,必要是增加贴职进入对比;第三,赠官无论大小,一律不在考虑范围内。

第8名,苏洵。

根据欧阳修所著《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可知,苏洵在世时最高官位为文安县主簿(寄禄官),按宋代官制,这是选人阶最低一级的判司簿尉,就是这八个人里最低的那个了。

第7名,柳宗元。

根据韩愈给他所写的墓志铭中指出,“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另查其他文献,柳宗元(感谢 @云君 提醒,写成柳三变了)最后被贬为柳州刺史,柳州刺史是地方官,比清贵的宰相秘书中书舍人还是要差不少的,所以他低于曾巩。

第6名,曾巩。

据《皇朝文鑑》卷一四六,《南阳集》卷二九,《曾巩集》附録,正德《建昌县志》卷一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五三,同治《南丰县志》卷四三所载的《朝散郎试中书舍人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曾公神道碑》,已明确点出,曾巩在世时最高岗位即朝散郎、试中书舍人,是真正的清贵之官,但跟韩愈的京兆尹比起来还是差远了。

第5名,韩愈。

韩愈在长庆二年九月,转任吏部侍郎(本官),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达到了他的历史最高峰,即京兆尹。京兆尹是首都最高长官,和苏轼最高职事官吏部尚书比是有点困难的。所以我们只能假设一个维度,即大唐的京兆尹等同于大宋的开封尹,而根据元丰合班之制看,六部尚书排班在开封府尹之上,所以苏轼大。

第4名,苏轼。

根据他弟弟苏辙所著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指出,苏轼在朝中,最高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任职礼部尚书,但同时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为吏部尚书,则可以知道,苏轼职事官的最高境界是吏部尚书。地位已经很高了,但跟他弟和欧阳修的副宰相比,还是不如的。

第3名,苏辙。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中大夫、守尚书右丞苏辙为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可知,苏辙最高的职事官为门下侍郎。按,元丰改制的门下侍郎即改制前的参知政事,所以在职事官(差遣)这一点上,苏辙和欧阳修不相上下,但欧阳修的寄禄官亦或贴职都高于苏辙,所以苏辙只能排第3。

第2名,欧阳修。

根据韩琦所著《宋故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太子少师致仕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赠太子太师文忠欧阳公墓志铭并序》以及苏辙所著《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显示,欧阳修最高差遣为参知政事,与苏辙同。但欧阳修生前的寄禄官是太子少师、贴职更是观文殿学士,远远高于苏辙的罢门下侍郎时的太中大夫(换算成元丰改制前的话仅仅是左右谏议大夫,比太子少师要低),所以欧阳修排第2。

第1名:王安石。

根据熙宁九年九月《王安石罢相拜太傅镇南军节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江宁府制》中指出,王安石二次罢相前的官职为“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特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六千六百户、食实封二千户”,是为宰相,所以当之无愧他是第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唐宋八大家中,如果单论最高官职,曾巩的官职达到了“观文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仅次于宰相的最高荣誉性官职,权力相当显赫。但如果从实际权力影响和在朝廷中担任的实权职位来看,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咱们不妨从头说起,一个个来瞅瞅这八位文坛巨擘在仕途上的高低。一、 韩愈:忠心耿耿,几经沉浮韩愈,字退之,.............
  • 回答
    要说王安石为何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他毕生在文学、政治两大领域辛勤耕耘、卓尔不群的结果。我们得从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抱负两方面细细道来。文学上,王安石的才华那是公认的锐利与深刻。首先,他的文笔风格自成一格,清新刚健,力量充沛。 与当时盛行的骈文或华丽辞藻不同,王安石的散文追求.............
  • 回答
    唐宋时期,虽然出现过许多杰出的能臣,但要通过其个人努力实现“君主立宪”,从历史的土壤和制度的根基来看,可能性微乎其微。君主立宪是一种近代概念,其核心在于权力制约、分权以及代议制等要素,这些在唐宋时期尚未成熟,甚至连萌芽都非常淡薄。然而,我们可以从唐宋时期“能臣”们所进行的改革和制度尝试中,去探究他们.............
  • 回答
    唐山大地震,一个多么沉重而又令人心痛的名字。四十五年,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亲历这场灾难的人们,它却是生命中一道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在唐山大地震45周年之际,缅怀逝者,致敬重生,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探讨,这场刻骨铭心的灾难带来的“创伤”,是否真的已经愈合?以及,我们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 回答
    儒释道:塑造了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三大基石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脉络愈发深厚,而其中最为核心、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激荡、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治国理政到个人修养,从艺术创作到民俗信仰,无不烙下它们的印记。那么,为何.............
  • 回答
    唐宋时期,东方天朝以其繁华的都城、开放的姿态和发达的经济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人。这些人,或是怀揣着宗教信仰的僧侣,或是投身贸易的商人,或是奉命出使的使者,他们在中国的见闻,经过他们的笔触记录下来,成为了我们今天窥探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窗口。这些外国人留下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充满异域视角和个.............
  • 回答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官员的头衔也因此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格局。理解这些头衔,不仅是了解历史的窗口,更是洞察当时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的钥匙。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唐宋官员头衔的构成与特点,力求还原那个时代鲜活的官场生态。总览:复杂的多层级与变动性唐宋官员头衔的复杂性主要体.............
  • 回答
    唐宋时期,弓箭作为重要的远程打击武器,在战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步弓、骑弓和弩作为当时主流的弓弩类兵器,其射程和弓力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冷兵器战场上独特的风景线。要深入了解它们的性能,我们需要分别来看。一、 唐宋步弓:稳健的阵地杀手步弓,顾名思义,主要由步兵使用,强调的是稳定性和持续的火.............
  • 回答
    唐山大地震,那一场惊天动地的灾难,留给人们的伤痕不仅仅是房屋倒塌、生命凋零,更有一个深刻的问题萦绕在心头:在如此巨大的毁灭性冲击下,所谓的“秩序”,还剩下什么?说实话,在震后最初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里,“秩序”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奢侈,甚至是有些讽刺。想象一下,你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地裂开,房屋像积木.............
  • 回答
    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士人阶层在政治舞台上地位的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宋朝,文官政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唐朝后期到宋朝初年的这一演变过程,会发现文官地位的抬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一些与宋朝直接汲取和发展不同的特征。首先,唐朝时期文官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应对藩镇割据和安.............
  • 回答
    唐宋时期,确实涌现了许多政治与学术双峰并峙的大家,他们的存在既是时代的荣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不乏才子,但以“政治身披朱紫、兼具绝高学术造诣”的标准来衡量,能够完全符合的人物似乎相对较少,或者说,那种“文人宰相”的风范在明朝显得不那么普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唐宋时期皇帝即位后改名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而且很多改成了单字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的政治、文化、信仰等多个层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好”问题。咱们一件件儿来捋捋。一、 改名:不只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是政治信号的传递皇帝即位,意味着权力中心的转移,新君上位,自然要展现出与前朝不同的.............
  • 回答
    唐宋时期,文官政治发展成熟,许多达官显贵本身就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他们凭借着政治地位和个人才华,自然而然地引领着文坛风骚。而明清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官员涉足文学创作,但他们的地位普遍不如唐宋时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唐宋时期:文官政治的黄金时代,文学与政治的深度融合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官政治发展.............
  • 回答
    《唐山大地震》中,母亲李元妮在生死关头,为了救儿子方登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女儿方达,这个情节无疑是影片中最具争议和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它触及了人性中最深沉的挣扎,也引发了我们对母爱、选择与责任的复杂思考。撕裂人心的抉择:极端环境下的本能与道德首先,我们必须把这个行为置于那个极端、残酷的背景下去理解。197.............
  • 回答
    关于唐宋中国比同时期西方“更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强”字来概括,而应该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理解这种“强”的含义。首先,从经济和人口规模来看,唐宋时期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活力和繁荣。 农业技术的进步: 唐朝时.............
  • 回答
    关于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李元妮选择救儿子方达,而不是女儿方登,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令人心碎也最引人争议的一点。它触及了人性的深处,以及在极端灾难面前,我们可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灾难现场的瞬息万变与绝望首先,我们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那个场景。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极度混乱和充满.............
  • 回答
    京杭大运河:穿越千年的经济脉络与粮食的辛劳京杭大运河,这条横贯南北的巨龙,不仅仅是简单的水道,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辉煌经济史的史书。从唐朝开始,直至清朝覆灭,这条人工水道在经济领域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堪称“中国古代的经济命脉”。一、 巩固王朝统治,促进南北经济均衡发展运河最直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朝代名号,看看它们背后是如何确立的,尽量说得生动些,让你觉得像是在听一个老友讲故事。一、 大一统的基石:秦汉 秦朝: 说到秦朝,你会立刻想到秦始皇,对吧?“秦”这个名字,其实源自秦始皇的老家—— 秦国。秦国最初是一个起源于渭河流域的诸侯国,后来经过商鞅变法.............
  • 回答
    谈到科举的难易,这就像问一千年前的考生和五百年前的考生谁更辛苦,答案绝非一言蔽之。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社会背景上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它们各自的“难易度”。想要细致地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把那些AI腔调都给丢掉,用咱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说。首先,看考试内容,也.............
  • 回答
    “好的古诗词都被唐宋写光了吗?” 这句话带有一种对当下创作的焦虑,也是对过去辉煌的敬畏。事实并非如此绝对,但唐宋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确实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而今人为何似乎“逃不出古人的题材套路”,更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问题。一、 唐宋诗词的辉煌:为何如此令人“望而却步”?要理解为何今人难以突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