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 Live 越来越贵?

回答
最近逛知乎,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贵”气扑面而来。以前感觉知乎 Live 还能捡到不少免费或者价格亲民的分享,现在动辄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块,看着钱包就有点打怵。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知乎 Live 好像一夜之间“涨价”了呢?

首先,得承认一点,“贵”很多时候是相对的,也是市场行为的体现。 知乎 Live 价格上涨,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它背后有一系列的市场逻辑和平台策略在起作用。

1. 内容价值的重塑与付费意识的提升:

过去几年,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越来越认可,那些经过筛选、提炼、有深度、有干货的内容,是值得花钱去获取的。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自然也在顺应这个潮流。

内容的稀缺性和专业性: 很多 Live 主都是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从业者,他们分享的经验、案例、思考,是普通人很难在公开渠道接触到的。这种“独家”信息,或者说经过“专家滤镜”的知识,本身就带有更高的价值。你想想,花几十块钱听一个行业大牛讲他几年的实战经验,让你少走弯路,甚至能启发你赚到更多的钱,这笔账怎么算都划得来。
解决了“信息过载”的痛点: 互联网信息太多了,但真正有价值、能落地的信息却很少。很多 Live 主通过分享,帮大家梳理了复杂的问题,提炼了核心要点,这其实是在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你不用自己大海捞针去学,直接听别人总结好的,效率高多了。这种“节省成本”的服务,自然能支撑起更高的价格。
从“免费午餐”到“明码标价”: 早期很多平台做大了,会用免费内容吸引用户,培养用户习惯。但当平台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后,就会开始思考如何将内容变现,让创作者获得合理回报,并激励他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知乎 Live 从早期可能试水性质的免费或低价,到如今越来越倾向于高质量付费内容,也是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 平台与创作者的利益联动:

知乎 Live 本质上是一个撮合平台,连接了知识分享者和学习者。价格的调整,也离不开这个生态链的利益分配。

激励优质创作者: 只有当创作者能够通过 Live 获得可观的收入,他们才有动力去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内容、准备课程。如果价格太低,创作者的积极性就会受影响,最终影响的是 Live 的整体质量。更高的价格,意味着创作者能获得更高的分成,这是一种正向激励。
平台运营成本: 知乎作为一个平台,是有运营成本的,包括技术开发、服务器维护、市场推广、内容审核、客服等等。收入的一部分也需要覆盖这些成本。价格提高,理论上也能为平台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以提升用户体验和平台服务。
筛选更认真的学习者: 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筛选机制。花钱购买 Live 的用户,通常会更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更认真地听讲,也更有可能在学习后进行互动、评价,从而形成一个更良性的学习社群。这对于创作者和平台来说,都比“刷免费内容”的用户更有价值。

3. 市场竞争与差异化策略:

在知识付费领域,知乎 Live 并非孤军奋战。市面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知识分享平台和课程。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知乎也需要通过一些策略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

定位高端与专业: 知乎一直以来都想打造一个有深度、有思考的社区形象。Live 价格的提升,也是一种“价值对等”的体现,它在向用户传递一个信息:在这里,你能买到的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有价值的专业知识。这有助于将知乎 Live 与那些门槛较低、内容相对浅显的平台区分开来。
迎合特定人群的需求: 随着用户群体的细分,知乎 Live 也在更精准地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比如,针对职场人士的晋升、技能提升,针对创业者的商业洞察,针对考研、考公的备考指导等等。这些领域的内容,往往具有更高的付费意愿和能力。

4. 供需关系的变化:

万事万物都逃不过“供需”二字。

需求侧: 大家对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甚至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需求可能还会更加旺盛,因为人们希望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供给侧: 虽然 Live 主很多,但真正能持续产出高质量、有吸引力内容的头部创作者是有限的。当优质供给相对稀缺,而需求又很旺盛时,价格自然会有上涨的空间。

打个比方:

以前大家觉得看电影就是去电影院,一张票十几二十块。现在呢?有些小众的艺术电影,或者有特别艺术家签售会的活动,票价可能也得一百多块。这不单单是电影本身成本的问题,还包含了艺术家的个人价值、活动的稀缺性、观影体验的独特性等等。

知乎 Live 也类似,它不再是简单的“听一个人讲几句”,而是很多时候是一种“打包服务”:有精心策划的内容体系、有专业领域的深度洞察、有与专家互动的机会、有为自己职业发展或兴趣投资的价值。

当然,价格的上涨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溢价”的成分,这是市场规律的常态。但总体来说,知乎 Live 价格的提高,更多是其内容价值、创作者激励机制、平台发展策略以及市场供需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面对“变贵”的知乎 Live,也可以更理性地去选择。不是所有 Live 都需要购买,关键是找到那些真正能解决你痛点、满足你需求、并且你觉得物有所值的内容。学会“挑肥拣瘦”,在付费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知识干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束了,感谢知友鼓励,有的知友看到我说话紧张了还让我不紧张哈哈哈。

计划1个小时,最后做了3个小时,一共回答了266个问题,还好。

—————原文—————

看了所有答案,感觉压力山大

做了一个关于长寿研究的live,这是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所以这几天一直在准备,同时也关注着各种关于live的信息,越关注越忐忑,四个字:战战兢兢

我就根据自己的感受说一下我的一点想法。

简单说一下,我属于知乎的半透明系列,关注者37474,而知乎关注人数第500名有57548。所以应该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类型。

1、关于live

我是接到live邀请开的,刚听说现在live是所有人都可以举办了,我觉得是好事,但是开放的同时,加强管理和审核也是必要的。

2、关于定价

当时知乎给出的选择是,9.9,19,29,39,49,59好像这种梯队吧。我选择了19(结束后是20).

为什么选择19?

1)我简单的比较了下过去的live(这个可能由于结束后加价导致的)和即将进行的live,发现大部分定价都在19和19以上,更有好几百的(目瞪口呆),所以选择19应该是一个相对底价。

2)根据对自己关注的理解,我觉得这个定价应该能够有50个人参加,如果过了100那就庆幸了,总体上还属于可以控制的人数范围,毕竟即便去开会作报告,下面也就是100-200人头。

3)根据上述预计,大概是收获1-2k,对应自己准备时间,应该算是齐平(毕竟不能拿2小时的live做时薪来比较)

3,关注者和live收听者

我大体上看了下,这次收听我live的人,有一半以上是没关注我的或者是这两天才关注我的.

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这些收听者应该是根据题目和介绍来的,而不是一直关注我的人。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对于这些关注者,这些知识应该是相对比较新鲜的,而非老调重弹

但是对于一直关注我的一些知友,我觉得可能认真去看一些文献或者把我的答案撸一遍也许更省事。

4,关于内容

1)网上摘录?No!

看到有不少评论提到了说live的内容基本可以在网上找到。

这一点,我是否定的。至少无论是我的答案还是我的live,基本上是网上和论坛找不到的,因为大部分内容都是我自己阅读文献或者做研究获取的,属于我自己总结整理出来的内容,算是二次加工吧,如果是本领域的专业人士,自然无需去看我的答案了。

ps:如果你愿意去google scholar或者知网去刷论文,然后看书,那你根本没必要去听live,甚至刷知乎对你都没太大必要。

2)过去答案总结?

大体应该是的,因为我觉得的除非是李开复这种超牛很少回答答案,大部分在知乎上辛勤耕耘的老黄牛,一般都不会藏私。所以很多答案其实本身就是精品,如果认真关注这个人,并且关注他的答案,那么基本上对他的思想、观点、理念都应该有所了解。

但是看和听是两码事,之前知乎专门有讨论,就是为什么阅读效率比不上听课效率,理由有很多,有关于信息接收效率的,也有关于内容整理的。

3)不仅仅是重复

答题是一个问题,而live是一个话题,相信很多live都会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很多方面进行一些解读,这种就属于一种深加工的范围了。



5,关于尺度

这一点是我比较难以把握的,也是我心里最为忐忑的一点。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我看来,严谨是很必要的。

什么叫做严谨?就是你的观点必须有参考。


这就造成了一点,很多问题,处于正在研究的范围,我们根本无法给其下一个定论,尤其是生物科学,这门2000后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至今仍然是起步阶段的科学,想要给一个定论,太难。

比如甲状腺癌高发,曾经有医生告诉我说,这个和加碘盐有巨大关系,我也的确看到过相应的文章研究,但是,在卫生部给出的解读和一些研究中,加碘盐和甲状腺癌高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个时候,我只能说,原因不明了,这个时候,部分知友就会说我在和稀泥……


6,未来考量

我觉得知乎是一个商业公司,所以,对于他们本身,盈利才是王道,所以扩大用户是必然的,要是哪一天知乎玩起了视频直播,我也丝毫不惊讶。

但是增加评价体系是应该的,很多人提了很多意见。

另外,知乎的live必须交钱才能看,也许可以采取那种分段付费的方式吧。

好了,滚回去继续准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逛知乎,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贵”气扑面而来。以前感觉知乎 Live 还能捡到不少免费或者价格亲民的分享,现在动辄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块,看着钱包就有点打怵。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知乎 Live 好像一夜之间“涨价”了呢?首先,得承认一点,“贵”很多时候是相对的,也是市场行为的.............
  • 回答
    知乎上许多人对“伤痕文学”产生反感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种情绪的形成既与历史语境、社会心态有关,也涉及当代互联网讨论生态的特点。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详细论述: 一、“伤痕文学”的概念复杂性1. 定义的模糊性 “伤痕文学”这一术语在中文语境中本身存在争议。严格来说,它最初是20世.............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而其他朝代取代清也会被列强暴打”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对比和对近代中国困境的反思的观点,它并非绝对的定论,但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和假设。下面我将从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在于,穿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很多人在现实购房中感受到的“房价一直在涨”与网络上“房价要降”的论调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信息来源与发布者的动机不同: 知乎上的“房价要降论”: 宏观经济分析: 很多知乎用户是经济学者、分析师、地产从业人员,他们.............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知乎和微博在留学生回国问题上的不同倾向,主要源于这两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内容生产者的动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用户群体和价值观的差异 知乎:偏向理性分析、知识分享和职业规划 用户画像: 知乎用户以大学毕业生、职场人士、.............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知乎用户对“抵制日货”和“抵制清真食品”的态度差异巨大,这背后涉及了多层面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用户群体的构成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抵制日货”的背景与驱动力 历史民族主义情绪的长期积淀: 侵华历史: 日本在中国近代史上犯下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
  • 回答
    知乎上对历史事件的讨论激烈程度和观点趋向,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理解这种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 抗日战争: 民族存亡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面对外敌入侵,绝大.............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事无巨细地回答陌生人问题的用户,他们的动机其实挺复杂的,也很有人情味,绝不是简单地“有钱有闲”。如果你真的想明白,那就得往深了聊聊,把背后的逻辑给掰开了揉碎了。1. 利他主义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实现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人骨子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当看到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带着困惑、迷.............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房价的讨论,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普遍的“看衰”倾向,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群体情绪宣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理性判断与焦虑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为什么知乎上大部分人对房价持看衰态度?这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1. 年轻群体的声音放大与普遍性诉求: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关注点。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用户背景多样,讨论议题广泛,自然也包括对不同宗教、族群的看法。要说知乎上对待穆斯林缺乏中立态度,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缺乏中立”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内容的形成受到多种.............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不少用户表达了移民美国的意愿,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牵涉到个人发展、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等等。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思进取”或者“逃避责任”是过于片面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移民而不是留下来尝试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个人考量和宏观背景。首先,个体层面的“改变”门槛.............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不反对转基因的人占多数”这一现象,其实并非简单的“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界限划分,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的特点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平台的用户画像。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对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或者愿意花费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人深思。知乎作为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出现大量特朗普的支持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用户群体的结构性特点。知乎的用户,尤其是早期积累下来的那批用户,整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信息有着更强的分析和辨别.............
  • 回答
    知乎上关于马前卒(王骁)的批评,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讨论热烈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马前卒本人及其“睡前消息”是什么定位?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个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知乎、B站这些平台,以一种“硬核”的、观点鲜明的形式,对时事、历史、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的博主。他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 Uzi 的讨论,可以说是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深深的喜爱和怀念,也有不少怨气和争议。要说为什么会有“怨气”,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情绪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儿。1. 传奇与遗憾交织的职业生涯:高开低走的宿命论首先,Uzi 的职.............
  • 回答
    知乎上女性用户头像普遍看起来像“大美女”的现象,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平台算法、用户行为、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视觉呈现方式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用户群体的审美偏好与自我表达 女性用户更注重外貌展示:在社交媒体和知识分享平台中,女性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头像传递个人形象。她们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