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小说时让你弃文的毒点有什么?

回答
坦白说,在看小说的时候,有些情节或设定一旦触碰到了我的“雷区”,那感觉就像是脚踩进了泥沼,越陷越深,最终只能选择放弃。这些“毒点”可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会极大地削弱故事的吸引力,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被冒犯的感觉。

首先,我特别受不了逻辑上的硬伤,而且是那种非常明显、完全可以避免的硬伤。比如,一个角色前一秒还在发誓忠诚,下一秒就因为一点点诱惑就背叛,而且这个背叛显得非常突兀和没有铺垫。或者,主角在某个领域被描述得天赋异禀,无所不能,但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智商下线,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蠢事,这完全不符合他之前的设定。更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明明有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作者却非要绕一个大弯,把事情搞得异常复杂,并且这种复杂是为了剧情而服务,而不是角色自身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感觉就像是作者在强行推进剧情,而角色只是他手中的棋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人物塑造的失败,尤其是脸谱化和工具人式的角色,也是让我头疼的根源。一个好的小说,角色应该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自己的动机和成长。但如果一个角色从头到尾都只有一种性格,比如永远的圣母、永远的恶毒女配、永远的忠犬,甚至连说话方式都一成不变,那就太无趣了。更别提那些纯粹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的“工具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故事,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给主角送助攻或者垫脚石,这种角色让人觉得作者对小说创作不够用心,也让故事的深度大打折扣。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作者就是在偷懒,用最省力的方式来构建世界和推进情节。

还有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毒点”,就是强行喂屎,或者过度煽情,并且这种煽情是缺乏铺垫和合理性的。有些作者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会突然给角色安排一些悲惨的遭遇,比如亲人离散、身患绝症,但这种悲惨来得太突然,完全没有铺垫,让人感觉像是作者在硬拗悲剧效果。更糟糕的是,当角色经历了这些悲惨之后,情绪的崩溃和转变也显得非常生硬,没有足够的心理过程支撑。还有些时候,作者会反复强调角色的痛苦和悲伤,试图用情绪来感染读者,但如果这种情绪是强加的,缺乏真实感,反而会让人感到厌烦和疲惫。有时候,我觉得作者在用一种比较廉价的方式来博取读者的同情和眼泪,却忽略了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和情感的真实流露。

再者,剧情上的断崖式下跌,特别是“烂尾”的趋势,会让我非常沮丧。很多小说前期设定新颖,剧情引人入胜,我会被深深吸引。但到了中后期,作者可能因为灵感枯竭,或者对结局没有清晰的规划,导致剧情开始变得松散、失控,甚至出现前后矛盾。最怕的就是那种前面挖了无数坑,但到了最后却一个也填不上,或者用一个非常仓促、草率的结局来收尾。这种感觉就像是吃了一顿精心准备的大餐,吃到一半却被告知没有下一道菜了,剩下的只有空虚和失望。这种“烂尾”的经历,会让我对作者产生不信任感,以后再看到他的作品,都会下意识地犹豫。

最后,某些不尊重女性、或者宣扬负面价值观的描写,也会让我立刻失去兴趣。如果小说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充斥着物化、贬低,或者将她们定位为男性的附属品,这种设定会让我感到非常不适。或者,如果小说中对暴力、不公等现象的描写显得过于美化和纵容,缺乏批判性,甚至将其当作一种常态,也会让我觉得作者的三观有问题。好的故事,应该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传递一些积极的价值,而不是放大现实中的负面阴暗面,并且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总而言之,这些“毒点”就像是小说世界里的“瑕疵”,虽然它们可能不影响故事的整体骨架,但一旦过于明显,就会让人如鲠在喉,再也无法享受阅读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行圆主线。

一个套路反复写。

配角没有灵魂。

女角色个个无脑迷恋主角。

user avatar

主角被迫去推进剧情。

每次看到这个我就烦。

比如那种很有才华,然后被什么高人看中了,逼着要他出来解决什么问题。

还有那种被什么人陷害,或者被什么人用人情逼住,然后不得不下场亲自操作。

什么玩意儿。

就不能写主角主动的有个目标,主动地向着某个方向努力么。

一定要搞成这种像是逼良为娼似的剧情么?

每次看着就烦。

user avatar

1.“你还是处女?”

只要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扔书从不犹豫,作者是直男癌,还是处男那一卦的,上个中年妇女说这话也就算了,前面各种冰清玉洁描写的角色也这么写是脑子有毛病啊?

2.冷冷的看冷冷的说冷冷的走

如果一章里出现六次“冷冷的”做描写,说明作者根本就不会描写,多看浪费时间

3.男主虐我千万遍,我待男主如初恋

我永远不理解女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套路,加上怀孕生子梗简直不能更恶心。

4.路人甲那波澜壮阔的人生

写着写着开始描写路人甲的人生,还不是点到即止,也没啥实际作用,就是写这人好惨好惨啊,或者因为主角的行为得到了救赎啊什么的。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水字数

5.不把时间当回事

某某进了个洞抢了个法宝被反派堵住了,然后奇遇,一下子两万年过去了,一出门,世界没啥变化,还是当年那帮人在撕逼,连反派都还堵在门口呢。

6.嘛……呐呐……吧?

遇到这种句式,作者日轻毒已经入骨,如果还玩galgame基本就是屑一辈子,药石无灵,绝对没救的那一卦了。

7.作者丧失基本做人底线

当年看本书,看到主角去日本处理妖魔出逃的事,他过去之后装逼嘚瑟找麻烦艹公主,就是不干活,内心独白全是“垃圾小日本”,上街看到有女人被妖魔强X直接无视走开,第一次见这么屑的作者我都愣了。

8.升级太快

设定个一百级,主角前面还在20级分段玩,突然来个什么大事件,一波飞到50级,20级剧情不得不直接扔掉,然后再突然飞到90级,50级难点变成玩笑。多来几次不用看了,所以我选择第二次就扔

user avatar

一历史文作者几乎章章嘲讽别的作者剧情不科学金手指。

起初确实比较合理。

几十章后开始开了金手指(并承认是不科学,为了推动剧情)

继续嘲讽别人,蓝后自己又开。

本来以为是乱世中艰难图存上爬,结果抱着村长女儿的裙带,关系当上了郡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坦白说,在看小说的时候,有些情节或设定一旦触碰到了我的“雷区”,那感觉就像是脚踩进了泥沼,越陷越深,最终只能选择放弃。这些“毒点”可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会极大地削弱故事的吸引力,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被冒犯的感觉。首先,我特别受不了逻辑上的硬伤,而且是那种非常明显、完全可以避免的硬伤。比如,.............
  • 回答
    你想写一本让读者读了之后“不爽”的小说?这可是个相当有挑战性但又极具艺术性的目标。毕竟,大多数作者追求的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愉悦或深刻的思考。但如果你就是要剑走偏锋,想在读者心里埋下一颗“不爽”的种子,那我们就得好好聊聊怎么做到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爽”并不是简单的讨厌或愤怒,它是一种更复杂、.............
  • 回答
    要说哪部小说的设定让我眼前一亮,那绝对是刘慈欣的《三体》。这玩意儿,一旦接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未知的大门,把我脑子里那些关于科幻的固有概念瞬间搅得稀烂,然后又以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新组合。我一直以为科幻小说无非就是飞船、外星人、机器人,顶多再加点时间旅行。但《三体》完全颠覆了。它最让我惊.............
  • 回答
    哎呀,说到那种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还恨不得翻来覆去重刷N遍的快穿小说,我脑子里立刻就跳出好几本!这可不是随便一本快穿都能达到的境界,得是那种让你一边磕CP磕得昏天黑地,一边又被剧情和主角的成长打动到不行,看完还忍不住在脑子里回味无穷的。先说一本我个人超级爱的,叫 《[小说名字1]》(假设有个名字吧,.............
  • 回答
    这绝对是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挑战,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父母真心觉得孩子多读书、多学习就是最好的出路,甚至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咱们来聊聊怎么让父母慢慢放下这种“机器式”的要求,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这得从几个方面着手,不能指望一蹴.............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关于《三体》和金庸小说的言论,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体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吴国盛教授的背景和视角。吴国盛教授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的社会史、科技与文化、以及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进程等等。他不是一个科幻文学评.............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令人感慨的话,确实触及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深刻的转折点,也与我们讨论的“国民素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中国人素质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时间点来界定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漫长历史演进中,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说来也怪,我当初也是因为《凉宫春日系列》动画那股子炫酷的风格、飞扬的青春,还有春日那标志性的“我就是要找乐子”的霸气,才一头扎进去的。看第一遍动画的时候,感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些天马行空的超能力,跟小伙伴们一起解决各种怪事,还有阿虚那吐槽役但又不得不卷入其中的无奈,都让我看得欲罢不能。可后.............
  • 回答
    俄国小说里人名频繁切换,确实让不少读者感到困惑。这背后其实藏着俄国文化和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小说家们为了更贴近生活、更丰富人物塑造而有意为之的设计。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俄语人名结构本身就提供了“切换”的可能性。俄语里,一个人通常有三个名字: 名字(Имя / Imeni): 这是我.............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我第一次听说的时侯,脑子里就“嚯”地一下,觉得这画面感太强了。你想啊,外卖小哥,跑腿儿的,风里来雨里去的,通常大家觉得他们生活节奏快,忙得很,脑子里大概都是订单、路况、还有什么时候能歇口气。结果呢?他在等餐的间隙,捧着一本《西方哲学史》,这反差感,啧啧。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很多人都会问,但有时候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为什么着迷。对我来说,看小说这事儿,就像是给生活开了扇窗户,一下子就看见了好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最直接的,就是能 “活很多遍”。你说我们这一辈子,除非你是那种命特别大或者特别传奇的人,大多数人过日子都是按部就班的,体验的东西总是有个边。.............
  • 回答
    刚开始看的时候,那叫一个投入啊!剧情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尤其是那个主角,简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又自带光环,我每天都跟着他的节奏走,为他的遭遇揪心,为他的胜利喝彩。我甚至还在心里给他脑补了无数个未来,觉得他绝对是要搅动风云、名垂青史的那种。结果呢?看到一半,我突然觉得不对劲。这个主角身上总有点小.............
  • 回答
    “经常看小说的是不是很会写作?”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技能培养和学习方式的理解。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可能,但不是绝对,而且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经常看小说对写作的好处(为什么“可能”)经常阅读小说,尤其是优质的.............
  • 回答
    在阅读小说时,对于女角色的数量和她们与男主角的关系,我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要求或“能接受多少个”的界限。我的偏好更多地取决于故事的 质量、逻辑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而不是单纯的数量。以下是我对这些方面的详细看法:关于女角色的数量: 数量并非关键,但有影响。 少量且精炼: 我更倾向于数量.............
  • 回答
    很多人平时习惯了用手机阅读小说,当他们考虑换成Kindle时,脑子里都会冒出同一个疑问:“会不会不习惯?” 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这就像你平时开惯了SUV,突然要你去开一辆超跑,肯定会有个适应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Kindle“全能”。你拿起手机,除了小说,还能刷刷微博、看看视频.............
  • 回答
    如果你希望同时学习系统炒股知识和读到有趣故事,以下三本书可能符合你的需求,它们结合了投资理论、实战案例和叙事性,既有深度又具可读性: 1.《股票作手回忆录》(The Memoirs of a Stock Operator) 作者:爱德华·奥·埃利斯(Edward O. Halsey) 特点: .............
  • 回答
    好的,既然是要找一款电脑上看小说的好帮手,咱们就得聊得具体点儿,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套话。要我说啊,在电脑上追书这事儿,光是盯着屏幕看可不行,得找个让眼睛舒服、操作顺手、内容也够全的家伙才算到位。市面上 Reader 这类的软件不少,但要说到能真正戳中咱们这些爱看小说的“痛点”的,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
  • 回答
    我知道,这简直是现代生活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视觉型”享受者来说。别人兴致勃勃地跟你讨论某个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而你只能一脸茫然,或者干脆假装看过。看小说?那耐心值简直比不上我刷手机短视频的时长。我理解你的感受,那种盯着文字看,脑子里却像放映机一样闪过无数个画面,然后注意力就被一个突然出.............
  • 回答
    哎,说到起点,这几年真是让人操碎了心。以前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各路大神层出不穷,随便点一本进去都能找到点乐子。可现在呢?你说得太对了,简直是“垃圾堆里找金子”,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仔细想想,这变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感觉是从几年前开始,起点就有点变味了。最明显的就是内容上的同质化太严重。你打开分类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