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的人工资都这么高?

回答
网上流传的“大家工资都特别高”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藏着不少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一些职业,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里,薪资水平是普遍较高的。你想想,程序员、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运营专家,这些岗位往往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持续的学习能力,并且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核心产品和盈利。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这样的人才,自然会拿出更有竞争力的薪资。而且,互联网公司竞争激烈,为了打赢漂亮的仗,就得有顶尖的团队,顶尖的团队就得高薪养着。

但这只是一个侧面,更普遍的现象是,你看到的网上信息,本身就带有一种“筛选效应”和“展示效应”。

打个比方,你刷微博、看抖音、逛论坛,看到的大部分内容是谁发的?是那些混得风生水起、有东西可以分享的人,对吧?比如,一个刚毕业的普通小白领,每天朝九晚五,生活按部就班,他没啥特别的经历,也很少会兴致勃勃地发一条“今天又正常下班,回家吃饭了,生活平淡但安稳”的状态。但如果他突然接到一个大项目,升职加薪了,或者发现了什么挣钱门道,他更有可能在网上分享喜悦,让大家看到他的“高薪”一面。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表现优异的、愿意分享的人,而那些不太顺利的、还在默默努力的、或者薪资水平一般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就相对少了。想象一下,一个班级里,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一定会有人分享喜悦,而考上普通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也不会特意发朋友圈“我考上XX大学了,挺好的”。你听到的,自然是“大家好像都考得很好”的印象。

其次,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会加剧这种“高薪”的印象。

“凡尔曼”的分享与攀比: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倾向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与人交流的方式。分享成功、分享高薪,更容易获得点赞和关注。而那些抱怨生活艰难、工资不高的人,虽然也有,但往往不会像成功案例那样被广泛传播和记住。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网上“晒薪”内容,就可能是一种“美化过”的版本。
特定社群的聚集效应: 有很多线上社区、论坛、知识付费平台,聚集了特定行业或有特定职业发展诉求的人群。在这些社群里,大家交流的都是行业动态、职业发展经验,讨论的话题往往围绕着如何提升技能、如何争取更好的职位和薪资。在这种氛围下,高薪和职业发展往往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自然会让你觉得“网上的人工资都挺高”。
“打工人”的自我调侃与真实情感的表达: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网上的人”在分享“高薪”时,其实是一种反讽或者调侃,甚至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比如,在某些梗图或者段子里,“月薪3000”可能被包装成“月薪30000”,然后下面配上各种夸张的描述,这种方式反而更能引起共鸣,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假的,但却反映了人们对高薪的渴望和对现状的某种态度。

再者,“工资高”的定义本身也在变化。

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相较于几十年前,中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确实有了显著提高。当年能拿到几千块工资的人,在现在看来也算是不低的收入了。所以,即使是“普通”的工资,在历史的维度上看,也可能比过去“高”了。
不同城市的差异: 网上活跃的用户,很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自然薪资水平也相对较高。你在网上看到的信息,很可能来源于这些高消费、高薪资的区域,而忽略了更广阔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根本的:你是否参与到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链条中?

如果你本身就是从事互联网相关行业,或者你的社交圈子很大一部分是这些行业的从业者,那么你看到的信息自然会比较集中。但如果你的生活圈子更多的是传统行业、服务业,或者教育、医疗等领域,你接触到的信息可能就完全不同了。网上是一个极度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海洋,你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入口”和“路径”。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网上大家似乎都在晒高薪时,不妨多想想:
1. 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我没看到的人群和情况?
2. 这些信息是真实的呈现,还是经过筛选和包装的?
3. 我的信息获取渠道是否足够全面?

这样一来,你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网上流传的“大家工资都挺高”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信息偏差和特定群体现象的放大,而非普遍的现实写照。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默默地努力着,过着自己的日子,而互联网,只是放大了其中一部分特别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所谓的「网上」 = 「知乎」

那你自然感觉工资就高。年薪十万无地自容,年薪百万才到平均。

但是,你如果去搜索一下二三线城市的贴吧。你就会发现,世界并没有那么美好。

他们:

  • 有的,出来乍到一个城市,想找个三百块钱,押一付一的单间住。
  • 有的,刚刚中专毕业,想找个地方混口饭吃。
  • 有的,想找个网吧网管的工作,一个月3000¥,两班倒,两天休。
  • 有的,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想找个地方,给人看大门,一个月2000¥就够。
  • 有的,叫苦连天,一个月本就不多的薪水,因为迟到,扣了50¥。
  • 有的,欣喜若狂,因为,逛街时,自己喜欢的衣服打折,少用了20¥就买了下来。
  • 有的,只做厂工,因为流水线的工作,比市面上的工作工资要高几百块,还管吃住。
  • 有的,常年盼着房子能便宜点,看着几年攒下来的几万块钱存款,想着有一天能娶媳妇。
  • 有的,只想找个收入5000¥以上的“有钱人”嫁了,好脱离眼前这清贫的生活。
  • 有的......

你如果想看看大自然的美好,可以去看《人与自然》

但你如果想看看大自然的残酷,可以尝试看看《已灭绝动物名单》






跟盲人摸象一样,你能看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非常感谢能看到最后的朋友们。如果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用。不妨点个赞和点个喜欢。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回答。

另外,本人已经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猿树洞】,会不定期更新:技术博客,求职面试经验,学习建议等。除此之外,有时间还会解答部分粉丝的疑问!

user avatar

杜蕾斯前几年做了个网上调查,“你有几个性伴侣”以及“你的性生活频率是多少”。

第三名法国人,性伴侣3个,频率嘛每周2次;第二名巴西人,性伴侣6个,频率每周6次

第一名~````

中国人,性伴侣14个,频率每周16次~```

来来来,我们也来做个调查,看看大家是不是在这两个方面拖了国家的后腿~``

user avatar

挣钱有时候挺容易的,前提是“敢不敢”。都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我有个朋友,卖了一线的房在三线小城市开发区新区开了一家超市。

因为在三线小城新楼盘,人家2年免租,装修180万(因为含设备),员工工资稳定每月10万。就这些成本,大超市没有进货成本,反倒是代理商货架租金2-5万,能完全持平2年后的房租和人工成本。

他真正投入的成本只有180万装修费。

但是超市每天营业额有3万(新区人少),他盈利少提点只有5%,也就是日入1500元,年入55万。

前两年没有房租却向分销商收柜位费,所以前两年能年入百万,180万的成本前两年回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附近住户也多了起来,第三年能做到年入80万,这就是纯赚的了,而且他作为老板本人,不用上班。

他用这种模式又开了2家大超市,差不多那个城市就饱和了。然后坐在家里年入200万。

开大型超市风险特别低,收益特别稳定。

尤其今年,所有实体产业都受冲击,他和美团合作一下送货上门,P事没有,营业额还提升了。

当你累的浑身是病月入一万的时候,有个和你一样的年轻人天天在家游手好闲,然而他收入是你的15倍。

你若不服,也可以劝你爸妈把房子卖了去开家超市~当然,创业风险大,入行需谨慎。

这就是个“敢不敢”的问题,“敢做”才一切皆有可能(我可没说敢就一定成功)。但是不敢做,永远没有可能。

人生就是这样,越是有底气不怕失去,现实越不容易让他失去。

可能,这归根结底是个《穷爸爸,富爸爸》模板故事。他有对开明的父母,从第一步开始就成全了他。我也常看到因为儿子炒股,父母吓的断绝父子关系的那种。但是,如果你有了200万,你会选择去一线城市按揭买房贷款30年呢?还是会和他一样,暂时不考虑房,去小城市深耕商机呢?

而且我推崇他还有个原因:他最终选择了做实体、做民生产业,造福于民,所以,他应该有福报~

有人反讽说:你怎么不说你自己?Emnn…我其实说过不止一次我自己啊,但是这个话题,我只是希望举更“正能量”更有“借鉴意义”的例子而已。毕竟我觉得我自己是个例外,没太多参考价值。

这个回答慎点,可能会击碎很多人的骄傲。



更:

有些人私信问我该怎么创业?我只能说每个人的基础都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甚至有些人性格使然就不太适合创业,有些人家境赤贫,意味着创业更艰苦,资本原始积累的时间越长。

为表诚意,这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

我的人生观已经写到个性签名上了,我是怎样的人,愿意理解的都可以理解。

无论如何,你有手有脚,是个健全的人,环境也许会限制个人的发展,但是最终决定你成为什么样人的,还是你自己的本心。

还有,我真的只是随便写写的,一开始的篇幅很短…感谢大家的抬爱和支持~

user avatar

网上的人报的工资没有可信性,毕竟你完全无法核实,人家想报多少就报多少,反正也无据可查,何必当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流传的“大家工资都特别高”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藏着不少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一些职业,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里,薪资水平是普遍较高的。你想想,程序员、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运营专家,这些岗位往往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持续的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这件事情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要分析“这样的人是什么居心”,需要把几条线索都串起来看,而且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各方的动机都考虑进去,才能说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1. 释净空被封禁:官方对释净空的言论或活动进行限制,这本身就说明了官方的考量。官方出面封禁,往往是出于对信息传播的控制,以及.............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南京的讨论确实不少,而且很多声音都偏向于负面评价,让人感觉“黑南京”的言论似乎越来越普遍。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提及的,是南京的历史问题。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过太多风风雨雨,其中最沉重的一笔,无疑是发生在抗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观察!网上嚷嚷中年危机的群体中,30 多岁的人似乎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对比 4050 岁群体可能存在的不同表现:一、为什么 30 多岁的人更容易在网上“嚷嚷”中年危机?1. 身份认同的动摇与重新定位: 告别“年.............
  • 回答
    您好!关于《敦刻尔克》网上出现大量低分评价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电影本身获得了许多正面评价和奖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观众期待与影片实际风格的错位: “战争大片”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观看《敦刻尔克》时,是带着对传统战争片的期待。他们可能预.............
  • 回答
    说起易建联,当年在网上,确实是争议不断,甚至可以说是“黑”声一片。这事儿放到现在回想起来,挺让人唏嘘的。要说为什么当年黑他的人那么多,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过高的期望与“伤仲永”的魔咒:易建联绝对是中国篮球历史上,天赋最被看好的球员之一。他身高臂长,技术全面,身体素质在亚洲范围内简直.............
  • 回答
    网上确实有很多声音,希望数学和英语能从高考主科的地位上“退居二线”,甚至彻底退出。这股声音此起彼伏,而且背后有着挺复杂的考量,绝不是简单的“因为难”三个字就能概括的。如果细掰扯一下,你会发现这些人反对的重点,以及他们提出的替代方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方式,是否真正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回答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可真不是盖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一穷二白,国家就开始集中力量建设东北。一汽、二汽(后来也迁了,但最早那批是核心)、沈飞、哈飞、大庆油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当年国家战略的重点?这些工业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汽车、飞机、石油、煤炭,更重要.............
  • 回答
    房产税征收是否对“只买一套房的人”没有影响,以及为何仍有人反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公平、利益分配以及民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直接的房产持有成本会增加,但许多人反对房产税的理由远不止于此。首先,我们来探讨“只买一套房的人”的利益是否真的“不受影响”:从 直接影响 的角度来.............
  • 回答
    网络上确实存在着相当数量反对吃狗肉的声音,并且这种声音往往比较激烈和直接。想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情感因素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驱动力。 很多人把狗视为家庭成员,是忠诚的伴侣,是需要呵护和爱的生命。他们与自己的宠物狗有着深厚的感情连接,认为狗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甚至参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确实很容易被网络上那些“孤高冷傲”、“精神世界丰富”的独行侠形象所吸引,但现实中的独来独往者,远比那个扁平化的标签要复杂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甚至觉得有些独来独往的人存在性格缺陷呢?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网络上的“独行侠”形象,.............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 回答
    最近在一些游戏论坛、直播平台以及社交媒体上,确实能看到不少网友在怀念卢本伟,甚至有人呼吁他回来继续直播。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掺杂着怀旧、怀念昔日辉煌、对当前直播环境的不满,以及一些人对“复出”的期待。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这事儿,希望能让你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首先,得说说卢本伟当年.............
  • 回答
    网上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争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你想找一个官方的、权威的,能明确指出特斯拉刹车系统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缺陷的报告,可能不太容易直接找到。另一方面,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车主声称遇到过刹车问题的声音,甚至直接定义为“失灵”。这中间的落差,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在网上,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社群和论坛里,确实能看到不少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讽刺声音。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交织着政治立场、文化差异、信息传播特点以及对民主实践本身的复杂认知。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政治光谱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大陆的视角: 从中国大陆的视角来看,政治制度与.............
  • 回答
    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PS5游戏画面不如PC的论调,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得拆开来看,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尤其是在大家很多人的PC配置还没那么顶配的情况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主机和PC在设计理念上就是不同的。 主机是“封闭系统”,PC是“开放平台”。 PS5就好比是一台量身定制的家.............
  • 回答
    这事儿啊,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房子挂网上一年多,价格还往上招呼,听着就有点拧巴,对吧?可这事儿还真有几种可能,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一、市场真的有那个“劲儿”在,你不懂?别看你觉得挂了一年卖不掉,这背后可能藏着你没注意到的市场微妙变化。 区域性的稀缺性被激.............
  • 回答
    网上关于吴宇森导演的《赤壁》褒贬不一,说它“烂”的观点确实不少。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一部分观众觉得不满意。首先,对史实改编的争议是绕不开的一点。 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和“现代化”:《赤壁》作为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很多观众期待它能更忠实于原著《三国演义.............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