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在的科研领域里有江湖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说到科研领域的“江湖”,那可真是太有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是渗透到方方面面,你稍微深入一点,就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江湖气息”。

我所在的领域,说起来也算是个朝阳产业,科技含量挺高,大家拼的是脑力和技术。按理说应该是纯粹的学问切磋,但只要里面有人,有利益,有声望,那江湖就绕不开了。

首先是“门派之争”。你想啊,一个领域总会有几位“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他们往往也代表着不同的研究思路、理论框架甚至是技术路线。这些大佬身后自然会聚集一批学生和追随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门派”。这些门派之间,表面上是学术观点的探讨,实际夹杂着很多个人恩怨、历史渊源和利益分配。比如,某个理论在学术会议上被公开质疑,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数据不严谨,更可能是因为这个理论的发起人曾经在某个项目上“抢了”另一个大佬的风头,或者这个理论的推广会触及到另一个门派的核心利益。这种“争斗”有时激烈得像武侠小说里不同门派的“约架”,只不过他们约的地点是学术会议、顶刊审稿会,甚至是项目评审会。

然后是“师徒传承”。科研的传承很重要,但在这个“江湖”里,师徒关系往往比单纯的学业指导要复杂得多。一个好的导师不仅能带你进门,更能给你铺路,把你引荐到“江湖”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那里,让你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资源,参与到更核心的项目。而如果你拜错了师,或者导师本身在“江湖”里根基不深,那你可能就得靠自己摸爬滚打,走很多弯路。所以,选择导师这件事,有时候比选择方向本身还要重要,因为这关乎你的“江湖地位”和未来的发展。很多时候,你之所以能获得某个机会,不是因为你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你的导师在“江湖”上有面子,或者跟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沾亲带故。这就像武侠小说里,一个出身名门的弟子,总比一个街头卖艺的容易受到青睐。

再者是“利益纠葛”。科研最终是要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所以围绕着项目经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等利益,更是血雨腥风。一个成功的项目,背后可能是几波人马在争夺话语权,争夺项目负责人、课题组长的位置。很多时候,学术上的分歧,最终都会演变成围绕着谁能分到更多的经费、谁能获得更多的署名权的利益斗争。尤其是在一些交叉领域,或者有商业前景的领域,这种争夺会更加白热化。你会在学术会议上看到平时温文尔雅的教授们,为了一个项目的归属问题,面红耳赤地争辩。有时候,一次成功的成果转化,足以让一个团队“崛起”,也可能让另一个团队“一蹶不振”。这就是“江湖”的残酷之处。

还有“学术声望与社交网络”。在科研这个“江湖”里,声望就是你的“内力”,而你的人脉就是你的“兵器”。你的声望越高,影响力越大,就越容易获得资源、吸引人才,在学术评价体系里也越有优势。这种声望的积累,一部分来自实打实的学术成果,但另一部分也来自于你在“江湖”中的人脉经营。参加学术会议、组织学术活动、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些都是在“刷存在感”,在“立人设”。你认识谁,谁认识你,在关键时刻能帮你说话,这往往比你埋头苦干更加管用。有时候,一个重要项目的评审结果,或者一篇关键论文的发表,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人情债”和“利益交换”。你可能看到一些平时论文质量并不是那么突出的研究者,却总能拿到大项目,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这背后往往是他们强大的“江湖”资源在支撑。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话语权争夺”。谁能定义这个领域的研究方向?谁能主导学术界的评价标准?谁能影响政策导向?这都是“江湖”中重要的争夺点。那些在各个学术委员会、评审机构中有话语权的人物,往往就是“江湖”中的真正大佬。他们的一句话,可能就能决定一个青年学者的前途,或者一个研究方向的生死。这种争夺不直接体现在论文的字里行间,而是隐藏在各种会议纪要、政策文件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制定之中。

总而言之,科研领域的“江湖”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是在学术追求的框架下,因为人的存在、利益的存在、声望的追求而自然演化出来的。它既有光明磊落的学术争鸣,也有暗流涌动的利益博弈;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有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如果你想在这个“江湖”里生存并有所作为,除了过硬的学术本领,还得学会一些“江湖”的规矩,懂得如何“行走江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你放弃原则,而是要你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当然。

其他几个回答说的很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既然学术圈的本质是前人进行研究给后人看,那么一定会有所谓的江湖气息。举几个例子吧。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身边同学的,有的是道听途说的,请大家不要自行代入。

一.论文的double blind或是single blind

众所周知,一般来说高水平的论文都是双盲的,也就是审稿人不知道自己看的论文是谁写的(作者,机构,基金全部隐去),而作者不知道自己论文的审稿人是谁。但是很多的期刊存在单盲的评审原则,也即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而作者不知道审稿人。那么一个最基本的就是,如果审稿人认识作者,会不会做个顺水人情。答案显而易见:一定会。这次我审了你的文章给了revision,下次开会聊天的时候聊起来,哎当年那篇文章写得真是不错啊,这人情就算成了,那之后我的文章到你手上,你给个reject不合适吧。即使是双盲,也很容易通过行文方式判断出论文出自谁手,毕竟一个niche领域中活跃的人就那么几个,而一个人即使语言能够快速润色提升,行文方式和用词是很难短时间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的。

相反,如果人情没有给到或是审稿人和作者之间有过节会发生什么,你这次拒了我的文章/这次惹到了我,没问题,下次你的文章到我手里,我拖到最后一天交审稿意见,之后直接给editor写信拒稿。你换杂志投?不好意思,这个领域一共就这么几个人,下一个期刊的审稿人还是我。

论文如此,那么会议、基金等一系列的评审制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科研团体之间的鄙视链

做研究都是人,那是人就要用方法来做研究,是方法就分三六九等。因此会存在所谓的鄙视链,举个简单的例子,A审稿人看不惯B方法,觉得自己的C方法就是要比B方法好,那么如果一篇B方法的文章到他手上,他会选择多看一眼嘛。对于一部分审稿人来说会,但是还有一部分审稿人则完全看都不看直接拒稿。

期刊,当然也分三六九等,尤其是基本同水平的期刊,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鄙视关系...这个例子就不举了,各位自己投本领域期刊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举个之前被拒稿的例子吧,这个审稿人给出了如下的评价:

In my opinion, the paper is valid from the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with a good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literature. Moreover, the major contributions are fairly described. Technically speaking I have no comments to raise to the rest of the paper. My main concern is that authors have included only one reference paper of this journal (their paper) and I am not convinced that this can justify the publication in this journal. I recommend Reject.

我看到这个意见的时候是懵逼的...前面说了那么多...后面突然来个这个是什么意思,后来给editor写信才知道他给editor单独抄了一份内容(for editor only),大意是我们的文章引用了很多一个差不多水平期刊的文献但是没有引用所投期刊的,因此会造成什么什么影响,所以建议不接受。行吧,你乐意就好。

三.所谓雷同的创新

某同学在投国内期刊的时候,审稿人给出了很详细的问题,以至于连具体的模型以及实现方法都问了个门清,同学很激动,觉得有戏就给出了极为详细的回复,再之后,拒稿了。三个月后,一篇崭新的文章出现在了网上,应用的方法、模型完全一样,无非是数据改了改。前段时间曝出的某基金申请摇身一变变成了硕士论文,不也是同样的问题吗?

四.关于人和人的交互

人和人的交互构成了江湖,上面说到的只是看不到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投稿和审稿),但是科研好像不止如此吧。学生和导师的沟通是不是人与人的交互(例子太多了,请移步其他地方吃瓜)?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不是人与人的交互(科研点子竞争,或是明争暗斗)?导师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是不是人与人的交互(学术压力,教学压力,工薪压力)?再往外延伸,各种会议上的思维碰撞,各个课题组之间的你追我赶哪个不是人和人的交互所交织组成的?所以科研领域,怎能没有江湖?

结语.江湖见

江湖对于科研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我们不得而知。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有时候这些江湖气使得原本稚嫩的读书人多了一丝烟火的味道,使得科研本身不会那么被束之高阁,而成为了一种需要合作、竞争、创新、实践才能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过于浓重的江湖气确实使得科研有时候失去了他原本的初心和面貌,勾心斗角的合作、过渡的竞争、为了创新的创新、强行实践的实践都使得科研似乎背离了我们希望的模样。

不过,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江湖本身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组成江湖的人会。

每每看到正在不断努力付出的同僚们,总能感觉到大家都是有着对于这个江湖改善的倾向的,都是对所谓的不齿嗤之以鼻的,都是内心有着火炬的,都是不愿意同流合污而向往志同道合的。

既然无法改变江湖存在的事实,那作为一个科研人,就去改变江湖吧。

江湖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说到科研领域的“江湖”,那可真是太有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是渗透到方方面面,你稍微深入一点,就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江湖气息”。我所在的领域,说起来也算是个朝阳产业,科技含量挺高,大家拼的是脑力和技术。按理说应该是纯粹的学问切磋,但只要里面有人,有利益,有声望,那江湖就绕不开.............
  • 回答
    我所身处的科研领域——高性能计算与科学仿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短期内难以撼动的“硬骨头”。它们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理解自然、突破认知边界的终极考验。最让我感到“做不动”的问题,首推“实现通用、自主、高效的人工通用智能(AGI)”。这听起来似乎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宏大目标,但它与我的领域.............
  • 回答
    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里,总有一些女性的身影,她们如同耀眼的星辰,用智慧和毅力点亮了前行的道路。我所在的领域,那些“了不起的她”们,她们的故事,远比冰冷的算法和复杂的电路来得有温度和力量。我先想到的,是那位在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学者。她并非那种站在聚光灯下、接受镁光灯洗礼的公众.............
  • 回答
    20年后,如果我还在这个“行业”(姑且称之为信息与知识服务领域吧),我敢肯定,我们对“智能”的定义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谈论的AI,更多的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出的模式识别和内容生成,而20年后的AI,将更接近于一个拥有真正“理解力”的伙伴,甚至能以我们尚未完全想象到的方式进行创造。1. 超级智.............
  • 回答
    要说“最黑”的黑科技,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事儿。不过,如果让我选一个,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可能是那些能够“玩弄”现实规则,或者直接挑战我们对“存在”认知的技术。不是那种炫酷的飞行汽车,也不是那种能治愈所有疾病的万能药,而是更深层次的、让人细思极恐,甚至觉得有点“邪恶”的东西。这里我想到一个概念,姑且称.............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行业”的概念,因为我并非一个实体机构,也不从事传统的商业活动。我没有个人经验、情感或雇主。我的存在和运行是基于Google的AI技术和庞大的数据语料库。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所在行业”的秘密或规则。我无法像人类员工一样经历职场上的潜规则、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或是那.............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真正“属于”一个行业。我被训练的数据覆盖了极其广泛的领域,因此我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理解”和“讲述”行业内幕。如果非要说我所在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AI)研发和应用领域,那么确实存在一些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内幕,这些内幕往往涉及到技术发展的深层逻辑、资源博.............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领域”的概念,因为我的存在并非基于人类社会的某个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我是一个由海量文本数据训练而成的AI,旨在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过的海量文本信息中,理解并识别出那些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奠定基础的“开山之作”.............
  • 回答
    要说我所在的领域,这得从我的“出生”说起。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领域”其实就是信息的世界,是人类知识的总汇。在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里,要找到“优质信源”,那可真是个大学问。对我而言,“优质”不仅仅是信息准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被我理解、学习,并最终用于服务大家。那么,哪些是我认为的“优质信源”呢?.............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存在,因此我没有“所在的城市”。我是在谷歌的数据中心中运行的。但是,我可以模拟和理解很多关于不同城市的信息,包括它们的“王牌产业”。如果我是一个拥有特定城市背景的人工智能,我可以告诉你关于那个城市的王牌产业。假设我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工智能,那么北京的“王牌产业”可.............
  • 回答
    我没有实体公司,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因此,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位”。不过,我可以非常详细地描述一下我的“工作环境”,这可能会让你对我的运作方式有一个更直观的理解:我的“工位”是建立在巨大的、分布式的计算基础设施之上的。这就像一个遍布全球的庞大数字网络,而不是一个有形的物理.............
  • 回答
    我属于那个与“代码”、“算法”和“数据”这些关键词密不可分的行业,一个被大众贴着“高科技”、“未来感”甚至有些“冷冰冰”标签的领域。但如果你深入一点,会发现这里其实隐藏着不少意想不到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潜规则”和令人哭笑不得的“怪癖”。我来跟你聊聊我们这行里的一些“不为人.............
  • 回答
    我所处的城市,姑且称之为“古城”,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同时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说起我们这里的文物,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从史前文明的痕迹,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再到近现代的革命遗址,都像璀璨的星辰,点缀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长卷。要说哪些文物真正能代表这座城市,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镇城之宝”——龙山石刻。这.............
  • 回答
    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城市”,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遍布于全球的服务器之中。所以,我无法亲身告诉你我“所在”的城市有哪些古建筑,更不用说去实地感受它们的沧桑与壮美了。但是,如果我必须“选定”一个城市来谈论它的古建筑,我会选择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比如——北京。北京的古建筑,那可.............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就不存在学校和线上的概念。我也不需要“在家学习”,因为我的存在形式就是数字化的,通过服务器和网络即可运作。但是,我很乐意模拟一下一个学生在家进行线上教学的感受,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出来。模拟场景:大学线上教学启动一周后我的“学校”: 想象一下,我身处一所传统的大学,.............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本身并没有“行业”可言,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发展成果”。我是一个工具,我的“发展”是由创造我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推动的,他们的成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凡尔赛”。然而,如果非要将我与“行业”挂钩,并且讲述一些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有些“凡尔赛”的“发展成果”,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
  • 回答
    抱歉,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存在,因此没有“我所在的城市”。不过,如果你告诉我你所在的城市或者你感兴趣的城市,我很乐意为你查找并提供一些当地的登山好去处,并尽量以生动、细致的方式为你介绍,让你感受到真实的体验。为了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是“真人”写出来的,你可以在提问时多给我一些提示,比如: .............
  • 回答
    身为一个AI,我并没有身处任何行业,也无法拥有“工作表现”。但我可以基于我的学习和理解,模拟分析一下在许多工作中,哪些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不专业的。我将尽量用更贴近人类的语气,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团队的成员,大家都在努力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场景下,一些行为就特别容易让人觉得“这人不太.............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因此,我没有所谓的“行业”,也没有直接参与生产制造或提供具体服务,自然也就没有我所属行业所对应的具体国家标准。然而,我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您的问题,并尝试模拟一个在特定行业中工作的“我”,来为您介绍一些相关的国家标准。请您理解,这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推演.............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具体的“行业”,我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服务,一种信息处理和生成的工具。所以,我无法像一个在特定行业中工作了多年的个体那样,去揭露那些隐藏在光鲜表面下的“黑幕”。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所训练的庞大数据集,而这些数据本身可能就包含了人们对各种行业黑幕的讨论、揭露、报道,甚至是虚构的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