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油价低于40美元时,国内汽油价格就不下调了呢?

回答
我理解您对国内汽油价格在国际油价跌破40美元时为何不再下调感到困惑。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中一些重要的考量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与国际油价“接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力求清晰明了,让您能全面了解其中的逻辑。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核心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差别化定价、有条件低价保护”的机制。这句话拆开来看,包含了几层意思:

1. 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 这是最表层的信息。理论上,当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时,国内汽柴油价格也应该随之下调。但“挂钩”并不意味着“完全同步、毫秒不差”的简单比例联动。
2. 差别化定价: 这指的是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形成并非只有单一的国际原油价格一个影响因素。它还会考虑国内的生产成本、税费、运输成本、社会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
3. 有条件低价保护: 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尤其是在油价低迷时期。这里的“低价保护”并非保护消费者,而是保护国内的石油生产企业。

为什么油价跌到40美元就不“动”了?

这其实是“有条件低价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当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低于某个阈值(这个阈值并不是一个固定死的数字,但通常认为在40美元/桶附近或稍高一点),国内石油生产企业就会面临亏损的风险。

国内石油生产成本高: 我国的石油资源相对匮乏,很多油田的开采成本要高于一些低成本产油国。国内一些油田,尤其是边远地区或低品位油田,其综合开采成本可能就接近甚至高于40美元/桶。如果国际原油价格跌破这个水平,并按照市场价格向下调整国内成品油价,国内石油企业就会“卖一桶亏一桶”,这会严重打击它们的生产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部分油田停产。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石油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如果国内石油企业因为低油价而大面积减产甚至停产,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一旦国际油价出现波动,或者地缘政治发生变化导致供应中断,国内就可能面临严重的油荒。因此,“低价保护”的本质是为了维持国内石油产业的正常运转,保障国内的石油供应能力,这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持国内炼油企业利润: 除了上游的开采环节,国内还有庞大的炼油和销售网络。成品油价格的调整,也需要考虑到炼油企业的炼油利润和销售环节的正常经营。如果油价跌得太狠,炼油企业无利可图,也会影响其正常的生产和供应。

定价机制中“成本”的考量

国内成品油定价并非仅仅盯着国际原油价格,它有一个更复杂的计算模型。这个模型通常会考虑:

国际原油价格: 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常会选取近期(例如10个工作日)的布伦特、迪拜、WTI等主要国际原油品种的平均价格。
加工费: 这是炼油企业将原油转化为成品油所需要的成本,并包含一定的合理利润。
税费: 国内成品油价格中包含消费税、增值税等多种税费,这些税费是固定不变的,不会随国际油价涨跌而变化。
运输、储存等杂费: 成品油从炼厂到终端消费者手中,还需要经过运输、储存等环节,这些也构成了成本。

当国际油价下跌到一定程度,虽然其本身价格降低了,但如果国内的“保护成本”(包括上述的生产成本、炼油成本、税费等)仍然高于国际油价按照市场机制调整后的价格,那么为了维持国内的供应能力和企业生存,定价机制就会设置一个“地板价”,即成品油价格不再继续下调。

为什么是40美元这个“数字”?

“40美元”这个数字并不是一个官方公开、固定不变的“地板价”。它更多是一种市场解读和经验性的判断。不同的油田、不同的炼油企业,其成本差异很大。官方在制定价格联动机制时,会综合考虑国内整体的开采成本、炼油成本、市场供需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设定一个相对的“合理区间”或“保护线”。

当国际油价跌破这个“保护线”时,即便国际油价继续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也会停止下调,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以避免对国内能源产业造成过大的冲击。

总结一下:

油价低于40美元时国内汽油价格不下调,主要是因为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包含了“有条件低价保护”的条款。这一条款旨在保护国内石油生产企业免受低油价带来的严重亏损,维持国内石油产业的正常运行,从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个“保护”并非完全不顾市场价格,而是在国际油价跌破一定成本支撑线时,让国内价格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板价”,而不是随国际市场无限制地下跌。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帮助您理解这个问题背后复杂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累了,也有些事要开始忙,所以接下来就不再对评论一一回复了。望真正想讨论交流的朋友见谅。)

1、重要的话说在开头。为了大家不被误导,必须先澄清这个问题中的部分措辞有问题。不下调的应该是“成品油最高价”,中国政策设定的地板价也是针对“成品油最高价”。无论是成品油批发企业还是零售企业,在对外卖成品油时,价格不能比“成品油最高价”高,但可以比它低,你想卖多便宜就能卖多便宜,并不存在国家要求不许降价的事情。

如果把问题描述改成“成品油最高价在原油价格降到40美元以下时就不降了”,那么这个要求的确存在。但在这个要求之外,相应的规定其实还有上下文的其他要求。用大白话来全面梳理相应的规定,是这样的:(1)发改委制定的是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成品油可以低于此价售卖,但不得高于此价;(2)当原油在40-80美元时,最高零售价按原油价格乘以固定利润率计算;(3)当原油低于40美元时,不予继续降低最高零售价;(4)当原油在80-130美元时,最高零售价按原油价格乘以浮动利润率计算,原油价格越高,浮动利润率越低;(5)当原油超过130美元时,原则上不予继续提高最高零售价。


2、与这个要求相关的规定来源于何处?来源于《石油价格管理办法》。

3、来看看该规定的来龙去脉及设置原因。原油-成品油价格在2009年以前,并没有成文的规范调价机制,而是由发改委制定最高售价。原油价格在2008年曾经迅速飚涨到最高超过140美元,而发改委强压成品油最高售价,不许涨太快,因此那段时间国内很多炼油企业巨亏,连中石化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降到了2001年至今的20年内最低点,业内人士纷纷向国家哭诉,遍地哀嚎。

然后,发改委为了照顾炼油企业,以及为了照顾经济和百姓生活,就在2009年5月出台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80-130美元、超过130美元三个区间时的成品油零售最高价定价原则。这个试行办法将成品油定价机制清晰地框定成一个标准化的规范,相比之前基本由发改委强行主观定价的纯行政方式合理了很多。因此在该方案出台后,成品油价格出现了一波不错的上涨,缓解了炼油企业的困境,利润率得以回归正常(详见图一的中国石化毛利率)。

我发现还是有很多理解能力不够的人在纠结管理办法中的定价到底是指成品油必须按这个价卖,还是成品油不能高于这个价卖。我再贴一个管理办法第八条最后一款的截图,大家就明白了。而且管理办法原文是公开透明的文件,直接去发改委官网就能查得到。一些人自己不去查文件,不查就当没有,拿起键盘就反驳,真的拜托别这样。我相信这个管理办法里的文字很浅显易懂,只要是中学毕业了,应该做这个阅读理解不会有难度。另外,到底是“按这个价”还是“不能高于这个价”,别老宅在家,多开车出去转转,到当地所有民营加油站调研一下,看看他们是按什么价格卖的,难道不就清楚明白了吗?难道民营油站的揽客法宝不是低油价吗?如果所有油站都按一个价卖,消费者会不会去民营油站加油,大家心里还没点数吗?

为什么制定这个规则,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两面安抚。对炼油企业来说,其成本主要来自原油采购,而原油价格波动是市场化的,因此炼油企业的成本也会随行就市,遇到原油价格大涨,炼油企业当然也会大亏。所以在该试行办法出台前,发改委强行压价的做法只会让国内炼油行业大面积巨亏,大家要不就关闭产能要不就选择破产,两者必选其一(2008年当时已经有许多炼油产能开始自发拒绝炼油,产能的下滑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但是成品油又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很大,在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中占比也很大(下图为来自Wind的2019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按品类的分布图,可见石油及其制品占比巨大,为汽车外第二大消费品类),因此如果成品油价格如果上涨太快,又将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站在既要…又要…的角度,发改委给予了炼油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但如果油价未来再次大幅上涨,保民生、保经济这样如此艰巨的任务和使命也只能由炼油行业暂时背一背。

2016年1月发改委将试行办法转正,正式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该办法相对试行办法,主要是加入了一句,即原油低于40美元,成品油最高零售价不再降低。

为什么2016年要加入地板价的设置?其理由也很简单。油价低的时候,所有人自然开开心心,但等到油价哪天又回到80美元甚至130美元以上,要么百姓和实体经济不开心,要么就得炼油企业不开心。国家已经出台政策规定在油价高涨时,不开心得由炼油企业来替百姓和实体经济背,但届时谁又能替炼油企业分担不开心呢?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如果不在油价低的时候未雨绸缪,油价高了谁来背锅?所以,设置地板价,就是为了深挖洞、广积粮,为未来可能的不开心时刻作准备。至于地板价以下的超额利润,炼油企业也拿不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64号),超额利润要上缴到专项账户。这笔钱是国家的,不是国企能随便拿去花的。

同年四季度,财政部出台《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办法》,正式宣布40美元油价以下炼油企业产生的超额利润要上缴国库,纳入“其他专项收入”。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炼油企业由于油价低于40美元而产生的超额收益,必须上缴成为国家公共财政收入,你们不许瞎拿瞎用。

至于为什么之前2009年的试行版本没想过加入地板价,我觉得很可能是2009年刚好走出金融危机,所以大家认为原油跌到40美元情有可原。发改委不是神仙,在原油价格从千禧年一路从不到10美元涨到超过140美元,所有人都都觉得原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人类对原油的需求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因此从当时视角来看,即便是行业专家都不会觉得原油价格还有可能再次跌破40美元。结果,在2015~2017年,原油一路下探,发改委于是针对油价低于40美元的情况打了个补丁。

4、关于“这些年国内汽油价格上涨得那么快”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国内油品品质提高,百姓用高牌号汽油后产生的错误主观感受。我们可以看看成品油价变化,以从Wind金融终端查询到的2009年5月8日(《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颁布日期)以后的布伦特原油价格(数据源:EIA)和上海93号汽油零售价格(数据源:上海发改委)的变化对照图为例,其实不难发现两者的运行是强相关的。其中的噪声基本来自汇兑影响,毕竟我们拿人民币买不到原油,只能拿美元去买。拿出客观数据后,事实很简单明了:成品油价基本是跟着原油价格一起波动的,原油涨汽油也跟涨,原油跌汽油也跟跌,并没有什么成品油价跟涨不跟跌的实际证据。另外,大家也不妨拿这张图去对比下本文第一张图,看看中石化作为一个开采业务只占收入不到7%的几乎纯为炼成品油售成品油的巨无霸企业,其毛利率跟原油价格的变动关系,看看到底是不是炼油企业在帮消费者充当油价波动的缓冲器呢?

5、关于有些朋友讨论的“原则上不提或少提”不代表“不提”的问题,我这里统一说下。首先,需要理解什么叫“原则上”,请自行去相关法律法规中查询下,并且品品,推荐法律法规数据库。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下如果将最高零售价的地板和天花板都设死,合不合理的问题。

假设上游原油供给量、下游成品油消费量、成品油炼化产量不会由于价格波动而发生边际变化,那么原油价格最低跌到0美元,最高则可能涨到无限高。成品油最高价的地板设死的情况下,即便原油价格从40美元跌到0,炼化企业的油能按最高价卖,其净利润也无非等于营业收入-摊销折旧减值-人工成本-税-其他一些费用,不可能大于营业收入×1。但在成品油最高价的天花板设死的情况下,原油价格假设从130美元涨到1300美元,炼化企业的营业成本将增长10倍,其亏损可能是营业收入×N(炼化企业毛利率本就不高)。因此,在地板、天花板都设死的情况下,炼化企业利润最多也净赚不到一倍的营业收入,但是亏损最多可能净亏无数个营业收入,所以难道这是公平合理的吗?

另外,请大家注意一点,发改委的定价是“最高价”,即你可以低于这个价格卖油,但不能高于这个价格。在所谓地板价的情况下,发改委逼迫不了消费者按这个价格买油,但在天花板价的情况下,发改委能逼迫企业按这个价卖油。如果最高价都把天花板给封死,岂不更不公平了?

6、关于很多朋友讨论两桶油的垄断问题。我这里必须说一下,在今天,炼化行业和售油行业其实都是对民资全面开放的。(至于某位朋友说到的资质门槛问题,我想说,炼化和售油好歹也属于危化品经营,这样一个行业如果连资质都不需要,那才是奇了个大怪。别说炼化和售油,就是建个仓库存放油漆都要求消防丙级资质,就是买辆车运输农药都要危化品运输资质。连这些不起眼的小业务都需要资质,莫非需要资质申办就是在阻止民资进入了?)除了两桶油之外,炼化市场还有中海油、中化、中兵等各类其他央企和地方国企;除了国企之外,也还有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等民营企业。根据中金公司3月份的研报(如下图),民营炼化产能已经初具规模。

两桶油的自然垄断是历史遗留带来的现状,其产能规模和市占率碾压其他国企和各种民企,技术储备丰富,油品质量不错。当然,两桶油的成品油价确实不便宜,但发改委规定的是成品油最高零售价,小国企和小民企都能在低于这个标准的情况下,自行低价卖油。为什么不少小国企和小民企的油在便宜很多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市场竞争力,这并非是发改委逼迫消费者去买两桶油的贵油。小国企和小民企的加油站遍布全国各地,许多消费者仍然自发选择两桶油的油,其中原因想必各位老司机自有体会。举个自己身上发生的例子,我曾经由于某近期IPO的民营售油企业(X顺石油)的油站打折力度非常大,而被吸引前去加油,结果加油后没跑几公里发动机就故障报警,在4S店花钱又花时间,节省的那点油钱绝对不够我折腾的,于是我现在老老实实选择两桶油。

国家政策没有阻止民营资本进入这个市场,甚至在鼓励民资参与;国家政策也没有阻止消费者选择民营企业,而是消费者在自行选择;另外国家政策规定的是成品油最高价,而不是封死最低价,民营资本只要愿意,可以任意降价。

至于两桶油该不该自行解散,或者该不该将控股权分散,该不该自我了结自然垄断的现状,我的看法是不该。从全球范围看,石化产业已经形成数个康采恩+辛迪加式的超级利益集团并存的局面,如果没有国家出面,任何国家的石化行业只会被这些外国资本蚕食。以沙特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前,沙特的原油资源归属于华尔街。沙特阿美中的“美”指的是美国,即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它曾经是华尔街全资控制,沙特政府没有一毛钱股权。1971年,沙特政府强行介入,要求控股沙特阿美,并给予华尔街一笔钱让他们滚蛋。渐渐的,在沙特政府干预下,沙特阿美最终收归国有。在华尔街石油巨头面前,任何国内的民营资本都是弱小的,没有自然垄断的两桶油,没有国家政策的干预,中国的石化产业只会成为华尔街资本的天堂。

7、有朋友说到能源安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再给大家捋捋。首先,谈石油不能只谈能源,因为除了能炼化出燃油燃气,石油更大的作用是作为碳源成为极多人类生活必需品的材料。如化纤、沥青、涂料、塑料、塑胶,等等等等。在任何国民经济行业,你不可能见不到石化产物。

其次,再谈谈中国碳源的现状。中国是个富煤缺气贫油的国家,但油的需求又极大,极度依赖海外进口。

先说煤,根据WCA公布的2018年数据,全球和中国煤炭的年产量分别为78.13亿吨和35.5亿吨,中国占全球产量比高达45.44%。但即便这样,我国煤炭仍然有一些供不应求,是煤炭净进口国。

再说气,根据EIA公布的2018年数据,全球和中国天然气的年产量分别为38678.6亿m³和1615.3亿m³,中国只占全球产量的4.18%。同样根据EIA数据,中国2018年消耗天然气2830亿m³,对外依存度虽然不低但也不算太高,达到了42.92%。

最后说油,根据BP公布的2018年数据,全球和中国原油的年产量分别为44.74亿吨和1.89亿吨,中国只占全球产量的4.23%。同样根据BP数据,全球和中国2018年消耗原油分别为45.29亿吨和6.28亿吨。这就有些恐怖了,算起来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9.89%。这意味着我国69.89%的原油依赖从海外那帮原油寡头处进口,而来自我国的需求只占他们下游总需求的10.11%。在议价过程中,我们能拿得出手的订单只占海外寡头总订单的一成,而海外寡头却能通过卡住我们七成的供应来锁喉,如果我们连自己内部的炼化行业都一盘散沙,形不成一个议价声音,我们还怎么跟寡头们玩?难道我们忘记了国内炼钢行业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不鸟钢协,各自与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铁矿石寡头分别议价,结果被打得七零八落的事实了吗?去年年初,巴西铁矿溃坝,铁矿供应减少,澳大利亚矿企随之打着飓风的理由同样延迟铁矿发货,造成我国铁矿石在房地产建设下滑、螺纹钢需求量下滑的情况下,半年时间价格仍然暴涨近两倍,这样血淋淋的教训难道我们过眼就忘?

当然,我们中国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竭力改变现状。于是,我们研发新能源车,希望降低车用能源对原油的依赖,改为电力,而我国绝大多数电力来自火电(根据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总发电量和火电发电量分别为5.99亿千瓦时和4.27亿千瓦时,这意味着我国71.39%的电力来自火电)。于是,我们拼命研发煤化工技术,试图在主要碳源上取代石油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醇技术,包括煤炭制取塑料、染料、香料、农药、医药、溶剂、防腐剂、涂料、粘接剂、橡胶等各类工业产品的技术。

因此,结论很简单。我国已经发现石油依赖的问题,也在努力推进石油替代技术,但技术的革新和产业格局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在完成变化之前,我国离不开国外原油寡头,必须要与原油寡头持续斗智斗勇。在这样的斗争中,也就只有石化双雄由于在国内存在自然垄断地位,以及国家力量愿意配合议价,从而稍有还手之力。如果想问我垄断力量和行政力量的议价能力有多强,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近年来药品集中采购是如何将药品价格动辄议价到五折以下的。最后贴一张来自天风证券研报的长图,给大家展示下2020年最新一轮药品集采的降价形式,看看国家是怎么把药企代表现场议价议到哭脸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国内汽油价格在国际油价跌破40美元时为何不再下调感到困惑。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中一些重要的考量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与国际油价“接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力求清晰明了,让您能全面了解其中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核心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与国际原油价格.............
  • 回答
    发改委的这项油价定价机制调整,说实话,是个挺让人琢磨的事儿。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的汽、柴油价格,在国际原油价格跌破每桶40美元的时候,不再进行相应的下调。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说说这个“地板价”是怎么来的。过去,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联动机制,是参照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来调整的。国际.............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讲完的,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咱们国内的油井,好不容易挖出来的,现在国际油价低,这听起来是好事儿,咱能省钱买油。可真要是把自家的油井一股脑儿全关了,那后果,可能比你想的要严重得多。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这“国内油井”是个什么概念。这可不是随便就能拧个开关就关了的。油井.............
  • 回答
    你看,国际油价低迷这事儿,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开车加油都便宜了。但对于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型石油公司来说,那可就真是头疼了。你说中石油为啥油价这么低还亏那么多?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这得说到“成本”这个词。石油这东西,可不是在地底下捡的。从找油藏、钻井、开采,到运输、炼油,再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混动技术上,中国和日本的产品表现出如此相似的“亏电油耗优势”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等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亏电油耗”。简单来说,就是当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电量很低,甚至无法单独驱动车辆时,依靠发动机和电池协同工作,其.............
  • 回答
    想找辆经济实用、油耗低的代步车,预算在5万到10万之间,这区间选择确实不少,关键是能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别急,咱们慢慢聊,把每款车都掰开了揉碎了说,看完肯定心里有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经济实用”和“油耗低”的几个衡量标准: 价格: 裸车价、购置税、保险、上牌费这些都得算进去,510万预算,.............
  • 回答
    天津大学推出的“可订制健身餐”,以低油低盐、价格亲民(均价14元)的特点迅速走红,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餐那么简单。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下社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在健康意识、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为什么这14块钱的“轻食”能火起来?首先,“健康”的刚需和大众化门槛.............
  • 回答
    您描述的这幅场景,最有可能指向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提香(Titian)的著名作品《神圣的爱与世俗的爱》(The Profane and Divine Love)。这幅画的画面构图非常经典,也充满了象征意义,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关于画面: 人物: 画面中的核心人物是两位,一位是身穿华丽红袍的老.............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4月1日新交规执行后,高速140油耗比120还低”这个问题,我必须首先明确一个关键点:我并没有查到任何官方信息或广泛报道证实“4月1日新交规执行后”会直接导致车辆在高速上以140km/h行驶比120km/h油耗更低。如果是您的个人亲身体验,那确实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可能的原因,.............
  • 回答
    你说的那种“几毛钱”涨价,对咱们老百姓来说,确实是牵动心弦的小事,但积少成多,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所以大家才会感到焦虑。我给你细细道来,这不是什么高级理论,就是咱老百姓过日子的实际感受。首先得明白,油价这东西,它不是老老实实就那点成本加上点利润。它背后牵扯的因素很多,而且变化起来挺复杂的。但咱们就说.............
  • 回答
    最近油价这轮上涨,确实让不少开车的朋友捏把汗。柴油和95号汽油都站上了9块多的高位,这涨幅说实话,挺让人心疼的。要说为啥突然这么猛,这背后可不是单一的原因在作祟,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咱们一步步掰扯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国际原油价格的飙升是罪魁祸首。我们国内的油价,很大程度上是跟着国际市.............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很多人挠头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是不少人对国内油价普遍存在的疑问。为什么国际油价一涨,国内油价就跟得紧,但跌的时候却没那么“积极”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因素,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就像咱平时聊天一样。首先,得明白国内油价定价机制的核心。咱们国家的成品油定价.............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感觉现在油价涨跌的新闻,确实不像从前那样能轻易掀起滔天巨浪,占据头条好几天。咱们掰扯掰扯,为啥这“黑金”的涨价魔力好像有点减退了呢?首先,得从整体社会信息流的爆炸式增长说起。你想啊,以前大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电视、报纸、广播,内容相对集中,一个石油大涨的事儿,自然很容易.............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也很实际,尤其是在油价波动剧烈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想到“抄底”囤油,并且用于“备不时之需”。这背后涉及到很多经济学、地质学、工程学和市场博弈的考量。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现实中却没那么容易大张旗鼓地去做,以及它背后存在的种种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中国的油价高,这确实是很多人都在关心和讨论的问题。这背后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1. 原油成本:来自外部的“咽喉”首先,最直接的成本就是我们购买的原油。中国是一个原油消费大国,但国内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我们得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量.............
  • 回答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布伦特油价跌至75美元时选择不减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涉及到经济、政治、地缘战略以及成员国自身的利益考量。以下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对当前油价水平的评估与预测 认为75美元是一个“可接受”或“合理”的底部: OPEC作为一个整体,.............
  • 回答
    关于把高速公路收费并入油价这个问题,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也牵扯到不少利益和理念上的考量。简单来说,就是直接征收、账务清晰的高速收费,和隐性、难以精准分配的油价税费,在管理、公平性和效率上都有很大不同。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公平性与使用者付费原则: 高速收费模式: 目前高速公路收费,本质.............
  • 回答
    这是一个让不少车主感到困惑的现象:国际原油价格好像在“跌跌不休”,但国内的汽油柴油价格却依然坚挺,甚至有小幅上涨的趋势。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希望能让大家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国内油价的形成,并非简单地照搬国际油价的涨跌。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是国家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不少人也都有这个疑问:既然国家靠石油能赚大钱,为什么还要费劲巴拉地推广新能源汽车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盘很大的棋,而且远不止“赚不赚钱”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石油这玩意儿确实是“黑金”,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石油资源相对不那么丰富,大部分需要进口,所以石油贸易能带来巨大的外汇收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事儿,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提到“新能源汽车”,首先想到的是纯电动车,而油电混动车型似乎总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甚至有人觉得它们不算真正的新能源。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新能源汽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它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