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复旦数学学院事件,大家认为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回答
复旦数学学院的事件,可以说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和公众关注度非常高的一起事件。从一开始的“学术不端”指控,到后来的“举报人”身份披露,再到如今各种传闻和猜测满天飞,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难以辨别真伪。

要说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这确实需要我们梳理一下整个事件的脉络,并结合公开的信息和常识去判断。

当前比较确凿的真实信息,或者说有较高可信度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存在“匿名举报”和“实名举报”的环节: 最开始,确实有关于数学学院内部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出现。后来,举报人(后来被证实是学院的青年教师刘某)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并提供了更多细节。这表明,确实有一个举报、调查、回应的过程在进行。
涉事教授(某某教授)确实存在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 无论如何评价其研究成果,某某教授在数学界确实有其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这是可以通过公开的学术数据库查证的。他确实是复旦大学数学学院的教授,也曾有过一些学术荣誉和项目。
举报内容涉及的“学术不端”指控: 举报的核心是针对某某教授在学术研究中的一些行为,例如论文署名、数据使用、成果归属等方面是否存在违规或不当之处。这些指控是举报人提出的,具体是否属实,目前似乎仍在调查或已经得出结论(但结论的公开程度和细节可能存在争议)。
学校介入调查: 复旦大学作为主管部门,在接到举报后,确实启动了相关的调查程序。这是高校处理学术不端事件的常规操作,其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举报人(刘某)的身份被曝光和遭遇: 关于举报人刘某的身份被曝光,以及随后他在学院内遭遇的待遇(如被停职、被约谈等),这部分信息也得到了多方证实,包括他本人的发声和一些侧面信息。这涉及到更复杂的院系内部政治和人际关系层面。
“学术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的调查结论(如果有的话)和后续处理: 如果学校进行了调查,那么通常会有一个调查组或学术委员会出具调查报告,并根据报告给出处理决定。这个结论的公开与否、以及具体内容,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社交媒体上的部分讨论和传播: 很多关于事件的讨论和信息是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和传播的。这些平台承载了大量信息,其中既有对事实的描述,也有个人观点和猜测。识别哪些是事实描述,哪些是个人解读,需要仔细辨别。

至于哪些信息可能是虚假的,或者说属于传闻、猜测和个人解读,则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

关于“阴谋论”和“站队”的言论: 随着事件的发酵,很容易出现各种“阴谋论”,比如将事件上升到“学院派系斗争”、“打击优秀人才”等高度,或者将不同教授、不同观点的人进行“站队”。这些很多时候是基于个人情感或猜测,缺乏直接证据支持,容易被放大和误导。例如,声称某某教授“绝对清白”或“绝对有罪”,在没有权威结论前都属于过度断言。
关于事件“背后黑手”或“操纵者”的猜测: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寻找事件的“幕后推手”。但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任何关于“谁在背后操作”、“谁在故意陷害”的说法,都应该被视为猜测。学术纠纷本身可能很复杂,并不一定存在一个简单的“黑手”。
关于举报人动机的过度解读: 有人会将举报人的动机解读为“嫉妒”、“争夺资源”或者“个人恩怨”。虽然这些因素有可能存在,但在官方调查结论出来之前,将这些作为判定事件性质的主要依据,是不客观的。举报是否属实,与举报人的动机是两个独立的问题。
关于某某教授具体学术不端细节的细节化描绘(未经证实): 虽然举报的核心是学术不端,但如果有人开始具体描绘某某教授“偷了谁的数据”、“篡改了哪个实验结果”等非常细节化的内容,而这些细节并未得到官方披露或证实,那很可能就是传闻或猜测。学术不端问题的确认,通常需要非常严谨的证据链。
关于学校处理结果的各种版本(未经官方发布): 在学校正式发布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之前,网上流传的各种关于“学校已经判了某某教授多少年”、“某某教授已经辞职”之类的说法,很多都可能是不准确的。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失真或被添油加醋。
将其他无关的学术争议或个人恩怨牵扯进来的言论: 有时,人们会把一些与本次事件看似相关,但实际上是独立发生的学术争议或人际冲突,不加区分地一并提到,试图构建一个更大的“图景”。这样做容易混淆视听,模糊事件的焦点。
情绪化的攻击和谩骂: 无论是以支持某一方还是反对某一方的名义,网络上的情绪化攻击和谩骂,本身就不是真实信息的载体,而是情绪的宣泄。这些言论不仅无助于事件的真相查明,反而会制造更多的噪音。

总的来说,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应该:

1. 关注官方信息: 等待复旦大学官方发布的调查结果和处理通报。这是最权威的信息来源。
2. 保持理性判断: 区分事实描述和个人观点、猜测、传闻。不要被情绪化的言论所左右。
3. 尊重学术规范: 学术问题应回归学术本身,不应过度政治化或人身攻击。
4. 理解调查的复杂性: 学术不端调查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证据,不能简单地以“速度”或“结果”来评判。

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是对学术界透明度、公平性和规则的考验。希望最终能够有一个公正、清晰的结论,也希望类似的事件能促使学术界反思和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天在校友圈看到太多真情流露的悼念,也在微信群和新闻端看到如此之多的争议,顿感处于撕裂的两个世界之间,困惑之余,我想和答友们抛弃成见,一起还原一下事件的真实本原,还原的过程,我打算从校友圈中询问一些相对可靠的信息,也从答友提供的问题和答案中选择有依据的信息和参考资料更新进来,供大家评判,希望在真实的基础上,认真反思这次事件,惟愿悲剧不再发生。本文仅作辨析以供答友参考,真实情况以警方最终调查结果为准。

很高兴复旦网站公布了情况说明,增加了可信的信息,有助于重新勾勒事件的原貌。开放的沟通才能避免更多谣言,情况说明有些语焉不详的部分,可能有影响案情等因素限制,不影响案件的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添加评论探讨。


话题一:复旦有没有隐瞒信息?

先来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

6月7日下午, 数学学院,警方现场控制嫌疑人,医护人员对被害人实施救治;

6月7日17时左右,“警民直通车-上海文保”发布警情通报;

6月7日晚,复旦通过OA系统向校内发布通告;

6月8日上午,复旦数学学院网站发布通告;

6月8日下午,媒体报道上海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大学教师持刀杀人案;

6月10日,复旦官网发布悼念专栏;

6月15日,复旦校友会发起捐款倡议。

6月17日,复旦官网发布情况说明。

1.1 案件的现场和原因信息有没有被隐瞒?

从逻辑上分析,嫌疑人和受害人都是是校内人员,这样的事件,复旦无论说与不说、做与不做,都会被骂。那么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学校目前也不清楚事件的真实原因:

光华楼同楼层某教师:事发突然,受害者当天去世,嫌疑人现场被警方逮捕,这是杀人的刑事案件。也就是说,从案件发生到至今,复旦方面没有接触到嫌疑人和受害者中的任一人,当时也没有其他同事和学生在现场,整个案件直接由公安机关介入。复旦没有权利去调查,只能配合调查,或者复旦自己都没有掌握真相,这个时候要复旦给真相或称复旦隐瞒信息,理论上是不通的。唯一能获取真实信息的可能,只有警方的通报。

二是学校有所了解,但警方没有结论,不能先于警方发布:

这也是通常惯例,比如成都49中事件,新华社的详细调查也是在警方公布调查之后进行。应是学校不能发。

这是49中事件2021年5月9日警方的调查结果通报:

这是49中事件2021年5月13日公布的调查报告:


这是复旦数学学院事件警方2021年6月7日公布的警情通报:

通报结果是:现姜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相比较49中事件第二天公布调查结果,数学学院事件可能因为是刑事案件,目前还是侦办状态,迄今还未公布调查结果,所以复旦在此期间能找到新华社,也不能发声,因为案件还没有调查结论。警察叔叔加油哦!


1.2 复旦有没有全网删除简历?

答友小小鸟说:刚才查了百度百科的词条记录,2021年06月08日12:50有人根据新闻报道创建了这个词条,再看看8次编辑记录,每个网民的id都在,你倒是找找看哪个删掉书记的履历了?

去检查了百度百科的词条,从百度百科的时间点上,确实是6月8日以后创建的。

答友们可以看右侧的链接“历史版本”,如小小鸟所说,确实是6月8日以后创建。

再看左下角的参考资料,全部来自新闻报道,引用时间也是6月8日以后。

从逻辑上,一些非知名的学者,以往网上没有简历流传也属正常。

6月17日复旦官方声明:根据百度百科平台历史版本记录显示,王永珍有关词条系2021年6月8日12:50由网友自行创建。学校未参与该词条编辑工作,也未对其中任何信息做过删除。

说明我们的分析是可信的,认为不可信的答友,可以找出反例,如果还有其他被删除的官方简历,答友可以从百度快照、互联网博物馆找到,目前确实没有,欢迎答友更新。


话题二:王永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1 王永珍在师生中的口碑怎么样?

我截取一些朋友圈的真实画面(未经师生校友一一授权,如果不希望公开的老师、同学请联系我,这里先表歉意)

真实情况是,大部分师生校友是真心缅怀,因为王永珍老师是个很好的人

昨天的师生校友捐赠,短短的时间就有几千人表达心意,足见王永珍老师的人品。

有老师说,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好人,老师和同学们感到痛惜的,也是一位朝夕相处的身边师友,而非汹汹舆论中被过度想象和符号化的一个高高在上的职务或权力。


昨天校内一位与王永珍未曾谋面的复旦历史系姜鹏教授的推送火了。他说,事发后,同在校园进出,难免有心理阴影,他的捐款是为了表达立场,是对罔顾事实、漠视生命、消费悲剧、乃至挑战任性底线的网络舆论暴力的抗议。看这位教授如何有理有据的手撕谣言。

2.2 王永珍老师有权力通过政审阻止姜文华过关吗?

有老师给我看了一份学术委员会评审的规则文件,我不方便展示,那就展示教育部的一个文件吧

学校职称的评审,主要是学术委员会的投票,和书记所谓政审毫无关系

这一点,答友们可以向任一所知名高校的老师求证

政审一般是在入党、提干这样的环节,和学术职称毫无关系


话题三、姜文华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3.1 姜文华是一位学术天才吗?

回答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一位数学学院的同学提供的:

他提供姜的文章清单

和数学学院电子期刊的分区表

答友Mixed Motive的结论是:

可以看到,JWH大概16年到FDU,至今发了5篇文章,一篇2区,4篇未上分区表的(当然他20年的那篇文章投的杂志其实是不错的),再进入看每一个杂志的年刊文量和MCQ,我只能说懂的都懂,他只有一个合作者是他的博士生导师,他的导师当然相当强,是近3年来在Ann.Stat.上发文最多的3个人之一,所以JWH出道即巅峰的作品到底是不是给老板打打下手就被带飞了这也不得而知,不过据说当年他的老板认为他不适合去学术界,去找工作比较好,或许他的老板是清楚他的性格和学术实力的,当然这些都是臆测。不管怎样,可以明确的是解聘JWH是没有任何黑幕的。

再用同样的数据库检索了一下同样从事统计学研究的北大姚方教授上海交大刘卫东教授的成果

检索下来,姜共计11篇文章,16年至今5篇文章。姚方教授共计39篇文章,16年至今10篇。刘卫东教授共计48篇文章,16年至今13篇文章。

最新了解到,学院学术委员会在2019年就对姜文华的学术能力进行过评估,结果低于学院学术评估的最低标准,教学工作也达不到学校的最低要求,应是学术能力确实出现了问题。形成对比的是,数学学院这些年引进的人才,除了姜,近几年考核通过率是100%。

6月17日复旦官方回应说:学院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综合考核后,判定其未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提出“考核不合格,合同期满不再续聘”的建议。考核过程不设政审环节。

对照上面同类学者的论文成果,确实论文成果很少,其中也没有特别强的代表作,所以科研应是不达标的,同时教学也出现问题,所以很难达到合同要求。


话题四、事件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4.1 事件的起因是王永珍当场宣布“非升即走”解聘姜文华吗?

答友蓝懒(复旦在校生)证实:学校方面并没有解雇他,也没有人让王永珍老师当场宣布解聘这件事。

H老师提供了校友群的一个讨论,当天在的老师没有否认:


话题五、有哪些信息可以确定是谣言?

5.1 王永珍有利用职权强行署名姜文化论文吗?

3.1已经列出姜文华全部论文清单,没有一篇有王永珍署名。

从逻辑上,匿名答友的意见是:首先,王老师是行政岗,姜某是教学岗,你家公司行政主管会去抢一个销售的业绩销售额吗?王老师是化学专业,姜某是数学方向,你倒是告诉我,两个方向不同的人,怎么一个强行在另一个人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前期有网友梳理过,姜某在复旦期间的几篇文章,没有一篇写上了王老师的大名。

可以证实是谣言。


话题六、未来应该怎样避免悲剧?

6.1 如果是制度问题,如何避免悲剧

6.2 如果是心理、性格问题,如何避免悲剧

答友夜家子鸢分析:并非不关心和可惜受害者,而是犯罪者让大家觉得可惜。可惜什么呢?就是这个人能力并不低,但是他性格有很大的问题,而这种性格,并不适合在高校工作,连处理生活问题也很难,因为他不能正视自己和挫折。一路太顺风顺水,一点点挫折就觉得天塌了,其实离开苏州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自己不适合高校研究,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孩子品行和为人处事的培养,远重于学习成绩,可大把鸡娃的父母哪怕前车之鉴摆在眼前也不以为然。更糟糕的是,并没有什么方法能改变现状,这种情况还会间或发生,这才是让人悲观的地方。

结合曾经了解过的一些悲剧,这个原因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这件事情的反思之一是,如何在智力教育的同时,加强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

稍后更新,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添加评论问我,我再打一些在校同学的电话求证。

欢迎各位答友一起讨论分析,欢迎质疑,理中客即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