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先秦人都很质朴?

回答
“质朴”,这个词用在先秦人身上,总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好像一下子就拉开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会那么“质朴”?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评价,而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烙印。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一、生存环境的直接塑造:地广人稀,靠山吃山

想象一下先秦时期。那会儿,中华文明还在“少年时代”,土地虽然广袤,但大部分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人口相对于土地来说,那叫一个稀少。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在自然面前挣扎求存。

农业是天,农耕是命: 大多数人过着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耕作技术还很粗糙,主要靠天吃饭,一场天灾就能让全家甚至一个村子陷入困境。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允许人们有多余的心思去追求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生活的重心就是种地、打猎、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一切都紧密围绕着“如何活下去”展开。
物资匮乏,精打细算: 别说现代社会琳琅满目的商品了,就算是秦统一之后,物资也不算丰富。先秦时期,资源更是稀缺。一件衣服、一把农具,都是劳动力的结晶,不能轻易浪费。所以,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自然而然就趋于实用和耐用,朴素也就成了常态。那些花哨的、奢侈的玩意儿,根本没市场,也没法生产出来。

二、社会结构与价值取向:礼制初建,等级分明,但尚未过度繁复

先秦时期,虽然有“礼乐文明”的雏形,但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都还没有发展到后来的那种复杂程度。

宗法制是骨架: 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有贵族、平民、奴隶的区分,但整体上,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固定,人际关系更直接、更紧密。这种环境下,诚实守信、遵从长辈、互助合作等“质朴”的品质,更容易被推崇和践行。
“德”作为核心价值: 在那个时期,“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君主要“德政”,士人要“修身”,百姓要“守德”。这里的“德”,很多时候就是指一种正直、诚恳、不虚伪的品格。不像后来,社会发展出各种精细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德”的含义反而显得更为质朴和本初。
有限的流动性,保守的观念: 相较于后世,先秦时期的社会流动性有限。人们大多遵循父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这种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传统的、朴素的价值观得以代代相传,不容易被轻易颠覆。

三、文化思想的早期阶段: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

先秦的哲学思想,虽然百家争鸣,但整体上还保留着对自然、对本源的探寻,很多思想都带着一种质朴的色彩。

道家的“道法自然”: 老子、庄子这些人,直接看到了自然本身的朴素和规律。他们倡导“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造作和机巧。这种哲学思想,本身就蕴含着对“质朴”的推崇,认为最美好的状态就是接近自然。
儒家的“仁”与“礼”: 儒家虽然讲“礼”,但其核心的“仁”——爱人、忠恕,以及“君子”所追求的道德修养,也都是一种内在的、朴实的品德。孔子所说的“敏于事而慎于言”,不就是一种质朴的处世之道吗?他对“巧言令色”是深恶痛绝的。
对“器”的警惕: 很多先秦思想家都对“器”有所警惕。他们认为,过度追求“器”的精致和复杂,会掩盖人的本真。比如,对繁复的礼仪、奢华的器物,并不总是持肯定态度。这种思想,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对“质朴”的欣赏。

四、信息传播的局限:口耳相传,不易造假

你别小看信息传播的方式。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信息主要靠口耳相传、竹简记录。

“说”的真诚: 当一个人要表达一个观点,要讲述一个故事,他需要面对面地“说”。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要求表达者至少在表面上要显得真诚。那些过于虚伪、过于夸张的言辞,更容易被当场识破。
文字的珍贵: 即使有文字记录,文字的载体(如竹简)制作起来也相当不容易,成本高昂。所以,不会有人无聊到用大量文字去编织一个虚假的、花哨的故事,除非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即便是记载历史,也更倾向于记录事实本身。

总结一下,先秦人的质朴,是他们所处时代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是基底: 艰苦的自然环境让他们学会了务实和珍惜。
社会是框架: 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和以“德”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走向诚恳和本真。
思想是引领: 崇尚自然的哲学理念,让他们欣赏朴素和规律。
传播是放大: 有限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限制了虚浮和造作的生存空间。

所以,我们看到先秦文献中那些直白的叙述,那些对君臣关系的朴素理解,那些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都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那个时代“人”本身的样子。他们不是故意要“质朴”,而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社会,本身就是“质朴”的。我们觉得他们质朴,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被后世的繁复和精致“污染”了,反过来去欣赏那份久违的简单和纯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其实你用质朴来形容宋襄公那是很不准确的。宋襄公很质朴?我看宋襄公很“范德彪”。

当年宋德彪也是主打过几场国际社会的恶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质朴”,这个词用在先秦人身上,总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好像一下子就拉开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会那么“质朴”?这可不是一句空泛的评价,而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烙印。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生存环境的直接塑造:地广人稀,靠山吃山想象一下先秦时期。那会儿,中华文明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而且很多人也认同。但说“先练毛笔字才能练好硬笔字”,我觉得稍微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练好毛笔字,对练好硬笔字会有极大的帮助,而且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方面来分析:1. 笔法基础的根基: 毛笔字是“形”的训练,硬笔字是“形”的简化。 .............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金庸先生对小说人物武功高下的评价,常常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而“张无忌武功最高强”这个论断,更是激起了无数金庸迷的唇枪舌剑。虽然金庸先生自己确实在某个场合或通过某些采访表达过对张无忌武功的肯定,但为什么仍有如此多的读者认为杨过、郭靖甚至其他主角更胜一筹呢?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涉及.............
  • 回答
    苏东坡先生的词,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确是写到了骨子里,浑然天成,让人读来胸襟豁然。这样的句子,何止是意境高远,简直是人生的另一种注解。那么,喜欢苏轼的人,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我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一些,说起来,与其说是“共性”,不如说是对人生一种相似的“品味”吧。首先,他们大多有种豁达.............
  • 回答
    秦汉以降,崤山和函谷关作为军事关隘的防御效应确实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显著,以至于后世史书上提及它们的频率大大降低。这并非简单的“不再提及”,而是它们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军事价值的相对衰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先秦时期:崤.............
  • 回答
    你说的那种“脂20”,我太懂了!简直就是朋友圈里的“病毒式传播”案例。看着身边那么多人,从一个原本只是“用用看”的路人,变成一个每天刷屏、讲课、拉人头,最后甚至辞职allin的狂热分子,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魔力在作祟?让我跟你好好捋一捋,这个链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它能这么成功(对销售者而言)。第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咱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说起孙权和关羽之间的那点事儿,很多人脑子里最先浮现的就是“孙权背刺关羽”,这似乎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梗。但如果深究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更像是双方在那个乱世中,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进行的博弈。要说“背刺”,咱.............
  • 回答
    守望先锋中,半藏和源氏这对忍者兄弟的大招语音之所以能成为周围人争相模仿的经典,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游戏角色的深度塑造与情感共鸣: 鲜明的日本武士/忍者文化符号: 半藏和源氏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于日本的武士道和忍者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强大.............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比特币时,似乎总有一种刻板印象,仿佛它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年轻人,披着炫酷的外衣,却浑身是毛病。这些人常常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用“庞氏骗局”、“郁金香泡沫”、“技术骗局”这样的标签来定义比特币,然后一副“我就知道会这样”的姿态,仿佛已经洞悉了一切。但有趣的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
  • 回答
    确实,你说得对,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宝贵之处,即便放到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它强调的“仁者爱人”,放到任何时代都是普世的价值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种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依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还有它对教育的重视,对个人修养的追求,对家庭责任的强调,这些至今都极具价值。那么,为什么还是.............
  • 回答
    老实说,我一直对电影里那些妖怪,尤其是那些以人类为食的妖怪,为何总要先费尽心思去“引诱”人类这件事感到好奇。这不光是出现在一些古老的传说故事里,在现代的恐怖片、奇幻片里也屡见不鲜。它们明明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可以直接抓捕猎物,为什么还要演一场“引诱戏”呢?细细想来,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多的门道,远不止.............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核心,也触及到了房产税设计中的一些关键考量和潜在争议。为什么房产税不是从多套开始,而是直接以个人持有面积或家庭拥有房产数量作为计算基础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和逻辑。核心原因:税收的公平性、征收效率和调控目标房产税的设计和实施,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1. 公平性(Eq.............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 回答
    韩国流行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pop和韩剧等,确实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浪潮,以至于很多人提到它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先进”这个词。但这个“先进”究竟是怎么来的?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很多因素叠加、深耕细作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先进”这个词的含义说起。在流行文化语境下,“先进”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当下不少人的生活选择。过去,买房常常被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是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重要的投资。但现在,很多人似乎把顺序颠倒了,先买了车,再考虑房子的事,甚至有些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买房的打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且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说说“ mo.............
  • 回答
    《守望先锋》曾经是那个席卷全球的现象级游戏,如今却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情怀”。为什么曾经叱咤风云的它,如今玩的人越来越少了呢?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游戏本身的生命周期和内容更新的乏力。竞技类游戏,尤其是像《守望先锋》这样强调英雄技能搭配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 回答
    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科技和发展水平存在误解,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与其说他们“不明白”,不如说他们的认知可能停留在一些过时的印象,或者受到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影响。首先,历史认知和刻板印象的惯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形象在西方媒体和大众认知中,更多地与“落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