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下吧,我们是政府实验室,属于体制内。我们这边怀孕的女同事就不会安排进实验室了,安排他们去办公室处理数据或者出具报告之类的任务,这样子就不会接触到各种试剂,任务相对于实验也轻松些。等生完孩子哺乳假结束了再回到实验室。
之前有个同事查出0期癌症,大概意思就是说可能实验室不太适合了,就安排去办公室了,待遇还是一致的,不用接触试剂和做实验了。
看行政级别。
如果是行政级别高,直接高干病房。
中下级别,一般的流程为:
1,确诊后,中层大概率可申请调二线空闲岗位(核心岗位很忙有病耽误工作)。下层小概率可调二线空闲岗位(基层空闲岗位较少)。
2,如医院出病假条要求休病假,基本上都能获得批准,体制内绝大部分领导都背不起逼死下属的恶名。遇到极少数拎不清的领导可以直接跳过向人事部门请假,人事部门的主管按规定必须同意。
3,持续治疗期间可一直凭医生的假条请病假。如病假时间超过半年,则按规定无绩效奖金(可能会执行);如病假时间超过一年,则只能拿基本工资(金额等于年底发的第13个月工资);超过两年还是三年,基本工资减半。
4,重病阶段,可向单位工会主席汇报此事,工会主席会带慰问品到医院慰问,大概率分管工会的单位领导也会去,单位的一把手中等概率会去。如果是党员,大概率还会有一次党支部书记的慰问;如果是民主党派人士,大概率会有民主党派支部主委的慰问,小概率会有统战部的慰问。
5,重病阶段无钱医治,因病返贫,则单位工会会组织单位职工捐款活动,按正常一个单位大几十人的规模,体制内默认的捐款等级,一线职工100,主管级200,单位班子成员300,一把手500,如果关系亲近,在此基础上加100,累总大概有上万块吧。如果是民主党派人士,民主党派市委会大概率会再组织一次捐款,由于民主党派内有不少非公企业的老板,故虽捐款的人少,钱说不定有大几万。同时民主党派内基本都有当地大医院做到中层领导的党员,较大概率会被额外关照下(尤指某个侧重在卫生系统发展党员的民主党派)。
6,因病医治无效,单位会组织职工参加追悼会。如果是中层的处级领导,小概率本地新闻会借势发动一波爱岗敬业的宣传,某些特别艰苦的地区,甚至可以树为全国先进典型,如兰考县的书记——答主去年去兰考参观学习,当地现在看起来还是穷。当然,全国性的先进典型报道更多的是倾向体制内的基层员工和低级主管。作为不成文的惯例,如果死后被当做先进典型来报道,单位通常会负责其子女生活费和学费到大学毕业,并通常会安排其到父母辈的单位工作。
7,死亡后,单位人事部门会给予家属一笔抚恤金,具体算法请懂这方面的人予以补充。
PS:回复一下评论中谈及的问题
一、本问题下涉及的体制内这个概念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部分知友对体制内有羡慕,部分知友有攻击体制内的倾向,这都是很让人费解的行为。因为从宽泛的概念上说,要去体制内工作并不难,相当一部分体制内的工作门槛很低(当然正常的收入也很低),绝大部分国人的亲戚好友中必然有人在体制内工作,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在体制内的亲戚好友不以为然,觉得体制内的工作收入低没出息不愿意去做,而换到网上就对体制内的工作戾气这么重呢?甚至有自称在软件公司做到年收入三四十万不算什么的研发总监来评论答主这个针对问题单纯陈述事实的回答是在装逼,这就很迷了,想必该研发总监觉得自己的软件公司才有资格给手下的程序员以最大的福报,体制内的这些重病兜底措施都是在瞎折腾吧。
二、以通常的概念来说,重病之后能享受很好保障的体制内工作有:
1、军队系统(这个体制不难进)。这在十八大以后表现得尤其明显,军人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基本做到了每个基层士兵在医疗保障上做到了无后顾之忧。当然,也和军队自身系统内掌握了相当多的医疗资源这个自身的特殊性有关。
2、公立大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系统(这个难不难进更多取决于个人智力水平)。近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研,故这些体制内的机构大多经费充足。最重要的是,一直以来中国都有重视科研人才的传统,科研人才整体的福利待遇几乎都是体制内最高的。再加上这些机构中拥有中高级职称(教授高工院士等)的员工比例非常高,而相当一部分体制内福利是跟着这部分级别挂钩的,故该体系内这十年来享受的福利保障水平是超过同一地区体制内平均线的。
3、国企系统(通常来说不太难进)。常见的比较容易进的国企包括国家电网(如电表抄表员)、铁路(线路和司乘人员通常是高职毕业)、邮政(邮递员)、两桶油(加油站员工)等的地方分公司,以及地方的自来水、燃气等公共服务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受限于规定,巨额的盈利花不出去,要么就是虽然亏损但享有大量补贴,故虽然平时给予员工的薪酬不算太高,但重病这种按规定可以合法支出的项目,通常都能保障到位,且由于企业比政府在制定保障措施时更加灵活,故相当一部分企业保障要比政府部门更好。
4、公立医院系统(难进)。体制内的三甲医院就不说了,即使体制内收入较低的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由于自身行业的加成,对重病保障这事上还是享有巨大的便利。
5、公务员系统(比较难进)。享受体制内中间水平的福利保障和待遇。大部分有能力的体制内机构都会参照公务员系统给予自身更高的福利保障标准,即使受限于财力无法给予更高保障的体制内机构,也会在制定标准时尽可能的贴近公务员系统。
6、公立中小学幼儿园等地方教育系统(相对容易进)。福利待遇比公务员系统略低——国家有明文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公务员,从这点上看我国还是有明显的尊师重教传统——重病保障和公务员系统差不多。但由于该体系内员工级别整体上低于公文员,故整体上看低于公务员系统——而整体上看科研院所和医院这些有高比例中高级别职称员工的系统在福利待遇和重病保障上要好于公务员系统。
7、环卫所、殡仪馆、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全额事业拨款单位(通常比较容易进)。此类总预算有限但用人数量较大的单位,职工薪酬待遇明显低于市场的平均薪酬水平,但由于职工重病保障部分有单独的预算,故总体来说保障还是比较完善的。
三、高层中层低层的划分
一般来说,划分以公务员系统为参照。正式文件中,高层指的是部级(省长和部长)以上,中层是厅级(市长和厅长)和处级(县长和处长),低层是科级(科长)和科员级。由于现实中正厅级的数量和副部级数量差不多,故在非正式场景中,正厅(如市长)通常也被认为是高层。具体到重病保障这块,因为每个城市的正厅级别官员数量极少,故三甲医院里的高干病房通常会将副厅级别一并纳入。
对应的,体制内研究机构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等,甚至相关的工人都可以比对到公务员体系内的级别。虽然此类级别在公务员体系外外在表现不明显,但在体制内人事部门内几十年来还是遵照大致的级别待遇来给予不同的福利待遇的。如下图,列出了上个世纪末体制内不同体系的级别福利待遇参照表。额外说一句,两院院士是副部级待遇,妥妥的高层,大学里常见的教授是处级待遇,所以说体制内最受重视的还是科研型人才,福利待遇也最好。
四、丧葬费是不是体制内福利?
评论中有提到发丧葬费。但据答主了解,丧葬费是户口所在社区从民政经费发放的,原则上说只要是属地的居民,当地民政局就会发。这笔费用的发放和是否属于体制内无关,具体金额的多少各地民政局的标准略有差别,目前大致在几千到两万之间。
最后,如果真的担心负担不起重病,还是买个保险吧。
拓展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