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俾斯麦晚年与沙俄交恶,好像是因为农产品问题?

回答
俾斯麦晚年与俄国的交恶,尤其是围绕农产品问题的争端,确实是他政治生涯中一个相当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篇章。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贸易摩擦,它背后交织着德国统一后国家利益的重塑、俾斯麦作为政治家的战略考量,以及欧洲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动。

背景:统一德国的挑战与俾斯麦的战略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俾斯麦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帝国,并将其定位在欧洲舞台的中心。他深知,刚刚统一的德国并非稳如磐石,四周强敌环伺,尤其是法国对普法战争的仇恨尚未消解。因此,俾斯麦的对外政策核心,就是“孤立法国”和“维持欧洲和平”(当然,是以德国的利益为优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联盟体系,其中与俄国的良好关系至关重要。

在俾斯麦看来,俄国是德国天然的战略盟友,两者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制衡欧洲其他国家。他曾经成功地通过“三皇同盟”(德意志、奥匈、俄国)来维系这层关系。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情况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农产品争端:表面原因下的深层矛盾

这场争端,表面上看,确实源于农产品贸易。当时的德国,特别是其东部地区,是主要的粮食产区。然而,随着俄国在黑海沿岸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廉价的小麦,开始对德国国内的农产品市场造成了冲击。德国的容克贵族和农村地主阶层,他们是帝国的重要政治力量,自然对这种竞争感到不满,并向俾斯麦政府施压,要求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俾斯麦为了回应国内的政治压力,以及出于维护德国农业利益的考虑,在1878年通过了“关税改革法”,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进口关税。这无疑触动了俄国方面最敏感的神经。俄国经济非常依赖农产品出口,特别是对德国市场的出口。德国的关税壁垒,对俄国经济造成了直接的打击。

为何仅仅是农产品?俾斯麦的盘算

然而,将这场交恶简单归结为农产品问题,未免过于片面。农产品争端只是一个导火索,或者说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俾斯麦能够利用它来达成更深远的政治目的。

1. 调整对俄政策的必要性: 随着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野心日益显露,特别是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以及随后的柏林会议,俾斯麦开始意识到,他与俄国的传统盟友关系正在面临挑战。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对奥匈帝国的潜在威胁,让俾斯麦陷入两难。他需要一个理由,来调整他对俄国过于“友善”的政策,同时又要避免彻底撕裂关系。

2. 对冲法国的可能性: 虽然俾斯麦一直致力于孤立法国,但他也明白“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俄国与法国之间的关系因为某种原因变得更紧密,那么德国孤立法国的战略将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在农产品贸易上对俄国施压,俾斯麦也在试探俄国的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惩罚”俄国的某些行为,以警示它不要走得太远。

3. 国内政治的需要: 如前所述,俾斯麦需要平衡国内各方的利益,特别是他需要争取并维持保守派和容克阶层的支持。对俄国提高农产品关税,无疑会赢得这些阶层的赞誉,巩固他在国内的统治基础。

4. 为新的联盟铺路: 随着对俄国关系的微妙化,俾斯麦开始转向与奥匈帝国的更紧密合作,并在1879年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这份条约的核心,是两国在面对俄国进攻时互相援助。农产品争端也为他向国内解释加强与奥匈帝国合作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理由。他可以声称,由于俄国在经济上的“不友好行为”,德国需要寻找新的可靠盟友。

贸易战的升级与后果

这场农产品贸易战,并没有就此停歇,反而愈演愈烈。俄国也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德国也随之加码。双方的贸易额大幅下降,这对两国经济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对更加依赖出口的俄国而言,打击更为沉重。

然而,这场贸易战的后果是双重的:

地缘政治上的疏远: 贸易争端加剧了德国与俄国之间的不信任感和疏远感。俾斯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驯服”俄国,但实际上却在很大程度上推开了俄国。当俾斯麦在1890年被威廉二世罢免后,接任者未能有效地维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最终导致了1894年《法俄同盟》的形成,这恰恰是俾斯麦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德国国内经济的改变: 保护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德国的农业,但也导致了德国国内的商品价格上涨,并可能抑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德国国内也形成了工业资本与农业资本之间的利益博弈,这也是俾斯麦在执政期间需要不断协调的复杂关系。

总结:

俾斯麦晚年与俄国因农产品问题交恶,并非一场简单的贸易纠纷。它是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在错综复杂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下,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巩固帝国统治所进行的一系列高超而复杂的政治博弈的一部分。农产品关税的提高,既是回应国内政治压力,也是他调整对俄国政策、为新联盟铺路、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测试”和“警告”俄国的一个手段。然而,这场争端最终也加剧了德俄之间的隔阂,为日后欧洲格局的进一步动荡埋下了伏笔,也侧面证明了俾斯麦虽老辣,但其继任者未能完全掌握他的战略精髓。俾斯麦晚年的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德国的短期利益,但也为日后德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孤立埋下了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呃,题主所说的因农产品问题而导致的德俄交恶,应该是指以粮食贸易保护壁垒为诱因的俄德1893-1984贸易战吧。不过俾斯麦已经于1890年被威廉二世解职,所以这个问题的问法,应该要么说俾斯麦晚年与沙俄交恶同农产品问题并无太大关系,要么说德俄在二十世纪末交恶受到了农产品问题的较大影响。

由英法牵头,欧洲在1860年建立起了以自由贸易为特点的米歇尔·谢瓦利埃体系,但是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和1873年西欧农业大萧条,美俄等国的廉价农产品得以进入西欧市场并快速占据了优势地位。德国从俄国进口主要谷物总量从1875 年 48.8 万吨到 1877 年上升为 94 万吨,三年时间便翻了一番。欧洲大陆国家经济困难导致经济民族主义甚嚣尘上,掌控政治话语权的地主阶级在丧失国外市场的同时,最为倚重的国内谷物市场也被不断蚕食,他们联合同样饱受经济萧条打击的制造业主进行政治施压,要求通过高关税抵制外来竞争。

米歇尔·谢瓦利埃自由贸易体系依托数目繁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得以建立,其中不少条约在1892年前后到期,成为了一些国家将经济政策由自由主义转向保护主义的机遇,德国和俄国均于这一时期颁布了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新关税法,俄德贸易战在这一背景下爆发:

德国容克地主在俄国农产品大量输入过程中损失最大,故而推动政府对俄国进口农产品执行非最惠国条款的歧视关税,“德国歧视关税是引起贸易战的第一步。德国,或者说是强势的德国农民党,是挑衅者”。德国在新关税执行过程中,有意绕开俄国,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签订新贸易条约,特别是向俄国之外的粮食供应国提供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关税优惠,明显是在针对俄国。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恼怒地谈道:“它是完全直接针对我国的,因为事实上只有俄国既未曾和德国订立商约,这时也没有进行商讨这项问题。不难理解,这样不公平的策略给我们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困难。”
而俄国政府对续签德俄贸易条约展现不切实际的姿态,提出许多条件,直到1891年末双方谈判才开启,历经几个月讨价还价并无实质性进展。最先丧失耐心的俄国为此设置“双重关税体系”,在1893年8月对德国进口产品开始执行最大关税,意味着平均关税上调 20%~30%。德国立即对俄国产品加征 50%附加税作为回应,俄国再度上调对德关税,“俄国就像一个大胆的选手,试图通过将边际提得更高、威胁使用最大关税来迫使其对手放弃博弈,但德国接受挑战,战争由此爆发”。

而德国在这场因粮食贸易保护壁垒而引发的贸易战中无疑是占据了优势。19世纪80年代以来俄国一直是德国农产品进口的最主要来源,一度占据德国谷物进口的一半以上,但贸易战使得俄国失去了这一地位。德国政府备忘录显示,1891年俄国谷物占德国进口的 53%,1892年为18%、1893年为14%。在贸易战结束后,到1913年,德国小麦进口市场份额中,俄国仅占24%,远低于美国的40%,与阿根廷的19%不相上下。可以说俄国的利益受到了沉重且不可逆的打击。

当然,德俄贸易战的影响不仅限于粮食贸易。德俄贸易战中, 德国还1894 年通过一项更为严格的卫生管理条例,“直接针对俄国”,相当于禁止从俄国进口牲畜。德俄贸易战爆发前夕,德国就已经停止向俄国发放贷款、禁止购买俄国有价证券,对急需资金注入的俄国工业化造成了严重打击。

德俄贸易战的最终结意味着俄国自1822年以来苦心经营的关税自主政策受到较大程度的外在约制,甚至要保证俄国的自治大公国——芬兰向德国提供更大程度的关税优惠,这无疑沉重打击了俄国在芬兰的影响力。

但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一点是,德俄贸易战并不完全是出于某个政治家个人的决定,而是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市场规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米歇尔·谢瓦利埃体系的崩溃及其带来的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战和关税战,由于其根本原因的相同,可以被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经济层面的一场预演。

在这一时期所有的贸易战中,1903-1910德加贸易战是一个极为特殊且有意思的样本,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也给这篇文章一个赞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俾斯麦晚年与俄国的交恶,尤其是围绕农产品问题的争端,确实是他政治生涯中一个相当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篇章。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贸易摩擦,它背后交织着德国统一后国家利益的重塑、俾斯麦作为政治家的战略考量,以及欧洲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动。背景:统一德国的挑战与俾斯麦的战略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俾斯麦的首要任.............
  • 回答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任宰相(1866–1890),也是德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以“铁血政策”(Kriege und Kompromisse)著称,通过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统一德意志,并塑造了现代德国的国家形态。他的.............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