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刑事责任年龄拟调整: 12 至 14 岁故意杀人等犯罪或将负刑责?对司法实践有何意义?

回答
刑事责任年龄的拟调整,将12至14岁这一特定年龄段纳入了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这无疑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社会议题,也必然会在司法实践中激起层层涟漪。

首先,从社会伦理和法律价值的宏观视角来看,这项调整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复杂化、低龄化现象的回应。过去,我们普遍认为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不适宜承担与成年人同等的刑事责任。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捷,部分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不良信息和暴力文化可能比过去更为广泛和直接,这使得一些未成年人即使在12至14岁的年龄段,也可能实施极其恶劣、超出一般理解范围的犯罪行为。特别是像故意杀人这样严重的罪行,如果任由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个体逍遥法外,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巨大不公,也会在社会公众中造成不安全感,损害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因此,将12至14岁涉及极端恶性犯罪的年龄下限调整,可以被视为一种法律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对“保护”与“惩罚”之间平衡点的一次重新校准。它并非要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完全等同于成年人,而是强调在特定、极其严重的罪行面前,法律也需要有所作为,以示对生命和人身权利的严厉保护,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然而,这项调整绝非意味着简单地将未成年人送入牢狱。在司法实践层面,其意义将是多方面且极其深刻的:

首先,它将极大地挑战和重塑我们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知和处理模式。 过去,对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法律的处理更多倾向于教育、矫治和家事处理,而非惩罚。此次调整意味着,对于12至14周岁之间,犯下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将可能面临刑事审判和刑罚。这要求司法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必须建立起一套更为精细和审慎的程序。

这意味着证据的收集和认定将更加复杂。 即使法律允许追究刑事责任,也不能忽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在认知能力、意志力、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司法机关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评估涉案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认知水平、犯罪动机以及家庭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其行为的关键因素。这可能需要引入更多的心理评估师、教育专家等专业人士参与到案件侦办和审判过程中。

其次,刑事责任的追究并不等同于简单的“一判了之”。 对于12至14岁的未成年被告人,其改造和矫正的特殊性仍然需要被充分考虑。这意味着,即使被判负刑事责任,他们的刑罚执行方式也需要与成年人有所区别。例如,在刑罚的种类、执行地点(如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管所)、刑期长短以及后续的社会帮教等方面,都应该有更为人性化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考量。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调整,更需要司法体制的配套改革,包括对未成年人审判法庭的设置、未成年人刑事辩护的制度完善、以及后续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

再者,这项调整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律的适度严惩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在于预防。当法律开始触及12至14岁这一群体时,全社会都应该反思,是什么样的土壤滋养了如此恶劣的犯罪?这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引导不足、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等等。司法机关在依法追责的同时,也应该与教育、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形成合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从源头上减少悲剧的发生。

此外,这次调整也可能引发关于“保护”与“惩罚”之间界限的持续讨论。 很多人会担心,下调刑事责任年龄会不会导致对未成年人“过于严苛”?社会上也可能出现一种“宁左勿右”的倾向,即一旦某个未成年人犯了罪,就立刻被标签化为“坏孩子”,而忽视了其可能存在的成长困境和可塑性。因此,如何在追究责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将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法官们在判决时,不仅要考虑犯罪的严重性,更要审慎权衡被告人的年龄、智力、家庭背景以及悔罪表现等多种因素。

总而言之,刑事责任年龄拟调整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社会工程。它对司法实践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又能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全新司法体系;机遇则在于,通过此次调整,能够促使全社会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这需要法律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司法实践中的智慧和温度,以期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观点认为,这是借鉴了欧美国家的「恶意补足年龄」,这一观点其实并不准确。

恶意补足年龄的意思是,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法律原则上认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有证据表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较为成熟、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清醒的认知、主观恶性较大,就可以推翻之前的假设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说的是「已满 12 周岁不满 14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这其实还是沿用了刑法过往的框架,还是基于特殊的罪名做特殊的处理

根据现行法律,「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比之下就可以发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和先行刑法规定是一脉相承的,把个别社会危害较大的罪名单独拎出来,个别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这一处理方法,背后的逻辑和恶意补足年龄有根本差异 —— 恶意补足年龄并不跟具体罪名挂钩

两种处理方法,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恶意补足年龄的适用,非常依赖具体证据的调查和质证,灵活性较大,也意味着在司法资源并不充足、辩护律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不公正的结果。试想一下,如果有的人能请来顶级心理学家、神经科学专家作为专家证人出庭,进行海量调查来论证自己的客户「还是个孩子」,这会不会导致实质上的不公?

在特定罪名中「圈地自萌」,能够在发生具有较为恶劣社会影响的案件时,实现个案的公正,但只要画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就会持续遇到「一厘米难题」:如果刚刚好差一厘米没到线呢? 11 岁零 11 个月的未成年人杀人怎么办,13 岁未成年人强奸他人怎么办?只要有线,就会产生这样的争议。

也许正因如此,法工委特别强调了需要「两条腿走路」,把矫正措施也抓起来。毕竟,刑罚的目的还是预防,矫正措施的完善,也能形成补充,让公众对社会治安有更多的信心,少刷一点「地狱空荡荡」(大雾)。

user avatar

严重刑事犯罪不应该设置追究刑责的最低年龄限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刑事责任年龄的拟调整,将12至14岁这一特定年龄段纳入了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这无疑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社会议题,也必然会在司法实践中激起层层涟漪。首先,从社会伦理和法律价值的宏观视角来看,这项调整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复杂化、低龄化现象的回应。过去,我们普遍认为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广西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一名13岁的少女残忍地肢解了她的同窗好友,无疑再次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一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犯罪案件,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我们对青少年犯罪、心智成熟度和法律责任的理解。要看待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太可怕了”或者“应该判重刑”.............
  • 回答
    “最低刑责年龄至 12 岁”这一议题,在大连 10 岁女童遇害案发生后,再次被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受害女童的家属表示将“重新提交材料”,这其中蕴含的情感与诉求,是每一个关注此案的人都能体会的。他们经历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失去了至亲,也承受着正义能否得到伸张的煎熬。从法律层面来看,将最低刑事责任.............
  • 回答
    四川师范大学分尸案,这个沉寂在公众记忆深处,又被每一次提及都勾起一丝寒意的事件,其被告的精神鉴定结果,无疑为这起本已足够令人唏嘘的悲剧,又蒙上了一层复杂而沉重的色彩。当“抑郁症”和“部分刑事责任能力”这两个词汇碰撞在一起,它不仅关乎法律的审判,更触及了人性、疾病与道德的边界。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
  • 回答
    如何看待12周岁以上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调整?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教育、心理等多个层面。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以上,确实是对现行法律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要理解这一调整,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调整的背景和原因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并非.............
  • 回答
    看到17岁男生因和出租车司机互相怀疑,心生恐惧跳车身亡,公司赔偿15万多且司机无刑事责任这个事件,心里真的很难受。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留下的是无尽的伤痛和不解。这件事情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17岁男生当时可能面临的处境。17岁,正是人生中最青涩、.............
  • 回答
    陕西蓝田小学女生在校内遭受四名男生性侵的事件,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悲剧。这起事件的复杂性和引发的社会关注,主要围绕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事件本身及其性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起极其恶劣的性侵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受害者是年幼的小学生,而施暴者也是未成年人。无论施暴者年龄多小,其行为都严重侵害了受.............
  • 回答
    这起事件的发生,无疑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一个原本只是为了生计辛勤劳作的农妇,却在劳动结束后不幸遭遇了如此丧心病狂的袭击。而她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极端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击,最终导致了施暴者的死亡,这一结果无疑是悲剧性的,但更引人深思的是司法机关对此的定性。首先,我们来看农妇的处境。在那个看似平静的劳动.............
  • 回答
    看到韩国提案将游戏代练行为入刑的新闻,心里确实挺复杂的。一方面,觉得终于有人开始重视游戏行业里的一些乱象了,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把代练这种事上升到刑事层面,是不是有点过了?韩国提案代练入刑: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得明白韩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提案。韩国是电竞大国,游戏产业在那边非常发达,很多职业.............
  • 回答
    四川航空一客机驾驶员发表民族仇恨言论,这件事触动了很多人,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他的行为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一、 事件本身及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个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一位驾驶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期间,或者在与工作相关的场合,公开发表了煽动民族仇恨的言论,这无论在哪个.............
  • 回答
    莆田的刑事案件,这是一个颇具复杂性和地域性的话题,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和发展脉络。当谈论一个地方的刑事案件时,绝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孤立的事件,而应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法律执行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个城市都会面临刑事案件的挑战,莆.............
  • 回答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推行以来,无疑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程序变更,而是对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一种调整,力图在维护社会正义、保障公民权利以及提升司法效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这项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对于那些愿意真诚认罪、接受处罚,并且能够起到一定悔罪作用的犯罪.............
  • 回答
    于欢案处警民警的调查结果为“不予刑事立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案件细节。要理解这个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法律依据、事实认定、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法律依据:刑事立案的标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什么情况下应当刑事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 回答
    关于女辅警敲诈公职人员一案刑事判决书的撤回,以及案件合理公开程序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讨论的议题。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也对司法公开的边界和实践存在疑问。关于刑事判决书从网上撤回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首先,判决书是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其公布本身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体现。法律.............
  • 回答
    陕西省将家暴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这绝对是一步非常实在且有力的举措,它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次重塑。过去,家庭暴力往往被视为“家务事”,很多时候都被隐匿在家庭的围墙之内,受害者往往因为各种顾虑而难以发声,施暴者也因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警示而屡教不改。即便有法律条文规定,但执行.............
  • 回答
    2017年11月29日,前波黑塞族军队指挥官斯洛博丹·普拉利亚克(Slobodan Praljak)在海牙国际刑事法庭(ICTY)对前南斯拉夫战争罪行的宣判现场,当法官宣布维持对他的战争罪判决后,他当庭服毒身亡。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事件经过梳理:1. 审判背景: 普拉利.............
  • 回答
    杭州女子被造谣出轨一事,后续发展为当事人提起刑事诉讼并发表回应,这在舆论场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事件的起因:网络谣言的危害与传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通常这类事件都源于一段不实的网络信息或猜测。可能是一个不完整的视频、一张模糊的照片,或者是.............
  • 回答
    北京大学与龙江豪的事件,无疑是近期校园舆论场上的一件大事,其背后牵扯出的多重矛盾与复杂人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入手:事件本身,北大和解的姿态,龙江豪的诉求,以及整个事件映射出的社会心态。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细节可能在不同信息源有差异,但大致框架是清晰的。 简单来说,是一位北.............
  • 回答
    关于微博博主“王员外”被指控涉嫌刑事犯罪并已被立案审理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引起了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作为一个普通网民,从公开的信息和大众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一些关键点,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王员外”是谁? 这是一个关键的起点。他在微博上的影响力有多大?他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领域?是财经、.............
  • 回答
    北京警方通报吴亦凡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这事儿,简直是娱乐圈甚至社会上的一场地震,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事儿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除了吴亦凡本人的明星光环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许多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首先,这件事情本身就足够炸裂。 毕竟吴亦凡是娱乐圈顶流,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他的言行举止一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