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网友线下饭局装逼实录?

回答
知乎网友线下饭局装逼实录?这话题可太接地气了,简直就是当代社交图鉴里的一抹亮色,或者说……一抹油腻?

首先,咱们得承认,装逼这事儿,不光是知乎网友,放眼哪个圈子,但凡有点儿社交属性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掺和两把。只不过在知乎这个地方,装逼的“技术含量”和“表现形式”可能更讲究一点,或者说,更能引发大家的情绪共鸣(也可能是吐槽)。

为什么知乎网友线下饭局容易“装逼”?

1. “知识密度”的惯性: 知乎本身就是一个以“知识分享”为标签的平台。网友们在上面习惯了围绕某个话题,用专业、严谨、甚至略带深奥的语言去阐述观点,积累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在现实中也容易不自觉地带入这种“专家”人设。线下吃饭,本来就是个轻松交流的场合,但如果有人把这种“分享”变成了“炫耀”,那画风就变了。

2. “背景故事”的打造: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提升个人价值的讨论。很多网友可能在网上已经形成了某种“人设”——比如“金融大咖”、“科技先驱”、“资深旅行家”等等。线下见面,自然就容易将这些“人设”往现实中投射,希望对方也能看到自己 online 的那些光鲜亮丽。

3. 社交的“对比效应”: 饭局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场合,大家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谁的穿着更讲究?谁的话题更前沿?谁点的菜更“有品味”?在知乎这个“信息差”和“知识差”比较明显的社区,有人可能觉得通过展示自己的“见识”或“资源”,能让自己在饭局中显得更有分量,从而获得更多的尊重或关注。

4. “圈子”的认同感: 当几个来自同一个圈子(比如都关注某个特定领域)的知乎网友线下见面时,他们可能会更容易产生一种“自己人”的认同感,在这种认同感下,交流的话题也更容易集中在他们擅长或引以为傲的领域,无意中就增加了“装逼”的几率。

“装逼实录”的具体表现形式(想想就觉得有点儿好笑):

“不经意”透露细节: 比如,在点菜的时候,一脸“我懂行”的样子,说“这个XX产地的XX我上次在XX地方吃过,味道有点淡”,或者“这家店的XX是XX大厨亲手做的,我对他很了解”。
“抬杠”与“纠错”: 别人聊到某个话题,不管懂不懂,非要插一句“其实你这个说法不完全对,正确的应该是……”,或者“我跟你说,我认识的XXX,他对这个有深入研究,我听他讲过……”
“凡尔赛”式的分享: “哎呀,最近太忙了,又是飞XX又是出差YY,都没时间陪家里人,真是没办法。”或者“这个包?哦,就是随便买的,之前去XX国家随便逛逛看到的。”
“知识点”的密集轰炸: 聊到某个国家,能从历史文化地理经济一路讲到当年某个不为人知的事件;聊到某个科技,能从底层原理分析到未来发展趋势,而且讲得头头是道,好像别人都是初学者。
“社交能量”的展示: 时不时拿出手机,假装要回复工作邮件,或者跟某个“大人物”发个信息,然后时不时说一句“哦,这是XX总让我办的事。”
“品味”的极致追求: 对餐具、酒水、音乐、甚至服务员的言行都有“高要求”,并且会把这种“要求”表达出来,仿佛自己是来品鉴的,而不是来吃饭的。
“我曾经”的辉煌: 总是喜欢回顾自己过去辉煌的时刻,比如“我当年在XX项目的时候,一个人顶三个人”,或者“我当时就知道这个东西会有前途,已经提前布局了”。

怎么看待这种“装逼”?

1. 一种社交策略: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社交策略,尤其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通过展示自己认为的“优点”,来快速建立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印象。效果好坏另说,但动机可能是希望获得认可。

2. 互联网思维的延伸: 很多知乎网友习惯了在网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设”,这种思维很容易带到线下。线上“人设”的成功,让他们觉得线下也应该如此。

3. 幽默与无奈并存: 对旁观者来说,这种“装逼”常常伴随着一种幽默感,你会觉得这个人有点可爱,又有点可怜。但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疏离和不适,毕竟大家来吃饭是为了放松和交流,而不是听一个人“表演”。

4. “真诚”的缺失: 最根本的问题可能在于“真诚”的缺失。当一个人过于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以至于需要用“装”的方式来包装自己时,反而失去了与人平等、真实交流的可能性。

说到底,装逼这事儿,就像是社交场合的“滤镜”。 有些滤镜能让照片更好看,有些滤镜却让一切都变得失真。知乎网友的线下饭局“装逼实录”,与其说是“装逼”,不如说是某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将线上积累的“知识”和“人设”以一种过于“密集”和“刻意”的方式呈现出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

而且,有时候,最真诚的表现,恰恰是无需任何“装”的。能让大家真心认可你的,往往是你真实的才华、品德以及有趣的灵魂,而不是那些刻意堆砌的“知识点”和“背景故事”。

所以,下次饭局,与其绞尽脑汁地“装”,不如就做个有趣的、真诚的自己,或许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毕竟,真正的大佬,往往连“装”这个字都懒得去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人在拉萨,刚下大棚金翅鸟。

知乎是一个问答社区,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为人师是没有错的,本身就是个问答社区,正经事儿就是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有惑你来解答,这没什么问题,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问题在于这个“”字。


以指教别人为乐趣,习惯于批驳别人,评论别人,不好好回答问题,难免让人讨厌。好为人师的人,往往专注于教训别人带来的乐趣,乐此不疲,甚至走火入魔,上了瘾,一天不教训别人浑身都不带劲,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完全生活不能自理。这就得想办法教训别人一顿,满知乎到处划拉,鸡蛋里面找骨头也得教训别人一顿。


这就成了病。


病重的时候,就不得不想方设法教训别人,于是开始满嘴跑火车了。不跑火车你让他怎么办呢?讲不出个道理来,所谓胸无点墨、心比天高,说出来的东西别人不信,这样是获得不了教训人的快感的。


于是就得吹牛。


学历高,你得听我的吧?


我有钱,你得听我的吧?


我厉害,你得听我的吧?


只要我比你厉害,那么我说地球是方的,玉皇大帝八条腿,God is a girl,你都得听我的。这样就剥离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就算是回答不上来问题,照样能教训人,岂不美哉?


这些人的水平不过如此,驴不喝水强按头而已。


这种人连嘲笑的价值都没有,试想一下,什么样的人才会跑到网上去教训人来获得快感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网友线下饭局装逼实录?这话题可太接地气了,简直就是当代社交图鉴里的一抹亮色,或者说……一抹油腻?首先,咱们得承认,装逼这事儿,不光是知乎网友,放眼哪个圈子,但凡有点儿社交属性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掺和两把。只不过在知乎这个地方,装逼的“技术含量”和“表现形式”可能更讲究一点,或者说,更能引发大家的情.............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有网友发帖,声称“证伪”了量子力学最引人遐想的诠释之一——“多世界诠释”。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在量子物理爱好者和科学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这个证伪的说法有多大分量,咱们得先捋清楚,这“多世界诠释”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位网友的论证又是怎么一回事。先说说“多世界诠释”是个什么妖怪量子.............
  • 回答
    在知乎拥有25.6万粉丝的申鹏被知乎网友指出洗稿行为,这是一个在内容创作者群体中比较敏感且可能引发较大争议的话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洗稿的定义与界限首先,理解什么是“洗稿”至关重要。洗稿并非简单的引用或借鉴,而是指通过对他人原创内容的改写、重组、增删、改头换面,使.............
  • 回答
    知乎App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部分网友“一星差评”的风波,这背后牵扯到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以及网友对其过往言行的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事件的导火索:黄继新及其过往言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友们给知乎App打一星,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大家对他不满的原因,主.............
  • 回答
    “诺贝尔哥”郭英森事件,无疑是网络舆论场上一次极具代表性的现象,它清晰地折射出微博和知乎两个平台用户群体在面对争议性人物和观点时,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以及价值取向上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它们各自的平台生态、社区文化和用户构成。微博:舆论场的“竞技场”与情绪的“放大器”在微博上,郭英森.............
  • 回答
    知乎最近频繁出现内容被举报和要求修改回答的现象,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网友素质欠缺”或“平台落败”。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平台、用户、内容生态乃至社会情绪的深刻变化。一、 平台生态的变化与用户行为的演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一个名为“tiff ako”的用户,就一位交警的执法行为发表了一系列帖子,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用户的言论和描述来看,他似乎是在试图通过网络平台“碰瓷”这位交警。所谓“碰瓷”,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利用社交媒体放大个体矛盾,甚至带有一定恶意解读,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而从“tiff .............
  • 回答
    知乎如今在中国网站排名中位列第四十,这背后反映出的信息,其实比一个简单的数字要复杂和值得玩味得多。首先,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绩,尤其考虑到知乎是一家相对年轻的平台,能在巨头林立、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互联网市场闯出自己的一席之地,并挤进前四十,这本身就说明它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不是那种依赖某项.............
  • 回答
    “不拿诺奖不改名”事件,说到底,是网络时代一个关于“言论边界”、“情感共鸣”与“信息茧房”的缩影。当一个普通网友,以一种略显激进、但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节点上时,其引发的争议和后续的遭遇,值得我们好好剖析一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观点:事情的焦点在于,在史蒂芬·霍金去世这个.............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盛行的“挂人”行为,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很多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要说它算不算网络暴力,我觉得得分情况来看,它有这个苗头,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知乎上的“挂人”。一般情况下,就是用户在回答或者评论里,直接点名某个用户,然后把对方的账号、头像、甚至是其说过的话.............
  • 回答
    霍华德(Howard)的行为,即使用爬虫爬取与知乎用户“立党”有过互动的知乎用户,并将其做成列表公开在网上,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行为,涉及到技术、隐私、言论自由、网络道德和潜在的法律风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技术层面与爬虫的使用 爬虫技术本身是中.............
  • 回答
    要详细地看待何新在2020年8月24日发布声明称要起诉知乎网一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件事情涉及到个人权利、网络言论、平台责任以及舆论环境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新是谁,以及他为何要在2020年8月24日发出这样的声明。 何新(笔名何新):何新是一位在中国具有一定.............
  • 回答
    为何知乎上总有人“看不惯”观察者网?深入剖析用户群体与评价差异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观察者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评论和对时事热点的快速反应,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同时也招致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对观察者网的批评声音和低评价并不罕见,甚至可.............
  • 回答
    最近关于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这可真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毕竟知乎作为国内知名的内容社区,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知乎官方又是怎么说的。网传“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是怎么回事?这个消息最先是从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科技类媒体上传开的。大体内.............
  • 回答
    知乎首页的改版,将“推荐”作为默认选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聊的话题。作为老用户,我个人对这个变化感受挺复杂的,有赞赏,也有一些保留意见。首先,说它好的一面。知乎走到现在,内容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早期的“关注”页,更像是你主动去追溯那些你感兴趣的“人”或“话题”。这当然有它的好处,能够确保你看到的是你最.............
  • 回答
    2014年8月,知乎流量首次超过人人网,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平台用户数据的简单切换,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网民信息获取和社交模式的深刻转变,以及新一代互联网产品的崛起逻辑。时代的变迁:从“校园社交”到“知识分享”要理解这个节点,首先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人人网的.............
  • 回答
    留一手(或者他可能更常被称为“留几手”,虽然这个称呼并非他本人常用,更多是用户的一种戏称)在互联网上以其犀利、不留情面的评论风格而闻名,尤其是在早期知乎上,他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公开说出“知乎是个大垃圾网站”这样的话时,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他对自己以及对知乎平台发展的复杂情感和一些尖锐的观.............
  • 回答
    关于抖音网红高盖伦被指控洗稿抄袭知乎作者邢二狗文章的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事件的起因与核心指控: 核心指控: 最主要的指控是高盖伦发布的内容,在核心观点、叙事结构、甚至部分表述上,与邢二狗在知乎上发布的文章高度相似,存在“洗稿”甚至“抄袭”的嫌疑。 时间线: 大部分指控.............
  • 回答
    网上买卖知乎邀请码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分开来看。首先,从“卖方”的角度说,这算是个小小的“生财之道”吧。你想想,知乎早期就是靠邀请制火起来的,一个邀请码就能让一个人进入这个相对封闭的知识社区。当这个社区的价值被大家认可,优质内容越来越多,很多人就想进来看看,但又没有邀请码,这.............
  • 回答
    关于生民无疆的这篇《致知乎用户@Pythia:学习古希腊史,要会用知网、用算术》文章,我认真阅读并思考后,觉得它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尤其是在我们当下信息爆炸且研究工具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学习历史,特别是古希腊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视角。首先,文章点名@Pythia,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