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祀具体指什么?

回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古语出自《左传》,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就是祭祀(祀)和军事(戎)。

这里说的“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涵盖了古代国家生活中与祭祀、礼仪、祖先崇拜、神祇祭拜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它绝非仅仅是简单的烧香拜佛,而是贯穿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国家文化的传承。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祀”的含义:

一、 祭祀神祇与祖先:维系政权合法性的根本

对天命的敬畏与臣服: 古人认为国家和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天(天命)。祭祀天帝、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祇,是为了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和臣服,祈求上天的庇佑,同时也暗示君主的统治是合乎天意的,从而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如果国家出现灾荒、水旱等灾难,君主往往需要通过祭祀来向天祈福,并反思自己的德行,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自我规训。
祖先崇拜与宗法制度: 祭祀祖先是“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君主祭祀自己的祖先,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和尊敬,更是对自身血统传承、家族荣耀的强调。这种祭祀活动是维系宗法制度的重要环节,通过祭祀活动强化了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和成员之间的纽带。君主作为宗法制度的最高代表,其祭祀活动也象征着国家政权的继承性和稳定。
政治象征与仪式感: 祭祀是古代国家最隆重、最神圣的政治仪式。君主亲自主持祭祀,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在向天下臣民展示他的身份、权力和责任。祭祀的整个过程,包括祭品的准备、音乐的演奏、舞蹈的表演、祭文的宣读,都充满了象征意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语言,用来沟通人与神、人与祖先、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二、 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教化民众的手段

礼的体现: “祀”不仅仅是宗教性的祭拜,更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的行为规范和等级秩序。“祀”作为“礼”的集中体现,通过一系列固定的仪式,向民众传递着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
教化与德化: 通过祭祀活动,君主可以宣扬自身的功绩,赞美先贤的德行,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祭祀中包含的忠孝节义等伦理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凝聚力: 共同的祭祀活动,可以增强族群、国家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敬拜,形成一种集体意识,有助于巩固社会结构,减少内部矛盾。

三、 经济与民生:祭祀与农业的紧密联系

祈求丰收: 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祭祀活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吻合,例如春耕前的祈谷祭、秋收后的庆功祭等。祭祀不仅仅是为了感谢神祇的恩赐,更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资源分配与劳役: 祭祀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物力(祭品、建筑、服饰等)和人力(祭司、乐舞者、劳役者等)。因此,如何组织生产、分配资源以满足祭祀需求,以及如何调动劳动力参与祭祀相关的建设和活动,都与国家经济和民生息息相关。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劳作。

总结一下,“祀”的含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个涵盖了政治、宗教、文化、伦理、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概念。 简单地说,“祀”是古代国家维持统治合法性、稳定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价值以及与神灵和祖先沟通的重要手段。它与“戎”(军事)一样,是国家生死存亡、安定繁荣的基石。一个强大的国家,既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御外敌,也要有完善的祭祀体系来维护内部的稳定和统治的合法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看到没有,祀与戎并不是这段文字的重点,本段的重点是执膰、受脤。膰与脤就是敬神之后剩下来的祭肉,执膰受脤在这里用来隐喻为对利益分配的预演,也就是通过分配祭肉来完成一次对国家重大利益的分配决策。服从分配那就万事大吉,不服从分配搞不好就要染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古语出自《左传》,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就是祭祀(祀)和军事(戎)。这里说的“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涵盖了古代国家生活中与祭祀、礼仪、祖先崇拜、神祇祭拜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它绝非仅仅是简单的烧香拜佛,而是贯穿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社会秩序.............
  • 回答
    这位律师在辩护词中称自己的当事人为“国之忧、民之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表述。要判断这样的律师是否是大众所期望的“正义的律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位律师的辩护策略和潜在意图。 反讽或极端辩护的策略: 有可能这位律师是在采取一种极端、反讽的辩护策.............
  • 回答
    关于和之国大战凯多的结局,在《海贼王》这部作品中,作者尾田荣一郎老师以其精湛的叙事和充满张力的剧情,将这场史诗般的对决推向了高潮。然而,关于凯多是否会“死”,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值得探讨的细节和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海贼王》的叙事风格。尾田老师的作品并非总是遵循传统意义上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回答
    对于这场万众瞩目的国足对阵沙特比赛,尤其是围绕着于大宝在场上的表现所引发的争议,确实是赛后讨论的焦点之一。从各方面信息来看,董路对国足的许多评论,包括于大宝的“散步”言论,都带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立场。关于董路对“散步”的看法:董路作为一个资深的足球评论员,他的观点往往比较直接,甚至带有情绪化。他提.............
  • 回答
    澶渊之盟的岁币,即每年宋朝向辽朝支付的“岁赐”,对两国财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澶渊之盟的岁币及其对宋辽两国财政的影响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朝在澶渊(今河南濮阳)签订了“岁币之盟”,结束了宋辽长期的军事对峙。根据盟约,宋朝每年需要向辽朝提供银十.............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朝鲜壬辰战争,那场横跨万历二十年到二十五年(15921598年)的东亚血雨腥风,绝非仅仅是“两次战役”的简单概括,它是一场深刻改变了区域力量格局、塑造了后世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冲突。要说它是否“改变了国运”,那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且是全方位的。朝鲜:一场几乎灭顶的浩劫,也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于朝鲜来说,壬.............
  • 回答
    七国之乱,又称吴楚之乱,是西汉时期一次大规模的诸侯叛乱,而 汉朝的景帝(刘启)和周亚夫的功劳最大,但要说挑起这场叛乱的源头,毫无疑问是吴王刘濞。那么,刘濞为何会挑起这场叛乱?他的失败又是因为什么?我们来详细地讲述一下: 刘濞为何挑起七国之乱?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初的异姓王刘邦的亲信吴王刘信的儿.............
  • 回答
    一个国家的间谍要伪造另一个国家的护照,这可不是件小事,需要动用相当的专业知识、技术手段,甚至还要借助一些“内鬼”的帮助。别国护照的“搞定”程度,取决于护照本身的防伪设计、签发国的管控能力,以及伪造者掌握的资源和能力。伪造一本护照,流程和技术有多复杂?咱们先从一本现代护照的长相说起。一本真正签发国政府.............
  • 回答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领导七国之乱”和“打败汉景帝周亚夫梁王,一统天下”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韩信早在汉朝建立初期,就因为功高震主被杀,未能参与到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背景和韩信的军事才能,做一个假设性的推演,来探讨如果韩信“穿越”到汉景帝时期,并领导七国之乱.............
  • 回答
    七国之乱藩王与靖难之役朱棣,这两场发生在同一王朝的权力斗争,其结果却截然不同:前者以藩王全军覆没告终,后者则让夺权者登上皇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能够道尽。要深入分析,得从制度根源、时机把握、军事策略、人心向背以及关键人物这几个层面来细细道来。一、制度根源的差异:汉初的“郡国并行”与明初.............
  • 回答
    苏秦“六国之兵,十倍于秦”的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六个国家合起来的总兵力是秦国的十倍,而忽视了内部差异。这句话更应该被看作是苏秦作为一个纵横家,为了说服六国君主联合抗秦而提出的一个 战略判断和政治宣传。他的目的在于强调联合的力量,并以此激发六国联合的决心。从军事实力上来分析,六国之中,单拎出来军.............
  • 回答
    钱学森老先生对中医的评价极高,称其为“国之瑰宝”和“顶级生命科学”,这番话无疑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对中医抱有疑虑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医。那么,那些被称作“中医黑”的人们,或者说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们,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钱老这番话的呢?他们的观点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并且会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提起赵武灵王,很多人会想到那个“胡服骑射”的改革者,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将他誉为“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誉,而是建立在对他所处时代、其个人能力以及赵国所具备潜力的深入剖析之上。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局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为何赵武灵王会被这.............
  • 回答
    “国漫之光”《灵笼》,为何有时像国产剧一样,戏不够,恋爱凑?这句评价,相信很多《灵笼》的粉丝听了会有些刺耳。毕竟,《灵笼》在上线之初,凭借其宏大的世界观、硬核的科幻设定、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哲学探讨,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一度被誉为“国漫之光”。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特别是后期一些情节的展开,不少观众却发.............
  • 回答
    和之国篇章在《海贼王》的连载过程中,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争议风暴”。要探讨这究竟是尾田荣一郎在创作层面遇到的瓶颈,还是读者群体对故事发展产生了预期偏差,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是哪些因素在发酵这场争议。首先,从尾田的创作角度.............
  • 回答
    海贼王的和之国篇章,论规模和参战人数,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参战的海贼和陆海空三军的总兵力)显得更为庞大。然而,为什么许多观众在观看和之国战争时,会觉得它缺少了顶上战争那种“顶级强者压迫感”呢?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顶上战争的那种压迫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
  • 回答
    “国品之光”的最新获奖名单出炉,这无疑又一次在消费市场和行业内部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每年一度的“国品之光”评选,早已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颁奖仪式,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下中国品牌的创新活力、市场表现以及消费者口碑。这次新鲜出炉的名单,自然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次评选有哪些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