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黎和会不签字有什么用,列强不也瓜分中国了吗,顾维钧争取的一些利益也失去了?

回答
巴黎和会,顾维钧的“中国不能不签字”论,以及随后的山东问题,确实是一笔复杂的历史账。很多人会问,既然最后列强还是在瓜分中国,顾维钧签字又有什么用?那些付出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把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处境以及顾维钧的策略都掰开了揉碎了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处境。

一战的时候,中国也加入了协约国一方,派出劳工,并在战场后方提供支持。从道义上讲,中国是战胜国。但当时中国国内是什么情况?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国力虚弱。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长期以来被列强视为半殖民地国家,说话的分量很轻。

巴黎和会,本该是战后秩序重建的会议,协约国在上面讨论如何分配战利品,如何处理战败国。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在上面为自己争取权益。但是,列强对待中国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平等。

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

你说的列强瓜分中国,那确实不是空穴来风。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就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辟租界,攫取各种特权。日本趁着一战德国战败,更是野心勃勃,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要求在中国享有比德国更特殊的权益。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也极力想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顾维钧的“中国不能不签字”论,其实是在极端不利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也包含了争取微弱优势的策略。

当时,中国国内对于是否应该参加巴黎和会就存在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国力如此,去了也是受气,不如不去。另一部分人,包括顾维钧在内,则认为,无论如何,中国必须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必须为自己的权益发声。如果不去,那才真是把所有争取的机会都拱手相让了。

顾维钧在和会上的表现,可以说是个人的外交才华和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一个缩影。他做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 为中国争取了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和发言权。 虽然在列强眼里中国依然弱小,但名义上,中国是战胜国,参加了战后的和平会议。这是中国在近代史上难得的机会。
2. 在万国宣传中国的正义要求。 顾维钧在和会上慷慨陈词,揭露日本侵占中国山东的种种不法行径,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不仅仅是在会议上发言,还利用各种机会,在国际报刊上发表文章,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他提出的“门户开放”、“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原则,虽然当时未能完全实现,却为后来中国的外交原则奠定了基础。
3. 关于“签字”的考量,是基于现实政治的判断。 当时,日本已经和英、法、意、美等国达成了协议,承认了日本在山东的权益(虽然美国后来也表示了保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拒绝签字,会议就会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对中国来说,是更糟糕的结果。

顾维钧争取的一些利益,并非完全失去,而是未能全部实现。

顾维钧在和会上提出的要求很多,比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废除“二十一条”等。虽然最终中国人民反抗“巴黎和会”的决议,没有在和约上签字(这被看作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之一,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决精神),但顾维钧的努力,并非没有作用:

他成功地将山东问题公之于众。 国际社会都知道了日本在山东的野心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为后来的收回山东(虽然是在十年后的济南会议上,而且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埋下了伏笔。
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的立场和声音。 这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认同感是有积极意义的。
他争取到了日本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重申。 虽然日本依然是主要受益者,但“门户开放”至少意味着列强在中国没有完全形成各自的独占势力范围。

列强的“瓜分”并没有因为中国的签字与否而停止,但签字与否,关系到中国争取主动权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辩证关系。列强在那个时代,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确实在进行利益划分,而中国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但是,顾维钧的选择,是在“必须签字,否则所有权益可能都被别人合法化”和“拒绝签字,但可能什么都争取不到,反而更显被动”之间做出的一个权衡。

如果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选择不签字,那么对于山东的权益,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列强可以直接绕开中国来决定。而顾维钧选择签字,虽然最终未能完全达到目标,但至少把中国争取权益的战场带到了国际会议桌上,利用了国际法和外交手段,最大限度地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所以,“不签字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其实是忽略了顾维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策略和目标。他的目标不是立刻就能实现民族复兴,而是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国际体系中,为中国争取尽可能多的空间和主动权,为日后的抗争积累力量和道义支持。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代表团并没有在和约上签字,这使得中国在国际法上没有承认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姿态,也是中国人民集体意志的体现。

总而言之,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努力,以及中国代表团最终没有签字的决定,都是在复杂而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进行的一次艰难的外交斗争。这场斗争虽然没有立刻带来胜利,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也为后来的国家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国际道义支持。与其说“顾维钧争取的一些利益也失去了”,不如说他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尽力争取了能够争取到的东西,并为未来的斗争播下了种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忘了山东利益早在大清国手里丢了,通过一番操作几乎全部拿回来,可以说这一次外交成功到几乎没有任何可指责之处。

巴黎和会期间中国虽然一直玩悲情,但其实是比较强势的一方,在谈判中一直是进攻而不是止损。不签字也是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不签字是对的。

除了开了丘九们下克上成功的先河之外,可以说操作的近乎完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