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回答
多重宇宙的构想,在如今的物理学和宇宙学领域,早已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科幻设定,而是许多前沿理论中自然而然浮现出的可能性。说它有多“大”的可能,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量化的答案,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直接观测到任何证据来证实或证伪它。但我们可以从理论的根基、发展的脉络以及它们所揭示的宇宙图景来深入探讨这种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坚实。

一、理论的基石:为什么会想到多重宇宙?

多重宇宙并非凭空捏造,它的出现,很多时候是科学家们在尝试解决现有物理学难题时,意外“掉进”的一个概念。以下是几个最主要的理论支柱:

1. 暴胀理论与“永恒暴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解释宇宙早期为何如此均匀、平坦,以及一些其他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物理学家提出了“宇宙暴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宇宙经历了一场指数级的极速膨胀。
然而,暴胀理论并非只有一个版本。一些更精细的模型,比如“永恒暴胀”模型,提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景象:宇宙的暴胀可能并没有在所有地方同时停止。在某些区域,暴胀会结束,形成我们所处的这个“泡泡宇宙”(或者叫“区域宇宙”)。但在其他区域,暴胀可能会继续,并且在某个时刻,某个区域会“跌落”出暴胀状态,形成一个新的泡泡宇宙。
这样一来,我们的宇宙就只是一个在更大、仍在暴胀的“母体”中诞生的众多泡泡宇宙之一。每个泡泡宇宙可能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物理定律、基本常数,甚至维度。这是一种“气泡”式的多重宇宙。

2. 弦理论与M理论的“景观”:
弦理论试图统一所有基本粒子和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将它们视为基本粒子并非点状,而是极小的、振动的弦。为了让理论在数学上成立,弦理论要求额外的空间维度,通常是十维或十一维(在M理论中)。
问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感知到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那么,这额外的维度去了哪里?它们是如何被“卷曲”起来隐藏起来的?根据弦理论的计算,这些额外维度的卷曲方式(称为“模”)有极其庞大数量的可能组合。
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卷曲方式的每一种不同组合,都可能对应着一套不同的物理定律和基本常数。粗略估计,可能存在着 $10^{500}$ 甚至更多种可能的卷曲方式,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着数量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宇宙。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这巨大“景观”(landscape)中的一个特定“山谷”。这种多重宇宙可以被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多维度的“状态空间”。

3. 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
量子力学在描述微观粒子行为时,会遇到“叠加态”和“波函数坍缩”的问题。当一个粒子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时,我们观测它时,它似乎会随机选择一个状态显现。主流的哥本哈根诠释认为,观测行为导致了波函数的“坍缩”。
而休·埃弗雷特三世在1957年提出的“多世界诠释”则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当发生量子测量时,波函数并没有坍缩,而是宇宙“分裂”了。在分裂的每个分支中,粒子都处于一个确定的状态。
这意味着每一次量子事件都可能导致宇宙分裂成无数个平行宇宙。这些宇宙可能与我们的宇宙差异微乎其微,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分支”式的多重宇宙。

4. 数学宇宙假说:
这是由物理学家马克斯·泰格马克提出的一个更具哲学色彩的假说。他认为,如果宇宙的结构是数学上一致的,那么任何逻辑上存在的数学结构,都可能对应着一个真实的物理宇宙。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所处的宇宙可以用一套数学定律来描述,那么所有其他可以通过数学描述的体系,也可能真实存在着相应的宇宙。这是一种包含所有可能数学结构的“终极”多重宇宙。

二、这些理论的可信度有多高?

正如前面所说,目前为止,这些理论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直接的、可观测的证据。这使得多重宇宙的讨论常常被一些人质疑为“非科学”,因为它似乎不可检验。

然而,我们也不能轻易否定它的可能性,原因如下:

理论的内部一致性与解释力: 上述理论并非随意提出的。它们是在现有物理学框架(如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的基础上,为了解释现有观测数据(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均匀性、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或解决理论内部矛盾而发展出来的。例如,暴胀理论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对早期宇宙的理解,而弦理论是目前最有希望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候选理论之一。
“不可检验性”的辩证法: 许多科学理论在发展初期也是难以直接检验的。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提出之初,对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的预测,直到日全食观测才得到证实。关键在于,这些理论往往能做出一些“间接”的、可以被检验的预言。对于多重宇宙,一些科学家正在探索可能的间接证据,例如: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异常: 如果我们的宇宙与其他宇宙发生过碰撞,可能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特殊的“印记”或温度异常。一些研究人员正在分析CMB数据以寻找这类信号。
基本常数“微调”的解释: 为什么宇宙的基本常数(如引力常数、电子电荷等)恰好在我们观测到的这个值,才使得恒星能够形成、生命得以演化?这种“微调”现象似乎过于巧合。多重宇宙(特别是弦理论的景观)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在一个庞大的多重宇宙集合中,总会有某些宇宙恰好拥有适合生命存在的参数,我们只是恰好生活在其中一个。这是一种“人择原理”的应用。
特定引力波信号: 某些多重宇宙模型,比如某些版本的暴胀理论,可能会预言特殊的引力波信号,这些信号如果能被未来的引力波探测器捕捉到,将是重要的证据。

三、结论:可能性有多大?

与其给出一个数字化的概率,不如说:

理论上的“必然性”: 在某些理论框架内,例如永恒暴胀或弦理论的特定版本,多重宇宙的出现并非“可能”,而是“自然而然的推论”。如果这些理论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多重宇宙就很有可能存在。
观测上的“未知性”: 然而,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我们尚未能直接探测到其他宇宙的信号。这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艘具体的船,你可能知道它应该存在,但如果没有找到,就无法确定它是否存在。
科学探索的边界: 多重宇宙的研究,代表着人类探索宇宙认知边界的努力。它迫使我们思考宇宙的本质、物理定律的普遍性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即使最终被证明不存在,其探索过程本身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理解。

所以,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它可能非常大,大到是某些前沿理论不可避免的推论,但也小到目前我们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能够支撑它。 这是一种在理论的深邃与观测的局限性之间徘徊的“可能性”。它更像是一个等待被验证的宏大猜想,一个激励着科学家不断前行的前沿课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继续深入研究那些孕育出它的理论,并努力寻找能够触及它们的间接线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看怎么定义“多重宇宙”吧。宇宙学家Tegmark把多重宇宙/平行宇宙分为四类:①视界之外的宇宙,②暴胀形成的“泡泡”,③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④具有不同物理定律的宇宙。这个分类挺有意思,可以分别讨论一下。

一、视界之外的宇宙

这个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哈勃定律告诉我们,宇宙是在膨胀的,与我们的距离为 的星系会相对我们具有一个退行速度 ,其中 是哈勃常数。因此,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快,这样一来就存在一个距离(大约几百亿光年)使得这个距离之外的星系相对我们的退行速度超过光速。这意味着,存在一个宇宙学视界,我们只能观测到视界内的东西。而视界外的东西退行速度超过光速,与我们没有因果联系,我们无法获知它们的信息。因此一些人将视界之外的宇宙称为我们所在宇宙对应的平行宇宙。这种意义上的平行宇宙是大概率存在的,它和我们的可观测宇宙是连通的,只不过相对论限制那里的信息无法到达我们这里。

要说明的是,“退行速度”超过光速不违背相对论,因为这是空间本身膨胀造成的,没有任何信息在超光速传播。

二、暴胀造成的“泡泡”

暴胀是宇宙在其诞生的极早期可能经历的一场剧烈的指数膨胀过程——在其刚诞生秒内尺度急剧膨胀了大约倍,可以参考这篇回答:

所谓的“泡泡”指的是暴胀停止的区域。在暴胀理论中,宇宙空间的指数膨胀是由“暴胀场”的势能推动的。当某个区域的暴胀场势能落到极小值时,这个区域的暴胀就会结束。这个区域外的空间如果依然处于高势能的状态的话,那么区域外就会继续暴胀。停止暴胀的区域和继续暴胀的区域之间就会形成一个边界,就像是水中出现了一个泡泡一样。泡泡里是停止暴胀的区域,泡泡外是继续暴胀的区域,每一个泡泡内都包含着一个前面说的第一类宇宙。

一般认为暴胀场在空间中每一点的势能(密度)落到极小值是随机的,因此在极早期宇宙中,会有无数空间点随机地落入势能极小值,这些区域的暴胀就会结束,每个区域逐步发展成我们这样的宇宙。也就是说,暴胀会造成无数“泡泡”产生,我们在其中一个泡泡内,其他泡泡被一些人认为是所谓的第二类平行宇宙。这种意义上的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毕竟它所基于的暴胀理论是有一些证据或动机支持的。当然,这个第二类平行宇宙也是在我们的可观测范围之外的,不过有一些研究认为它仍可能有一些可观测效应。

我尝试画了一下这个Tegmark认为的第一类以及第二类平行宇宙的示意图,按我的理解画的,如果画错了还请告诉我。

三、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

这种意义上的平行宇宙和前两个不一样,它是对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的一种诠释,认为处于叠加态的系统在测量后落入某个本征态的随机性在本质上是“世界”分裂为了多个,每个“世界”对应不同的本征态,处于不同“世界”中的人会观测到不同的结果。就好比薛定谔的猫,这种诠释方式认为我们在观测薛定谔的猫时“世界”分裂成了两个,一个世界中猫死了,另一个世界中猫还活着。当然,这里的世界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世界不一样,更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另外,这只是科普性的描述,真正的多世界诠释的思想比我说的要复杂很多。

要讨论这种意义上的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的话,就相当于讨论多世界诠释是不是量子力学的正确诠释。然而,这个没有任何实验证据,谁都不知道他诠释的对不对,所以没法讨论这个问题。

四、具有不同物理定律的宇宙

Tegmark认为,所有具有自洽数学结构的宇宙都是有可能的,虽然它们的物理定律和我们的宇宙不一样,但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它们不允许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多重宇宙我觉得只能说它们确实允许存在,但讨论它们没啥现实意义。不过,这倒是个很好的科幻题材,从不同的物理定律出发构建一个科幻的世界,想想就有趣。


最后,环球科学杂志出过一期多重宇宙专刊,叫《宇宙之外》,里面也有Tegmark写的三篇科普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多重宇宙的构想,在如今的物理学和宇宙学领域,早已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科幻设定,而是许多前沿理论中自然而然浮现出的可能性。说它有多“大”的可能,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量化的答案,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直接观测到任何证据来证实或证伪它。但我们可以从理论的根基、发展的脉络以及它们所揭示的宇宙图景来深入探讨这种存在的.............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地球只是其中一颗渺小的行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中,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人类最深切的好奇心。要评估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地外生命的存在。所有的探索、观测,甚至我们最尖端的望.............
  • 回答
    在看《洛基》这部剧的时候,一个让不少观众感到困惑的点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神圣时间线”,但同时又存在着无数的多元宇宙?这似乎有点矛盾,对吧?其实,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稍微拨开“时间线”和“多元宇宙”这两个概念在剧中的具体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白,剧里所说的“神圣时间线”(Sacred Timel.............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人类对宇宙、生命以及自身存在的根本思考。关于“宇宙的发现已经证明了没有神存在”这一论断,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神”以及我们对“证明”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来审视“宇宙的发现证明了没有神存在”这一说法。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和物理学,.............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也足够让人捏一把汗。如果宇宙万物的温度真的以十年一度的速率向“平均值”逼近,那么人类的生存前景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且这场赛跑的终点,对我们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平均值”是什么? 这是一个极其模糊但至关重要的概念。宇宙的“平均温度”通常.............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史中,人类对于“多重宇宙”这一概念的追寻从未停歇。如果真有其他宇宙与我们并存,那么我们现有的观测手段能否捕捉到它们存在的蛛丝马迹?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激动且充满挑战的问题。我们不妨逐一审视一下您提到的几个重量级天文项目,看看它们各自在多重宇宙探测方面可能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看看韦伯空.............
  • 回答
    《蜘蛛侠:英雄无归》的首支预告,简直是一场视觉和情感的双重风暴,一下子就把我们拉进了那个我们既熟悉又充满未知的漫威多元宇宙。老实说,看完预告片,我的脑子里像炸开了一样,各种猜测和期待瞬间涌现。预告片里那些让人心跳漏拍的细节,可以这么说:首先,身份暴露的冲击波是整个故事的起点。我们看到彼得·帕克的生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要回答恒河沙多还是宇宙里的星星多,我们需要分别估算一下这两个数量级,然后进行比较。先说恒河沙:“恒河沙”这个词,在佛教的语境中,代表着一个极其庞大且难以计数的天文数字。它并非特指我们今天地理意义上的那条恒河(Ganges River)的沙子数量,而是用恒河沙来比喻.............
  • 回答
    宇宙的空旷程度,这个问题一旦触及,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宏大与孤寂。想要把这个问题讲得透彻,恐怕得一点点剥开我们已知的皮毛,去窥探那难以想象的真实。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我们谈论宇宙的空旷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说“没有东西”。这里的“没有东西”和我们在房间里说的“空房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房间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宇宙最令人着迷也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了。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科学家们通过各种观测和推算,得出了一个极其庞大、几乎难以想象的数字。让我试着为你详细地描绘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和我们目前所能理解的范围。首先,我们要明确“星球”的定义。 在我们日常的语境中,“星球”常常指的是像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也触及到了宇宙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概念:宇宙的膨胀速度。您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7亿年,但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却远超450亿光年。这确实让人直观地认为宇宙的膨胀速度似乎超过了光速。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几个关键概念:1. 光速极限和宇宙.............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难题。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一想,地球上那点资源,在浩瀚宇宙面前,就像沧海一粟,甚至连一粒沙子都算不上。然而,我们人类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渴望,却驱使着我们一次次地仰望星空,向宇宙伸出手。核心矛盾:资源有限,宇宙无垠问题的关键在于“地球现有资源”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 回答
    “实现元宇宙还需迈过三道坎”——这说法相当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它不像那种泛泛而谈的“元宇宙很火”,而是点出了实现这个宏大愿景背后真正需要攻克的难关。在我看来,这三道坎,如果真的要说,大概是技术、生态和伦理。第一道坎:技术上的“无感”与“沉浸”这可能是最直观,也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一道坎。我们现在谈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能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宇宙的浩瀚。问题的核心在于比例尺的转换。 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转换比例,然后将地球缩小到 1 厘米直径,再将这个比例应用到整个观测到的宇宙上。1. 确定地球的实际大小: 地球的平均直径约为 12,742 千米 (km)。2. 确定观测到的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基本性质的理解,以及一些关于光、距离和时间的物理概念。简而言之,之所以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而不是被无数恒星的光芒照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宇宙的年龄和光速的限制:我们只能看到“过去”的光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宇宙虽然浩瀚,但并非无限古老。我们已知宇.............
  • 回答
    “宇宙中那么多恒星亮着是不是太浪费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生命以及“浪费”概念的理解。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1. “浪费”的定义与人类视角首先,我们需要思考“浪费”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浪费”通常指资源被不加节制地使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
  • 回答
    宇宙里,说实话,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是相当接近的,而且在构成宇宙物质的主要成分——恒星和星系——中,它们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 要想简单地说哪个“多”或者“少”,其实并不太准确,更像是大家在宇宙这个大舞台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咱们先从最基本的说起,质子和中子,它们是原子核的构成单位,也就是构成我们身边所有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宇宙学最核心的几个谜团:可见物质的构成、暗物质的存在以及光子的普遍性。要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得从头捋一捋。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光子数量多”这件事。光子:宇宙的“常客”光子是我们最熟悉的“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代表。它不仅仅是光,更是传递电磁力的载体。当你说“光子数量多”,这确实是符合我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的确,宇宙浩瀚无垠,光是咱们银河系就有数千亿颗恒星,更别说还有数不清的星系、黑洞、行星、小行星等等。要在如此庞杂的天体海洋里,还能精准地算出行星的轨迹,甚至预测几百年后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做得到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科学原理和人类智慧的结晶。1. 万.............
  • 回答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宇宙宜居星球数量,这就像试图数清大海里的沙粒一样困难,我们只能进行估算,而且随着我们对宇宙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些数字也在不断变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宜居星球”。通常,我们会关注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类地行星 (Terrestrial Planets): 也就是说,它们是由岩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