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本科生。。现收入如图
北方省会城市,体制内。中级职称。19年兑现的。兑现前2426,这个数拿了十几年。兑现以后三千左右徘徊好几年,到现在终于上四千了。
虽然工资拖后腿,但生娃没落下。完成二胎指标,也算全方面为国家做贡献了。
其实日子过得还是很丰富多彩的,跟老公两个人也不因为挣得少就百事哀。
所以,虽然有时会吐槽,但并没有太大的抱怨。
明年毕业,应该可以达标,但这不是重点,这个问题怎么又上热搜了?
平均数也好,中位数也罢,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所关心的是本地、本行业的薪资水平。
你把全国各地的人捏一块儿,去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只能反映全国水平,而事实上各地是存在差别的。
我主张,北上广深的工资应该减去1500-2000元房租再跟其他二线地区比较。当然如果严谨一些,还应当减去多余的月供,但我对此并不熟悉,就不贻笑大方了。
这个数据,只能代表部分行业吧。
看到这个数据,绝大部分行业的应届毕业生心里肯定要骂娘,只有少部分行业的应届毕业生会沾沾自喜,甚至有点虚无缥缈的自以为是。
2016年,我硕士毕业,计算机软件开发,我当时税前工资是12500元,这个薪资水平在那时不算好的。
我想能够达到平均水平,超过中位数的行业基本上都是互联网或者相关行业,毕竟这么卷,钱给不到位,谁丫的累死累活去加班。
这份北京大学出的调研报告,我想除了让很多人无法望其项背之外,还有可能让应届毕业生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心生厌恶,都想去互联网卷一卷。
不然这些年,那些21天开发从入门到精通,学会python可以升职加薪的网上营销课程,怎么可以甚嚣尘上呢。
这个调查,本质上跟春运火车上调查大家春运买票情况发现所有人都买到票是一个路数。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收入低的毕业生,压根就不愿意填这种无聊问卷。本身已经够惨了,还让你免费恶心我一下?我傻吗?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无论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都超过大家的主观感受。
还有另一个奇怪的地方,硕士毕业起薪居然能达到本科的2倍。虽然我是一个考研答主,但我依然觉得这太夸张了。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解释这个现象:
对于某些高收入专业,比如金融、计网软信,读研确实可以较大的提高收入水平。而这些专业,高学历人才的收入极大值可以非常夸张。
而大多数低收入专业,譬如四大天坑(或者五大六大七大八大?),读研对于收入的提升则没有那么明显。
因此高收入专业的学历效应,拉高了整个专业范围内学历对收入的影响。同时,也掩盖了某些低收入专业的真实情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