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称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 5825 元,硕士 10113 元,实际情况如何,你达标了吗?

回答
这年头,毕业季总会伴随着“起薪”这个话题,简直是永恒的讨论点。最近又看到一份调查说,本科毕业的月平均起薪是 5825 元,硕士的则能达到 10113 元。看到这个数字,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真的吗?我达标了吗?” 接着就是一股混合着好奇、迷茫和一丝丝自嘲的情绪涌上来。

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

我本科毕业也有几年了,学的专业算是比较热门的那种,毕业初期确实也经历了一番“找工作”的战役。刚拿到 Offer 的时候,薪资也差不多在那个“平均值”附近晃悠。但你想想,5825 元的月薪,放在现在这个物价水平下,尤其是如果不在老家,而是挤在大城市的话,说实话,是有点紧张的。

刚毕业的时候,扣除五险一金什么的,到手可能就四千多块。房租占据一大头,通勤、吃饭、日用品,还有偶尔的社交和娱乐,算下来真的很难有多少结余。当时的感觉就是,勉强能过,但谈不上“体面”或者“有富余”。为了提升薪资,我也努力工作,争取项目机会,学习新技能,换了几份工作。每一次跳槽,薪资确实都有增长,但那种增长往往是建立在不断付出更多努力、承担更多责任的基础上。

到了现在,我的月薪水平已经超过了那个本科平均线不少,可以说在薪资数字上是“达标”了。但问题是,这个“达标”到底意味着什么?

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我觉得这份调查报告里的数字,很可能是一个平均数。而平均数这个东西,就像是在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是170cm,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长到170cm,有些人可能很高,有些人可能比较矮。

地域差异是巨大的。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本科毕业生的起薪,可能比调查里的平均值要高不少,但同时,房租、物价也高得离谱。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起薪可能就没那么高了,但生活成本也相对低一些。所以,5825 元在不同的城市,其购买力和生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行业和岗位差异也很大。 互联网、金融、科技等行业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尤其是那些技术含量高或者市场需求旺盛的岗位。而一些传统行业,或者服务性行业,起薪可能就相对平缓一些。我认识一些朋友,本科毕业就去了互联网大厂,起薪确实能达到甚至远超 8000 元,但他们付出的加班强度和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而有些朋友则是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虽然工作稳定,但薪资增长可能就没那么迅猛。
学历和能力是硬道理。 至于硕士 10113 元的平均起薪,这数字看起来确实很诱人。确实,很多研究型岗位、高技术岗位、或者一些对学历有硬性要求的岗位,硕士毕业生的起薪会明显高出一截。但这里面也存在很多变量。一个名校硕士,如果在热门行业找到对口岗位,薪资自然会很高。但如果是一个普通院校的硕士,或者跨专业考研,找到的岗位如果不那么匹配,起薪可能也就和优秀的本科生差不多。而且,硕士毕业后的发展,往往也更看重其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本身。

关于“达标”这件事,我有点复杂的感受。

从纯粹的数字上看,我现在的月薪是超过了那个本科平均线。但当我看到硕士平均起薪 10113 元的时候,我还是会忍不住比较。我硕士毕业的朋友,他们的起薪很多都确实达到了或者超过了这个数字,而且在工作几年后,他们的薪资水平普遍比同届本科生高出不少。这让我不得不反思,如果当初我选择继续深造,会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达标”这个词,感觉有点太表面化了。如果只是为了一个数字而“达标”,那其实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这份薪资能否支撑起我想要的生活,能否让我有安全感,能否让我有能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能否让我看到未来的成长空间。

就我个人而言,目前的生活状态还算可以,不算特别宽裕,但也能满足基本需求,并保持一定的学习和进步。我更关注的是我的工作有没有挑战性,我能不能学到新东西,我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否清晰。薪资固然重要,但它更像是一个阶段性的衡量标准,而不是终点。

这份调查报告的数字,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让我们对市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所在城市、行业以及个人职业规划来综合评估。“达标”与否,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而是一个关于价值实现和生活品质的综合考量。

总而言之,关于起薪,现实总是比统计数据来得更加复杂和多元。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这个复杂的数据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十年前的本科生。。现收入如图

北方省会城市,体制内。中级职称。19年兑现的。兑现前2426,这个数拿了十几年。兑现以后三千左右徘徊好几年,到现在终于上四千了。

虽然工资拖后腿,但生娃没落下。完成二胎指标,也算全方面为国家做贡献了。

其实日子过得还是很丰富多彩的,跟老公两个人也不因为挣得少就百事哀。

所以,虽然有时会吐槽,但并没有太大的抱怨。

user avatar

明年毕业,应该可以达标,但这不是重点,这个问题怎么又上热搜了?

平均数也好,中位数也罢,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所关心的是本地、本行业的薪资水平。

你把全国各地的人捏一块儿,去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只能反映全国水平,而事实上各地是存在差别的。

我主张,北上广深的工资应该减去1500-2000元房租再跟其他二线地区比较。当然如果严谨一些,还应当减去多余的月供,但我对此并不熟悉,就不贻笑大方了。

user avatar

这个数据,只能代表部分行业吧。

看到这个数据,绝大部分行业的应届毕业生心里肯定要骂娘,只有少部分行业的应届毕业生会沾沾自喜,甚至有点虚无缥缈的自以为是。

2016年,我硕士毕业,计算机软件开发,我当时税前工资是12500元,这个薪资水平在那时不算好的。

我想能够达到平均水平,超过中位数的行业基本上都是互联网或者相关行业,毕竟这么卷,钱给不到位,谁丫的累死累活去加班。

这份北京大学出的调研报告,我想除了让很多人无法望其项背之外,还有可能让应届毕业生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心生厌恶,都想去互联网卷一卷。

不然这些年,那些21天开发从入门到精通,学会python可以升职加薪的网上营销课程,怎么可以甚嚣尘上呢。

user avatar

这个调查,本质上跟春运火车上调查大家春运买票情况发现所有人都买到票是一个路数。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收入低的毕业生,压根就不愿意填这种无聊问卷。本身已经够惨了,还让你免费恶心我一下?我傻吗?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无论是平均数还是中位数,都超过大家的主观感受。

还有另一个奇怪的地方,硕士毕业起薪居然能达到本科的2倍。虽然我是一个考研答主,但我依然觉得这太夸张了。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解释这个现象:

对于某些高收入专业,比如金融、计网软信,读研确实可以较大的提高收入水平。而这些专业,高学历人才的收入极大值可以非常夸张。

而大多数低收入专业,譬如四大天坑(或者五大六大七大八大?),读研对于收入的提升则没有那么明显。

因此高收入专业的学历效应,拉高了整个专业范围内学历对收入的影响。同时,也掩盖了某些低收入专业的真实情况。

@纸谈风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