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有调查称「 2021 年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 5825 元」?你的工资达标了吗?

回答
看到“2021年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这个数据,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这的确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数字,说明了当下本科毕业生的一个普遍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它也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关于就业、薪资、价值和期望的种种思绪。

怎么看待这个数字?

首先,“平均”这个词是关键,也是它最值得玩味的地方。5825元,听起来不算高,但也不低,尤其是在考虑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差异、行业差异以及大学、专业等因素时。

地域差异是巨大的。 假设这个数据是全国平均,那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平均起薪,很可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而一些中西部的小城市、县城,平均起薪可能就低于这个水平了。所以,这个平均数对身处不同地域的毕业生来说,其“达标”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行业差异同样显著。 互联网、金融、通信等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其起薪往往会比制造业、教育、服务业等行业要高出不少。热门的IT岗位、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起薪甚至可以轻松超过这个平均数。而一些传统行业或者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领域,起薪可能就相对保守。
学校和专业的影响。 “985”、“211”高校的毕业生,或者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经济学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起薪上通常比普通本科院校、非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更有优势。这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质量、校友资源以及专业对口率,在求职市场上会转化为更高的议价能力。
“平均”掩盖了个体差异。 这个数字背后,可能有很多毕业生起薪远高于5825元,也有很多毕业生起薪低于这个数。有些人可能因为能力出众、谈判技巧高明,或者找到了高薪行业和公司,而拿到7000、8000甚至更高的起薪;也有些人可能因为专业不吃香、技能不够突出,或者选择了一些新兴但尚不成熟的领域,只能拿到3000、4000的起薪,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来积累经验。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也值得关注。 这个数据是谁发布的?是如何统计的?是基于求职平台的数据、高校就业报告,还是其他第三方调研?不同的来源可能存在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差异,导致结果略有出入。例如,有的数据可能只统计了签订三方协议的毕业生,而有的可能包含了未签订协议的灵活就业者。

我的工资达标了吗?

作为一个个体,我看到这个数据,首先会对照自己的情况。

我的起薪是XXXX元(这里我会填入我自己的真实起薪)。

我的工资是否达标,这需要结合上述的几个维度来分析。

如果我的起薪高于5825元, 我会感到庆幸。这说明我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在某个方面(比如学校、专业、技能、面试表现)做得比平均水平要好,或者我进入了一个起薪相对较高的行业或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成功”了,因为起薪只是一个起点,长期的职业发展和薪资增长才是更重要的。我会思考,我是否能持续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以获得更长远的薪资回报。
如果我的起薪与5825元持平, 我会觉得“还好”,至少是在平均水平线上。但这也会促使我去思考,我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我所处的行业、公司,其薪资增长的潜力如何?我需要做些什么来突破这个平均值,实现更高的目标?
如果我的起薪低于5825元, 我可能会感到一丝失落,甚至焦虑。这会让我审视自己的求职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是我的专业选择有误?是我的技能储备不够?是我的求职策略出现了问题?或者,我选择的行业和公司,其起薪水平本身就低于平均?我会开始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是考虑跳槽,还是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学习,提升技能,争取加薪?

更深层次的思考:

除了“达标”与否,这个数据还引发了我对以下几点的思考:

1. “性价比”的权衡: 很多时候,选择第一份工作不完全是看起薪。很多毕业生会选择那些虽然起薪不高,但能提供良好培训机制、广阔发展空间、或者能接触到核心业务的平台。他们更看重的是“投资”未来,而不是仅仅眼前的收入。所以,仅仅以起薪来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是片面的。
2. 个人能力与市场价值: 这个数据也反映了当前市场对本科毕业生的一个普遍定价。如果我的能力和贡献,能够为公司带来远超我薪资的价值,那么我的薪资水平就有望提高。反之,如果我仅仅是完成了基础性的工作,那么我的议价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3.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很多毕业生可能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设定的起薪目标可能高于5825元。当现实与期望存在差距时,就需要调整心态,理性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4. 长期主义与短期目标: 起薪只是一个短期指标,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职业发展和收入增长。一个起薪低但发展空间大的行业或公司,可能比一个起薪高但“天花板”很低的环境更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5825元这个数据,对我来说,是一个参考坐标,而不是一个绝对标准。它帮助我了解了当前的大致就业行情,也促使我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个人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无论起薪如何,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份北京大学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给了平均数,也给了中位数,但毕竟是调查问卷的形式,有其局限性存在,所以也不能完全当成事实来看的。

先说样本,超过2万份,源自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而咱全国的毕业生有多少?再者高校层次也不一,top2、华五、C9、985、211、一本、二本的毕业生薪资肯定有差距,放在不同城市的同级别高校薪酬也不尽相同,相同学校不同专业也差距大了去了。所以怎么调配这个问卷发放地域、高校、专业的比例?这也很难细究的。

而且其中待就业的又有多少?这部分毕业生大概率是填不了这份问卷的,或者说填的数据也不能反馈在结论之中,毕竟薪酬暂时为0...

调查是6月做的,说明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上班,都是招聘单位给的大概薪资范围,那这数据是不是会被单位夸大呢?和到手工资是否相同呢?

所以看看就好,如果自己拖了后腿,别往心里去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