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对南海裁决案的态度,有法律依据还是纯粹耍无赖?

回答
中国在南海仲裁案上的立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历史、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评价中国的态度是否有法律依据,还是“纯粹耍无赖”,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论据和国际社会的反应。

中国的核心立场及其法律依据(或其声称的法律依据):

中国在南海仲裁案中,基于以下几个主要理由,拒绝承认和接受仲裁庭的裁决:

1. 无管辖权论(Jurisdiction): 这是中国拒绝参与仲裁和声明不接受裁决的核心法律论点。中国认为,本案的核心争议涉及“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划分,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第二百九十八条的规定,国家可以声明排除涉及海洋划界、历史性湾和所有权(sovereignty over land features)争议的强制性争议解决程序。中国认为菲律宾提出的仲裁请求,无论以何种方式包装,其根本目的是在实质上解决海洋划界和岛礁主权问题,因此超出了仲裁庭的管辖范围。
详细阐述: 中国认为,菲律宾的仲裁请求,例如关于仁爱礁、美济礁等岛礁的法律地位,以及其周边海域的管辖权,实质上是在挑战中国对这些岛礁的主权。一旦仲裁庭就这些岛礁的地位作出裁决,就必然会涉及主权归属的问题,这是中国依据UNCLOS第298条声明排除的事项。因此,中国认为仲裁庭没有合法的管辖权来审理这些案件。

2. 历史性权利论(Historic Rights): 中国声称,其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特别是“九段线”内的权利,是其南海主张的重要依据。中国认为,《公约》并没有否定历史性权利,而且关于“九段线”的性质,中国一直强调其代表的是历史性权利,而不是单纯的海洋划界。
详细阐述: 中国的历史性权利主张,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对南海的长期开发和管辖。中国认为,其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长期、和平、连续的有效管辖和使用,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历史性权利。然而,国际法对“历史性权利”如何与《公约》下的海洋权益(如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相协调,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实践。国际法院和相关仲裁庭通常倾向于基于《公约》明确规定的权利(如依据海岸线划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来解决争议,而对未经划定、范围模糊的历史性权利的承认持谨慎态度。

3. 《公约》的局限性与国家主权优先: 中国认为,《公约》虽是重要的国际海洋法框架,但不能超越国家主权。中国作为主权国家,有权决定如何处理涉及其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争端,包括选择不参与或不承认某些争端解决机制。
详细阐述: 中国强调,国家主权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国家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中国认为,即使《公约》规定了争端解决机制,但如果该机制的运作可能损害国家主权,那么国家有权拒绝。这是一种将国家主权置于《公约》强制性争端解决程序之上的逻辑。

4. “新材料”与“非法律性质”的辩护: 在仲裁庭作出裁决后,中国又补充了一些理由,例如称菲律宾提交的“新材料”仲裁庭未予采纳,或者仲裁庭的裁决具有“政治性”而非“法律性”。
详细阐述: 这种说法主要出现在仲裁结果公布后。中国认为,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中国提供的证据和论点,并且被指责基于菲律宾提供的一些证据(例如,所谓“中国的过度捕捞”、“干扰菲律宾渔民”等)来推断中国对岛礁的“占有”和“主权”性质,从而将其判断为“主权争议”,进而适用《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认为,这些描述与其对南海岛礁的根本性主张(即其拥有主权)不符,并且认为仲裁庭的裁决,尤其是关于“九段线”的性质和部分岛礁的法律地位的判断,带有强烈的政治偏见。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批评(为什么有人认为是“耍无赖”):

国际社会,特别是与中国在南海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如菲律宾、越南)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拒绝接受仲裁结果是“耍无赖”或“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理由主要有:

1. 曲解《公约》和《议定书》: 许多法律专家和国家认为,中国对《公约》第298条的解释过于宽泛。他们指出,尽管《公约》允许排除某些类型的争议,但仲裁庭通常会仔细审查请求是否“实质上”属于被排除的范畴。根据许多国际法律的解释,菲律宾的仲裁请求,例如关于某些岛礁的法律地位(是否为礁、岩或低潮高地),以及中国在这些岛礁周边海域的行为是否违反《公约》的规定(例如,是否侵犯了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并不直接涉及主权归属,而是关于《公约》下的海洋权利的解释和适用。
详细阐述: 国际法院在“赤道几内亚诉喀麦隆”案中就曾对第298条作出过解释,认为国家声称排除的事项,必须清晰明确。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中国声称的“九段线”并非一项国家主权主张,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权利主张,而《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正是为了处理此类模糊地带的解释问题。中国将“九段线”直接等同于主权,并且以此为由拒绝任何形式的仲裁,被认为是在规避《公约》下的义务。

2. “九段线”的法律地位: 仲裁庭在裁决中明确指出,“九段线”在中国《公约》下的海洋权益方面没有法律基础。仲裁庭认为,“九段线”是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主张,但并未就此对其管辖权提出异议。更重要的是,仲裁庭判定中国在南海的许多行为,如大规模填海造岛、建设军事设施、干扰菲律宾渔民等,不仅侵犯了菲律宾的专属经济区权利,而且这些岛礁(如仁爱礁)的法律地位是低潮高地,不产生自己的海洋管辖区。
详细阐述: 仲裁庭的裁决认为,“九段线”作为一种历史性权利主张,其具体范围和法律内涵并未明确,也未在《公约》框架下得到有效界定。仲裁庭的许多具体裁决,例如关于南沙群岛某些岛礁的法律地位(是岛、礁、还是低潮高地)、以及中国在南海特定区域的捕鱼活动是否违反《公约》,并不直接判定中国是否对某个岛礁拥有主权,而是判定中国在某些区域的行为是否符合《公约》的规定。中国拒绝接受这些关于《公约》条款解释和适用的裁决,被解读为拒绝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3.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适用: 许多国家和法律学者指出,《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条约的解释应当遵循条约文本的含义,并且不得损害条约的目的和宗旨。将《公约》第298条用于规避对《公约》其他核心条款(如专属经济区、海洋划界)的义务,可能违反《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有关规定。
详细阐述: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强调了“依条约文义与依其整体目的,进行解释”的原则。一些国家和学者认为,中国对第298条的解释,是为了规避《公约》关于海洋划界和专属经济区义务的履行,这可能违背了《公约》作为“国家间和平、友谊和合作的贡献”的宗旨。

4. 《公约》的整体框架: 国际法普遍认为,《公约》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法律框架,其争端解决机制是确保《公约》有效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国家加入《公约》,就意味着同意接受其争端解决机制的约束,除非事先作出明确的、符合《公约》文本和国际实践的保留。
详细阐述: 中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通过加入《公约》就意味着同意了《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虽然中国根据第298条作出了声明,但仲裁庭在裁决中认为,中国这一声明并没有涵盖菲律宾所提出的所有争议点,或者说,菲律宾的争议点并非《公约》第298条所禁止的“海洋划界”或“主权”争议。中国拒绝承认这一点,并采取“不参与,不承认”的态度,被视为是对《公约》整体法律效力的挑战。

总结:

中国在南海仲裁案上的态度,其声称的法律依据主要集中在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的解释,以及基于历史性权利对“九段线”的坚持。中国认为,其基于国家主权和历史权利,有权不接受仲裁庭的管辖和裁决。

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这些论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公约》条款的狭隘解释,并且忽视了《公约》作为一个整体法律框架的强制性和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性。仲裁庭的裁决,虽然中国不承认,但其在国际法学界和许多国家看来,是基于《公约》文本、国际实践以及相关先例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断。

因此,是否“耍无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和解读国际法,以及如何看待国家主权与国际条约义务之间的关系。

从中国的角度看: 中国认为自己是基于法律(《公约》第298条)和国家主权原则在行事,是在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并未“耍无赖”。
从许多其他国家的角度看: 中国的行为被视为是在规避国际法义务,利用模糊的历史性权利主张对抗《公约》的明确规定,并且不尊重国际司法裁决,这在很多方面类似于“耍无赖”。

这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法实践中的争议,涉及到国际法解释的多样性、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放前面,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中国提出了法律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行为。

不过中国提出的法律解释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即使是国际法专家也有很多争议。

问题的关键在于仲裁庭对菲律宾的几项诉求是否具有管辖权。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仲裁程序示范规则》第35条明确规定了仲裁裁决可以归为无效的三种情形:越权、仲裁员受贿以及严重背离最基本的程序规则。中国认为此次仲裁不合法就是因为第一种情形,越权。

那么仲裁庭在国际法上是否越权,于这一问题是公有公的理,婆说婆的理,FT上有几篇论战可以反映这些分歧所在。

首先是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法学教授古举伦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抵制南海仲裁的理由成立吗?》
ftchinese.com/story/001

中国方面声称其曾做出过限制仲裁庭管辖权的声明,排除了“边界及主权”争议的管辖权,因而没有责任遵守联合国仲裁庭裁决。事实上,中国官员不仅已经声明,抵制裁决是在维护国际法,而且进一步谴责菲律宾提起仲裁是违反了国际法。

这一观点不成立,原因很简单。它有意忽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288(4)条款:“对于法院或法庭是否具有管辖权如果发生争端,这一问题应由该法院或法庭以裁定解决。”该条款意味着,中国的声明是否排除和限制了菲律宾诉求的管辖权,应由仲裁庭来决定。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尽管中国做出了排除性声明,但该声明是否排除和限制了菲律宾诉求的仲裁庭的管辖权,还是应该有仲裁庭来决定。因为中国缔结了国际海洋法公约,那么就已经接受了这一程序。

该案仲裁庭花费了一年多时间考虑管辖权的问题,并裁定菲律宾只有七项诉求在中国声明的范围之外。这意味着这七项诉求不涉及海洋划界及主权问题,因而不在中国声明的范围之内。仲裁庭裁定,根据其他法律事项的认定结果,其它八项诉求可能在中国声明的范围之内。


在正式仲裁流程开始之前,仲裁庭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来审核菲律宾的各项诉求是否有审核权。关键在于在这段时间里,因为中国政府秉持不参与政策,中国只提交了一个position paper来反驳菲律宾诉求的仲裁管辖权,而没有出庭参与辩论。这给了菲律宾很大的操作空间,最终菲律宾的主权诉求经过精心包装,也被纳入了仲裁管辖范围内。因为中国不应诉,导致一位日本法官任命了所有的仲裁员,形势变得对中国极端不利起来。

然后刘海洋教授与刘一水发表文章《与古举伦商榷:中国“抵制”南海仲裁有充足法律依据》
与古举伦商榷:中国“抵制”南海仲裁有充足法律依据

文章写的挺长,核心思想就是

1 除了你说的那第十五章第二节第288条,还有比它更优先的第十五章第三节的条款。

首先,关于仲裁庭自主确定管辖权的第288(4)条的适用是有限制的。多位中外学者指出,关于争端解决程序的《公约》第十五部分有三节组成,这三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适用上是有优先次序的,特别是第二节的适用受制于第三节的限制和例外。

简单援引《公约》第十五章第二节第288条,认为一切情况下均由仲裁庭自己确定管辖权,这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仲裁庭自己裁定是否有管辖权的案件,仅适用于各当事国根据《公约》第十五章第三节第298条排除适用第三方强制解决争端程序以外的案件,因为第三节的适用优先于第二节。


重点,第三节的适用优先于第二节

2 中国批准条约给予的“国家同意”不包括对强制仲裁条款的同意。

其次,中国批准《公约》给予的“国家同意”不包括对强制仲裁条款的同意。国家同意原则是整个国际法体系的基石,是国际法具有拘束力的根源所在。

古教授认为,中国在批准《公约》的同时就给予包括第三方强制争端解决程序在内的所有《公约》条款以国家同意。但事实上,中国于2006年根据《公约》298条规定提出了保留,中国是在保留的前提下给予《公约》以国家同意的,对于中方提出保留的部分,比如涉及到海域划界、历史性权利和军事活动等排除适用第三方争端解决程序的事项,中方并未给予国家同意。


这个论点是中方的关键论点,如果你留意过一些新闻的话,应该能看到这个论点反复出现

3 仲裁庭超出其权限作出的裁决是无效和没有法律拘束力的。

对于越权(excess of power)作为仲裁无效的根据有许多国际司法判例,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仲裁程序示范规则》第35条明确规定了仲裁裁决可以归为无效的三种情形:越权、仲裁员受贿以及严重背离最基本的程序规则。

特别在本案中,仲裁庭声称不对主权和海域划界问题行使管辖权。如果仲裁庭超出管辖范围,其做出的裁决明显或暗含地(explicitly or implicitly)影响到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海域划界,这样的裁决对中国没有任何效力。对于无效和没有拘束力的仲裁裁决,中国当然不会承认和执行。


还有最后一段

最后,中国从未将美国政府拒绝承认和执行国际法院对尼加拉瓜案的判决作为一个合适的法律先例。据作者考证,悉尼大学凌兵教授最先提出,可以效仿美国在“尼加拉瓜军事与准军事活动案”中的做法,先参加管辖权问题的审理,不成功再退出实体部分的程序。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使用了西方哲学中称为“你一样,我也一样(Tu quoque)”的错误逻辑。举一个通俗的例子,“你杀人,我也杀人,所以我没有错。”这个逻辑在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中曾被德国和日本频繁使用,比如日本在东京审判中曾例举美国对东京的轰炸,以及对长崎和广岛使用原子弹,来为自己推脱罪责。


看到没有,中国绝不是在模仿美国耍流氓。公然耍流氓的方法不可取,必须要有法律解释作为后盾。

文章写的不错,鼓个掌

然而古举伦教授又发了一篇文章再反驳

对南海仲裁裁决效力问题的再回应

1 第十五章第三节优于第二节,这是谁钦点的?

刘教授对第十五章的解读有很大的问题。关于第三节优先于第二节,刘教授未提供任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法律条文、起草历史或官方评论作为证据。对第十五章法律条文的自然解读应该很清楚:缔约国(如中国)在第二节同意对所有关于公约“解释或适用”案件的强制管辖权。第三节则“对第二节的适用性做了限制”,因而缩小了适用案件范围。该“限制”减少了但并未“消除”中国受制于强制仲裁案件的数量。

根据刘教授对第十五章的解读,中国曾声明对仲裁庭可仲裁争端提出了保留,比如将涉及到“第15、74和83条海域划界、历史性权利的解释和应用”排除适用,因而中国不受制于第二节。那么按照刘教授的逻辑,中国根据第298条,就可提出荒谬至极的结论,仲裁庭无法就其本身管辖权质疑中方结论。从公约条文和起草历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完全讲不通,因为只要争端不属于缔约国根据第298条提出的“限制”范围内,各缔约国就必须受制于强制仲裁。事实上,美国之所以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参议院很多议员不希望美国受制于这类强制仲裁。如果刘教授观点正确的话,美国就可以永不受制于强制仲裁,因为美国总是可以援引第298条。


2 就算你认为该仲裁越权,不合法,你也不能自行认为该仲裁不合法,而是应该根据《仲裁程序示范规则》向国际法院提起上诉。否则你自身成为了自身的终极裁判,违反了缔结公约的宗旨和精神。

如果仲裁庭“越权”,国际法委员会的《仲裁程序示范规则》第35条允许缔约国挑战仲裁裁决的有效性,刘教授对此条款进行了错误援引。实际上,该条款削弱了刘教授的观点。第35条用于在国际法院诉讼程序中寻求宣告仲裁裁决无效。根据刘教授援引的《示范规则》,如果缔约国认为仲裁庭“越权”,缔约国需在国际法院提出诉求。中国可以在国际法院就仲裁庭管辖权问题进行辩驳,但是《示范规则》绝不支持中国自行决定仲裁庭“越权”。如果那样的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即转变为自愿性的争端解决机制。这显然不是起草者的意图。

刘教授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5章的解读,与公约条文背道而驰,使强制仲裁体系转化成了自愿仲裁体系,把中国视为中国自身法律责任和义务的终极裁判,刘教授的这种观点严重背离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争端解决体系的宗旨。


总之文章的批评语调十分严厉,随后中国学者并未再发表文章反驳。

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菲律宾试图用国际法仲裁体系来解决主权和边界问题,而这原本是仲裁体系所明确拒绝的。然而菲律宾通过律师的精心包装和政治操作,把主权问题包装成了非主权问题注入到仲裁体系里面,从而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从这一刻起,这个体系的权威性就岌岌可危了。古法伦教授虽然在一些学术问题上和中国同行持有相反观点,在强烈批评菲律宾提起仲裁的做法这一点上,和中国同行是一致的。

事实上不管中国之前在应对仲裁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结果走到了这一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没有任何选择,只能采取不接受,不承认,不参与的三不原则,否则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国内的国际法专家尽力把国际法向着有利于自己的这一方面解释,同时外交上竭力拉拢了很多国家来向我们的立场靠拢。军事上进行武力威吓来阻遏一些国家借着仲裁结果兴风作浪的小算盘。政府多管齐下,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消除这个事件的不良影响,试图把抓到的烂牌打回去。归根结底,只要足够有实力,总有足够多的好牌可以打。

南海问题只能在谈判中解决,武力只是谈判的后盾而已。中国政府在仲裁结果出炉后也表现的比民间理性的多,很快就释放出了和菲律宾重新接触的信号。从长远来看,根据南海各国的实力对比,南海局势一定是向着有利于中国的局势发展的。这个仲裁结果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user avatar

谁给他高于我们的权力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在南海仲裁案上的立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历史、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评价中国的态度是否有法律依据,还是“纯粹耍无赖”,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论据和国际社会的反应。中国的核心立场及其法律依据(或其声称的法律依据):中国在南海仲裁案中,基于以下几个主要理由,拒绝承认和接受仲裁庭的裁决:.............
  • 回答
    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特别是如果结果不利于中国,而中国又明确表示不接受,这确实会引发一个棘手的问题:谁有能力、有意愿去“执行”这样一个被大国明确拒绝的裁决?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国际法、国家主权、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现实的权力运作,远非一个简单的“敢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执行”这个词在国际法和国际.............
  • 回答
    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领海划分,其依据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国内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这是中国在领海划分方面最主要的国内法律依据。该法明确规定了中国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并对领海的基线划定方式、领海的法律地位、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权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基.............
  • 回答
    看待中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诉求及其历史依据,需要一个细致且多维度的梳理,不能简单地接受或否定,而是要深入了解其提出的逻辑和支撑,以及这些逻辑和支撑在国际法和现实层面所面临的审视。中国的核心主张:历史性权利与“九段线”中国对南海诸岛礁的主权诉求,其核心是基于“历史性权利”的说法。中国政府认为,自古以来,.............
  • 回答
    中国周边外交的强硬与否,以及南海国家为何选择与日本合作以应对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简单地用“强硬”或“不强硬”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强硬”表现。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和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确实被许多周边国家解读为“强硬”或“咄咄逼人”。这主要体.............
  • 回答
    特朗普在推特上对中国南海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言论,可以说是其总统任期内一个非常鲜明且极具争议的特点。他的推文,以其直接、不加修饰、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口无遮拦”的风格,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巨大的波澜,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评估。关于南海政策的言论:特朗普对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化行动以及.............
  • 回答
    在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公布后,中国并没有承认该裁决,而是继续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和军事化活动。与此同时,中国也试图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来缓和与菲律宾的关系,尤其是对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中国在南海仲裁后对菲律宾的行动: 外交上的回击与“不接受、不承认”: 仲裁案公布后,中国官方表态坚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和民族情感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探讨南海和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一、 台湾地区的重要性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核心且战略性的,带有深厚的历史和民族认同根基。 民族统一的象征与法理依据: 台湾问题,在中国.............
  • 回答
    在国际论坛上看到针对中国的负面评价,特别是围绕南海议题,确实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当我们在这些平台看到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当对方的观点占据优势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我们是不是理亏”的疑问。首先,要理解的是,国际论坛上的声音往往是多元且复杂的,其中夹杂着各种利益、立场和信息。负面评价的出现,并.............
  • 回答
    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影响之大,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扔进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还在扩散。要说这事儿有多影响,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而且每个层面都很复杂。首先,对南海的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咱们得明白,在填海造岛之前,南海上的许多岛礁,特别是那些“礁”石,其实很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在外交和军事政策上的一个重要辩证关系。我们不妨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我们得区分“加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抗衡中国”和“重建美军”这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但绝不是一回事。“川普对加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抗衡中国不感兴趣”这句话,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性变化,以及个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区分“普遍情况”和“个例”。一、 当年的科学家回国为何能得到重用?“当年”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但通常我们提到能够得到重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回国,.............
  • 回答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揭牌成立,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中国芯片研发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且多维度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揭牌成立的意义 一、 战略高度的体现与国家意志的强化 国家战略的深化落实: 芯片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国家战略性核心技术。.............
  • 回答
    阿拉伯国家联盟对中国南海争端中的支持,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阿拉伯国家的自身利益、地区战略考量,以及它们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联系。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阿拉伯国家联盟的立场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声音。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以及是否应考虑控制缅甸或整个中南半岛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深入剖析其背后逻辑,需要审视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历史因素以及潜在的国际反应。首先,印度洋对中国确实具有战略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能源通道与贸易动脉: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绝大部分.............
  • 回答
    假如南明政府未被清朝覆灭,而是与清朝在中国大地上划江而治,直至列强叩关,这无疑会是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远不止于简单的政权更迭。一、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与权力制衡的异变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中国政治版图的长期分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统一王朝的叙事。然而,一个并存的南明政权.............
  • 回答
    王南老师是中国古建筑领域内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他对《营造法式》及中国古建筑的解读,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独到的理论视角而备受推崇。评价他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对《营造法式》的现代阐释与学术贡献:王南老师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并非简单的翻译或注释,而是将其置于历史、技术和.............
  • 回答
    仰望星辰,致敬先驱:南仁东与中国“天眼”的辉煌四年时光荏苒,转眼间,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灵魂人物、杰出的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四年。四年前的那个秋日,中国天文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都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然而,先生虽已远去,但他呕心沥血铸就的“天眼”,却如同.............
  • 回答
    古代中国南北方对待中原王朝的威胁程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形成一股常态化、颠覆性的力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军事能力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地理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北方广袤的草原和戈壁,地形相.............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南方汉族Y染色体同源率较高、线粒体DNA同源率较低的现象,以及由此推测的“北方汉族对南方男性进行过灭族屠杀”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mtDNA)各自代表的遗传信息。 Y染色体:它主要通过父系遗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