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日本驻华使馆七月七日介绍日本七夕被网民要求道歉?

回答
日本驻华使馆在七月七日发布关于日本七夕的介绍,随后遭到中国网民要求道歉,这一事件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和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事件的发生与起因:

时间点: 核心在于“七月七日”。在中国,“七月七日”是一个极为敏感且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即“七七事变”纪念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卢沟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日本驻华使馆的行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日本驻华使馆在其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关于日本七夕的介绍。日本的七夕习俗与中国的七夕节虽然名字相同,但起源、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有所不同。日本的七夕起源于中国,但经过长期发展,融入了日本本土文化,通常在公历8月7日或附近日期庆祝,与中国的农历七夕节日期不同。使馆此举,客观上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这一天,以一种对中国而言不合时宜的方式,推广了日本的节日文化。
网民的反应: 大量中国网民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愤怒,认为日本驻华使馆此举是“无视历史”、“挑衅”、“侮辱中国人民的感情”,是对“七七事变”受难者的不尊重。因此,他们纷纷涌向日本驻华使馆的社交媒体账号,要求使馆删除相关内容并道歉。

争议的核心点:

1. 历史记忆与政治敏感性:
中国方面: 对于中国民众来说,“七七事变”是民族伤痛的象征,是日本侵略罪行的证据。在这一天,纪念和反思是普遍的社会共识。任何与日本相关的、带有文化输出性质的宣传,尤其是在这个时间点,都会被高度敏感地解读为对这段历史的忽视或遗忘,甚至是某种形式的“洗白”或“美化”。网民认为,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日本驻华使馆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历史认知和尊重,而不是进行节日宣传。
日本方面(潜在的理解): 从日本的角度,他们可能认为七夕节是日本的传统节日,介绍本国节日文化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行为,并未有意冒犯。日本在7月7日这天庆祝的是“星节”(ほしふりまつり),与中国农历的七夕节(乞巧节)有联系但已发展出不同特色,且日期在公历8月7日左右。他们可能认为,不应将节日本身与历史事件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中国网民反应过度,将文化交流政治化。

2. 文化交流与时机选择:
文化交流的善意与误读: 理论上,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是促进相互理解的途径。然而,这种交流需要考虑对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敏感性。在不合时宜的时间点进行推广,即使本意并非恶意,也很容易被解读为缺乏尊重或有意为之的挑衅。
中国网民的立场: 在他们看来,日本驻华使馆未能认识到“七月七日”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分量,其文化推广行为在时间上极其不恰当,因此不能以“文化交流”简单概括,而是需要对这种“不恰当”行为负责。

3.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舆论的快速形成和传播: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形成。一旦有网民提出异议,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形成声势浩大的集体诉求。
情绪的宣泄: 在涉及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时,网民的情绪往往容易被激化。要求道歉成为了一种表达不满和维护民族尊严的方式。

网民要求道歉的理由:

网民要求日本驻华使馆道歉,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七月七日”的特殊历史含义: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纪念日,是国家记忆和民族伤痛的象征。
“不合时宜”的宣传: 在这个本应以纪念和反思为基调的日子,发布日本节日介绍,被视为对历史的漠视和对受难者的不尊重。
“挑衅”和“试探”论: 部分网民认为,日本驻华使馆故意选择这一天进行宣传,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或者带有故意挑衅的意味。
“文化侵略”担忧: 有声音认为,这种在敏感日期进行的文化推广,可能是一种“文化侵略”的尝试,试图淡化历史,重塑认知。
缺乏诚意和反思: 网民认为,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至今未能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反思,这种行为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负面印象。

日本驻华使馆的应对(如发生):

通常情况下,当发生此类争议时,外交机构会有几种处理方式:

保持沉默: 有时会选择不回应,寄希望于事件自行降温。
删除内容: 为了平息争议,可能会删除引起争议的社交媒体帖子。
发布声明或解释: 可能发表声明,解释其初衷并非恶意,而是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并可能对由此造成的误解表示遗憾,但未必会进行正式的“道歉”。这种解释也可能被部分网民视为“狡辩”。
改变沟通策略: 今后在选择发布内容和时间上会更加谨慎。

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复杂性:

1. 历史记忆的主导性: 在中国,“七七事变”的记忆具有压倒性的主导地位。任何行为如果触碰了这段历史的敏感神经,都会引发强烈反应。这是理解此事件的关键。
2. 身份认同与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在很多时候会驱动公众舆论。在涉及国家尊严和历史正义时,个体的情感容易被放大,形成集体的情绪表达。
3. 信息传播的“回音室效应”: 社交媒体的算法和用户偏好可能导致信息在特定群体中循环传播,强化共同的观点和情绪,使得争议更加难以被缓和。
4. 国家关系的背景: 中日两国之间在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问题上存在历史遗留的复杂关系。这种背景会影响到民众对对方行为的解读,使其更容易带有政治性的负面联想。
5. 国际社会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差异: 不同国家对于同一段历史事件的记忆、认知和立场可能存在差异。日本对二战历史的态度一直是中韩等国关注的焦点。

总结来看:

日本驻华使馆在“七月七日”发布日本七夕介绍,被中国网民要求道歉,是一个典型的由历史敏感性、文化交流的时机选择、民族情感的表达以及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事件。

从中国网民的角度看,使馆的行为是在国家民族伤痛日进行了不合时宜的文化推广,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人民感情的伤害,因此要求道歉是理所当然的。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提醒了所有国家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时,都必须高度重视对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敏感性。一个看似寻常的节日介绍,如果时机选择不当,就可能触发更深层次的历史创伤和民族情绪,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对立。这不仅仅是关于七夕节,而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以更具同理心和历史责任感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挑战。外交机构在进行公共传播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和尊重对方国家的历史叙事和国民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民愤怒和激动,不是因为日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山田君没有在7月7日道歉。

而是日本大使馆的官方微博不仅不认错,反而在偷换概念,这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事情的发生和发展经过是这样的:到7月7号的时候,日本官微云淡风轻的继续PO旅游照,推广本国文化(日本的七夕节),部分网友例行去日本官微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要求首相不再参拜靖国神社,这是一个常态化的中国民间的行为,一小波网友的自发行为,是他们的自由与权利,没什么好奇怪的吧。

日本驻华大使馆的官微每年的7月7日,都会写一篇有关于七夕的微博,而且每年的这条微博下面,同样会有崇日的网友留言,也会有仇日的网友要求道歉,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恶心的是第二天,日本官微发表了一篇微博,是这样说的:

然后又发了这样的一条:


所谓的认真阅读了所有评论后,然后偷换概念

这个微博账号,不是所谓"山本君“的个人微博,而是日本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微博,代表的是日本政府,而不是山本君个人,网友们也没有要求某个具体的日本人出来向中国人民道歉(首相除外,他能代表日本政府),更没有在大街上拉着某个日本人说:你要对中国人民道歉!

而这位山本君,以自己的个人经历

我太太是中国人。我们的女儿还是小学生。作为日本人和父亲的我昨天没有向太太和有中国血统的女儿道歉。有日本血统的女儿也没有觉得对不起她母亲。我们一家三口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出身、年龄和所受教育各有不同,但我们都将以史为鉴,默默向七夕祈愿,希望日中关系永远和平。

来说明“我不需要对我的有中国血统的妻子和女儿道歉” 偷换概念——那么,中国网友要求日本政府对中国人民道歉也是无理的,不必要的。


所以被转发后,才被中国网友喷惨。

正如热门评论里所说:




好,继续回答问题:

题主的问题其实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问题。
1.日本驻华使馆在官微常年介绍日本文化是否有问题?
2.七月七日当天该官微没有选择沉默或道歉,而是介绍日本节日是否有问题?
3.网民们针对上述第二点的问题,去该微博下大放厥词的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否合理?
4.日本官微主页君两次回复是否专业,是否合适?有无更好回应办法?
5.这一天所有对日本发泄愤怒的都是愤青吗?所有不主张发泄行为的人都是精日吗?

看看热门回答和评论,为我们现在网友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感到开心和振奋吧!没有特别偏激的,没有仇恨的,也没有人身攻击的。(仅限于我翻看到的热门评论,以我对网民的了解,偏激和幼稚言论必然有,但肯定不是主流)更没有宣扬屠杀和暴力报复的。

对比前几年,是不是一件很欣慰的事? 怎么到题主这,就成了愤青了呢? 我想问一下题主:从哪儿你看到了发泄愤怒? 这么多条被人点赞上去的热门评论,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理性,冷静,看到了比前些年进步得多的大度,文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驻华使馆在七月七日发布关于日本七夕的介绍,随后遭到中国网民要求道歉,这一事件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和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事件的发生与起因: 时间点: 核心在于“七月七日”。在中国,“七月七日”是一个极为敏感且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即“七七事变”纪念日.............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 回答
    在策略类手游中,“蹲草”(即通过隐蔽、潜行或利用环境规避敌人侦查)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争议的玩法机制。这种设计既可能成为游戏深度的核心,也可能因过度依赖而引发玩家对公平性和多样性的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蹲草”的定义与核心逻辑“蹲草”本质上是策略游戏中的一种环境交互机制,其核心逻辑.............
  • 回答
    我们来详细解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这句话。这句话的构成与含义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形成了一种递进和升华的关系: 前半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含义: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表达的是一种自信和不屈的精神。意思是,如果一个地方不容我,不给我机会,自然会.............
  • 回答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这一举措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有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政策的背景和意图1. 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例如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
  • 回答
    马嘉祺后援会自爆粉丝集资 700 万给公司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我认为可能涉及的关键问题,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粉丝集资的合理性与透明度问题 集资的目的与合法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粉丝集资本身并非绝对禁止,但其目的和.............
  • 回答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公众账号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需要资质的提醒》(以下简称《提醒》),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份《提醒》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监管的进一步收紧和规范化,对于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特别是公众账号的运营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理解这份《提醒》的重要.............
  • 回答
    “一夫一妻制是为了保护男性”这个说法,是一种比较非主流且带有特定视角和批判性的解读。要详细地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背后可能的逻辑、优点和局限性。一、 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和可能的论点: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挑战了传统上认为一夫一妻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女性权益(如生育安全、财产继承等)的观点。它.............
  • 回答
    “北大教授吴飞呼吁恢复土葬”这一事件,如果真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虽然我无法独立验证“北大教授吴飞”和“呼吁恢复土葬”的真实性,但我可以基于一个假设性的场景,详细地分析和探讨这一呼吁可能引发的各方面讨论和影响。背景分析:为什么要呼吁恢复土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当今中国社会,土葬.............
  • 回答
    游戏正在被更多人认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游戏,这个曾经被贴上“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标签的娱乐形式,如今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尊重。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科技发展、社会观念演变以及游戏产业自身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一现象: 1.............
  • 回答
    神奇女侠被暂停联合国女权形象大使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蕴含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和值得深思的观点。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背景设定: 2016年10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国妇女署(UN Women)宣布任命神奇女侠为“赋予女性和女.............
  • 回答
    乔治·霍兹(George Hotz),也被称为“Geohot”,是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色彩的计算机黑客和创业家。他以打破技术壁垒、开源精神和对自动驾驶的执着追求而闻名。看待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早期的黑客天才与挑战权威的形象: iPhone越狱第一人: 霍兹在2007年,年仅17岁时,.............
  • 回答
    美国大选确实经常被贴上“烧钱”、“有钱人的游戏”的标签,并且这种说法背后有着非常坚实的事实基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巨额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为何如此烧钱?1. 竞选活动本身的高昂成本: 广告宣传(最主要的部分): 这是候选人最主要的开销。电视广告、网络广告、.............
  • 回答
    关于“城镇化四十万亿如果分给四亿个农村家庭,每家能分四十万,将有更多人受益”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可行性和潜在影响。总的来说,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它触及了城乡收入差距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但其操作性和长期效益则存在诸多局限性,可取性并不高,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下面我们来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