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吴晓波的文章《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

回答
吴晓波的文章《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是一篇充满怀旧感、对时代变迁进行深刻反思的文章,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和感伤。 这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

一、 文章的主题与核心情感:

文章的核心主题是通过描绘中国改革开放早期一个鲜明的时代符号——“看门狗”(通常指单位大院的门卫、看门人)的消失,来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际关系的重塑。

吴晓波通过一个具体的个体——一位他记忆中的看门大爷,串联起他对那个时代的回忆,表达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情感:

怀旧与留恋: 吴晓波对那个“看门狗”普遍存在的时代充满了怀念。他怀念的是那个时代简单、人情味浓厚、单位制度下的稳定和集体记忆。看门狗不仅仅是守卫者,更是单位的“门面”,是那个集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邻里之间联系的纽带。
时代变迁的感慨: “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宿命感和时代的终结感。这象征着过去的某种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消逝。单位大院被拆除,私有化浪潮席卷,市场经济的逻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看门狗”角色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吴晓波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大叙事上,他更关注在时代变迁中普通个体的命运。看门大爷的离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离开,更是他所代表的那一批人的时代落幕。他们如何在新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价值是否被遗忘?这些都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反思: 虽然文章没有直接批判市场经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无情”和“效率至上”的某些反思。它似乎在问,在追求效率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失去了某些宝贵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信任和归属感。

二、 文章的叙事手法与亮点:

吴晓波的文章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共鸣,得益于他一贯擅长的“故事化叙事”和“情感化表达”:

具象化的符号: “看门狗”这个词语虽然带有一定的戏谑和草根色彩,但在吴晓波的笔下,它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意义,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鲜活符号。他用生动的细节描绘了看门狗的工作状态、与居民的互动,以及他们在大院中的存在感。
个人化视角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文章以吴晓波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回忆为切入点,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对看门狗的印象,以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门卫如何逐渐消失的过程。这种个人视角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许多读者也经历过类似的时代变迁,他们或许也有自己记忆中的“看门狗”。
语言的感染力: 吴晓波的语言风格朴实、真诚,带着一种温厚的怀旧情怀。他善于运用一些具有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词语,将抽象的时代变迁具象化、情感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比如“最后一个”、“走了”、“消失”等词语,都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前后对比的张力: 文章通过对过去单位大院门卫的温情描绘,与当下高墙小区、智能门禁的冷冰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时代发展的巨大反差和某些价值的消逝,增加了文章的张力和思考深度。

三、 文章的局限性与可能的争议点:

任何一篇文章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争议,对于《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视:

过度浪漫化过去? 有观点认为,文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怀旧滤镜”,过于美化了过去单位大院的生活。虽然有温情和集体记忆,但当时的社会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分配不公、效率低下等。将“看门狗”的消失简单地归结为时代的“坏”,可能忽略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进步和积极因素。
对市场经济的隐性批判: 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文章暗含着对市场经济导致人情淡漠、社会关系商品化的批判。虽然这种批判是委婉的,但可能会引发关于“发展就是进步”的讨论,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思考。
符号的单一性: “看门狗”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将其拔高为“最后一个”的时代符号,可能略显以偏概全。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还有许多其他的符号和维度值得探讨。
“看门狗”这个称谓本身: 文章中使用“看门狗”这个称谓,虽然是为了突出其时代感和朴实感,但对某些人来说,这个词语可能带有一丝贬义,不够尊重。不过,考虑到吴晓波的写作风格和意图,更多的是一种亲切的称呼。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吴晓波的《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是一篇成功的时代感怀作品。它以一个具象化的符号为载体,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活的独特图景,并引发了读者对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

唤醒了许多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
通过个人叙事,触及了宏大的时代变迁。
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模式和人文关怀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审视,认识到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从中获得更全面的认识。这正是吴晓波文章的魅力所在——它们不仅仅是提供答案,更是激发讨论和反思。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说明它成功地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过去的情感,并引发了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是一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user avatar

不好意思,实名开个炮,离谱的人和话太多。

@谢丹 原文引用“一般职业很少有原罪,而律师和记者是少有的有原罪的职业。而这两个职业又是微博最自嗨的职业。或许真应了心理学上的“少什么吹什么”的原理吧。”

这讲的是什么话?

想想看,一个好人家的孩子,没偷过没抢过,十年寒窗,上了大学,学个法律或者新闻,再几年拼搏,各种证考了一大堆,出来好不容易找了份对口的工作,Duang的一下,就成了罪人。从此就背着十字架,余下的职业生涯都要赎罪。社会地位吧,大约等于当街斗殴,高于拦路抢劫,低于吸毒嫖娼。

可笑不?

说真的,就这还400多个赞,知乎药丸什么的我就不说了,只是吁请哪位大神开发个插件什么的,能让我把点赞这些人给屏蔽了,有时候有些话咱们不想说的太直白,但就这种言论而言,见识之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去交流了。

然后是相对而言没那么过分的@刘开 的答案。

“他又何曾会为农民工、买不起房的屌丝、城市失业工人代言?”

这种指责倒是何患无辞,但是有失单调和廉价了。

首先说,类似的逻辑很像前几年常见的“为什么不捐给希望工程”,过于简单的逻辑自然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你不能讲说所有有钱人全是坏蛋,有钱人倒霉全是活该。为他们发声就是奸人。任何一个社会想要进步,至少也应该保护一下所谓精英阶层的权利吧,不能一茬一茬的割麦子。

其次啊,我不清楚这位轻飘飘的说出这三个群体的时候有没有细想,这可是完全不同的群体,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益,注定是不可能通过同一个声音说话的。

买不起房的屌丝要的是房子,但是本质上要的是收入和待遇,要的是大城市捆绑在房子和户口上的福利和安全感。

城市失业工人已经是一个过去式了,是一个被时间磨消的问题,现在的失业工人真正想要的是落实退休待遇,提高退休工资。

农民工,这话题已经大到了无以复加,维度之复杂,所涉及范围之广阔,涉及人口数目之巨大,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第一代农民工面临的是养老退休的问题,第二代第三代想要的是或许是一个上升的通道。有一定技能的需要的是市民待遇,而最底层的农民工还在追求最基本的工人权益。

以如此巨大的三个命题指责一两家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不切实际的。就好像你不能要求一两家医院为整个中国的医疗现状负责一样,大而无当。作为一个专业媒体,能在专业领域做到优秀就已经十分难得了。

最后是自己的一点看法,不是很成熟,大家交流,抛砖引玉吧。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这话放在媒体上也是一样的。媒体不是在很多语境下都被称为权力的第四极嘛,它当然也能腐败。

特别是在咱们这么一个极具特色的,言论受到严格限制的半市场经济环境下,我时常感觉到“主流”媒体的极度傲慢,而且毫无责任感,常常采发一些罔顾事实,十分业余的报道。时时刻刻都能从他们身上闻到八十年代国营百货大楼的味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多一些不同的声音总不是坏事,哪怕这些多出来声音是为了某一个利益集团说话。

某件事情发生了,作为一个旁观者,想要搞清楚来龙去脉,一个选择是,由一个专业权威超然的机构讲出唯一的真相。但是抱歉,这不是我想要的选择,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这样自诩真理的报纸说出一个又一个离谱的答案。

我想要的是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所有人都可以说两句,专业的不专业的都尽情的发声,我会自己做判断。哪怕信错了也没关系,信了一个不靠谱的家伙一两次不是事,慢慢就能发现哪些人靠谱哪些人离谱,但你不能说,他是利益相关所以说的不能信,不能因人费言呐,举贤还不避亲呢。再说这年头不是利益相关谁有那闲工夫发声?


所以其实目前的情况还是挺让人不舒服的,一来吧这个问题下的答案看着挺让人失望的。二来,不能说值得信赖的媒体人少了一位,他并没有在普通的读者,至少并没有在我这里博得一个完全的信赖。但是的确可以说,能发出不同声音的媒体人少了一位。

我也实在搞不清楚,这样的两个趋势,越来越无知的民众,和越来越统一的声音,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甚至都没法确定,到底民众是越来越理性,还是越来越无知无谓了,声音是越来越统一,还是更加多样化了。

user avatar

吴晓波的作品,我还比较爱读。所以在朋友圈里看到署名吴晓波的这个题目时,尽管不喜欢这个题目的风格,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点开了链接。

然后,我就看到这句雷人的话:“中国今天的青年知识良心,一半存在于律师界,一半存在于传媒界。”这样绝对武断甚至蛮横的口气,我还以为只有高中生作文里才会有呢。

记者经常不太招人待见。用吴晓波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知识良心”,因为“他们决心用刀一样的文字和怀疑的精神与这个时代对峙”。

太可笑了。

张立宪在一篇把柴静吹上天的文章里这样说:“在电视台、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人,身上有一种很奇特的东西,让你一眼就能挑出他来。比如说吧,一群记者参加某个活动,你马上就能认出,谁是电视台的;一群电视台的记者参加某个活动,你马上就能认出,谁是中央电视台的。而他们身上的那种奇特的东西,以不让人喜欢的居多。”这话说的轻描淡写,记者们看了虽然会不高兴,但也不至于出离愤怒。吴晓波老师通篇谈的都是纸媒记者,情况应该不至于像央视记者这么糟,但是——同样的职业给了我们同样的职业病。

吴晓波老师作为资深媒体人,在这篇文章里这样义正辞严地宣称:“可是媒体的“根本善意”不容置疑,媒体的公器特征不容玷污,媒体人不容缺位。”这话说的,是不是很“公知”啊?公知之所以不讨人喜欢,根本原因不是政治立场,偏激言论,而是喋喋不休地强调:我很重要,我很重要,我很重要……

吴晓波文中提到了《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企业家》、《财经》、《中国经营报》等财经类报刊,时间背景是2004年,吴晓波称之为“名将云集,群星璀璨,大抵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和光芒万丈的时刻。”

2004年左右,是中国新闻类纸媒最辉煌的时刻——那会儿的新闻人肯定想不到,十年之后,媒体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巧了,2004年春天,我正在某二线城市的都市小报实习。都市小报么,报道的净是些家长里短,街道琐事,男性健康,女性情感之类的。就是这样一份报纸,记者的收入之高,让当时还是学生的我瞠目结舌。所以你可以想象那些牛哄哄的报纸当年有多牛,更别提天天和财富圈打交道的财经类媒体牛到何等程度了。

吴晓波的话,我更愿意理解成为他对纸媒影响力从颠峰迅速滑落的满肚子不情愿。这种不情愿,在任何一个由盛转衰的行业,都发生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发行量曾经达到上百万册——只不过是三十年过去,今天知乎上的文艺青年们,你可知道《人民文学》的封面长什么样子吗。当年,《人民文学》发行量迅速下滑的时候,也有一群人哭天抢地喊“文学边缘化”,还喊了好多年头。今天是没人再喊什么边缘化了,因为适应了。再比如,知乎上有个很热门的话题,当年的国企下岗是怎么一回事。神马国家违约啊,经济体制啊,导致很多工人跳楼上吊喝农药云云,讨论得不亦乐乎。从个体角度说,很多工人下岗了并不是真的活不下去,而是,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人“身份”丢失了,心理上的优越感忽然消逝了。这比饭碗砸了,性质更为严重。

“如果说十个月前的沈颢事件直接导致了彪悍的“二十一系”的实质性倒塌,那么,此次秦朔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它既是互联网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必然结局,同时更是社会性共谋的结果。”诚如吴晓波所说,他这篇文章,根本上就是一篇为纸媒的影响力不断削弱而心生不平不满的满纸任性书生气的小杂文。

“这个行业是亏待他们的,在过去的十年里,财经媒体的记者几乎没有涨过一分钱的工资,而中国的M2(广义货币总量)已经从20多万亿涨到了120多万亿,北京、上海的房价也“驴打滚”了好几遍。”这话,作为一名经常被冠以学者头衔的财经作家,亏你说得出口啊,这和法院门口拉横幅的人是同样的逻辑:我为国家贡献了半辈子,你TMD拖好多年不给我涨取暖费补贴。

还有:“这个行业里一度拥挤着无数的热血青年,他们在学识和行动力上都是一时翘楚,凭着才华,他们转到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赚取三倍乃至更多的金钱,可是他们偏不。”

这……太可笑了。

任你妙笔生花也好,口吐莲花也好,总之,媒体“南风浩荡,意气风发”的黄金时刻早已成为历史。而最近这几年,吴老师的糊涂文章着实不少。等到有一天吴老师失去最后一个读者时,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哪个公司,以“三倍乃至更多的金钱”把吴老师请去专门负责指点江山。

—————————————————————————————————————


补充两点:

@Sara的评论:以上和答者,你们不能只表态度不说原因,一味站队对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帮助。比如你认为工资涨幅和M2比较可笑是感性思维,那你认为应该怎样对比。这才是真正讨论问题的态度。最后,人还是要有情怀和理想的,坚持有坚持的得与失,放弃情怀同样也有得有失。

回复 @Sara:我从没觉得把工资涨幅和M2比较是感性思维,但是,你说因为货币供应量增长了,而我的工资几乎没涨,所以你亏待了我。这就是在赤裸裸地耍流氓。这是站队的问题吗?对待流氓思维,站队就足够了,还需要分析什么?比如,我是茶商,我说,我有理想,有情怀,我坚持不做假茶、劣茶,对顾客绝对负责,但是钱全让做假茶的那帮孙子赚去了,这个行业亏待了我——如果你是顾客,你听了会感动么?至于SARA同学所说的情怀和理想,这个……我们还是仰望一下星空吧。


彭小虎认为:其他的不说,就说下岗那一段,工人引以为傲的身份优越感,早在工厂停产后正式下岗前这一段时间里丢掉了,还用得着下岗这玩意儿来做注角。

回复:我建议这位同学去接触一下法院门口拉横幅抗议各种补贴得不到落实的国企退休老工人。听听他们对于身份优越感的诠释。如果你懒得去,那我直接告诉您吧:老工人们的想法是:操,你们这群公务猿孙子,国家的蛀虫,爷当年是国家的主人,比你们牛多了。

user avatar

不要脸之作。自嗨之作。

看看这句话:

中国今天的青年知识良心,一半存在于律师界,一半存在于传媒界。

无耻到这个程度的还自以为荣的奇葩真是少有。给我“真正好人都在黑社会”的荒诞感。


一般职业很少有原罪,而律师和记者是少有的有原罪的职业。而这两个职业又是微博最自嗨的职业。或许真应了心理学上的“少什么吹什么”的原理吧。


为什么这两个职业有原罪?因为这两个职业追求的与社会必然有道德的冲突。

律师,无论刑事还是民事,都要为客户争取最大利益。他们的客户不是众多的普通的正常生活

下的民众,而是法律边缘的个体。民事的,为侵犯他人权益的辩护,为被侵犯的获得赔偿辩护;刑事的,为犯罪嫌疑犯辩护。这个职业是没有中庸的概念,是你的刀和对方的刀谁猛,你的枪的子弹和他/她的枪的子弹谁准,是以谁无法承受更大伤害来决胜负的。

传媒,则是以更多的关注,最大的影响力为目标。众多的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完全不具备新闻性。惊骇的、灾难的、曝隐私的才具备新闻性。说个最简单的,在中国,曝转基因的无论多么荒唐,永远是大新闻。曝PM2.5,不管多么虚假,永远是大新闻。


人性,永远会为自己所做而辩护(这是制度优于人性的基础,是美国大法官虽总统任命而独立)。所以一个自省的人,如果处于律师界和传媒界,他应该每天三思:我是否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我是否为了追求眼球而扭曲事实。


青年,你如果要做良心青年,而想进入律师和传媒,要警惕自己是否某天失去了赤子之心。


匿名,这次就算了。


2015/6/9 晚补充

今天回来一看,快爆版了。

很多人的回答不友好,主要攻击点是我是政府的dog这样。

我个人思想算是自由主义者,也在美国呆了近10年。

希望中国能够成为法治和民主的国家,前面的回答中也特地指出制度优于人性。


原罪,我也特意指出是这个职业对个人的原罪。


一个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虽然无法逃离社会的污染,但是大致还是有良知的青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算他们基本是赤子之心。工作多年后,受到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很多人屈服于社会,甚至转入与青年相反的思想。社会是污染源,职业也是污染源之一。20,30年之后,你的价值观还和进入社会时一样吗?你还是那颗赤子之心吗?

有的职业,污染的严重些,这就是职业的原罪。

中国的律师和记者在我看来,正是原罪很重的职业之一。原因,前面也说了。


6/11 补充

看来,职业的原罪这个概念在中国还没有。原罪并不是说职业不好,只是说职业容易导致人

生病。比如:煤矿矿工这个职业的原罪是容易尘肺。

律师常年要为法律细节争辩或者诡辩,记者要在平凡中去专挑吸睛点,这都是其职业会改变三观的,可能导致非正常人的思维方式。


看看吴的一半一半的话,以及下面这段话,你说吴的思维方式正常不?

吴还有一句:媒体这个行业,他们转到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赚取三倍乃至更多的金钱。


补充:

看了很多人的反驳,显然有些人无法理解职业的原罪这个概念。一个职业有原罪并不表明该职业是一个社会有害职业,恰恰相反,这个职业只是对个人有害,而对社会有利的。挖煤对职工有害,对社会有利。律师/媒体人对个人有害,对社会有利啊。军人也是如此,那么多战场综合症,更说明军人的必要性。但是,可怕的是人得了病而不自知。至于吴的症状,前面列出了。

总的说来,看了那些反驳,充分证明了绝大多数的文章,是不看对手的论点论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晓波的文章《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是一篇充满怀旧感、对时代变迁进行深刻反思的文章,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和感伤。 这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一、 文章的主题与核心情感:文章的核心主题是通过描绘中国改革开放早期一个鲜明的时代符号——“看门狗”(通常指单位大院的门卫、看门.............
  • 回答
    吴晓波的《腾讯传》是一部颇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作品,对于如何评价它,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内容与深度来看:《腾讯传》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历史梳理的宏大性。吴晓波以其一贯的财经记者的视角,试图勾勒出腾讯从1998年成立至今的完整发展脉络。他触及了腾讯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QQ的横空出世,再到后.............
  • 回答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系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历程的标志性解读,也是吴晓波个人品牌和影响力的基石。要评价这一系列的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内容与史实性: 宏大叙事与时代烙印: 《激荡三十年》并非严肃的学术史著,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描绘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
  • 回答
    评价吴晓波“芜湖是下一个超级城市”观点:深度剖析与多维解读6月17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芜湖的演讲中提出了“芜湖是下一个超级城市”的论断,这一观点无疑在当地乃至全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支撑的论据,并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格局、芜湖自身的特点以及“超.............
  • 回答
    吴冠中先生的画作,在我看来,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东方与西方的深情对话,更是一位老顽童对自然与生命的无限眷恋。要评价他的画,真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那感觉就像要评价一段美妙的旋律,或是品鉴一壶陈年的好茶,需要细细地体味,慢慢地感受。首先,最直观的,是吴冠中先生画作中那鲜明的线条和简洁的块面。您看他的.............
  • 回答
    要评价吴孟达的地位,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喜剧演员”或者“黄金配角”。他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时代印记,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以及华语影坛在特定时期的一种写照。一、 黄金配角的光辉,不仅仅是配角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吴孟达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周星驰电影系列中的贡献。那时的香港电影,周星驰是绝对的招.............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吴宇森的《太平轮》。很多人提到《太平轮》,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场真实发生的海难,以及那艘承载着无数悲欢离合的巨轮。吴宇森,这位以“暴力美学”著称的导演,这次却选择了相对温和的视角,将镜头对准了战争下的个体命运,以及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人物群像。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的碰撞《太平轮》最显著.............
  • 回答
    吴宇森的《赤壁》(上下集)作为一部史诗级巨制,上映之初便吸引了无数目光,而今时今日再回首,它留给观众的印象,以及影史上的位置,无疑是复杂而多元的。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尝试,有其令人赞叹之处,也有其未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优点与亮点: 极致的东方美学与视觉盛宴.............
  • 回答
    说到吴孟达,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演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大银幕上活蹦乱跳、喜怒哀乐都那么真实的普通人。他的演技,在我看来,是那种润物细无声,让你看着看着,就觉得他就是你身边遇到的那个老王、那个叔叔、那个舅舅,而不是在演戏。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不能光看他能不能飙高音.............
  • 回答
    风雨飘摇,烽火依然——浅谈吴宇森监制《三国志·战略版》品牌片《川流》提起吴宇森,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那标志性的白鸽、慢镜头下的暴力美学,以及一群在枪林弹雨中肝胆相照的英雄。而当这位暴力美学大师的名字与《三国志·战略版》这款策略手游碰撞,再遇上“川流”这样一个充满意境的片名,我曾有过一丝好奇,也有一丝担.............
  • 回答
    .......
  • 回答
    吴谨言《延禧攻略》的古装扮相与演技:一场惊艳的蜕变与事业的翻身之仗《延禧攻略》无疑是吴谨言演艺生涯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她所饰演的魏璎珞,凭借其鲜明的个性和不俗的扮相,成功地征服了观众,也让她这位出道多年却一直不温不火的女演员,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小花。要评价吴谨言在这部剧中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古装扮.............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看完《攀登者》的第一款预告片,我的感受可以说是相当复杂,既有被震撼到的地方,也有一些小小的保留。首先,视觉冲击力是真的够强。预告片里展现的珠峰雪山场景,那绝对是实打实的壮阔和严酷。从远处看,连绵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芒,仿佛自带一种无法逾越的压迫感。而当镜头拉近,聚焦到攀登者们.............
  • 回答
    评价吴亦凡的《Deserve》这首歌,确实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抛开其他因素,单从音乐本身来看,这首歌在当时是吴亦凡试图在美国主流嘻哈市场立足的一次重要尝试。首先,从制作和音乐风格上来说,《Deserve》在编曲上是比较典型的美国现代嘻哈R&B风格。制作团队邀请的是Trae tha Truth,这位在.............
  • 回答
    说起吴亦凡的《花房姑娘》,这首歌啊,就像他的人一样,争议挺大的。咱们实话实说,别管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说这歌本身。首先,咱们得承认,这歌出来的时候,确实是引起了一波关注,很多人都在讨论,毕竟吴亦凡这名头在那儿摆着呢。他之前的几首英文歌,虽然评价褒贬不一,但至少还有那么点“国际化”的意思。这首《花房姑.............
  • 回答
    吴亦凡的《大碗宽面》这首歌,单拎出来说,它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也有它饱受争议的地方。很多人听到这首歌,脑子里首先闪过的画面可能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它背后引发的那场风波,这本身就挺戏剧化的。要说评价,那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从音乐性上讲: 风格融合与“接地气”: 这首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融合了嘻哈、R.............
  • 回答
    吴文俊先生的《东方数学的使命》是一篇言辞恳切、思想深邃的文章,它并非一篇冷冰冰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场他对东方乃至世界数学发展方向的深情呼唤和战略部署。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提出的核心观点、其历史背景以及它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一、 核心观点解读:东方数学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吴文俊先生在《.............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的动机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其前女友的爆料则为理解这一复杂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评价她的爆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信息的可信度、爆料内容的具体性、对案件理解的贡献,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一、 信息的可信度:前女友的爆料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曾是吴谢宇的亲密伴.............
  • 回答
    吴孟达在《流浪地球》中的表演堪称惊艳,他塑造的韩子昂一角,是整部电影中最具深度和感染力的角色之一,也是许多观众心中永远的意难平。他的表演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喜剧色彩和温情,更在危难时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1. 角色塑造的层次感:一个普通父亲的坚韧与爱韩子昂并非一个传统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