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自行车发明以来未大规模应用于军事?

回答
“为何自行车发明以来未大规模应用于军事?”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有趣的悖论:自行车这玩意儿,简单、廉价、高效,为何在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没有成为战场上的主流装备,尤其是在现代战争日益强调机动性和后勤保障的背景下?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早期军事文献里,骑自行车的士兵形象并不少见。但要说“大规模应用”,那确实是有很多限制的。这背后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说。

首先,得先从自行车的“优点”说起,为什么它会最初に出现在军事领域,并且在某些时期确实发挥了作用。

机动性与隐蔽性提升: 在没有汽车的时代,自行车比步行快多了,而且比骑马更安静,更能规避侦察。侦察兵、通信兵、甚至是轻装步兵,骑着自行车能快速穿梭于战场边缘或敌后,传递情报、侦察敌情,或者执行一些不那么“硬碰硬”的任务。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支徒步行军的部队,突然被自行车部队超越,那种感觉。
后勤保障简单: 自行车不需要喂养,不需要水源,更不需要烧油。只要路况允许,它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交通工具。这在后勤补给困难的战场上是个不小的优势。维修也相对简单,很多部件都能在现场处理。
成本低廉,易于普及: 相较于马匹和后来的汽车,自行车的制造成本极低,而且生产起来也容易。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可以迅速装备大量的自行车部队。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想,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没火起来呢?问题就出在“大规模应用”和“战场实效性”上。

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限制:战场环境的残酷性和自行车本身的脆弱性。

地形限制: 自行车最适合的是平坦、坚实的地面。一旦进入泥泞、沙地、或者充满弹坑、碎石的复杂地形,自行车的优势荡然无存,甚至成为累赘。想象一下,你骑着自行车在炮火横飞、满是瓦砾的战场上前进,别说作战了,能不摔倒就算不错了。那些早期自行车的轮胎也相对较小,颠簸感非常强。
防护性极差: 自行车本身是没有任何防护能力的。骑车的人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一梭子机枪子弹,或者一块弹片,都能轻易地让骑车士兵失去战斗力。这与战场上士兵们穿着的简陋防护装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易损性高: 自行车结构相对简单,但也意味着它很容易被破坏。一根断裂的车链,一个爆裂的轮胎,或者被踩断的车把,都能让整辆车报废。在激烈的战斗中,维持大量的自行车完好无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个,自行车的“独立性”与现代战争的“协同性”格格不入。

缺乏火力支援: 自行车部队通常是轻装部队,携带的武器也有限。在面对有组织的、重火力的敌人时,他们往往缺乏自保能力和反击能力。他们更适合侦察、通信、传递信息,而不是正面作战。
缺乏协同作战能力: 现代战争强调的是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包括步兵、炮兵、装甲部队、航空兵等。自行车部队在这样的体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无法与装甲部队并肩作战,也无法提供有效的火力压制。他们的机动性优势,在整体战争的“大节奏”面前,显得相对孤立。
容易成为目标: 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形象和相对脆弱的结构,一旦被敌人发现,自行车部队很容易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在一些战役中,就发生过敌方飞机或炮火专门针对自行车部队进行打击的情况。

第三个,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优秀的替代品。

汽车与摩托车的崛起: 20世纪初,汽车和摩托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陆地交通和军事运输的面貌。它们的速度更快、载重更大、防护性更好,而且在复杂地形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虽然早期也有局限)。这些新的交通工具,天然地就具备了自行车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
装甲车辆的出现: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轻型装甲车辆、侦察车等应运而生。这些车辆不仅机动性强,而且能够提供有效的防护和一定的火力支援,完全取代了自行车在侦察、快速机动等方面的作用。
空降兵与直升机的出现: 在一些特殊任务中,空降兵和直升机提供了比自行车更快捷、更隐蔽、更灵活的机动方式,能够直接投放到敌后关键区域。

回顾历史,自行车在军事上的应用并非全无: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一战期间,自行车在很多国家的军队中都发挥过作用。例如,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广泛使用自行车部队进行侦察和通信。英国军队也曾组建过自行车团。他们利用自行车的机动性,在战壕之外执行任务,传递信息,甚至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突袭。比如,在凡尔登战役的初期,比利时军队就曾用自行车部队快速拦截德军的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二战中,自行车的应用有所减少,但仍存在。例如,德军的某些部队,比如伞兵,在降落后会使用折叠自行车进行短距离的机动和侦察。苏联军队也曾使用自行车部队作为后备力量,在一些战线后方执行任务。越南战争中,越南人民军和越共也曾大量使用自行车运输物资和人员,尤其是在山区和丛林地带,自行车是非常重要的运输工具。

但即便如此,这些应用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或补充手段,而不是主导性的军事装备。它更多地出现在对后勤能力要求不高、对隐蔽性要求高、或者地形相对平坦的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

所以,总结一下,自行车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1. 战场生存能力不足: 极差的防护性和在复杂地形下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在现代高强度战争中立足。
2. 战斗力有限: 本身不具备火力支援能力,且难以与现代高科技作战体系有效协同。
3. 技术替代品更优越: 汽车、摩托车、装甲车辆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更全面的替代方案。
4. 易损性导致维护成本高昂: 在战场环境下,维持大量自行车完好无损的难度很大。

与其说自行车“未大规模应用”,不如说它在军事领域扮演的角色,始终是“辅助者”、“信使”,而非“战士”。当有更强大的“战士”出现时,它自然就只能退居幕后了。尽管如此,自行车作为一种简单、可靠、低成本的交通工具,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然具有其独特的军事价值,只是这种价值无法支撑起“大规模应用”的层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力自行车骑着累,动力也不咋的,怎么办?

那就加个单缸/双缸的小发动机呀!

楼上这货看起来太弱鸡了,人多也不行,老子要打仗的,来个硬货!

什么?你还要多载个人?运点物资弹药,加个机枪?

都行!可以!你说了算!

追根溯源,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当属于1869年由法国人皮埃尔·未肖制造出来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两轮摩托车。
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摩托车则是于1885年由德国人戴姆勒创造的,命名为“单轨道号”。
1893年,意大利人埃里克·拜那特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装有四冲程单缸汽油机的摩托车。
1894年,由赫德卜拉特和乌甫苗拉研制成了排量为1488 ml、水冷式、双缸水平并列的四冲程汽油机,功率为1.84 kW,很快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世界上最早批量生产的摩托车。
190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名叫“印第安”的链传动二轮摩托车,该车装有排量为253 ml的单缸发动机,功率为1.1 kW。
世界上最早的摩托车厂是1898年在英国出现的,紧接着法国、意大利在1899年,德国于1901年,美国于1903年相继建立了摩托车厂。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世界摩托车工业崛起的时期。
边三轮摩托车诞生。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一种边车以活动关节结构与主车相接的方式,可使摩托车车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转弯时可以向内侧倾斜。1939年,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以边车作驱动轮的边三轮摩托车,自此之后,各种名牌三轮摩托车都纷纷采用这种先进的结构形式。
边三轮摩托车于1910年开始发展,边车最初使用的是柳条,以后出现了更为结实的钢皮或铝皮车斗。1911年,瓦特孙安制成了V型双斗式摩托车,该车边斗很奇特,且平衡性非常好,铝制边斗采用板簧悬挂式结构,获得后人的好评。
二战期间,纳粹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摩托车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道路适应性好,越野能力强,并且便于隐蔽,车上还能搭载武器等,因此,它非常适用于侦察、通信/联络,搭载武器后还可以用来冲锋陷阵。

抗日史料里也有相关照片提供

国内玩摩托的都知道长江750吧?

打打杀杀多不好,不如来辆这个?买菜兜风钓鱼多好!


好了,花了30分钟写贴,要去送货了

user avatar

谢邀


怎么没有?多大规模才算大规模啊?1888年,英国就组建了第26米德尔塞克斯志愿步枪团,把自行车作为全团的标准配置,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自行车部队。一个团算不算大规模?

再比如瑞士作为一个山地国家,在1891年组建了自行车部队,当时在自行车部队组建之初还曾经遭到了当时瑞士的骑兵部队的强烈反对,因为当时的骑兵部队担心自行车部队的建立会冲击自身在军队中的地位。但是这并没能阻碍自行车部队的建立,而且因为自行车部队有着特殊的作用,瑞士一直到2001年才取消了这支在瑞士军队中已经有了100多年历史的自行车突击队。存在一百多年算不算大规模?

当年美国打越战,中国先后向越南援助20万辆左右的26寸军用自行车,战争期间它先后将大量的部队和数百万吨的作战物资秘密输送到越南南方的游击战场去对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20万辆算不算大规模?

user avatar

看了几位的回答后,突然想到:

  1. 纯自行车部队是无法携带重型火力的。而且由于自行车的性能限制,弹药也不可能携带太多。在遇到预设阵地时基本没有攻坚能力(其实排好了战斗队形都悬),基本就是轻骑兵。
  2. 自行车制造起来没那么简单,只有有工业化基础的国家才能大规模生产自行车。
  3. 自行车要在平原地形上使用才能发挥其作用。但是一战到处都是战壕,二战大家都有了坦克,只有在马来亚这种需要快速占胜利点(?)而又没有摩托化部队的特殊情况下才会有自行车的大规模使用:

随便写的,望各位大神轻拍

user avatar

一战里大量用了,但是一个是人力就算加了轮子也不如马能带的东西多,只能相对节约士兵的体力,比徒步会好些。

而且轮子越障能力相对差,不如脚,恰好一战两边互轰都成烂泥地+月球表面,实际上前线进攻根本不适合轮子,只能在后方往前沿集结,后方传信等时候用用(这种用途因为自行车没动力,速度不够+费力,后来被摩托车取代了),实际前线就是没卵用。

第二个是正好汽车开始大量用于军事用途,马都无法与汽车相比。

IJA那种纯粹是东亚牲畜不多,自己卡车产量不够,还不产油,只能把自己的士兵当畜生用,二战前线连摩托车都不够,真是够穷X帝国主义的。

虽然比不上汽车,但总归比马好些。

这个结论不对.....给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这个玩意是德二师属的最大口径火炮,每个师4门(1916年被拆分下师),210mm的毛瑟16(之前有M10),这玩意重6.68吨(M10是7吨出头),正常编制下他需要做什么机动?

从前线火车站(一般是火炮射程外)移动到炮兵阵地,大概需要10-30KM的机动。

这玩意用的炮弹有两种,HE是113KG,破障弹是121KG(M16和10炮弹通用)

这玩意射速1-2发每分,一个师4门炮,如果不停开火你至少每分钟需要上送400KG炮弹,打的快一些需要600-800KG。

不说别的,自行车:请

如果觉得难度太高的话,这个是德二师属次级火炮,sFH13,2.25吨。

机动还是老样子,从前线火车站(一般是火炮射程外)移动到炮兵阵地,大概需要10-30KM的机动。

这玩意常用的HE 43KG。

一个师18门,每分钟3发,全速率开火,每分钟弹药上送需求是:2322KG。

来,自行车:请


你没发现这些东西,使用人力都根本不可能有效运输吗?光是一天不停开火,盲射消耗的炮弹就有多少重量了?

就算子弹手榴弹粮食这类人能运,占用这么多人力,还不如直接给牲畜去运了,毕竟牲畜是完全消耗品,一个月正常运转死几万匹驴马也没人抗议,大活人还不上前线?

而且部队的进攻顶点基本是由后勤决定的,德二1918年暴风突击2-3天就能突破60-80KM,战术优秀吗?非常优秀,毕竟之前1年都走不了这么远,但是后勤跟不上你也就仅限于此了,你突击的速度有多快也没实际价值了。


至于胡志明小道,运输主力还是卡车,靠人走这么长的路会亏本的,就地征发的民众都是支持部门,当地补给的那种修路工人那些,不会走完全程,运人本身,会靠自行车省一点脚力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