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了大学大家都不想为集体付出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大学生的真实感受。仔细想想,之所以会出现“上了大学大家都不想为集体付出了”这种现象,其实是很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说。

首先,大学的环境和我们过去的校园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

你想想,在中学时代,我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升学,大家的目标一致,动力也很纯粹。老师说要团结,班干部说要一起努力,我们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我”的未来,为了“我”能考上好大学,所以会更愿意为班级、为年级付出。这种集体主义是有明确的回报和压力的。

可到了大学,情况就变了。首先,目标的分散化。我们每个人进入大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有无数种可能性:考研、出国、就业、创业、发展兴趣爱好、谈恋爱……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小算盘,每个人的“小团体”也变得五花八门,有社团的、有老乡会的、有游戏组队的、有学习小组的。这种情况下,一个“大集体”(比如班级、学院)的号召力自然就打了折扣。你的付出,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你想要的回报,或者说,你的回报可能来自你更看重的小团体。

其次,大学的评价体系变化了。中学时,成绩好、有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活动,这些往往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的标志。但在大学,虽然也有奖学金、学生工作等,但更强调的是个人能力和独立发展。大家更看重的是你在专业领域的建树、你实习的经历、你掌握的技能、你的人脉积累。为集体付出,如果不能直接转化为你的个人简历上的亮点,或者提升你的硬实力,很多人就会觉得“性价比不高”。

再者,“个人主义”在大学得到了更充分的释放。中学时期,我们被框在一个相对封闭、管理更严格的环境里。到了大学,我们第一次获得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自己安排时间、选择朋友、决定做什么。这种自由度,很容易让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我”身上,满足“我”的需求,发展“我”的兴趣。为集体付出,就意味着要挤占一部分原本可以用来发展“我”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会有人产生“值不值得”的犹豫。

然后,我们得看看集体本身的问题。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付出,而是我们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比如,你作为学生干部,辛辛苦苦组织一次活动,结果效果不好,大家抱怨连连,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学生干部该做的”。相反,如果活动顺利,大家可能只会看到表面的热闹,你的辛苦付出却鲜有人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经历,几次下来,自然会消磨掉付出的热情。

还有,一些集体的运作方式可能也存在问题。比如,决策不够透明,或者活动组织混乱,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当你觉得自己的付出在一个低效的机器里运转,或者你的意见根本不被听取时,你当然会觉得没劲。更别提有些集体可能存在“权力寻租”或者“拉帮结派”的现象,这会让那些真正想为集体做点事的人感到心寒。

另一方面,我们对“集体”的定义和期待也在变化。

小时候,我们对集体可能有一种浪漫化的期待,觉得大家应该像一家人一样,无私奉献,互相支持。但大学里的“集体”,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的组合,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实现某种目标而暂时聚集在一起的人。这种关系的本质,决定了大家更倾向于等价交换。我付出时间精力,我希望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无论是人脉、技能、经验,还是情感上的连接。如果这种交换不对等,或者看不到回报的可能,自然就会选择“划水”。

此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当下的社会,强调个人奋斗、个人价值实现。“成功学”盛行,很多人被灌输“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再去考虑帮助别人”的观念。在这种大环境下,将个人发展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似乎成了一种更“理性”的选择。而且,如果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很多为集体付出的人并没有得到好的回报,反而那些“个人主义”者混得风生水起,这种负面示范效应也会影响年轻人的选择。

最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会权衡利弊,会更注重自己的时间价值。我们可能发现,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的技能、阅读一本书、深入研究一个领域,比参与一些形式化的集体活动更能给自己带来长远的益处。这种“成熟”的表现,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不想为集体付出了”。

所以,你看,这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它涉及到我们个人的成长轨迹、大学教育的导向、集体组织的运作效率,甚至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价值取向。我们并不是天生就冷漠或者自私,而是很多现实因素,让我们在大学这个新的人生阶段,会更倾向于把目光聚焦在“自我”上,去探索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集体活动,就唱歌比赛吧。

班长团支书文体委员还有辅导员,告诉同学们:要好好排练,上大学了班级活动不多了,大家一起玩一玩交交朋友,一起努力排练为班级争光。于是乎同学们放下自己的学习,放下恋爱,放下自己的社团等等,天天为班级努力排练合唱,最终本班得到学院第一,去全校拿到一等奖。

辅导员组织有方,得到学院嘉奖,领导夸他学生工作做得好。班长/团支书/文体委员代表班级上台领奖,在老师面前刷了一波存在感,得到学院老师的青睐,成功入党。毕业的时候,简历上多了一条:组织能力强,组织班级合唱比赛获得校一等奖。得到了用人企业认可。

而普通同学除了付出了时间精力,什么也没得到。在简历上写参加班级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hr只会觉得你简历是不是凑不出字数了,写集体活动?

被建议修改了

user avatar

抛开回报谈付出本质就是耍流氓

而且还是白嫖党的耍流氓,事后死不承认、拒绝赔偿

为啥中学和小学对集体的观念更强?

还不是大家不懂事,没见过风风雨雨,更容易忽悠一些。

通常情况下,比起已经认识到为集体奉献 不能让自己上好大学的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对自己班级更当回事的。

小学被老师洗脑教育一番,第一次接收到“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的理念,热血沸腾,再加上一些跟“学习之星”看起来没啥差别的“劳动之星”、“奉献之星”,回家总想着怎么给集体做点贡献。

可是后来,小朋友们发现,只有学习之星上了重点初中,其他之星上了重点初中,也是靠额外花钱。

初高中更是如此,老师们嘴上说为集体奉献很光荣,可个别有奖学金的学校,一定是按成绩单排名从上往下轮。

什么时候我们能大面积去给义务奉献者相同待遇,什么时候学校阶段的“集体荣誉感”才真正有了根基。

我高中是班长,说是半个班主任也不为过,虽然说不图回报,可当你发现真的毫无回报、甚至还略有损失时,难免会有那么几个瞬间,感到些许心灰意懒。

本质上看,为集体付出,强调的是“集体意识”

老实讲,从阴暗面考虑,我有时候会对班级集体的概念产生极大不满,这种不满往往会在集体意识最膨胀的阶段上升到顶峰——军训。

全国的军训教官,都喜欢做的一件事是连坐,一个人犯了错误,集体受罚。

可有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一个人犯错要集体受罚?

对于没做错事情的人,好比天降横祸。

②假设①合情合理,那我想问,凭什么随机分组得来的一个班级,就是你定义给我的集体?

我认可我和我的好兄弟们是集体,我认可我和我应聘的公司是集体,我认可我和我主动加入的社团是集体,我认可我主动入伍后所在的队伍为一个集体,我甚至勉强可以认可大数据下和我标签相同的人是一个集体。

可像班级和寝室这种纯粹随机分组得来的单位集合,只是把几个人放在了一起而已。

③假如我是因我讨厌的人受罚,我对那个人是更讨厌还是更喜欢?

这个时候,连坐真的是在培养“集体意识”吗?

几句牢骚,我只是在反思生活里“无脑集体主义”的现象。

这个世界很残忍的一个现状是:在基础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利己主义者往往比其他人活得更好

有人说,不对,好人是有好报的,俞敏洪四年如一日给室友打水,最后室友都撒开膀子跟他干了。这不就是为集体付出后获得收益的事例吗?

对此我还要说几点:

①俞敏洪就读的那所大学叫作北大,不出意外,我想他当时的室友都是北大的学生,日后都是北大的毕业生。

我很想知道如果他的室友,属于三本(无贬义)不学无术混日子的大学生,他会不会打四年水?

②俞敏洪是成立了新东方的妖孽存在,可以说改变了国内课外教育版图,这种人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远超常人。

③如果你真的相信“就因为我给我室友打了四年水,他们最后都跟我干”,而不考虑俞敏洪本身的特质,只能说你是把“成功学鸡汤”当作了“成功经验”。

不妨考虑下,假如俞敏洪是带着室友在工地搬砖,他室友会跟着干吗?

牛逼的人在早期有集体,不仅仅是因为牛逼的人为集体做贡献,更是因为其他人能认识到牛逼的人的价值。

再来,我们去想想,什么样的人,愿意鼓吹“集体主义”?

通常是集体的领导者,或者是“集体主义”下的兼得利益者。

公司老板跟你讲,要把公司和团队当成自己家,这样你打扫办公室他不需要额外给你开工资,这样他有理由要求你更加拼命。

集体里什么都不做的人,给你说要有奉献之心,这样等到你给全班买雪糕的时候,他就可以白嫖一根,这样等你打扫完卫生时,他能心安理得地享受。

集体的荣誉,终归没有个人的荣誉,来得更“利己”。

讲这些,只是大概谈了谈,“指望大家主动为集体付出”这件事,并不靠谱。

付出了是情分,不付出是本分,一旦付出,是真的要做好无回报的准备的

大学室友、班级同学能组成一个集体,我们经常会讲的一句话,叫作“能在一起是缘分”。

什么是缘分?

就是实在找不到其他理由了,我们找一个大家能勉强认可的理由吧。

如果你是在最顶尖的商会、最顶尖的大学,嘴上客套话怎么说不一定,可大家心里都清楚,能坐在一块纯粹是因为各自的实力

回到题主的问题,想让集体里每个人都不会觉得自己亏,最关键的点绝对不是指望室友能觉醒自己的“集体意识”,而是成立公认/大多数人认可的、公平的赏罚机制

如果极个别人拒绝接受,可以考虑不与其组成集体。

不扫地就有处罚,多扫地就有奖励,奖励就从处罚里来。

这才是集体良性发展的核心秘诀。

集体荣誉感?这东西太虚无缥缈了。

个人认为,社会发展,在某一个阶段,是需要利己主义逐渐取代集体主义的。

而在社会再次上到新的台阶时,利己就不再适用,我只能说这个阶段目前没达到。

比如你让科学家享受更好的待遇,才能让其他人更倾向于选择当科学家,靠集体荣誉感,无异于用爱发电。

不过其实,我骨子里自诩不算利己主义者——这不妨碍我奉行部分利己主义的观念。

我高中时候愿意做一些占用大量时间的奉献,大学日常也愿意借着白拿稿酬的由头,请寝室的同学吃饭、唱ktv。

可傲慢一丢丢讲,也正是因此,我才深切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把“集体荣誉感”当回事的。

————

整体回应下评论区。

结合前后文,请你认真思考,我批判的是“集体”这种意识,还是在批判“无脑集体主义”。

“集体”、“个人”、“利己”等诸多概念,本身就是并行不悖的。

只是任何一者过度蔓延、乃至狂热,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历史给过我们教训。

军训的部分,我已经强调是我个人心里的阴暗面,而且我只是特别反感“连坐”这件事,并没有否定其重要意义。

如果你能告诉我在学校、社会里普及连坐有道理,那你的反驳才算针对到了点子上。

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评论,说我们在哪个国家出生这件事也是随机的,那我们就不爱国了吗?

确实,出生在哪个国家,都理所应当爱国。

理所应当的潜台词是,这个事情我们没有机会去决定。

但人不是生来爱国,你把中国婴儿放到美国成长,你猜他最后爱的是哪个?

集体也有范围之分,拿国家这个集体和班级这个集体比较,并不合理。

因为国家这个集体里,允许你用不同方式爱国,可班集体里,集体荣誉感的体现是你和其他人步调高度统一。

更何况,我前面有讲,学校里的“奉献之星”、“劳动之星”只是挂了个号,可爱国的杰出人才,是被社会广泛认可、嘉奖的。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立过功勋者的子女在高考里能获得加分,抚恤金、奖励金更是全面落实到基层……

针对个体的赏罚激励机制,才是集体主义良性发展的土壤。

我没说的那些点,也请不要替我脑补。

最后,我所认可的关于集体的理想形态,大概可以用一句古话来概括:

君子和而不群,小人群而不和

我是 @寻尘客 ,感谢阅读。

user avatar

因为大学里有更多比“为集体付出”更好玩的活动。

中学时候“为集体付出”的项目,比如打扫卫生,出黑板报,抬矿泉水,参加文艺汇演等活动虽然看似枯燥,但都是比学习要有趣得多。哪怕是开运动会全校都是热情高涨;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大家都津津有味。

到了大学,谁tm去看运动会“为班级喊加油”……有那时间自己去踢球/王者荣耀/泡妞不香吗?

军队管理也是一样的原理,遵循集体活动的趣味性必须高于个人活动的原则。军队严格限制玩手机、电脑等活动。这样你会发现跟大家一块劳动、唱歌,相比平时的训练要有趣得多。每天泡在集体里,也就愿意为集体付出了。

user avatar

在国外读大学,发现,根本就没必要为集体付出。宿舍,我们是一人一间,带卫生间。厨房是几个人公用。清洁工阿姨,每周打扫一次厨房、厕所,取走厨房和卧室的垃圾,并且换好被套、床单。

既然,不是义务教育。我出学费,我出宿舍租金。不是应该大学为我服务么。

user avatar

小学你和同学分享流动红旗、优秀班集体的荣誉。大学你和同学竞争奖学金、保研的资格、将来还要竞争就业的机会。

你们已经不是一个集体了,你们是一群竞赛选手。

有点类似现在的选秀,被淘汰的人和留下的人会互相拥抱互相勉励,但那只不过是为了显得自己善良有风度。

和人世间很多事一样,这个事本来很简单,但是没有过来人愿意说破。结果就是年轻人尽管很聪明也容易陷入误区。

到底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自己为人光明磊落不害人就好,对别人好,还要看此人配不配。

人人都有的交情不叫友谊,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彼此心目中对方比旁人要特殊一点。

user avatar

付出?付个毛的出,上海交通大学财务处先把2019年4月报销至今2021年12月仍未走完流程的三千多块钱结账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