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集体活动,就唱歌比赛吧。
班长团支书文体委员还有辅导员,告诉同学们:要好好排练,上大学了班级活动不多了,大家一起玩一玩交交朋友,一起努力排练为班级争光。于是乎同学们放下自己的学习,放下恋爱,放下自己的社团等等,天天为班级努力排练合唱,最终本班得到学院第一,去全校拿到一等奖。
辅导员组织有方,得到学院嘉奖,领导夸他学生工作做得好。班长/团支书/文体委员代表班级上台领奖,在老师面前刷了一波存在感,得到学院老师的青睐,成功入党。毕业的时候,简历上多了一条:组织能力强,组织班级合唱比赛获得校一等奖。得到了用人企业认可。
而普通同学除了付出了时间精力,什么也没得到。在简历上写参加班级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hr只会觉得你简历是不是凑不出字数了,写集体活动?
被建议修改了
抛开回报谈付出,本质就是耍流氓。
而且还是白嫖党的耍流氓,事后死不承认、拒绝赔偿。
为啥中学和小学对集体的观念更强?
还不是大家不懂事,没见过风风雨雨,更容易忽悠一些。
通常情况下,比起已经认识到为集体奉献 不能让自己上好大学的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对自己班级更当回事的。
小学被老师洗脑教育一番,第一次接收到“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的理念,热血沸腾,再加上一些跟“学习之星”看起来没啥差别的“劳动之星”、“奉献之星”,回家总想着怎么给集体做点贡献。
可是后来,小朋友们发现,只有学习之星上了重点初中,其他之星上了重点初中,也是靠额外花钱。
初高中更是如此,老师们嘴上说为集体奉献很光荣,可个别有奖学金的学校,一定是按成绩单排名从上往下轮。
什么时候我们能大面积去给义务奉献者相同待遇,什么时候学校阶段的“集体荣誉感”才真正有了根基。
我高中是班长,说是半个班主任也不为过,虽然说不图回报,可当你发现真的毫无回报、甚至还略有损失时,难免会有那么几个瞬间,感到些许心灰意懒。
本质上看,为集体付出,强调的是“集体意识”。
老实讲,从阴暗面考虑,我有时候会对班级集体的概念产生极大不满,这种不满往往会在集体意识最膨胀的阶段上升到顶峰——军训。
全国的军训教官,都喜欢做的一件事是连坐,一个人犯了错误,集体受罚。
可有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一个人犯错要集体受罚?
对于没做错事情的人,好比天降横祸。
②假设①合情合理,那我想问,凭什么随机分组得来的一个班级,就是你定义给我的集体?
我认可我和我的好兄弟们是集体,我认可我和我应聘的公司是集体,我认可我和我主动加入的社团是集体,我认可我主动入伍后所在的队伍为一个集体,我甚至勉强可以认可大数据下和我标签相同的人是一个集体。
可像班级和寝室这种纯粹随机分组得来的单位集合,只是把几个人放在了一起而已。
③假如我是因我讨厌的人受罚,我对那个人是更讨厌还是更喜欢?
这个时候,连坐真的是在培养“集体意识”吗?
几句牢骚,我只是在反思生活里“无脑集体主义”的现象。
这个世界很残忍的一个现状是:在基础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利己主义者往往比其他人活得更好。
有人说,不对,好人是有好报的,俞敏洪四年如一日给室友打水,最后室友都撒开膀子跟他干了。这不就是为集体付出后获得收益的事例吗?
对此我还要说几点:
①俞敏洪就读的那所大学叫作北大,不出意外,我想他当时的室友都是北大的学生,日后都是北大的毕业生。
我很想知道如果他的室友,属于三本(无贬义)不学无术混日子的大学生,他会不会打四年水?
②俞敏洪是成立了新东方的妖孽存在,可以说改变了国内课外教育版图,这种人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远超常人。
③如果你真的相信“就因为我给我室友打了四年水,他们最后都跟我干”,而不考虑俞敏洪本身的特质,只能说你是把“成功学鸡汤”当作了“成功经验”。
不妨考虑下,假如俞敏洪是带着室友在工地搬砖,他室友会跟着干吗?
牛逼的人在早期有集体,不仅仅是因为牛逼的人为集体做贡献,更是因为其他人能认识到牛逼的人的价值。
再来,我们去想想,什么样的人,愿意鼓吹“集体主义”?
通常是集体的领导者,或者是“集体主义”下的兼得利益者。
公司老板跟你讲,要把公司和团队当成自己家,这样你打扫办公室他不需要额外给你开工资,这样他有理由要求你更加拼命。
集体里什么都不做的人,给你说要有奉献之心,这样等到你给全班买雪糕的时候,他就可以白嫖一根,这样等你打扫完卫生时,他能心安理得地享受。
集体的荣誉,终归没有个人的荣誉,来得更“利己”。
讲这些,只是大概谈了谈,“指望大家主动为集体付出”这件事,并不靠谱。
付出了是情分,不付出是本分,一旦付出,是真的要做好无回报的准备的。
大学室友、班级同学能组成一个集体,我们经常会讲的一句话,叫作“能在一起是缘分”。
什么是缘分?
就是实在找不到其他理由了,我们找一个大家能勉强认可的理由吧。
如果你是在最顶尖的商会、最顶尖的大学,嘴上客套话怎么说不一定,可大家心里都清楚,能坐在一块纯粹是因为各自的实力。
回到题主的问题,想让集体里每个人都不会觉得自己亏,最关键的点绝对不是指望室友能觉醒自己的“集体意识”,而是成立公认/大多数人认可的、公平的赏罚机制。
如果极个别人拒绝接受,可以考虑不与其组成集体。
不扫地就有处罚,多扫地就有奖励,奖励就从处罚里来。
这才是集体良性发展的核心秘诀。
集体荣誉感?这东西太虚无缥缈了。
个人认为,社会发展,在某一个阶段,是需要利己主义逐渐取代集体主义的。
而在社会再次上到新的台阶时,利己就不再适用,我只能说这个阶段目前没达到。
比如你让科学家享受更好的待遇,才能让其他人更倾向于选择当科学家,靠集体荣誉感,无异于用爱发电。
不过其实,我骨子里自诩不算利己主义者——这不妨碍我奉行部分利己主义的观念。
我高中时候愿意做一些占用大量时间的奉献,大学日常也愿意借着白拿稿酬的由头,请寝室的同学吃饭、唱ktv。
可傲慢一丢丢讲,也正是因此,我才深切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把“集体荣誉感”当回事的。
————
整体回应下评论区。
结合前后文,请你认真思考,我批判的是“集体”这种意识,还是在批判“无脑集体主义”。
“集体”、“个人”、“利己”等诸多概念,本身就是并行不悖的。
只是任何一者过度蔓延、乃至狂热,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历史给过我们教训。
军训的部分,我已经强调是我个人心里的阴暗面,而且我只是特别反感“连坐”这件事,并没有否定其重要意义。
如果你能告诉我在学校、社会里普及连坐有道理,那你的反驳才算针对到了点子上。
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评论,说我们在哪个国家出生这件事也是随机的,那我们就不爱国了吗?
确实,出生在哪个国家,都理所应当爱国。
理所应当的潜台词是,这个事情我们没有机会去决定。
但人不是生来爱国,你把中国婴儿放到美国成长,你猜他最后爱的是哪个?
集体也有范围之分,拿国家这个集体和班级这个集体比较,并不合理。
因为国家这个集体里,允许你用不同方式爱国,可班集体里,集体荣誉感的体现是你和其他人步调高度统一。
更何况,我前面有讲,学校里的“奉献之星”、“劳动之星”只是挂了个号,可爱国的杰出人才,是被社会广泛认可、嘉奖的。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立过功勋者的子女在高考里能获得加分,抚恤金、奖励金更是全面落实到基层……
针对个体的赏罚激励机制,才是集体主义良性发展的土壤。
我没说的那些点,也请不要替我脑补。
最后,我所认可的关于集体的理想形态,大概可以用一句古话来概括:
君子和而不群,小人群而不和。
我是 @寻尘客 ,感谢阅读。
因为大学里有更多比“为集体付出”更好玩的活动。
中学时候“为集体付出”的项目,比如打扫卫生,出黑板报,抬矿泉水,参加文艺汇演等活动虽然看似枯燥,但都是比学习要有趣得多。哪怕是开运动会全校都是热情高涨;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大家都津津有味。
到了大学,谁tm去看运动会“为班级喊加油”……有那时间自己去踢球/王者荣耀/泡妞不香吗?
军队管理也是一样的原理,遵循集体活动的趣味性必须高于个人活动的原则。军队严格限制玩手机、电脑等活动。这样你会发现跟大家一块劳动、唱歌,相比平时的训练要有趣得多。每天泡在集体里,也就愿意为集体付出了。
在国外读大学,发现,根本就没必要为集体付出。宿舍,我们是一人一间,带卫生间。厨房是几个人公用。清洁工阿姨,每周打扫一次厨房、厕所,取走厨房和卧室的垃圾,并且换好被套、床单。
既然,不是义务教育。我出学费,我出宿舍租金。不是应该大学为我服务么。
小学你和同学分享流动红旗、优秀班集体的荣誉。大学你和同学竞争奖学金、保研的资格、将来还要竞争就业的机会。
你们已经不是一个集体了,你们是一群竞赛选手。
有点类似现在的选秀,被淘汰的人和留下的人会互相拥抱互相勉励,但那只不过是为了显得自己善良有风度。
和人世间很多事一样,这个事本来很简单,但是没有过来人愿意说破。结果就是年轻人尽管很聪明也容易陷入误区。
到底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自己为人光明磊落不害人就好,对别人好,还要看此人配不配。
人人都有的交情不叫友谊,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彼此心目中对方比旁人要特殊一点。
付出?付个毛的出,上海交通大学财务处先把2019年4月报销至今2021年12月仍未走完流程的三千多块钱结账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