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家里穷了怎么有钱出国留学的?

回答
要说鲁迅家境如何支持他出国留学,这得从他出生和成长的大背景说起,还得结合他父亲的职业以及家庭早期的生活状况来细细聊。很多人可能对鲁迅的印象是“穷困潦倒”,这确实是他成年后,尤其是进入社会后的一个重要侧面,但若说他家“穷到没法供他留学”,那倒是有些片面了。

首先,咱们得认识到,鲁迅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尽管在他父亲那辈,家道已经开始中落,但祖上的底子还在。他的曾祖父曾经是举人,祖父是秀才,这说明鲁迅家的祖上曾经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到了鲁迅父亲周伯宜这一代,虽然没有像祖上那样显赫,但好歹也曾做过官,而且在地方上还是有一定声望的。

周伯宜早年是绍兴府学的廪生,这相当于一种政府提供的奖学金生,虽然不是官,但也算是有正式的教育背景。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并且还在朝廷里担任过内阁中书之职,虽然官职不高,也算是个京官。在那个年代,做一个京官,哪怕是个小官,收入也比一般百姓要稳定和可观得多。更重要的是,他在京城任职期间,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也结识了不少有影响的人物。

从他父亲的职业来看,鲁迅家在鲁迅少年时期,并非绝对的贫困。虽然比不上那些真正富甲一方的大家族,但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供养几个孩子读书,应该还是有能力的。鲁迅早年是在家塾接受的教育,后来又进入了官学,如绍兴三味书屋,再后来考入南京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的。

真正让鲁迅家境发生重大转变,也就是大家印象中“穷”的开始,主要发生在鲁迅父亲去世之后。周伯宜在鲁迅十四岁那年因病去世,这个事件对家庭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鲁迅的父亲虽然收入还算稳定,但并没有留下巨额的财产,加上家里人口不算少,还有母亲需要赡养,经济上的压力骤然增大。

这个时候,家里的生计主要就压在了年轻的鲁迅和他的祖母身上。他为了补贴家用,开始在市集上贩卖一些家里的旧物,比如书画、古董之类。这确实是他人生中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他常常需要为生计奔波,这也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验。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又是如何能够踏上留学之路的呢?

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因素的支撑:

1. 家庭的重视与倾注: 尽管家境每况愈下,鲁迅的母亲,也就是鲁迅的祖母,对孙子们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她知道家族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和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鲁迅的母亲曾说,她年轻时家里也曾是富足的,她希望孙子们能够重振家业,而读书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她会尽可能地支持孙子们的学业。

2. 鲁迅自身的才华和努力: 鲁迅并非是一个依赖家庭供养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慧和刻苦精神。他在南京的学堂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因为其才华得到了老师的赏识。正是这种扎实的学业基础和出众的能力,为他赢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3. 公费留学的机会: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鲁迅之所以能出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获得了官费留学日本的机会。在清末民初,为了追赶西方列强的步伐,国家鼓励派遣留学生,特别是学习军事、实业等先进技术。

鲁迅在南京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并没有直接选择出国。他当时在学习工程技术。
后来,他之所以选择医学,并最终去日本学医,是因为受到甲午海战失败后,国人普遍对国家衰败感到忧虑,以及对西方科学技术渴望的激励。他当时认为,如果能救治国人的身体,让他们强健起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民族的命运。
在江南陆师学堂的学习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学校本身也有机会推荐学生去外国深造。
更具体地说,鲁迅是在1902年获得了官费资助,前往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他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医学。这种官费留学,意味着他的学费和生活费是由国家或政府机构提供的,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4. 家庭的支持(尽管有限): 即便有官费,家里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费用,或者说,家里要节省出一些钱来应对官费之外的开销,或者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有所应对。在鲁迅读书期间,家里虽然困难,但鲁迅的母亲也尽力支持。而且,鲁迅的祖母去世后,家中也还有其他亲戚给予了一定的帮助。比如,鲁迅有一个族中的叔叔,也曾给予过经济上的支持。

所以,综合来看,鲁迅家境的“穷”更多的是在他父亲去世后,家庭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他本人也需要承担一些家庭责任。但即便如此,他得以出国留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抓住了国家提供的公费留学机会。 他的才华和努力是获得这个机会的前提,而家庭的教育理念和尽力支持也是重要的背景。他不是凭借家族的财富去留学,而是凭借个人能力和时代的机遇。

这恰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点:国家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这为像鲁迅这样有志向的青年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通道。鲁迅的留学经历,与其说是家里“有钱”,不如说是他个人能力和国家政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充满艰辛但最终走向成功的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在南京的成绩位列全校前三,获得了公费留学生的资格(前五名即可)。

周作人讲当时的教育状况:

學校還全然沒有,不過順了辦“江南制造局”的潮流,在南京杭州等處辦了几個特殊的“書院”,教授格致等所謂西學,不過還是需要膳費,窮人沒法進去,只有關于軍事的,因為中國一直說“好男不當兵”,投考的人很少,所以特別不收膳費,而且每月還給津貼,這種機關當然不能稱為書院,所以改稱“學堂”。

从《留东外史》描述的情形来看,公费生的生活待遇不高不低,日子不宽裕,但很能过的去,可以租一间不大的房子,请得起日本下女洗衣做饭的伺候着。学出来可有一个不坏的前途,不少穷苦的日本女人,因此还蛮喜欢吊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膀子(估计羽太信子就是这样吊上了周作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鲁迅家境如何支持他出国留学,这得从他出生和成长的大背景说起,还得结合他父亲的职业以及家庭早期的生活状况来细细聊。很多人可能对鲁迅的印象是“穷困潦倒”,这确实是他成年后,尤其是进入社会后的一个重要侧面,但若说他家“穷到没法供他留学”,那倒是有些片面了。首先,咱们得认识到,鲁迅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官.............
  • 回答
    鲁振伟先生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忽视,或者说在公众认知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议题——男性遭受家庭暴力。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家庭暴力并非女性专属的遭遇。虽然在传统的社会认知和统计数据中,女性受害者占绝大多数,但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有增多的趋势。鲁振伟先生提出的.............
  • 回答
    看到“名人读名著”直播活动邀请了高晓松、麦家、江南、白茶、鲁豫、马东、马伯庸等一系列熟悉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手牌打得相当漂亮,也挺有意思的。首先,阵容是亮点中的亮点。咱们不吹不黑,这份名单里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在各自领域里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话题度的人物。 高晓松:这是个自带流量的IP。他的.............
  • 回答
    在家用紧凑型轿车领域,安全性和耐用性无疑是大家最看重的两个指标。您提到的这几款车——明锐、速腾、科鲁兹、408、福克斯,都是市面上比较热门的选择,各有千秋。但如果要说到“最佳”,那得结合咱们的实际需求和这几款车的特点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安全”和“耐用”到底包含哪些方面。 安全性: 不.............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否真的“唤醒”了国人,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唤醒”这个词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与其说是一声惊雷,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叩问,一次层层剥茧的剖析,一次扎根于灵魂深处的耕耘。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关于“鲁迅在这世界十大文豪里是不是凑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十大文豪”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性且变动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评选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鲁迅是否“凑数”,不如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在世界.............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话,经过一番考证,结论是:这句话并非出自鲁迅先生之口,而是后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性格、文风以及他与郭沫若先生之间的一些历史背景而创作出来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1. 鲁迅先生的性格与文风:鲁迅先生以其犀利、深刻、一针见血的杂文风格著.............
  • 回答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自身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深刻的时代洞察与民族脊梁的担当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却混沌未开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
  • 回答
    聊到鲁迅的文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会觉得“鲁迅好”,但具体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往往说不太清楚,好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评价,但又不太知道它的根基。打个比方,就像有人说张学友唱歌好,你问他怎么好,他可能会说“声线独特”、“情感饱满”、“技巧高超”。但鲁迅的文章,它的“好”,更像是一种渗透,一种在.............
  • 回答
    鲁迅的文字何止“一针见血”,简直是锋利至极,精准无比,直击人心的病灶。他的“一针见血”并非简单的尖锐或刻薄,而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一种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剖析,一种以文字为武器,直刺麻木、愚昧、虚伪的勇气和力量。要详细讲述鲁迅文字的“一针见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洞察力的精准:.............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要评价鲁迅是否是“渣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从现代的道德观念和网络流行语“渣男”的定义来看,用“是”或“否”来简单概括都不够全面。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情感关系、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综合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渣男”这个词的含义。 在现代语境下,“渣男”通常指的是.............
  • 回答
    理解鲁迅“伤害”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说法,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核心以及他作品的现实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 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靶子”要理解鲁迅为何会被认为“伤害”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