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挑个比较偏的角度吧,对象是满语的祖先——女真语(靺鞨语)
满洲姓氏分两类,一类是「佳」类,一类是普通类
佳类 比如 瓜尔佳、章佳、马佳、齐佳、佟佳。。,佳 写作 giya
giya 前面一般是单音节
很明显可以看出,
这类姓氏跟 爱新觉罗、赫舍里、钮钴禄、叶赫那拉、乌雅 这些完全不是一个体系
而是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原风」,giya也很像是「家」,因为汉语的 -ja- 到了满语都会写成 iya
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姓氏本身就是满洲姓,并非汉军旗人的汉姓
那么问题来了,满洲并不像朝鲜、越南那样是个汉字社会
不用汉字的社会,却充斥着大量 Dung家、Guuwal家、Jang家 这样的中原风姓氏,是怎么回事呢?
甚至,还有「完颜」-Wang家
虽然后来 -giya 成为满洲人派生新姓氏的一种后缀,但这个姓氏习惯本身中原风实在太浓
我觉得,这个脑洞必须要开到「渤海国」身上去了
甚至可以说,满洲人的这些中原风姓氏,是渤海国最鲜活的一批资料
渤海国是女真人(靺鞨人)仿效建立汉式国家的一段历史
他的整个行政制度都模仿大唐,同样的区划,同样的汉字
但由于牡丹江流域的气候并不支持一个完全农耕化的生产,所以运转一个汉式国家是无比吃力的,
渤海国极为依赖与大唐的贸易
伴随晚唐的衰落、灭亡,契丹横断辽东
渤海国的生存条件崩溃了,最终等于一同追随唐朝而去
唐朝、渤海国的崩溃,造成松花江地区的物资供应陷入危机
大量的女真人驾船到朝鲜、日本沿岸抢劫
这之后,女真人的历史基本以草原民族——蒙古语族的契丹、蒙古为学习对象,
文字、词汇被他们淹没
按照许多史书的记载,「渤海人」往往区别于普通女真人(靺鞨人)
我觉得这用姓氏就很好说明了
渤海国时期,住在城里的靺鞨人,从事农耕、工商业的靺鞨人
应该和渤海国城里的汉人、高句丽人是广泛的混居、杂居
他们建立了一个汉字社会,姓氏上完全中原化了,最后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认同的「渤海人」群体
而普通的靺鞨人则仍然是森林民族的生存方式,
普通靺鞨人的单位「蒙」后来变成了金女真的「谋克」,明女真的「穆昆」
10世纪渤海国灭亡后,「渤海人」或者迁入辽东、内地,融入汉人的汪洋
或者在本地,重新回到森林民族 渔猎耕 三位一体的生活方式,与始终如此的靺鞨人重新融合
12世纪,Wang家(完颜)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