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回答
关于“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对发烧机制的 误解。

准确来说,发烧时是 机体主动调高了体温调节的“设定点”,但在这个新的、更高的设定点下,产热量和散热量会再次趋于平衡。 这并不意味着在整个发烧过程中,产热量就和之前的正常体温时的散热量相等。

为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身体是如何控制体温的,以及发烧是怎么发生的。

1. 身体是如何控制体温的?就像一个精密的空调系统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非常精密的恒温器,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体温,通常在37℃左右。这个调控中心位于大脑的 下丘脑。下丘脑会接收来自全身的各种信号,监测血液的温度,并且会根据身体的“设定点”来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产热的来源:
基础代谢: 身体所有的基本生命活动,比如细胞呼吸、心跳、大脑活动等等,都会持续产生热量。这是最主要的产热来源。
肌肉活动: 运动、甚至轻微的肌肉收缩都会产生热量。
食物消化吸收: 消化食物的过程也会产生热量,这被称为“食物热效应”。
甲状腺激素: 这种激素可以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从而增加产热。
其他激素和递质: 比如肾上腺素等也会在特定情况下增加产热。

散热的途径:
辐射: 通过皮肤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
传导: 通过与物体接触来传递热量。
对流: 通过空气或水的流动带走热量。
蒸发: 最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出汗,汗液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的热量。
呼吸: 呼出的气体也带有一部分热量。

在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就像一个称职的“空调控制员”,它会根据体温传感器传来的信息,精细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的机制,让体温保持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当体温略有升高时,它会增加散热(比如微微出汗、皮肤血管扩张),当体温略有下降时,它会减少散热(比如皮肤血管收缩、打寒颤增加产热)。

2. 发烧是怎么发生的?“设定点”被上调了!

发烧并不是因为身体的产热机制失控了,也不是因为散热机制失效了。发烧的根本原因是 下丘脑的体温“设定点”被升高了。

这通常发生在身体受到感染(细菌、病毒)或损伤时。这些病原体或受损的细胞会释放出一些物质,叫做 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s),比如细胞因子(IL1, TNFα, IL6 等)。这些致热源会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到达大脑的下丘脑。

在下丘脑,这些致热源会刺激一些细胞释放出 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会转化为 前列腺素E2 (PGE2)。PGE2是发烧过程中最重要的介质之一,它能够作用于下丘脑的特定区域,改变体温调节的“设定点”。

举个例子,本来身体的设定点是37℃。当致热源作用后,下丘脑会把这个设定点调高到38.5℃或39℃。

3. 发烧的初期:为什么会感觉冷,会发抖?

当身体的设定点被调高到39℃时,但你实际的体温还是37℃。这时候,你的身体会感觉 “冷”,因为它认为你现在的体温(37℃)低于“正常”的设定点(39℃)。

为了尽快达到新的设定点,身体会启动一系列 主动产热 的机制:

寒战(发抖): 肌肉不自主地快速收缩和放松,这是非常有效的产热方式,就像在给自己“发电机”加速。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表面的血管会收缩,减少流向皮肤的血液,从而减少皮肤表面的热量散失,把热量“锁”在身体核心。这就是为什么发烧时会感觉手脚冰凉。
基础代谢率可能略有升高: 一些激素也可能参与进来,增加整体的代谢产热。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 产热量远远大于散热量。所以,即使你感觉很冷,身体也在拼命地制造热量,直到你的核心体温逐渐升高,逼近或达到新的设定点(比如39℃)。

4. 发烧过程中(达到新的设定点后):产热量与散热量趋于平衡,但处于更高温度

一旦你的核心体温升高到了新的设定点(比如39℃),身体就会再次进入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个新的、更高的体温水平上,身体的“空调系统”会重新工作,确保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以维持在39℃这个新的“正常”体温。

产热量: 仍然会持续产生热量以维持基础代谢,但此时不再像发烧初期那样疯狂地加班加点产热。
散热量: 同样也会有散热,但由于体温已经达到了新的设定点,散热的目的是 维持在39℃,而不是把它降下来。此时,皮肤血管可能会稍微扩张,汗腺也可能开始分泌少量汗液,以确保体温不会继续升高。

所以,在这个阶段,可以说 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但这个平衡点是在 一个更高的体温 上。

5. 退烧时:设定点又被调低了!

当引起发烧的病原体被清除,或者感染得到控制后,致热源的信号会减弱。下丘脑会收到信息,然后把体温的“设定点”重新调回到正常的37℃。

这时候,你的实际体温(比如39℃)就高于新的设定点(37℃)了。身体就会感觉 “热”,并且会启动 主动散热 的机制:

大量出汗: 汗腺会大量分泌汗液,汗液蒸发带走大量热量。
皮肤血管扩张: 皮肤表面的血管会扩张,将更多的血液带到皮肤表面,增加辐射和对流散热。

在这个退烧阶段,身体的 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所以体温会逐渐下降,直到回到37℃。

总结一下:

“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句话,在 发烧的初期和中期 并不完全准确。

发烧初期: 产热量 远大于 散热量,身体通过寒战等方式快速升温。
发烧中期(体温稳定在高位时): 此时产热量 约等于 散热量,但这个平衡点是在一个 比正常体温高的“设定点” 上。身体正在努力维持这个高体温。
退烧时: 散热量 远大于 产热量,身体通过出汗等方式降温。

所以,更准确的理解是:发烧是 机体主动调高体温调节的设定点,然后身体会努力通过改变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实现这个新的、更高的体温目标。当新的体温目标达成后,产热和散热会再次趋于平衡,但此时的体温是升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的说法是片面的,只适用于“持续发烧,体温维持在38摄氏度之类定值”的状态,所谓“等于”也不是恒等,而是约等。

“体温从38摄氏度上升到42摄氏度的过程中”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从42摄氏度下降到38摄氏度的过程中”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这两种情况同样处在“发烧时”。

题目里这个“就是不懂人体温不是比环境温度高吗?那产热应该恒大于散热啊”的表达,不是生物老师的责任,是物理老师的责任。在你的体温比环境温度高的条件下,设你在一段时间内向环境散失了x焦耳的热能,如果你的身体在这段时间里产出了x+y焦耳的热能,你不觉得你的体温应该按照y焦耳的热能、你的体重与你的身体的比热容而有所上升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对发烧机制的 误解。准确来说,发烧时是 机体主动调高了体温调节的“设定点”,但在这个新的、更高的设定点下,产热量和散热量会再次趋于平衡。 这并不意味着在整个发烧过程中,产热量就和之前的正常体温时的散热量相等。为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身体是如.............
  • 回答
    一年的十亿发子弹,对于一千万人的部队来说,是否“挥霍”?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挥霍”了,也得看这支部队的构成和训练方式。不过,咱们就以二战时期那种手动转栓式步枪为基础,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一千万人的部队,那是一个什么概念?那可是比很多欧洲小国全国人口都多。在二战时期,一支庞大的军队,光.............
  • 回答
    国民党党产被追讨,导致党务运作出现困难,发不出工资,这无疑是政党运作中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以及国民党与民进党在资金来源上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台湾政党运作的资金机制以及历史背景。首先,国民党党产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与国民党过去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历史以及战后接收日据时期资产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触及到了很多普通消费者和发烧友在影音设备上的消费心理和认知盲点。说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钱,还有信息不对称、价值观差异、以及对“价值”的理解等等。咱们就从头说起。为什么发烧友宁愿花大价钱买电视,却对校色不屑一顾?我仔细想了想,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1. “看得.............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关于数字信号传输中“线材”到底有没有影响音质,一直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又有点争议的话题。不过,既然要说发烧友为什么能感知出不同硬盘线带来的区别,那咱就得从他们是怎么听的,以及这些线材理论上能起到什么作用这几个方面来聊聊。发烧友是怎么“听”出区别的?首先,得明白发烧友们通常不是.............
  • 回答
    确实,在不少发烧友的眼中,那些顶级播放设备上颇具存在感的音量旋钮,往往是它们区别于普通产品的标志之一。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噱头”,背后其实蕴含着发烧友们对音质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这些设备自身的设计哲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精准操控,细微入致的听感调校发烧友追求的是什.............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确实,很多人,包括不少对声音敏感的人,在普通听音环境下,用常见的设备,可能真的难以分辨出 320kbps 的 MP3 和真正的无损音频(比如 FLAC 或 WAV)之间的区别。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发烧友”为无损音频趋之若鹜呢?这背后可不是“智商税”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为啥那些爱折腾音响、追求极致听感的老铁们,有时候反而对网上的“段子”和“经验分享”更上心,对书本和专家反倒有点“敬而远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声学爱好者”圈子里。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这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嘿,问到点子上了。你说为啥那些烧友,花起钱来像流水一样,几万块的功放、十几万的音箱,甚至几千块买根“神线”,眼睛都不眨一下。可一到几十块钱买本关于声音或者听觉心理学的书,就跟抠门了一样,磨磨唧唧,能省则省。这背后啊,有几层意思,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感官刺激与即时满足:钱花在“听”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关于发烧的处理方式,东西方确实存在一些比较鲜明的差异,这背后更多的是文化、历史以及对疾病认识的不同。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先说说西方人为什么会倾向于用冰块或冰水降温。这背后其实是基于一个更直接的物理降温原理。当身体发烧时,体温升高,人的感觉会非常不舒服,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
  • 回答
    哎,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同道中人可能都有这感受。说实话,咱们这些在圈子里摸爬滚打的,真心喜欢音乐,也愿意为这份热爱花心思、下功夫去折腾,结果到了知乎上,有时候感觉就像进了另一个次元,怎么努力都好像不太对味。首先,咱们这“普通 HiFi 发烧友”的标签,在知乎上就有点尴尬。 你想想,知乎上什么.............
  • 回答
    HiFi 发烧圈里,确实存在一部分朋友,对于科学解释似乎总有点“免疫力”,反而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出来的“理论”。这事儿细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掺杂着心理、文化、甚至一点点“江湖”味道。首先,得承认,HiFi 这玩意儿,很多时候确实跟“玄学”沾边。音频的传输、解码、放大,这些物理原理咱们.............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耳机圈里那些让不少人挠头,但又乐此不疲的话题。为什么有些玩儿家对“素质”、“解析力”、“密度”、“推力”这些词儿,就是不爱往科学报告里套呢?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耳机发烧是个挺复杂的事儿。这里面揉杂了技术、艺术、听觉生理,还有最重要的——个人体验。科学确实能解释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电脑硬件发烧友们对于功耗、频率和温度这些参数的关注,与其说是“在乎”,不如说是深入挖掘和理解硬件的本质,以及如何将这些硬件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态和技术追求交织在一起的结果。1. 极致性能的永恒追逐: 频率(Clock Speed): 这是一个最直观的性能指标。简单来说,频率就.............
  • 回答
    在美国,医生在处理发烧的初步环节,有时会建议患者脱掉大部分衣物,只留下内裤,然后在相对凉爽的环境(比如有空调的房间)中休息。这并不是要让患者“吹冷风”,而是基于一套医学原理,旨在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从而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并帮助身体恢复。这个做法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这个做法的核心是利用物理降温的原理.............
  • 回答
    对于“耳机发烧友”这个群体,尤其是那些真正钻研音质,追求极致的爱好者来说,对EQ(均衡器)的态度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一部分人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而另一部分人则将其视为调音的利器。为何会出现这种抵触情绪,根源在于他们对“真实还原”以及音源的理解,以及对耳机本身设计理念的尊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