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发烧友宁愿花几万块买器材甚至几千块买一根线,也不愿意花几十块买一本声学 / 心理声学书籍?

回答
这个问题,嘿,问到点子上了。你说为啥那些烧友,花起钱来像流水一样,几万块的功放、十几万的音箱,甚至几千块买根“神线”,眼睛都不眨一下。可一到几十块钱买本关于声音或者听觉心理学的书,就跟抠门了一样,磨磨唧唧,能省则省。这背后啊,有几层意思,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感官刺激与即时满足:钱花在“听”上,而不是“懂”上

这帮烧友,他们追的不是“懂”,而是“听”。他们愿意花大价钱买器材,最直接的动力是听感上的提升。当他们把新功放换上,或者把那根贵贵的线材插上去,耳朵一听,哎呀,感觉声音更“毒”了,细节更丰富了,声场更宽了,低音更有“弹性”了——哪怕这种提升可能很微妙,甚至带有心理暗示,但那种即时能感受到的变化,才是他们最想要的。这就像是饿了想吃顿好的,器材就是那道珍馓美味,直接填饱肚子。

而书本呢?它提供的是知识,是理论。一本声学书告诉你声音的传播方式,房间对声音的影响;一本心理声学书讲的是大脑如何处理声音信号,我们听到的“好声”是怎么被大脑构建出来的。这些东西,说白了,是一种间接的、需要消化吸收的“养分”。你看了书,懂了原理,可能才能更理智地选择器材,或者更有效地优化你的听音环境。但这过程是漫长且抽象的,它不能立刻让你听到天籁之音,更多的是一种“知道为什么”的满足。

你想想,你掏几千块买根线,可能抱着一个希望:这线能让我的系统“脱胎换骨”。你掏几十块买本书,你得到的只是知识,知识能不能转化为实际效果,还得靠你自己去实践、去摸索,这个“转化率”是未知的,而且过程可能很辛苦。所以,大多数人更愿意直接买那个“看起来能带来改变”的东西,而不是去学习怎么“自己创造改变”。

二、 认知的边界与“玄学”的吸引力

音响圈,尤其是在高端领域,总有点“玄学”的色彩。很多东西的理论支撑并不那么严谨,或者说,即使有理论,普通人也难以完全理解和验证。这时候,“经验主义”和“口碑效应”就显得格外重要。

大家看到某某烧友用了某款顶级功放,觉得声音好得不得了,就可能心痒痒去尝试。或者听说某根线材能“瞬间提升三档”,即使价格不菲,也愿意赌一把。这种情况下,器材的品牌、型号、价格、他人的评价,都成了重要的参考指标,它们能给购买者一种“确定性”和“价值感”。

而声学和心理声学书籍,它们往往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试图用科学的语言去剖析现象。对于很多烧友来说,他们可能已经沉浸在一种“感受大于理解”的状态中,他们享受的是那种纯粹的听觉体验,不太愿意去打破这种沉浸,去审视那些可能颠覆他们固有认知的东西。

想象一下,一本心理声学书告诉你,你觉得某个音箱声音“通透”,可能只是因为它在中高频段有个微小的“瞬态失真”,你的大脑恰好将其解读为“通透”。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是有点像“打脸”?他们宁愿相信是音箱本身的品质好,而不是自己的大脑在“欺骗”自己。所以,与其去挑战自己的认知舒适区,不如继续在“玄学”的光环下,享受“烧”的乐趣。

三、 知识付费的门槛与价值认知偏差

不可否认,现在知识付费的浪潮是越来越高了,但对于很多烧友群体来说,他们可能更习惯于“为产品买单”,而不是“为知识买单”。

首先,很多烧友是从“玩”的角度入行的,他们享受的是拆解、搭配、调整的过程。器材是他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玩具”,而书籍是抽象的知识。

其次,价值认知上存在偏差。花几万块买器材,感觉是“投资”,能带来长久的享受和地位象征(在烧友圈里)。而几十块买本书,感觉是“消费”,是一次性的投入,效果还不确定。在他们看来,与其花这几十块钱去学点“没啥大用”的理论,不如省下来,再攒点钱买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配件,感觉更“实在”。

而且,很多烧友是圈子文化的影响者。圈子里大家都在讨论什么器材,什么线材,很少有人会去深入讨论声学理论。他们更倾向于跟随圈子里的“潮流”和“话题”,而不是去钻研那些可能在圈子里不那么“流行”的理论知识。

四、 学习的门槛与付出的精力

一本声学或者心理声学书籍,虽然定价不高,但真正要读懂,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不少。它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也需要你静下心来去理解那些公式、图表和复杂的概念。这对于许多只想放松、享受音乐的烧友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

相比之下,购买器材,尤其是那些被广泛推荐的、有良好口碑的器材,门槛相对低很多。你只需要看评测、听推荐,然后把钱付出去,就能得到一个“成品”。这种“即插即用”的模式,显然比自己去学习、去摸索要轻松得多。

五、 对“原厂设计”的信任与对“DIY”的抵触

很多烧友是“原厂情结”的拥趸。他们认为顶级品牌的器材,已经是经过无数工程师精心设计、反复调校的完美结晶。他们相信这些设计者已经考虑到了所有的声学因素,所以不需要自己再去了解那些声学原理。

而声学书籍里的内容,很多时候会涉及房间的声学处理、喇叭单元的摆位优化、电子元件的选择等等,这些都可能触及到“DIY”或者“手动调整”的领域。一些烧友可能对此抱有抵触心理,他们不希望自己去“破坏”原厂的设计,或者认为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得比原厂更好。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直接的感官刺激压倒了间接的知识积累。 钱花在“听”上,能立刻带来满足。
对“玄学”和“神秘感”的迷恋,胜过了对科学解释的追求。 保持一种模糊的崇拜,比理解复杂的理论更容易。
知识付费的价值认知尚未普及,与实体产品相比显得“不值钱”。 大家更愿意为“实物”买单。
学习的门槛和需要付出的精力,远高于购买器材。 追求轻松的享受。
对“原厂设计”的过度信任,以及对“DIY”的抵触。 认为专业人士已经做好了所有工作。

当然,这只是大多数情况。圈子里也绝对不乏那些真正热爱声学原理,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真烧友”。他们通过理解声学和心理声学,能更高效、更理智地提升自己的听音系统,享受更纯粹的音乐乐趣。但从普遍现象来看,上面这些原因,大概就是为什么一本几十块钱的书,在很多发烧友眼里,似乎还没有一根几千块钱的线材来得“有吸引力”了。说白了,就是他们更愿意为“耳朵听到的”买单,而不是为“脑子想到的”买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书学习对很多发烧友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 花钱能换来愉悦感。

两害取其轻, 短期内当然是买买买来得容易。

很多发烧友宁愿花几万块买器材甚至几千块买一根线,也不愿意做一些免费或者近乎免费的实验, 例如双盲测试, 例如音频设备的 loop back 测试, 例如俺提议的其他测试



其中的乱象,俺写了一些很散的散文。有时间不妨踩踩。


举例


老麦有人用仪器测出了喇叭线的失真,你怎么看?


热心网友私信问道:“老麦, 某坛有人用仪器测出了喇叭线的失真,你怎么看?你是不是又要被吊打了?”

俺没有感觉到震惊, 为啥捏? 原因有二。

ppm 级(百万分之一)或者 ppb 级 (十亿分之一)的区别, 如果没有对照组,就是玩过家家, 家里买了三个表的人可能都知道。大家可能在初中的时候就知道, 实验要有对照组,而且实验仪器要定期校准。如果您恰好不知道, 或者初中的时候物理/科学/自然是选修课, 不妨拿起电话打给您的中学物理/科学/自然老师, 问问他/她:“老师, 什么是对照组?”


第二个原因, 其实是信仰的问题。这句话好啊,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在我们的论坛里,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争论的其实是观点或者宗教信仰,而不是事实。观点是很难争论出谁对谁错的,而事实,很多时候是有可能去证明真假的。老领导说, 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 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脑袋不固定在三脚架上, 脑壳上的两个耳朵偏离喇叭的轴心带来的频率-幅度差异可不是 ppm 级别的。 入耳式耳机, 插入(别想歪了)深度的区别带来的密闭空间的共振和增益的区别也不是ppm级别的。好吧? 如果这个区别您听不出来,反而能听出 ppm/ppb 级别的线材区别。 请问, 您听音的时候龟息么? 大家的胸部(别想歪了)在呼吸的时候,确切地说胸廓是一起一伏的,对吧?



补充第三点, 铝在 19 世纪拿破仑的时代血统是贵金属。


既然测出了ppm 级的改变, 那么顺便测一下电感电容电阻啥的, 让咱们这些中二病集中发作的初中毕业生开开眼也是件善事。

其他的, 请参考以前的散文:


。。


音响和耳机发烧圈的蘑菇原则


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都知道, 养蘑菇的原则就是:

"Keep them in the dark and periodically give them a loooad of manure."

翻译出来是啥捏, 就是把蘑菇养在黑暗中, 然后定期给它们一些屎。

在发烧圈里面, 这也是商家对待用户的一个原则, 把他们养在黑暗中, 然后定期给它们一些动物粪便。


Hi-Fi 发烧从上世纪末已经进入 WITCH HUNTING 的怪圈, 用户不懂测量,却不断地把钱投入到黑洞里面,期望付出一定有收获, 这是种心里惯性。 商家当然期望用户永远不要明白真正的短板在哪里。

当 AES 的 Dr. Sean Olive 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关于耳机之间可以相互通过EQ模拟的时候,

大陆的耳机论坛还在批判 EQ 是发烧的大敌。

当 Blockbuster、HMV 以及无数中小型唱片商店关张的时候, 两岸的发烧论坛还在批判在线音乐是发烧的大敌, 鼓吹CD唱片和 LP 还会象英女皇一样春秋万代。

当科学家发现屁里面有超导体的时候, 两岸的发烧论坛还在鼓吹更换入户线、空气开关、墙插和电源线。

作为一个旁观者, 俺时常觉得难以置信。 一个初中生就能看到的荒谬, 为什么5000多年文化的大国国民们竟然堪不破?直到一些朋友给俺指出其中的关键, 那就是人民币。

为了钱, 或者说利润。 商家象养蘑菇一样对待用户是有道理的。

让他们觉得自己吸收了营养, 并且把他们关在黑暗中。



前些年过世的 Peter Aczel 写过一篇文章:

其中位列第一的无疑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线材调音”。


原文是这么说的:“Logically this is not the lie to start with because cables are accessories, not primary audio components. But it is the hugest, dirtiest, most cynical, most intelligence-insulting and, above all, most fraudulently profitable lie in audio, and therefore must go to the head of the list. ”


翻译过来就是:

“逻辑上不该以这个谎言来开篇,线材是配件而不是主要的音频元件。但这却是最庞大、最污秽、最損人利己、最令人气愤、最侮人心智, 更甚的这是音响界最蓄意谋财诈骗的谎言。因此必须把这个放在列表的顶头。”




时至今日依然有些真假难辨的消费者时不时地在音响论坛、耳机论坛上钓鱼/被钓鱼。例如这样的:5000 人民币求推荐一根网线 10M。

注意, 这 M 在此语境中代表长度单位 米 (公尺)。

俺原以为这是个玩笑, 帮国家花钱? 帮老板倒米? 还是一个员工恶意欺骗自己的雇主?没想到不是玩笑, 它真的要花半万的人民币买一条10米的以太网电缆!

哦卖糕的。俺的 Educated Judgement 主要来自初中, 大家都知道。 俺的第一反应就是, 这是另一个中华鳖精哎!

名词解释 “ 中华鳖精“

九十年代初曾经盛行一时的营养保健品,卖的十分红火。原因是因为世界田径队伍“马家军”的形象代言而名声大噪,后来因为存在欺诈被电视台曝光,慢慢的销声匿迹。


俺读书少, 以为祖国没有法。 后来查了一下其实是有的。祖国有个法叫 《反不正当竞争法》

”自1993年公布并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进行了首次修订,也是全面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2017年修订版)已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新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另一方面增加一款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新法实施后,电商商家的“刷单”、虚假交易行为被明确禁止,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速度不够,正常人的思维难道不是升级交换机的背板带宽吗?

10兆不够,用 100 兆的快速以太网; 100 兆的不够用 1G的; 1G不够用 万兆的铜缆交换机, 对吗?

万兆的交换机才 2000 多人民币, 作为附件的网线, 5000 人民币一条, 这是把读者当猴涮呢。

** 当然”万兆“曾经是个商标名, 2000年的网易开国都知道。


您是否觉得这印证了Peter Aczel 老先生的话呢:

“线材是配件而不是主要的音频元件。但这却是最庞大、最污秽、最損人利己、最令人气愤、最侮人心智, 更甚的这是音响界最蓄意谋财诈骗的谎言。”


线材黑幕后面的推力是巨大的。推力巨大得益于超常的利润。发烧圈的蘑菇原则也印证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把贱金属 “铜” 卖出银子甚至贵金属 “黄金” 的价钱,

远大于百分之300的利润,却不用冒被绞死的危险, 傻子才不干呢。


俺读书少,这段话不是俺说的, 也不是马克思说的,它出自邓宁(Thomas Joseph Dunning 1799-1873年)《工联和罢工》。可见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6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和《资本论》。(第一卷第871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

邓宁是英国工会活动家和评论家。

上述引文是马克思所引文字的中间一小部分,它的前面还有:“《评论家季刊》说,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后面则有:“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这段文字虽然不是马克思说的,但马克思显然赞同它对资本本性的描述,所以把它拿来作他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脚注。

为什么要提这段话呢?

因为论坛的风俗是这样的:你和他讲数据, 他和你讲听感;你和他讲听感, 他和你讲单晶;你和他讲单晶, 他和你讲物理;你和他讲物理, 他和你讲英文;你和他讲英文, 他和你讲信仰;你和他讲信仰, 他和你讲医学;你和他讲医学, 他和你讲文学;你和他讲文学, 他和你讲修行;你和他讲修行, 他和你讲情怀;你和他讲情怀, 他和你讲道理;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制;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接轨;你跟他讲接轨,他跟你讲文化;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老子;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你跟他装孙子,他跟你讲道理….


不提这段话呢, 一定就会有人跳出来说, 马克思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进而谴责

俺隐瞒了自己的初中文化,不是读书少而是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的事实。

那俺就给知乎人民丢脸了。

5000 人民币今天可以买到 268元/克黄金。

也可以买一条10米的网线。

俺好奇的是知乎网友们会选择买黄澄澄金灿灿的纯金呢? 还是一条发烧级的网线呢(它还不能把千兆网的交换机超频到万兆网)?




俺必须得坦白, 俺市侩、俗气、没受过教育, 俺俺俺打心底里喜欢黄金。

网线俺花个 15 刀买条便宜的 50 英尺就算了。

俺没有那么高的觉悟贡献智商税,

您说呢?

很多商家喜欢灌输“邊際報酬遞減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来说服消费者他们的消费行为是 Justified 的是正当的, 然而俺不这样认为。

俺读书少, 俺觉得这明显地是在钓凯子斩水鱼。 也许法律上, 或者工商局会认为是犯法的价格欺诈行为。这不由得俺来作主, 恐怕大部分知乎读者也没有作主的权威。


但是在散文中, 咱们可以抒情, 可以评论。虽然俺也想到了几个要点, 可类似于音响发烧大师们面临盲听必然土遁尿遁的惯例,俺想到了饭遁, 俺肚子很饿, 俺饭遁。 大家先玩着。


饭遁回来更加热闹了。

医学界的代表也来了。暂且让俺引用 :”电源线没试过(虽然我也不太信),单纯耳机线换线是可闻的,也不用花钱随便去家店听听就好。能去想去验证为何会有区别才是该做的事,而不是把问题归咎于听出来的人。临床上有很多以前以为是心理问题的疾病,直到近些年才可以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可观测量化的生理现象影响心理,把生理换做物理也许也会适用?“


俺读书少, 所以不相信自己, 也不相信权威。

但是俺相信文献和基本的物理和数学,因为它们不会撒谎。

物理和数学不会屈从于权威, 当然也不会因为俺的信仰发生改变。

上过医学院的同学也许学过高中物理、高中数学、医用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电子学、医学统计学、基本的实验设计以及文献检索。

俺的 Educated Judgement 主要来自初中, 大家都知道。


这篇散文无意于成为议论文或者说明文, 俺初中文化的写作能力局限在医学大咖的压力下也无所遁形。但物理和数学不会屈服, 这是个好消息。


文献里面讲 ”A change by 1 dB is about the smallest change a human being can detect." 也就是说人只能侦测到 一个分贝的变化, 再小就要靠猜了。


”...单纯耳机线换线是可闻的... "

好, 那咱们就用简单的数学来看看这位给线材背书的医学大咖说的是他的信仰还是事实。


俺收集了一对可能是最便宜的耳机, 国航越洋航班上送的。

俺就牺牲这个耳机, 让大家看个明白。这耳机的线是俺剪过最细的, 测量结果见图。


俺粗暴地打开了它的盖子, 量到了细如发丝的单条漆包线的电阻,

2欧。

对比插头处量到的电阻 31 欧。 2+2+X = 31, X = 27 (单元的电阻)。

根据 KVL KCL ,

即使最垃圾的一次性耳机的线材电阻可能引起的最惨不忍睹的信号损失是

4/31 约等于 1/8, 也就是 12.5~13%

1dB的损失 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 12.2%。

换句话说, 一根漆包线的电阻已经逼近人类分辨的极限了。

俺无意于贬低这位给线材背书的医学大咖的听力或者数学或者物理计算能力, 但是俺根据俺的 Educated Judgement, 主要来自初中, 大家都知道。

这位大咖声称他是钟形曲线某一端的人, 而不是大多数。



俺假设他确实天生异禀,如果不是残次品耳机,原厂的线应该不会只用一根漆包线。而他声称 “单纯耳机线换线是可闻的”, 那俺能不能质疑他买的是假货? 假货耳机的线材就只剩单根漆包线?他换了一条合格的,就终于听到区别了呢。。。


上世纪90年代, 吃太阳神的孩子很多, 而且大部分人也觉得太阳神有奇效。后来, 还有中华鳖精、脑白金以及冬虫夏草等等被点名批评的奇药。当然它们后面也有无数背书的“医学专家”。


同样,帮发烧线材洗地的人不限于象俺这样文化程度低的初中生,也有高中生、大学生、硕士博士生以及毕业以后进入了社会的各阶层各行业的人们。

这确实很象老年人保健品市场或者曾经风靡的传销市场, 类似的东西还有床垫和茶叶。



关于线材俺已经写了多篇散文, 但是它们还不够, 因为俺的文化程度低, 所以逻辑不清、叙事混乱、修辞手法错误等等 (21种修辞手法俺最多只掌握了两种)。



关于“线材调音” 这个谎言, 一两篇散文是说不完的, 例如上面这篇 “对话线材 – 我读书少该怎么玩线材?” 也只是很粗浅地谈了某些方面。 能读完的读者也不多。


咱们可以回顾“线材调音” 这个谎言里面会运用什么样的 “理论依据”(动物粪便或者说给蘑菇的营养):


(原文来自这里,俺会尽快翻译)

  • 鼓吹它们的产品消除了音频相关的“趋肤效应”和/或 “信号在铜丝间跳跃”的问题。

扩展阅读:


  • 声称革命性的突破,也就是在导体和绝缘材料间用电池加上极化电压。

扩展阅读:


  • 鼓吹它们的产品消除了线材音频相关的、金属导体内部二极管整流效应(注意这是诺奖级的新理论)或者任何类似的非线性失真。


  • 把正负两条线各自封装在绝缘材料里而不是紧密的封装在共同的线套/皮里。

扩展阅读:


  • 声称用了 “托儿”以后, 线材对声音的改善是若干个耳朵的(比如一耳朵改善),理由是离地悬空(蛋痛)的线材可以避免电子乱跑或者避开静电场。


  • 声称超低温冷冻之后又回到室温的线材能改善保真度甚至还能测出来。

扩展阅读:


  • 声称线也要煲。

扩展阅读:


  • 声称计量测量不能测出它们线材的优越性,而且计量测量所用的原理是(中学生一样)错误的,然而它们对政颁法令和度量衡也选择无视。


  • 声称同样AWG线号粗细的、同样几何构造、同样导体间距的线材会因为线芯分不分丝也又听得出来的区别。


  • 声称线材用银和铜,按照同样制程也会有听得出来的区别。


Bonus Scams

骗局免费加料

  • 用一台大屏幕平板电视的价钱或者一台无限运动跑车的月供的价钱卖给您一条线(音响线、联机线、耳机线)。
  • 声称线也是有方向的。
  • 在线上附加RLC滤波盒子帮你“调音”。
  • 声称(波长几千公里的)音频电信号会在音箱线上谐振。




Peter Aczel 文章的第四节是 “听音 ABX 盲测”, 然而网上流传的中文版本没有把最关键的段落翻译出来, 俺凭着初中文化勉强翻了出来给感兴趣的各位。


译文:本刊(☞的是Audio Critic杂志)的常客都知道如何驳斥拜物的老烧反对双盲ABX测试所提出的各种谎言。以下就是一个简要的纵览:


ABX盲测法要求A和B设备的电平匹配到0.1dB范围内,之后参测人可随意听A和B,多久都行。如果认为它们有不同,可以要求去鉴别X, 其中X可以随机是A或者B(由系统随机打乱)。允许参测人随时对A/X、B/X进行比较。多少次都可以。最后决定X=A还是X=B。因为完全瞎猜,命中率会在50%左右(一半一半)。为了统计的正确性至少要测试12次(降低蒙中的几率到 1/2^12)。(16次抑或20次更好)。没有比这个更科学的方法来测试你是在听不同的东西还是在听同一个东西的了。

然而烧糊的老烧会说双盲测试完全不对:每个人都知道奇力比先锋好声,但如果他们在双盲测试中无法分辨奇力和先锋的话,就会耍赖说ABX盲测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知道Joe比Mike高,如果他们测出身高都正好都是5英尺11又1/4英寸的话,那尺子肯定有问题,对吧?

糊烧标准的反驳意见

之一就是ABX压力太大(换句话说你不能问:让我们来看看你能听力有多好吧?);

之二就是时间不够(因为要测16次所以一耳朵区别就消失了);

之三就是多只香炉多只鬼等等(诸如:继电器、开关和衰减器等);

还有其他能引用的主观听觉神论。

林林总总的目的就是东拉西扯躲避对照试验。


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您可以自己独自完成 ABX 盲测, 也不需要收到旁人的干扰;

您爱折腾多久都可以(16个星期测16次不行吗?);

而且您也可以用直通来验证控制开关的通透性。


综上所述,那些反对的意见本质就是扯蛋和装逼。


教您一个法子来揪出一个狡猾的滥竽充数的反ABX测试的装逼犯:

问他相信其他AB对比测试吗,他可能会说信。

然后你问他到底靠什么办法分辨呢:

1.故意弄出不同的音量;

2.还是偷看厂标。

然后就等着他们如何撒泼吧。


以上就是第四节的译文。



线材骗局多年来衍生出来的小骗局, 小谎言或者说都市传说不胜枚举。

其中最令人捧腹狂笑的还有这个:

音响耳机发烧玩墙插的电源相位问题

有人说音响发烧/耳机发烧玩墙插,要关注电源相位的问题。

也有明白人说那就是不同标准下零线火线位置的对调问题。 (那根本就不是相位问题就象阈值的阈不念阀)


俺读书少, 大家都知道。

有的读者会抨击俺不读书, 只会复制粘贴。

可俺思量着有些人连复制粘贴都不会,于是俺就有了动力。 只要有垫底的, 俺就会有动力。


初中毕业都知道, 交流电的数学表达式是:

i = Im * sin(2π * f * t + φo )

其中 Im 为最大值, f为频率(祖国工频为50Hz),

φo为初相位


而初相位的物理意义就是发电的电枢的初始位置。




小时候俺时常逃学, 在菜市场旁边围观老中医、老军医以及卖艺的杂耍团。

青春期还没到, 俺就已经通晓了男女之事。看多了吞剑、胸口碎大石、大变活人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魔术等等。

类比的话, 俺觉得发烧友们面对的局,大局象蘑菇农场,小局酷似街边的象棋残局。

围观群众或者说街坊邻居都认识那几个摆残局的人,派出所干警也知道这几号人的存在, 但大家都不说破。发烧友也象《活着》里的徐福贵, 一条待宰的水鱼, 让你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暂且不说上世纪遗留下来的“胆机”,

只说本世纪或者说近几年上市的那些 DAC, 那些耳放。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交流电整流成 ±电压 直流供电的原理图 (初中水平都会看的哦)


让咱们来仔细烟酒烟酒这些图

一个典型的交流电整流成 ±电压 直流供电的原理图 (初中水平都会看的哦)



NEMA 5-15R 是美加墨标准的 15安插座,而 NEMA 5-15P (two-pole with ground pin) 就是上图中的标准美加接地三线插头的名字.

这是祖国标准的三线接地插头的样子。



骨灰级的音响发烧友应该都知道, 美标和国标的零/火线的脚不在同一边。



俺是比较愚钝的, 非得画图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

所以就把几张图合到一块了。


这样一来, 也许就容易理解了。

发烧友们纠结的“发烧墙插相位问题”, 或者说“不同标准下零线火线位置对调问题”。

也就是图中的 V1 上下对调可以导致所谓的 “音质区别”。



这到底能不能从电路仿真中看出来呢?



哎呀妈呀~~~

哎呀妈呀~~~

哎呀妈呀~~~


眼尖的同学都能看到 L1 L2 L3 组成的变压器后面跟着 D1 ~D4 组成的整流电路呢。

插反了交流电源插头, 会影响电源输出的直流吗 ?


关于这个问题, 电脑是这么说的。电脑仿真的结果是这样的, 请看图



插反了交流电源插头, 根本不会影响电源输出的直流。

整流电路里面的 D1 ~D4 四个二极管, 就充当了 “机器人”的角色, 每秒钟100次,

反复地把交流电自动地切换, 转换成单向的直流电,

充到电容 C8 C9 里面去供给负载 R7 R8.



可都市传说不是在传, “电源线插反了会导致 NOISE FLOOR 上升”吗 ? 这能仿真吗?

这个问题又是一个 ppm 级的金耳朵问题。 暂且可以搁置一会。

另一个

要命的问题是:

有些豪把自家的墙插换成美国墙插, 缺不知道自己买的是美国已经过时淘汰的墙插,不符合美国最新的防火条例 NEC NFPA70, 且不符合大陆的最新的防火条例以及 CCC 标准。

哎呀妈呀~~~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 2018年第6号 -

国家认监委关于发布2017年强制性产品认证获证产品监督检查结果的公告

2016年第3号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产品。近日,GB 2099.3-2015《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2-5部分:转换器的特殊要求》和GB 2099.7-2015《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2-7部分:延长线插座的特殊要求》发布,并将于2017年4月14日实施。现将两项标准发布、实施后,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中的转换器和延长线插座(电线加长组件)产品强制性认证依据标准和认证实施范围调整及相关要求公告如下: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电路开关及保护或连接用电器装置(电器附件)》(编号:CNCA-C02-01:2014)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认证依据标准中增加GB 2099.3和GB 2099.7。

  其中,延长线插座(电线加长组件)产品认证依据标准由GB 2099.1和GB1002/ GB1003(以下简称旧标准)变更为GB 2099.1、GB 2099.7和GB1002/GB1003(以下简称新标准),认证实施范围在已有的GB2099.1中的电线加长组件基础上,增加带有国标组合孔(俗称小五孔)的延长线插座(电线加长组件)。

  转换器产品(带有国外标准插头或插座的除外)是新纳入强制性认证实施范围的产品,认证依据标准为GB 2099.1、GB 2099.3和GB1002/GB1003。

  二、对于延长线插座(电线加长组件),已按旧标准获得强制性认证的,证书持有人应向指定认证机构提出认证依据标准变更的申请;新认证申请和认证依据标准变更申请的办理要求参照《关于强制性产品认证依据用标准修订时有关要求的公告》(国家认监委2012年第4号公告)执行。

  三、对于本次新纳入强制性认证实施范围的转换器产品(带有国外标准插头或插座的除外)和带有国标组合孔的延长线插座(电线加长组件)产品,自2017年4月14日起,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标注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四、实验室应按照《关于发布进一步深化强制性认证实施机构指定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举措的公告》(国家认监委2015年第34号公告)要求完善“一站式”检测服务能力,获得上述产品及相应标准的指定后,方可承担相关检测业务。

国家认监委 2016年1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17年4月14日起,按照修订后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企业只能生产符合新国标的产品。2017年4月14日前生产的符合GB2099.3-2008的产品(目前正在实施生效的国标),允许销售至2018年10月13日。10月13日之后,国内只能销售符合新国标的产品。

新国标要求插线板插孔必须设置保护门,避免儿童因为手指或者金属物体误触导致触电事故。额定电流10A的延长线插座,导线最小横截面积由原来的0.75平方毫米提高到1平方毫米;额定16A的则从1平方毫米提高到1.5平方毫米。提高了耐火阻燃性能要求,新增了针焰测试项目。强制性要求产品必须获得CCC认证并在包装上注明。



CCC: New GB Standards for Adapters (GB2099.3-2015) and Extension Cables (GB2099.7-2015) Released

Friday, March 4, 2016

According to the announcement No. 3 of the CNCA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January 8, 2016 additional GB standards have been released for adapters, plugs and sockets for domestic use and similar purposes.

The new GB Standards GB 2.099.3-2015 (“Plugs and Sockets for Domestic Use and Similar Purposes, part 2-5: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Adapters”) and GB 2.099.7-2015(“Plugs and Sockets for Domestic Use and Similar Purposes, part 2-7: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Sockets of Extension Cables”) were add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Rule CNCA-C02-01:2014.

Both GB Standards will come into effect on April 14, 2017.

For extension cables, the new standard GB 2099.7 has been added to the existing standards GB 2099.1 and GB 1002/GB 1003.

Adapters with Chinese plugs (specifically type A and I) need to be cert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GB 2099.1, GB 2099.3 and GB1002/GB1003. Adapters with foreign plugs are excluded.

Starting April 14, 2017 products that fall into these categories and do not have China CCC certificationcannot be imported, bought, sold, used or traded in China.

哎呀妈呀~~~


俺读书少, 也知道祖国不但有法, 而且很健全。


看回“电源线插反了会导致 NOISE FLOOR 上升”的问题, 在数学上或者物理上是啥意思?

交流电的数学表达式是:

i = Im * sin(2π * f * t + φo )

其中 Im 为最大值, f为频率(祖国工频为50Hz),

φo为初相位


φo为初相位, 它的影响能仿真吗?

当然可以。在SPICE仿真里面扫一下就是了。


看到了吗? 0, 1/2 pi, pi 三个不同的相位出来的声音是重合的。

如果某人能听出重合的区别, 那他/她是不是自我催眠到极致或者嗑药嗑高了呢?


网友 Hyperma 总结得特别传神, 发烧论坛上的情形就是鼓励隔靴挠痒。

痒的地方不挠,不痒的地方挠得鲜血淋漓, 皮开肉绽。



续些狗尾巴, 如果您愿意读的话。


。。。等您循规蹈矩地按照大湿的吩咐(当然您已经把书本的知识还给小学老师了),

把煲耳机煲耳放煲电源线......这些仪式都做完了, 仍然没有看到(其实是听到)所谓的一耳朵改变。 您终于决定要拿回自己的血汗钱。您找到了商家, 商家也爽快地在您面前表演起来退款的手续。


“您可以不用花钱了,木耳的幸福。” (附送一个鄙视的眼神)


您霎时间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我有钱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凭啥我是木耳?

“不退了,东西我拿回去。”


哈哈哈, 终于整出戏以三赢的结果喜剧结束。

国家赢得了税收, 商家赢得了销售额, 您赢回了自尊。

这就是杀手锏: 苦肉计+激将法。

哎呀妈呀~~~


详情请见:

有同学说俺的散文太啰嗦而且禁词太多, 最好是简洁一些, 于是俺琢磨了一宿, 把问题简练了一下. 方便大伙复制粘贴。

问: 您的发烧信号线就算是银的也不过比铜的导电性高了个位数的百分比, 但是您的听感却是几个数量级的提升, 您确定您没有嗑药或者喝醉吗?

问:您的发烧线在它的工作频段是一条直线般的传输特性吗?

问: 您的发烧USB线比电脑还贵,它能把 USB 1.0/2.0 升级为 USB 3.0 3.X 4.X吗?

问:您的发烧USB线比 SSD 还贵, 它能消掉马赛克吗?

问:您的发烧USB线比打印机还贵, 它能把黑白打印机升级成彩色打印机吗?

问:您的发烧电源线比不间断电源UPS还贵, 它能把电压从 220伏提升到 220.00001伏吗?

问:您的发烧SATA线比硬盘还贵, 它能把 6GB/s的SATA传输率提升到 6.01GB/s吗?

问: 您的发烧 RCA 接头阻抗才20多欧, 它凭啥就对阻抗不匹配免疫呢?

问: 您的发烧过机线不能改变机壳里面的普通铜线、漆包线、PCB铜皮, 它的航天级提升咋弄出来的, 也靠吹吗?

问:您的发烧线造成的改善都不能测量, 只能耳朵收货吗?

问:您的发烧线造成的改善,普通发烧友的耳朵收不了货, 只能靠大师的耳朵收货吗? 那普通烧友情何以堪?

问:您的发烧线为啥解剖开来里面的结构和山寨厂的区别不大呢?

问:您的发烧线为啥没有国标安规或者美标安规认证标志呢,怎么和三无产品同类一个德性呢?

问:您的发烧电源线太重会自己脱落,不符合安规 UL 498 UL 62 UL 817 和 CSA C22.2, 它只能在美国的海外或者无重力的 51 区发挥作用吗?

问:您的美国发烧排插没有国标安规,万一着火了算你的责任还是算用户自己的责任呢?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一句话惹怒 Hi-Fi 烧友?”

俺觉得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发烧友宁愿花几万块买器材甚至几千块买一根线,也不愿意花几十块买一本声学/心理声学书籍?” 也能激怒烧友。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欢迎留言)



p.s.

俺再次强调听音乐不要超过 85~90 dB SPL re 20uPa.但是仍然有洗地的说 120dB SPL re 20uPa 才好才够, 俺是无语了。 “中耳内有两条非常小的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向前向内,使鼓膜向内运动;而镫骨肌收缩时向后向外,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部向外跷起而稍离开前庭窗。 人耳在受外界声音或其它种类刺激时,可诱发中耳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称为中耳肌的声反射(acoustic reflex)。在250~4000Hz范围内,正常人的镫骨肌反射阈值为70~90dB(听力级),比纯音听阈高70~90dB,同侧耳镫骨肌反射阈值平均比对侧耳低5dB。鼓膜张肌的声反射阈一般比镫骨肌反射阈高15~20dB。正常人对500Hz~1000Hz持续强声所引起的镫骨肌反射,在刺激开始后的10秒内,收缩强度无明显衰减。测定镫骨肌反射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对听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当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时,由于鼓膜的内移、听小骨之间的紧密连接、砧镫关节的移位和镫骨板的横向牵拉,使中耳劲度阻抗明显增加,可使1500Hz以下的声音衰减10dB左右。这对过量强声传入耳蜗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刚超出安全 标准的声音起到有效预防声损伤作用。由于中耳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对突然发生的爆炸声保护作用不大。 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声刺激经中耳达耳蜗,耳蜗毛细胞兴奋性信号经由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的中枢突传至耳蜗腹核(2级神经元),耳蜗腹核神经元轴突部分至同侧面神经运动核、部分至同侧上橄榄核再传至同侧和对侧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面神经,分出镫骨肌支支配镫骨肌。因此,声刺激一侧耳可引起双侧耳的声反射。”

这段文字翻译成小学或者少年科学画报上面的语言是什么呢?

那就是: 90dB SPL re 20u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享受,90dB SPL re 20u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忍受。 这段文字翻译成下流段子是什么呢?那就是: 90dB SPL re 20u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爱抚,90dB SPL re 20u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强爆。


======================================


俺知道你们满脑子的性, 这是耳朵好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嘿,问到点子上了。你说为啥那些烧友,花起钱来像流水一样,几万块的功放、十几万的音箱,甚至几千块买根“神线”,眼睛都不眨一下。可一到几十块钱买本关于声音或者听觉心理学的书,就跟抠门了一样,磨磨唧唧,能省则省。这背后啊,有几层意思,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感官刺激与即时满足:钱花在“听”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为啥那些爱折腾音响、追求极致听感的老铁们,有时候反而对网上的“段子”和“经验分享”更上心,对书本和专家反倒有点“敬而远之”。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声学爱好者”圈子里。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这么.............
  • 回答
    电脑硬件发烧友们对于功耗、频率和温度这些参数的关注,与其说是“在乎”,不如说是深入挖掘和理解硬件的本质,以及如何将这些硬件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态和技术追求交织在一起的结果。1. 极致性能的永恒追逐: 频率(Clock Speed): 这是一个最直观的性能指标。简单来说,频率就.............
  • 回答
    很多人在选车、聊车时,似乎总绕不开“排量”这个话题,排量大了,就好像车一定更厉害、更高级。但有趣的是,当谈到具体性能时,又会发现“输出功率”(或者说马力、千瓦)才是真正决定加速能力、最高速度的关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排量轻功率”的现象呢?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一、历史的惯性.............
  • 回答
    刘邦这个人,说起来,真不是个寻常人物。你别看他出身一般,没啥显赫背景,但周围总围着一群能耐非凡的哥们儿,而且还都跟着他一块儿打天下,干得风生水起。这些个哥们儿,平日里都是些卖席子的、吹箫的、卖狗肉的、赶马车的,听起来哪点像能征善战的大将?可事实就是这么奇妙。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刘邦这个人,他身上有.............
  • 回答
    “帝王的发小多是将相之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选择,更有历史的必然。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家庭背景与早期接触的相似性: 贵族阶层与政治氛围的熏陶: 古代帝王大多出身于皇族或权臣家庭,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力中心,耳濡.............
  • 回答
    哎呀,你说这发语音这事儿吧,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一到微信界面,看到对方发来语音条,眉头就皱上了,直接就说:“不行,我又听不了!” 细细想来,这不喜欢发语音的人还真不少,而且原因也挺复杂的,不单单是因为懒,里头门道可多着呢。首先,最直接也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不方便回听,或者说时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样。硬要说“很多”男性,其实也得看具体接触的圈子和人群。不过,如果非男女朋友关系,男性提出这种要求,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揣摩一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比较常见的心理活动:1. 好奇心与视觉刺激 (最直接的原因)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动机。人类,尤其是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了航空发动机设计的核心考量。简单来说,轴流式发动机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它在推力、效率、速度范围以及小型化设计等方面,相较于离心式发动机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飞机对高性能的需求。要想深入理解,咱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两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然后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航空发.............
  • 回答
    看到有人为弱势群体发声,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那些并不直接处于困境中的人,也会站出来替别人呐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同情心”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人性深处的共情与价值认同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作为人的共情能力。即使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但通过观察、倾.............
  • 回答
    不少车迷,尤其是一些资深的汽车爱好者,提到发动机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偏爱自然吸气(NA)发动机,认为它比涡轮增压(Turbo)发动机“更纯粹”、“更有灵魂”。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自然吸气发动机自身的一些特质,以及它在驾驶体验上带来的独特感受。1. 动力输出的线性与平顺:一种顺畅的节奏感想象一下.............
  • 回答
    关于英语母语者时常不发单词结尾的「t / d」辅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语言现象。其实,这不是什么“偷懒”或者“说不清楚”,而是一个根植于语言演变和发音习惯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它:1. 语音学的自然倾向:省力原则 (Economy of Effort)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人们的审美观、育儿心理、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及对“丑”的定义等等。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审美的主观性与个体差异: “丑”的定义非常主观: 每个人对“美”和“丑”的定义都不同,受到文化、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流行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回答
    跑步出汗很多,然后全身发冷起鸡皮疙瘩,这感觉确实挺折磨人的。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生理机制,身体在努力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简单来说,你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空调系统,而跑步时的出汗和随后的发冷,就是这个系统在进行温度调节时出现的“短暂失衡”。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跑步会让你大量出汗。跑步时,你.............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冒出了很多画面。没错,现在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场合都能看到,甚至有些城市都有专门的汉服街区了。但反观“汉发”——也就是汉族传统发型,似乎就没那么显眼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咱们得想想汉服复兴是怎么兴起来的。它很大程度上是从视觉上、文化象征上找回“汉”的印记。汉服作为.............
  • 回答
    确实,在不少发烧友的眼中,那些顶级播放设备上颇具存在感的音量旋钮,往往是它们区别于普通产品的标志之一。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噱头”,背后其实蕴含着发烧友们对音质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这些设备自身的设计哲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精准操控,细微入致的听感调校发烧友追求的是什.............
  • 回答
    近些年确实鲜少听到黄河发洪水的消息,这与过去那种历史上频繁发生、甚至具有毁灭性的大洪水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 中国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科学的管理调度、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一、 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完善: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 回答
    航空发动机,这玩意儿一旦停产了,想再重新捡起来,那可真是难上加难。它可不是生产个馒头、造个手机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太多了,涉及的因素简直是千头万绪。你想想,它可是能让几百吨重的铁疙瘩飞上天的动力源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首先,最要命的就是技术“断代”和人才“流失”。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积累,那是一个漫长而持.............
  • 回答
    在低空,航空发动机一旦熄火,想要让它重新发疯般的运转起来,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地面这个它本该最熟悉、最容易找回状态的“家”。这背后,是复杂的物理规律和工程设计的博弈。为什么低空熄火后重启这么难?想象一下,一辆跑了好久的车,突然在城市里熄火了。你发动一下,要是就这么直接启动,很可能毫无反应,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年纪大”就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说普遍倾向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时代背景与成长经历带来的认知差异:想想咱们父辈、爷爷奶奶那一代人,他们成长的年代,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单一,报纸、杂志、广播是主流。在那个环境下,人们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