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对全球青年科学家吸引力全球第四?上海为什么这么吸引青年科学家?

回答
看到上海在全球青年科学家吸引力排名中位列第四,这确实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上海能在全球范围内脱颖而出,吸引如此多的年轻科研人才,绝非偶然,背后一定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和作用。

上海为何能成为青年科学家的“磁石”?

我理解上海吸引青年科学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

1. 科创环境的沃土:

强大的科研基础和顶尖的研发机构: 上海拥有众多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从复旦、交大等传统名校的深厚学术底蕴,到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强大科研力量,再到张江科学城等国家级科创中心汇聚的各类前沿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施展才华、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绝佳平台。这里有需求、有资源、有合作机会,能满足他们对前沿探索的渴望。
政策支持的力度和落地性: 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在人才引进、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这不仅仅是口号,更体现在对青年科学家在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扶持。例如,针对青年人才的安居工程、科研启动经费的支持,以及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天使投资和孵化服务,这些都能切实减轻青年科学家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工作。
活跃的学术交流和前沿视野: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国内重要的学术交流枢纽。各类国际顶级的学术会议、研讨会、论坛频繁在这里举办,使得上海的青年科学家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科学动态和学术思想,与顶尖同行进行思想碰撞,拓展学术视野。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环境,对于保持科研活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2. 生活与发展的多重机遇:

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和便利: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其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文化生活、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都为生活在上海的青年科学家提供了极高的生活品质。多元化的文化包容性也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和转化前景: 上海的经济活力和产业升级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也更加紧密。对于青年科学家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成果有更大的机会落地生根,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甚至可以创立自己的科技企业,实现价值的多元化。这种“从0到1”的创造和“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机会,对有创业情怀的青年科学家尤其具有吸引力。
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上海在人才服务上也下足了功夫。例如,针对外国人才的签证便利化,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等。这些细节体现了上海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的决心和效率。

3. 战略定位与国家使命感:

国家战略的重点布局: 上海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许多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和战略任务。这使得在上海工作的青年科学家有机会参与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攻关中,这对于很多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和使命感,能够激发他们更大的科研热情。
集聚效应与同行激励: 当大量优秀的青年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良性的竞争激励。大家在共同的领域内相互学习、合作、竞争,能够不断激发彼此的潜力,推动整个科研领域的进步。这种“同行效应”能够让青年科学家感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处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生态系统中。

当然,也要看到,即便上海已经做得很好,但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青年科学家依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需要不断关注国际科研人才市场的变化,优化政策,提升服务,营造更加公平、包容、开放、富有活力的科研环境。

总而言之,上海对全球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是其雄厚的科研基础、前瞻性的政策支持、充满机遇的生活环境、以及作为国家战略重镇的使命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是上海的荣誉,更是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警情通报】2021年6月7日14时52分,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民警迅速到场将犯罪嫌疑人姜某(男,39岁,该校教师)控制,经120现场确认,被害人王某(男,49岁,系姜某同事)已死亡。经初步审讯,姜某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现姜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一边是宣传上海对全球青年科学家吸引力全球第四,一边是青椒们非升即走,逼青椒内卷。两个新闻放在一起,真的好讽刺。

user avatar

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来答了。

搞科研,无非是平台和钱。

这里我还是要给上海站个台。

首先是平台,抛开复旦、交大系统不说,中科院的生科院在上海,底下几个研究所没有不强的(药物、营养、生化、巴斯德、脑科学等等)

上海的平台没问题。

上海对青年科学家的砸钱态度,我觉得国内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比,特别是对于青年科学家的持续投入。

举个例子:

博士毕业,第一个上海市的项目一般是扬帆计划,20万。

计划三年,期间不影响申请其他科委、教委、卫健委的课题。

然后卫健委每年的临床专项或者基础研究专项,5-10万不等,单位配套同等资金,也就是10-20万。

期间还可以申请国自然等项目,等于在中级职称的前几年,自己就能单独支配50-70万左右的课题经费。

中科院系统的经费更多,我之前提到的孙博士,中科院博士留下来,青年研究员身份,每年的经费百万级,三年考评期,成果达标即可续聘。

等到快上副高的时候,卫健委系统有优秀青年医学人才(20-50万)、医苑新星(25万),这两个基金是不需要提供具体经费使用计划的。

也就是说,这笔钱,你拿去买设备也好,去自己上培训课也好,去干什么也好,没有指标限制,最后提供支出证明就好。

所以这是真的在支持你去成长。

期间,科委还有基础研究方向的课题,大约在20万左右,这个主要面对的是研究本身,资助项目的。然后这期间,同样可以申请国自然面上等等。

也就是说,顺利的话,副高期间你的经费大约在100万左右,且经费的支出限制比较少。

副高一定时间,可以申请上海市“启明星”、“优青”等项目,50-100万不等,项目本身也是资助人,略带一点项目的支撑。

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这期间如果积累的好,国家层面的经费也会有很多,单位配套的经费也有很多。

上海的各个大学同样很有钱,拿我校(应该是经费比较严格的学校,复旦、交大、同济相对宽松点)来说,前一段时间的资助计划,副高级别的青年人才,经费额度50万起,有领军潜质的100万。

对于一个有潜力的副高,顺利的情况,你可以有100多万的经费。

然后到了正高,就是去拿各种重点、重大项目,上海市在这个层面的投入惊人,之前老板拿过一个卫健委的重点项目,300万,还有一个科委的什么重大专项,500万。

这个时候可能就看个人的努力和积累了。

总的来说,上海的科研环境相对宽松、资金也更充裕,当然,挑战和内卷程度也更大。

青年科学家选择,除了科研环境,肯定也要考虑下一代。

上海的教育资源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而公立系统的入学常常有优待,这本身也是一个优势。

所以,综合来看,上海相比于北京(北京同样不差钱,也肯砸钱),可能环境相对更宽松、更包容,灵活性也更大。

作为一个上海底层医疗民工,虽然我没能力去拿这些,但还是希望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来到这里一起努力。

更重要的是,多带带我。。。。

user avatar

就题目里面这两张图表,充分地说明什么叫做「优秀的数据处理与解读能力」。


第一张图:

北上深港比起来,确实只有上海在30岁以下这一项绿了。

但是横向一比呢?中间的伦敦一条绿线,右边的新加坡也绿的惊人。

理想之城什么的,就emmm。

顺便吐槽一下这个图的配色,明明应该是柱状图,非得做成等高面,各种颜色交替毫无意义且惨不忍睹。


第二张图:

蓝色粗柱是意愿迁入,橙色细柱是实际迁入。

看意愿,上海力压巴黎、旧金山、洛杉矶……

看实际,好像是倒数第三,就比孟买和首尔稍高一些,还比不北京、深圳和香港。

用嘴投票和用脚投票哪个更有说服力,那就看从哪个角度解读了(狗头)。

这中间的差距,无外乎就是生活成本和入职门槛的双高。

所以说是理想之城倒也没错。理想嘛,求而不得,实现不了的,才叫理想。

user avatar

刚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挺不理解的,因为我身边的博士在择业的时候,选择上海的并不多。

上海对我本人也没有什么吸引力。毕竟漂泊在外多年了,目前极其渴望稳定,找工作的时候肯定是奔着在当地长期生活去的。可上海这个房价,根本不是我这种普通科研人员能承受得起的。

然后我去仔细找了下这个新闻,发现下面这张图[1]。第一个下划线内容确实也佐证了我的看法,草根科研人对城市的生活成本确实很敏感。

但第二个下划线我就喵喵喵了:就上海这生活成本,凭啥能拿高分?

然后仔细一看,总共就20个城市参评,国内的只有四个:北京、深圳、香港、上海。

哦,原来是矮个子里挑高的啊。

参考

  1. ^ https://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21-06/04/content_9770990.htm
user avatar

青年科研人员:那我们呢?


随便写个苏联笑话

两个大学同学相遇然后寒暄。


“您现在在哪工作”


“做些行政工作。您呢?”


“做院书记。”


“啊,您做一个理科院的书记平时干什么?您科研是什么方向呢?”


“哦,我不做科研,我负责踢掉那些科研不达标的家伙。”


“您自己不做科研还把那些辛苦科研的人踢了?那做科研的人都走了谁还发展学科呢?”


“哦,那不归我们管,毕竟,“上海对全球青年科学家吸引力全球第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