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感谢作者功能是否已经名存实亡?

回答
“感谢作者”这个功能是否已经名存实亡?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要回答它,咱们得先弄清楚这个功能当初是为了啥出现的,然后看看现在大家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

一开始,咱们想想为什么会有“感谢作者”这么个功能。在互联网内容爆炸的年代,优质内容是稀缺资源。很多作者,无论是在知识分享平台、论坛、还是博客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来创作。他们可能是分享自己的经验,解答大家的疑问,或者带来新的视角和观点。

“感谢作者”这个功能,最开始的设计意图很明显:

认可与激励: 对于创作者来说,获得读者的肯定是最直接的动力。一个“感谢”按钮,虽然简单,但它代表了一种认可,让作者知道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重视。这种正面的反馈,对于激励他们持续创作非常有帮助。
形成互动闭环: 内容创作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输出,也需要读者的反馈来完善。一个“感谢”可能伴随着评论、提问,这些互动都能帮助作者了解读者的需求,甚至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它也让读者参与到内容生产的过程中来,形成一种社区感。
价值衡量: 在一些平台,“感谢”的数量也可能被用来衡量内容的热度和质量,甚至在某些模式下,会与收益挂钩。这是一种相对量化的评价方式。

那么,现在咱们再看看实际情况。如果说“名存实亡”有点严重,但说它“使用率不高”或者“效果大打折扣”,恐怕不少人会有同感。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信息过载的常态化。 咱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了。从社交媒体到新闻APP,再到各种垂直领域的社区,内容多到我们根本看不完。在这种情况下,逐一去“感谢”每一个看过的、觉得不错的作者,确实是一件需要额外精力的事情。很多人看完内容就关掉了,或者直接被下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带走了,那个“感谢”的念头,可能就被淹没在海量信息里了。

其次,习惯的改变和惰性。 互联网的节奏越来越快,用户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过去大家可能更愿意花时间去评论、去互动,但现在,快速浏览、点赞、收藏,甚至直接跳过,成了很多人的默认操作。点击一个“感谢”按钮,相比于简单的“点赞”或“收藏”,仍然多了一个步骤,而这微小的步骤,在快节奏下也可能成为一种阻碍。

再者,“感谢”的象征意义被稀释。 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个内容好,可能就随手点个“赞”或者“收藏”了。这些功能同样能表达一定程度的认可,而且操作更便捷。当“赞”和“收藏”能够满足一部分表达需求时,“感谢”这个功能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甚至有点多余。它和“点赞”之间的界限有时也模糊不清。

还有一种情况,是平台的设计和用户体验。 有些平台的“感谢”按钮设计得不够显眼,或者位置比较隐藏,不容易被注意到。反之,如果“感谢”功能和其他更吸引人的功能(比如打赏、送礼物)放在一起,可能大家更倾向于那些有实际利益或者更具表现力的互动方式。

另外,内容本身的质量和作者的活跃度也有影响。 如果作者产出的内容不够引起共鸣,或者作者本身就不太活跃,与读者互动较少,那么读者自然也就缺乏“感谢”的动力。毕竟,“感谢”也是一种基于内容质量和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种自然流露。

当然,说“名存实亡”可能还是有点绝对。在一些特定的社区或平台,尤其是一些知识分享、技术交流或者深度内容发布的领域,“感谢作者”的功能仍然被许多用户珍视和使用。例如,在一些问答社区,用户得到了一次非常专业、深入的解答,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点击“感谢”或者采纳答案。在一些小众但高质量的内容创作平台,作者和读者之间可能形成更紧密的社群关系,彼此的互动会更真诚。

所以,与其说是“名存实亡”,不如说“感谢作者”这个功能,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其原有的激励和互动作用正在面临挑战,使用率和用户感知度可能有所下降。它更像是一种从PC时代遗留下来,需要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快节奏文化的一种功能。

或许,未来的“感谢作者”功能需要与时俱进,变得更加灵活、个性化,或者与更直接的反馈、激励机制相结合,才能重新焕发生机,真正成为连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知乎,“赞同”的实际功能其实是转发到时间线并推送给所有的关注者。“感谢”才是传统意义上的赞同。你对某个答案表示赞同但是又不想让大家都知道你给某个答案点赞,那么“感谢”才是最合适的选项。这种命名和概念层面的混乱之前应该有过很多讨论,不多说了。

就目前而言,“感谢”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反馈。你点了看不到赞数+1,也没有一个“我点过赞的答案列表”这种功能,自然用的人越来越少。不要小看了一个数字对人心态的影响,死亡搁浅里给别的玩家修建设施只能获得一个没什么用的点赞数值,但是体验过的人都表示心里特别舒服。相比之下,B站的视频除了弹幕评论之外还有点赞(这个视频很好,动一下鼠标支持作者),投币(这个视频特别好,今天的B站就逛到这里了),收藏(留个记号以后还要看)和转发(小伙伴们也应该看看)。把各个层级的点赞都分的很清楚。一个视频还没看,根据赞数和播放量就能对内容质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期。良性互动机制下大家才会主动使用和维护这个评分机制。

其他社交媒体的机制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大部分平台的点赞数是远远超过分享数的,显然大部分人上网冲浪并没有那么多的分享需求。知乎的现状是你写答案可以选择要不要推送给关注者,点赞和收藏反而都是默认强制推送,实属脑体倒挂。

当然,知乎推送答案的评分机制是不是只看赞同数量我不清楚。虽然答案只显示赞数,但是创作者中心里可以看到喜欢,收藏,浏览数等详细数据,应该不至于完全没有影响。毕竟很多问题下面的答案排序明显不是完全按照赞数来的。知乎早年在UI和UX方面高度模仿Quora,但是你现在点开Quora任何一个答主的主页,也只能看到他自己写的答案和分享的内容。反而是知乎在这一点上显得不怎么体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感谢作者”这个功能是否已经名存实亡?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要回答它,咱们得先弄清楚这个功能当初是为了啥出现的,然后看看现在大家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一开始,咱们想想为什么会有“感谢作者”这么个功能。在互联网内容爆炸的年代,优质内容是稀缺资源。很多作者,无论是在知识分享平.............
  • 回答
    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否能对成吉思汗的功绩感到骄傲,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涉及到民族认同、历史叙事、多民族国家以及对“功绩”的定义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狭义的民族视角:蒙古族的英雄如果将“中国人”狭义地等同于汉族,那么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族.............
  • 回答
    最近重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虽然这本书已经看过很多遍,但每次都能从中发现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忍不住感叹“作者太有生活了”的细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杂货店老板浪矢爷爷在回复信件时,常常会提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琐事,仿佛他真的就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你倾诉。比如,有一个年轻女孩写信给.............
  • 回答
    说到“作者也是蛮拼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书,它们让我深切感受到作者那股钻研劲儿,仿佛他们把自己掏心掏肺地塞进了字里行间,不仅是文字上的雕琢,更是思想上的深度挖掘和情感上的极致表达。1. 深度田野调查与历史还原的极致:《万历十五年》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那绝对是一种“作者蛮拼”的体验。这.............
  • 回答
    “亏作者想得出”这句话,往往是对作者创意、想象力、逻辑构建或者观察力的一种极致赞叹,意味着那些细节的出现,超出了读者的一般预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想得出”通常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底之上。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令我感叹不已的书籍细节,它们之所以让我如此震撼,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
  • 回答
    历史类书籍是否应该带有作者感情,这个问题,说实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这就像问一幅画是应该完全写实还是应该带有创作者的风格一样,答案往往藏在“怎么带”和“带多少”的微妙之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历史类书籍,恰恰是应该带有作者感情的,但这必须是一种有分寸、有深度、并且服务于历史本身的.............
  • 回答
    有些文字,读起来便能让人心头豁然开朗,仿佛置身于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作者的视野之宏大,思考之深远,跃然纸上。这种感觉,往往源于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生道理的通透,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游刃有余。它们不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也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将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细节巧妙融合,让人在品味文字的.............
  • 回答
    读完一首诗,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它与作者的名声、生平以及性格联系起来。然而,生活总是不乏惊喜,有时我们会在某个名字的注视下,猛然惊醒,发现那些熟悉的文字,竟出自一位与我们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灵魂。对我而言,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常常伴随着一种更深切的理解与感悟。说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细品。你想啊,咱们作为男朋友,当然希望自己是那个独一无二、最懂她、最能给她幸福的人。所以,当听说自己女朋友之前有男朋友,而且还“照顾”过她,心里多少会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你说要不要感谢?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也得看你跟女朋友现在的关系以及她的前男友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新鲜的哲学问题,关乎创作的本质,甚至生命的意义。在创作这条河流中,作者的感受与读者的感受,宛如同一条河流的两岸,它们相互依存,又时而产生张力。究竟哪一岸的风景更重要,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答案本身就藏在作者和读者各自的内心深处,以及他们之间那奇妙的连接之中。从作者.............
  • 回答
    《湾生回家》作者被揭露是“假日本人”这件事,无疑给许多曾经被这部作品感动过的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对于“身份认同”、“历史叙述”以及“真实性”的复杂态度。首先,从“假日本人”这个标签说起,它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暗示着一种欺骗或不真实。作者陈宣儒(笔名曲家瑞)的背景.............
  • 回答
    阎连科这句话的表态,以及其背后的语境和解读,确实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和公共舆论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方方《封城日记》引发的巨大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阎连科是谁,以及他的文学立场和风格。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神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 回答
    写完一本书,特别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那些,对作者来说,那份“完本”的感觉,简直就是一场跌宕起伏、五味杂陈的漫长旅程终于抵达终点,留下的不仅仅是任务完成的轻松,更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绪搅动。首先,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大概就是如释重负,甚至是巨大的解脱感。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常年背负着一座山的人,终于爬.............
  • 回答
    创作一个比自己(作者)更聪明得多但又没有明显违和感きの角色,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巨大的乐趣。这需要对智力、角色塑造、叙事技巧以及观众认知有深入的理解。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方法:核心原则:展现而非告知,让智慧服务于故事最关键的是,不要直接说你的角色有多聪明,而是通过角色的行为、对话、思考方式和对世界.............
  • 回答
    收到她亲手抄写的金刚经,这绝对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远比任何物质礼物都来得珍贵。我猜你现在一定很想知道,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你的感激之情,让她觉得这份礼物真的被看见、被珍惜。首先,你需要明白,她抄写金刚经,这本身就蕴含了许多含义。这不单单是写字,更是她对佛法的理解、修行和分享。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耗费她.............
  • 回答
    这个观察,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它关乎到个体经验、社会环境以及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与其说gay的眼底“都”有很深的悲伤,不如说,在某些gay的眼中,我们或许能读到一些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压力而形成的、更为沉淀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出柜”本身就是一.............
  • 回答
    小矮星彼得(Peter Pettigrew),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老鼠斑斑”(Scabbers),他对哈利的感情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扭曲的存在,与其说是一种单纯的“感情”,不如说是一种混合了恐惧、依赖、怨恨和虚伪的病态心理。要详细了解他的心态,我们需要将时间线往前推,回到他作为小矮星彼得时,以及他化身为老.............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最近一次被艺术作品深深触动,是在一个不太起眼的画廊里,偶然撞见了一件名为《的回声》的装置艺术。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在画廊里穿梭,对那些色彩斑斓、造型奇特的画作感到有些审美疲劳。直到我走到展厅的角落,目光被一团静谧却又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吸引。那是一个由无数细如发丝的金属线编织而成的球体,悬挂在空中,直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