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老龄化很深却感觉不到?

回答
中国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当“宝”越来越多,一个社会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放眼全球,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是毋庸置疑的,数据也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断攀升,早已跨过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门槛。然而,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觉得老龄化有那么“深”。这种感知上的差异,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观念与认知的微妙差异:我们口中的“老”和他们眼中的“老”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老龄化”是一个社会学和人口学的定义,指的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而我们个体对“老龄化”的感受,更多的是基于身边人的状态和我们对“老年”这个词的联想。

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老”可能与身体衰弱、行动不便、依赖他人紧密联系。然而,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的老年人与几十年前的老年人是截然不同的。许多六七十岁的人,依然精力充沛,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还在为社会贡献力量。他们可能更愿意称自己为“壮年”或是“中年后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这种自我认同的变化,无形中拉近了他们与年轻一代的距离,也让社会整体的老龄化特征不那么凸显。

同时,媒体和社会舆论也往往聚焦于那些需要照顾的老人,或者某些老年病的问题,这容易造成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老年人就一定是需要被照顾的群体。但实际上,社会上有大量健康、活跃的老年人,他们是家庭的重要支撑,甚至是社会活力的来源。

二、 家庭结构的变迁:从“大家庭”到“核心家庭”,责任的转移与分散

中国的传统家庭模式,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四世同堂”并非罕见。在大家庭中,年长者不仅是家庭的 patriarch/matriarch,也扮演着教育孙辈、管理家庭的重要角色。即使身体不太好,也有子孙绕膝,有人可以分担照顾的责任。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年轻一代对独立空间的追求,家庭结构逐渐缩小,以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主流。这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集中照顾的消失: 以前,一个老人可能由多个子女共同照顾。现在,即使有几个子女,他们可能分隔在不同的城市,很难像过去那样集中精力照顾父母。
“空巢老人”现象: 随着子女外出工作或定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或者只有老伴相伴。虽然这并没有直接减少老年人的数量,但这种孤立感和对外部支援的依赖,使得他们的“老年”状态更容易被感知。然而,这种感知更多是分散在个人家庭层面,而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化现象。
子女的压力与代际平衡: 年轻一代正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包括高昂的房价、育儿成本以及工作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可能在照顾父母方面力不从心,或者需要权衡得失。这种压力使得他们对“养老”这个词更加敏感,但这种敏感不等于对社会老龄化程度的直接体认。

三、 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与“隐形”的老年支持

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老龄化带来的冲击。

养老金体系的进步: 虽然面临挑战,中国的养老金体系仍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保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不至于陷入普遍的贫困或极度依赖他人。
消费升级与适老化产品: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从易于操作的智能手机到方便老年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再到各种养生保健品。这些产品和服务虽然不一定完全满足所有需求,但确实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衰弱”的形象。
社区养老与志愿服务: 一些城市开始探索社区养老模式,通过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志愿服务也逐渐发展,一些年轻人和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到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的活动中。这些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虽然规模有限,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被动式”的适应: 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不到老龄化,是因为社会正在以一种相对“被动”但有效的方式适应着它。比如,很多公共场所开始增加扶手、无障碍通道,很多家庭装修时会考虑适老化设计。这种改变是渐进的,融入日常,所以可能不会让人产生“老龄化很严重”的直观感受。

四、 “沉默的大多数”与数字鸿沟

虽然活跃、健康的老年人不少,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一部分老年人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失能、失智、经济困难、医疗需求等等。他们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

医疗资源的分流: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系统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医院的骨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都挤满了老年患者。但这种压力更多体现在医疗资源的紧张度上,而非直接影响到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感知。
数字鸿沟的挑战: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年轻一代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上。这导致了一种“数字鸿沟”,使得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和困难更容易被年轻一代忽视,从而难以形成对老龄化深刻的集体感知。

五、 发展的惯性与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许多社会问题同时存在且不断演变。老龄化作为一个长期且渐进的趋势,可能并没有像某些突发的社会事件那样,引起人们强烈的“危机感”或“震惊感”。人们可能已经习惯了在各种社会问题并存的环境下生活,老龄化也逐渐融入了这种“常态”之中。

此外,我们对“老龄化”的认知可能还受到国际比较的影响。相较于一些欧洲国家,中国的人口结构或许还显得“年轻一些”(尽管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种相对的“年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我们对自身老龄化程度的判断。

总结来说,中国老龄化“深”而“不被明显感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老年人群体的自我形象变化: 健康、活跃的老年人比例增加,模糊了传统的“衰老”形象。
2. 家庭结构的变迁: 照顾责任的转移和分散,使得老龄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个体家庭,而非社会整体的集体感知。
3. 经济发展的缓冲: 养老金、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以及社区支持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冲击。
4. 认知偏差与选择性关注: 我们更容易被活跃的老年人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默默承受困难的群体;社会媒体的焦点也可能存在偏移。
5. 习惯性接受与发展惯性: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渐进式的问题更容易被习惯性接受。

尽管我们可能没有那种“触目惊心”的感知,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增长模式到社会保障体系,再到文化价值观的传承。这种“不被明显感知”,恰恰是社会在适应和转型的过程中,一种复杂的体现。我们或许应该更加关注那些隐藏在“活跃”背后,需要更多支持和关怀的老年人群体,并在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时,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希望各位同学看完这篇文章好好学习,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为了别人打赢了游戏比赛就觉得自己赢了,那跟你无关,自己赢才是真的赢,千万别当穷人,别当社会底层。

为什么老龄化你感觉不到呢,因为四个字,全在农村。

除去过年的时候,开车从农村过,你大概率只会看到两种年龄段的人,0-14岁的小孩和少年,50岁以上的中老年。

也就是说,三代人,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最多待八天,孩子在老家上学,爷爷奶奶在村里养老。

其实也不能讲是养老,大部分是需要劳动到死的,这部分老年过去没有完整的社保,儿女如果想为两个老人都补买社保的话,要花上十来万块钱。相对于他们的家庭情况这是一笔很贵的资产,并且就算买了,每个月也只会返一千左右,所以许多人选择了买最便宜的,每个月养老金就是几十块钱到一百块钱。你想想一百来块,有时候老人还要照顾孙子,孙女让他们吃好点儿,他们自己吃的是什么。

经常有人讲,社会老龄化严重会怎么怎么样,其实你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分层养老机制,这个机制能够完美的打破社会老龄化问题。你以为的是每个人都能像上海,北京养老金那样平均每个人每个月拿五千多块,实际上庞大的农村户口老年人每个月就拿着一百多块养老金。你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风险他们担着,苦他们吃,虽然他们年轻时没有少劳动过哪一刻。他们不会用电脑,多数没有手机,拿什么跟你讲?病了也不愿意去医院,就耗着,耗成癌症了,脑中风了也就是伸脖子那一下,不给家庭添麻烦。

听过农村老人自杀问题么?这个被遗忘的问题,在2011年被提出上过《中国青年报》,在2015,2018年,2019年又被研究了一次:

1.根据国家卫健委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所做部分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65至85岁以上老人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2.75至7.08倍,其中,农村自杀率显著高于城市,男性自杀率则高出女性近8倍。
2.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刘燕舞老师表示曾用6年时间,走访了中国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她发现了让人震惊的事实:不少村民表示,这些地方没有老年人是正常死亡的。
3.2019年官方公开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到5倍。

最为出名的,是2016年的湖北京山县农村老人自杀潮,有“自杀屋”、“自杀洞”,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患病,不愿拖累子女,选择老屋或荒坡、树林、河沟,安静地“自我了结”。

2018年后扶贫力度加大,农合报销比例增加,部分地区才逐渐解决这些医疗问题。但是养老金问题依然存在差距。

他们的后代的后代,又在镇上读书,农村师资条件极差,城里的孩子的父母觉得奇怪,不对呀,这不是中考百分之五十分流了么?怎么我孩子班百分之九十读高中呀?嗯,没错,镇上的初中百分之九十去了中职,读完了又继承父母衣钵出去打工。是不是一切都如此相似,是不是感觉不到?

当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对比,正黄旗大妈平均养老金达到5445元每月就不说了,17年起,我国各大城市为本市户籍老人们开通了跨国养老金领取通道,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城市老人的孙子孙女都在国外,所以他们也只能远渡重洋,打入万恶的资本主义内部去培养革命的后代。考虑到他们可能在这些地方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到歧视,为了他们方便,所以开通了跨国养老金领取通道。

发展,永远是需要代价的,最后选择性遗忘了代价,变成了遗失的美好,单纯美好的小幸福。。。这仅仅是我们社会中的小小的插曲,我们还是要坚信社会是发展的,会走向民主,富强,未来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来来来,越来越好,来来来。。。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相关文章:



user avatar

我感受到了,并且是感受很深。

我是农村人,现嫁到外地,每年平均回家三次:五一、十一、过年。每次回家感觉都是悲凉的:走在村里政府拨款修的水泥路上,你看到的只有老人,他们头发花白,一脸沧桑,和城市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真是有着云泥之别。

我的父辈是从交公粮,缴提留,出义务工的年代走过来的,记得公粮不限于小麦花生,还有棉花也算,生猪按人口算,每人一年的标准是交半头猪,我家四口人,一年要上交两头猪。修路,修桥,修水库之类的大型项目农村劳力都要免费出工的,就是所谓的义务工。如果完不成规定的数,年底算总账的时候,就要罚钱。这里面还有一项规定,村委的领导免除义务工。这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村里的领导的地自己不用管,耕种收都有人抢着干,到时领导笔一划拉,这些人的义务工够数了。因此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好好学习,考出去,有了城市户口,就可以摆脱这一切了。

等我们长大了,他们也老了。孩子们混好的毕竟是少数,还是平平淡淡的多。地是没人愿意种的,宁愿在县城的工厂897、8107(在一些几线小县城996真是一种福报,你说好笑不好笑)也不愿走父辈的老路。因为农业税没了,他们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转嫁到农民的头上。所以我们那边的农村出现了老年人分居的现象:老母亲去县城给儿子照顾孙子,老父亲在家里种地。有的人可能会说了,老头还种什么地,跟着去县城享福吧!他们一月就一百多块钱的养老金,你说说够干什么的。

现在我们村里只剩下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丘陵地带,没法机械化。他们也干不动了,只能种一点口粮,蔬菜。其他的地全部种了速生杨。今年我十月一回家,举目四望,到处都是速生杨,空气真得很好,夜晚的星空也很美,星星那么多那么亮,还有很多城市里早已绝迹的萤火虫在夜空里飞舞,一闪一闪的,我拍下来,发在朋友圈,获得了很多的赞,朋友们吹了很多彩虹屁,赞叹我的家乡是最后一块净土,是世外桃源。我只能笑笑。

而且这次回去听我父母讲,上头下来新政策,要在两至三年内砍完速生杨种上农作物。政策是好的,问题是这些已经被榨干的老人还能干得动吗?

评论区提到猪的事情。关于猪,我不吐不快。

以前一年吃不了几回新鲜猪肉,平时我娘赶集买那种最便宜的冰货_猪肥膘,回来炼成猪油,装在罐里,每次炒菜放上点。我偷偷挖点猪油,用煎饼一卷,吃得可香了。如果被我娘发现,免不了一顿臭骂。

人活得这么艰难,还得养猪。那时的猪吃什么呢?秋天刨了地瓜,好的都切成地瓜干,晒干了,一部分上交公粮,一部分卖点钱,剩下的来年拿它喂猪,换面粉,换各种我们那里缺的东西;小的就留着当年秋冬煮了喂猪。地瓜蔓也不浪费,晒干了,蔓堆起来冬天喂牲口,叶子碾成糠,掺上煮熟的地瓜,兑上水,搅拌成稀汤,就可以喂猪了,“稀汤灌大肚”就是这么来的。

我至今记得我娘喂猪的情景:把猪食倒进猪槽里。猪就把嘴插进槽里,吹着泡泡找里面的地瓜吃,把干的吸溜完了还剩半槽汤。我娘就用喂猪的勺子敲着猪脑袋骂:“人还吃不饱,你还挑三拣四的,不吃拉倒,下顿饿着你。”可怜的猪瘦得根根猪鬃直立,肚子瘪瘪着。就这样养一年才能卖掉。

记得我考上高中那一年,入学学费是500元,我家卖了一头猪,刚好凑够我的学费。语文老师让写一篇关于刚进高中感受的作文。我就写了我家卖猪给我凑学费的事。结果老师在课堂上说✘✘同学写得情真意切,但暴露了社会的阴暗面,不妥……我也想歌颂美好的阳光的,我也想正能量满满,可学生我做不到呀!压抑,自卑,茫然,焦躁……伴随了我整整三年。我最后两手空空,我对不起那好几头为我献出生命的猪!


谢谢大家的厚爱!这几天我这个老透明诚惶诚恐,我何德何能得大家如此厚爱!

首先谢谢 @一言难尽 ,因为关注您,因为您在这个问题下写回答,激发了我的说话欲望,都没来得及给您点赞,就匆匆写了回答,过后又不好意思给您点赞了。感谢您!

感谢走过路过的朋友,你们能看一眼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这个中年农妇现在的心犹如黑色无边的幕布拉开了一条缝,一丝光透进来,让我欢心雀跃。我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身处底层,又是平庸至极,没有知乎大神们越挫越勇的冲劲,只是苟且偷生,却也冷眼看时间百态,想与人言,却无人可言。感谢知乎提供平台让我发出我的心声。

我有很多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说就烂在心里了,有一些粗俗,有一些无味。我想说,朋友,你想听吗?zhuanlan.zhihu.com/p/43


趁着今天工作不忙,偷偷爬上来唠叨几句。感谢大家的捧场!我每天都会悄悄登上看看我这块“自留地”,看看多少人看了回答,看看谁点了赞,谁点了喜欢,心里偷偷地乐,那份欢喜,就像小时候家里用地瓜干换了一些苹果,又怕我多吃,找地方藏起来。可最后总是能被我发现,粮囤里,糠囤里,麦子瓮里,我总能把它们找出来。又不敢多拿,每次只拿一个,找个角落偷偷地吃掉。那份隐秘的快乐现在我又体会到了。

还有那些评论的朋友,每条我都看了,很想每条都回复,又怕厚此薄彼,便作罢了。有些评论没有内容,下面写着被删除,(不是我删除的,我没有删除任何一条评论)。还有私信问我哪里人氏的,谢谢关心,让我有一点隐私可好?

我的这篇回答只是因看到我们那个小村的现状而有感而发,无异于管中窥豹,评论区有人提出质疑很正常。我就不多说了,可是我敢发誓我入高中的学费是500元,那500元还不是卖一头猪挣来的,是卖猪的钱加上家里有的,还有借的才凑够那500元。还有,还有,我养过猪,养过兔子,放过猪放过牛羊,也是个干农活的好把手。你可以说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你不可以怀疑我的农村实干经验。

听说我的回答朝不保夕 ,好怕怕!趁着还有点热度,我再放上一条链接:zhuanlan.zhihu.com/p/43

再放一条

user avatar

来济南坐一次公交车吧,一眼望去基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济南也是人口较大规模城市了,竟然衰老到了这个地步。

user avatar

因为城市化还没完全完成啊。

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老爹老娘留守农村。

城里年轻人多得很。

农村那些老头老太,已经被时代抛弃了,谁看得到他们?


我还看到过一个提问,说老年人劲头很足,唱歌跳舞,生活很滋润。

当然了,因为城里的原住民有房子,有医保啊。

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多,人力服务的成本很低。

这些原住民老人们,退休了,有退休工资,孩子也都参与工作了,经济上,时间上都有余裕,自然日子滋润。

至于农村那些老头老太,同上,谁会去关注那些已经被抛弃的人呢?


还有人说,为啥生育率那么低,但自己身边的人都是两个两个生的。

我也是这样觉得的啊。我认识的人里面,二胎的真不少。后来一想也对。我认识的人,大多是本地同学,或者是家境不错的体育爱好者,最不济的也有大学专科文凭,收入尚可,家里有房子。

同样是无产阶级的保安,快递员,血汗工厂的工人,我一个都不认识。 不过,如果我中年失业了,可能就会认识很多结不起婚,生不起娃的无产阶级同志了。


所以,题主感受不到老龄化,应该是人不在人口流出地区。

user avatar

七零八零后还没有退休。退休后就感受明显了。现在也能感受到,只是你没有观察和思考。2000年的时候,超市商场商店都是人头攒动,红红火火。现在可以逮麻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