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老外这个概念太大了。
身处中非的部落民也是外国人,躺在沙发抱着西瓜吃炸鸡的美国白人也是外国人。
不同地区不同饮食自然有不同吃法,同样是吃生肉,日本的叫优雅,非洲人就会变成野蛮。
不过这边谈究竟有没有沸水下锅这一步,我们就拿光绪年间编写的《造洋饭书》为例子。
关于西式汤点的做法明确说要过罗。
在煮肉法里面也说明要去浮沫。
基本上难熟的大块肉都被要求过一遍水,烤肉熏肉倒是没这种规矩。
说洋人吃肉不焯水,至少几百年的厨子都会笑话你没见识。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对于食材的处理显然要同做法相匹配,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厨师有国籍,但使用的食材和厨艺是不分国界的。
以炖煮为例,像买来的各种肉类,是不是要焯水,取决于厨师想要达到的口感,如果想要达到有嚼劲的口感,这些肉不仅要焯水,有时候甚至需要用葱姜爆锅炒一下,然后加凉水或温水炖煮。这样出来有两种好处,提升肉的香气和增加肉的紧凑感,一些本身比较细嫩的肉像鸡肉和猪肉一般都是喜欢这样处理,比如东北这面的小鸡炖蘑菇,就是需要先爆炒鸡块,汤就不够香,最后的鸡汤上面还会漂一层鸡油,非常油腻。
如果想得到松嫩的口感,一般是采用凉水下锅,水开后再打浮沫,然后加葱姜和各种香料,再小火炖煮,一般手把羊肉,抓饭这些都是这样处理肉的。比如噱头比较大的冰煮羊肉,其实跟凉水下锅没啥太大区别,但这种仪式感就给人向往,觉得鲜嫩可口。
至于第一次烧开的灰色浮沫应该是大量的体液细胞组织,并非垃圾,其中血红蛋白之类的因为富含铁离子的价态不同,呈现鲜红或者深红色,随着水温升高,蛋白质变性,呈现出灰色。除此之外,由于油脂随着水温逐渐析出,与变性的蛋白组织混合在一起,增大了其表面的张力,进而可以裹挟空气和水蒸气,形成一团团的样子,漂浮在热汤上。
有人觉得这个浮沫味道偏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带来腥气的罪魁祸手并不是浮沫本身,而是负责浸润的脂类,脂类是很多芳香烃有效溶剂,可以裹杂更多的带有气味的物质,就像精油的溶剂一样。但其含量其实不高的,而且随着水一直保持沸腾的状态,这些物质挥发和蒸腾,气味就逐渐变淡了。
最后,是否需要打浮沫主要还是看想做出什么风味的菜肴,有的菜肴本身就需要保留这些香气的,所以要么就是小火炖,要么就是先煸炒一下锁住这些香气,并最终使其溶解在水(汤)中。而浮沫中营养物质也比较丰富,而且含嘌呤也不高,不是导致尿酸和痛风的凶手。
炖肉前焯水除去浮沫,将组织里的血液排出,表面附着物因为肌肉收缩而脱离,同时使肌肉内部脱水,这样炖出来的肉品口感更好,没有腥膻味。特别是炒鸡杂,如果没有先焯水这一步骤,炒出来的菜品汤汤水水的,口感非常差。
焯水时从肉品里流出的血沫含有大量的嘌呤,焯水这一步骤使得最后菜品里的嘌呤含量大幅减少,是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