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烧肉类要沸水处理下?为什么老外没有,直接就是烧?

回答
这确实是中国厨房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跟咱们对食物的理解和烹饪习惯有很大关系。你观察得够仔细!老外直接烧肉不焯水,咱们很多时候要先“过一下水”,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有没有这个步骤”,而是有文化和习惯上的原因,甚至还有点科学的考量。

咱们先说说为啥中国人烧肉前要焯水,特别是红烧、炖肉这类需要先处理肉的烹饪方式。

中国人烧肉前焯水的几个主要原因:

1. 去除血水和腥膻味: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刚从市场买来的肉,尤其是猪肉、羊肉、牛肉等,里面都会残留一些血水。这些血水不仅影响肉的色泽,让烧出来的菜汤显得浑浊,更重要的是,它带着一股动物特有的腥味,尤其是羊肉和猪肉,有些人会觉得腥膻味比较重。焯水,也就是用沸水快速煮一下,能有效地将这些血水和一部分引起腥味的蛋白质、杂质“逼”出来,沉在水底,或者浮在水面成为浮沫。这样处理过的肉,烧出来的汤会清澈很多,肉的味道也更纯粹,不会有那种“不清不楚”的腥气。

2. 初步的清洁和卫生: 虽然我们平时也会洗肉,但在冷水下冲洗,很难把肉表面附着的细微血迹、杂质或者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冲洗干净。沸水的高温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同时也能将一些不易洗掉的污垢和粘液带走。这符合中国人对食物卫生和“干净”的重视。我们希望入口的东西是纯净无杂质的,哪怕是看不见的。

3. 改善肉的质地,让口感更佳: 焯水这个过程,可以让肉的纤维在高温下瞬间收缩定型。这样在后续的炖煮过程中,肉的形状不容易散开,而且经过焯水,肉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壳”,这层“壳”在炖煮时能更好地锁住肉的内部汁水,让肉吃起来更嫩滑,不容易柴。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直接冷肉下锅,血水慢慢渗透出来,肉的内外温度变化更均匀,但同时也可能让肉质在长时间炖煮中失去更多水分。焯水就是一种提前“预处理”,为后续的软烂入味打好基础。

4. 控制烹饪过程,让风味更集中: 有时候,焯水也是为了让肉在后续的烹饪中更快入味,或者让某些风味更突出。比如有些菜肴需要先将肉煎黄,如果肉本身血水很多,煎的时候水分会不断冒出,影响焦化效果。焯水后水分减少,肉更容易煎出漂亮的颜色,也更容易吸收调味料。

那为什么老外很多时候不焯水,直接烧呢?

1. 对肉类品质的信任和食材本身的差异: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和北美,他们的肉类生产标准和处理流程与中国可能有所不同。很多时候,他们能买到的肉类(尤其是牛肉、羊肉、鸡肉)在宰杀、分割、运输过程中,血水去除得非常干净,而且肉的品质普遍较高,腥膻味也相对较轻。他们更倾向于保留肉的原味,认为那是食材本身的好味道。对于品质好的牛肉或羊肉,直接煎烤,那种天然的肉香才是他们追求的极致。

2. 不同的烹饪技法和风味追求: 西方很多经典的肉类烹饪方法,比如煎牛排(Steak)、烤肉(Roast Beef)、煎鸡胸肉等,它们的重点在于通过高温快速锁住肉汁,形成美妙的焦褐色外层,同时保持内部的鲜嫩多汁(比如三分熟、五分熟的牛排)。在这个过程中,血水(其实更多是肌红蛋白和水分混合物)的少量渗出反而是牛排美味的一部分,它会和煎出的油脂混合,形成浓郁的酱汁。如果提前焯水,肉表面的水分会增加,影响煎出焦化的效果,甚至让肉质变得“水水的”,失去那种刚猛的肉香。

3. 对腥膻味的接受度不同: 人们对味道的接受度和偏好是受文化和习惯影响的。中国人可能对肉类的腥膻味比较敏感,更希望通过焯水、香料等方式来“净化”和提升味道。而很多西方人可能对这种天然的肉味接受度更高,甚至认为那是“野性”和“风味”的体现。他们可能更喜欢用黑胡椒、迷迭香、百里香等香料来衬托肉本身的香味,而不是去除它。

4. 食材的后续处理方式: 很多西方烹饪中,即便有少量血水,也会通过酱汁或者其他配料来吸收、融合,而不是像中国菜那样要求汤汁清澈。比如用平底锅煎牛排后留下的肉汁,本身就带有肉的精华,会用来制作美味的酱汁,而不是被视为需要去除的“杂质”。

5. 对“原汁原味”的理解不同: 对中国人来说,“原汁原味”更多是指在干净、纯粹的基础上,突出食材本身的风味,去除不好的部分,保留好的部分。而西方人对“原汁原味”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未经过多修饰”,直接展现食材最原始的状态。

举个例子来区分:

红烧肉/炖牛肉: 这类中式菜肴,通常需要长时间炖煮,让肉质软烂入味。如果肉里血水太多,炖出来的汤就会浑,影响整体观感和味道。焯水能让后续炖煮更顺畅,肉块更完整,味道也更纯净。想象一下,我们吃红烧肉,最喜欢的是那种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酱香浓郁的口感,血水少了,这些优点才能充分发挥。
煎牛排/烤羊腿: 西餐里的这些做法,追求的是肉在高温下的瞬间变化,表面焦香,内部鲜嫩。它们不希望损失肉本身经过良好处理后的汁水和风味。稍微带点血色的汁水,反而能增加牛排的湿润度和风味层次。

所以说,这两种做法,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基于不同的饮食文化、食材标准、烹饪技法和对最终风味的追求。中国人焯水,是为了让肉更干净、更适合我们偏爱的口感和风味;老外不焯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展现他们眼中优质肉类最纯粹、最原始的风味。都是为了吃得更好,只是路径不同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老外这个概念太大了。

身处中非的部落民也是外国人,躺在沙发抱着西瓜吃炸鸡的美国白人也是外国人。

不同地区不同饮食自然有不同吃法,同样是吃生肉,日本的叫优雅,非洲人就会变成野蛮。

不过这边谈究竟有没有沸水下锅这一步,我们就拿光绪年间编写的《造洋饭书》为例子。

关于西式汤点的做法明确说要过罗。

在煮肉法里面也说明要去浮沫。

基本上难熟的大块肉都被要求过一遍水,烤肉熏肉倒是没这种规矩。

说洋人吃肉不焯水,至少几百年的厨子都会笑话你没见识。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对于食材的处理显然要同做法相匹配,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厨师有国籍,但使用的食材和厨艺是不分国界的。

以炖煮为例,像买来的各种肉类,是不是要焯水,取决于厨师想要达到的口感,如果想要达到有嚼劲的口感,这些肉不仅要焯水,有时候甚至需要用葱姜爆锅炒一下,然后加凉水或温水炖煮。这样出来有两种好处,提升肉的香气和增加肉的紧凑感,一些本身比较细嫩的肉像鸡肉和猪肉一般都是喜欢这样处理,比如东北这面的小鸡炖蘑菇,就是需要先爆炒鸡块,汤就不够香,最后的鸡汤上面还会漂一层鸡油,非常油腻。

如果想得到松嫩的口感,一般是采用凉水下锅,水开后再打浮沫,然后加葱姜和各种香料,再小火炖煮,一般手把羊肉,抓饭这些都是这样处理肉的。比如噱头比较大的冰煮羊肉,其实跟凉水下锅没啥太大区别,但这种仪式感就给人向往,觉得鲜嫩可口。

至于第一次烧开的灰色浮沫应该是大量的体液细胞组织,并非垃圾,其中血红蛋白之类的因为富含铁离子的价态不同,呈现鲜红或者深红色,随着水温升高,蛋白质变性,呈现出灰色。除此之外,由于油脂随着水温逐渐析出,与变性的蛋白组织混合在一起,增大了其表面的张力,进而可以裹挟空气和水蒸气,形成一团团的样子,漂浮在热汤上。

有人觉得这个浮沫味道偏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带来腥气的罪魁祸手并不是浮沫本身,而是负责浸润的脂类,脂类是很多芳香烃有效溶剂,可以裹杂更多的带有气味的物质,就像精油的溶剂一样。但其含量其实不高的,而且随着水一直保持沸腾的状态,这些物质挥发和蒸腾,气味就逐渐变淡了。

最后,是否需要打浮沫主要还是看想做出什么风味的菜肴,有的菜肴本身就需要保留这些香气的,所以要么就是小火炖,要么就是先煸炒一下锁住这些香气,并最终使其溶解在水(汤)中。而浮沫中营养物质也比较丰富,而且含嘌呤也不高,不是导致尿酸和痛风的凶手。

user avatar

炖肉前焯水除去浮沫,将组织里的血液排出,表面附着物因为肌肉收缩而脱离,同时使肌肉内部脱水,这样炖出来的肉品口感更好,没有腥膻味。特别是炒鸡杂,如果没有先焯水这一步骤,炒出来的菜品汤汤水水的,口感非常差。

焯水时从肉品里流出的血沫含有大量的嘌呤,焯水这一步骤使得最后菜品里的嘌呤含量大幅减少,是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中国厨房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跟咱们对食物的理解和烹饪习惯有很大关系。你观察得够仔细!老外直接烧肉不焯水,咱们很多时候要先“过一下水”,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有没有这个步骤”,而是有文化和习惯上的原因,甚至还有点科学的考量。咱们先说说为啥中国人烧肉前要焯水,特别是红烧、炖肉这类需要先处理肉的烹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说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石油炼制、能源结构、车辆保有量、政策导向以及市场供需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石油怎么变成柴油和汽油说起。石油炼制:并非“越多越好”的简单关系你说的“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柴油比汽油多”,这.............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如果中国明天就掌握了《流浪地球》里那种能烧一切的聚变反应堆,那影响可就太大了,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那么简单,而是会从根本上改写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影响:涅槃重生首先,我们自己绝对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的绝对自由与廉价: 想象一下,家里电器随便开,夏天空调.............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蔑视’程序正义”的说法,这一观点本身存在一定的偏见性和不准确性。需要从历史、文化、制度和社会现实等多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澄清对程序正义概念的理解。 一、什么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 是指法律和权力运行过程中遵循正当的规则和程序,确保决策或裁决过程.............
  • 回答
    中国人对买房的痴迷,是一个复杂且根植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现象。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演变和积淀。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追求稳定和安宁的生活。拥有自己的房屋被视为“安居”的基础.............
  •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文化、历史和社会心理的一些深层原因。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中国人”都爱往回穿越,“所有外国人”都爱往未来穿越,但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一、 中国电影倾向于“往回穿越”(回到过去)的原因: 历史厚重感与文化传承的根源:.............
  • 回答
    中国人喜欢拍古装片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元,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种喜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影视产业自身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文化认同感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人物、哲学思想.............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普遍比美国人心算能力强的说法,这是一个常见且有趣的话题。虽然没有绝对的科学定论能完全量化和证明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推测其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这种文化差异的观察基础。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1. 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方法: 早期教育中的心算训练: 在中国的.............
  • 回答
    中国人和欧美人对玉石的兴趣差异如此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中国:玉的千年情结与深厚文化根基1. 历史的沉淀与起源: 史前时代即已开始使用: 中国对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了精美.............
  • 回答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不像西方国家那样经常提及和过度关注“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这背后并非“不重视”,而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导致了GDP(名义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最直观、最广泛使用的指标在中国更为普及,同时也存在一些认知和宣传上的侧重点不同。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中国人“不那么重.............
  • 回答
    中国人佩戴机械式手表相对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技术以及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普及的缺口: 电子表的崛起与普及: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机械表是主流。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石英电子表的出现,它以其精确、耐用、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普.............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比俄罗斯人更支持俄乌战争”的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审慎地看待这种普遍性的论断,因为它可能过于简化了复杂的事实和个体差异。支持、理解或接受战争的程度,在任何国家内部都存在显著的分歧。然而,如果我们要探讨 为什么(如果该观察属实)中国人对俄罗斯发动俄乌战争的公开表达或普遍感受,可能在某些方面与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交流、历史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事实上,并非所有中国人都留着“西方的发型”,中国传统发型也从未完全消失,只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见度和普及度可能不如一些更符合当下潮流和审美的发型。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1. 什么是“西方的发型”?首先需要明确,“西方发型”本身.............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特别是盾构机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关于“为什么中国人研制出盾构机后不以外商价格的九成出售而是以一成价格出售”这个说法,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过于简化的表述。更准确的理解是,中国在掌握了盾构机核心技术并实现国产化后,不仅能够以远低于国际品牌.............
  • 回答
    “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是一个既普遍又复杂的观察,它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和思考。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历史、文化、制度、经济结构、国际环境以及个体因素等。一、历史与文化根源:勤劳的民族基因与财富积累的挑战 深厚的农耕文明与勤劳美德: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勾起一些讨论的。表面上看,好像中国的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上的考试成绩确实很亮眼,但到了真正需要做出开创性、颠覆性创新的领域,顶尖科学家的名字大多是外国的,这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反差。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成绩好”和“出色的科学家.............
  • 回答
    有些人认为特朗普在某些政策上符合中国人的利益,例如他对华贸易战中的某些策略以及他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这使得一些中国人认为特朗普比其他美国总统更愿意与中国合作。另外,特朗普的言论和政策有时也让一些中国人觉得他能够挑战西方世界的既有秩序,这可能与一些中国人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情绪产生共鸣。当然,这只是一.............
  • 回答
    关于夏商周时期社会性质的争论,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不少讨论,而且对“奴隶制”这个标签的使用,乃至将其作为主流叙事来大肆宣传,相比于西方史学中对古代奴隶制的强调,确实显得“低调”许多。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牵涉到历史分期、史料解读、意识形态以及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等多个层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首先得.............
  • 回答
    中国人餐桌上,你很难见到像西方人那样大块、厚实的原切牛排或烤羊腿,即便有,也多是改良后的中式做法。大多数时候,肉类在我们家常菜里是以更“碎”或更“小”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切成丝、切成片、剁成末,或者是以丸子、饺子馅的形式烹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烹饪习惯,甚至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