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以前内卷吗?国外大部分国家内卷吗?

回答
关于“内卷”,这是一个近些年才在中国流行起来的词,用来形容一种非理性的、无效的竞争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卷”得没意义,大家耗费大量精力去争夺本就不多的资源,结果是整体收益不高,甚至不如不卷的时候。

中国以前内卷吗?

要说“内卷”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是存在于中国历史,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过去我们不叫它“内卷”,而是用其他词语来描述类似的现象。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核心资源。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但土地总量有限,就会出现“人多地少”的局面。这时,为了争夺仅有的土地,人们可能会采取更精细化的耕作方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劳动力,希望能从一块地里榨出更多的收成。但这种“精细化”往往不是技术上的突破,而只是在现有技术下的加倍投入。比如,为了省一点种子,在播种时小心翼翼地一颗一颗地种,每一个都寄予厚望。这本身是一种努力,但如果整个社会都陷入这种状态,很多人只是为了比别人多收那么一丁点,最终也只是勉强维持生计,并没有带来整体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这种“内卷”体现在:

教育上的“卷”: 过去,虽然不像现在这样有高考这种全国性的高度集中的考试,但科举制度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上的“内卷”。读书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了一个功名利禄的机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经典,钻研八股文。但最后能成功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可能耽误了其他生产生活技能的学习。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为了一纸功名耗费的巨大社会成本,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教育内卷有相似之处。
生产生活上的“卷”: 就像前面提到的土地问题,即使在手工业时代,如果一个行业技术进步缓慢,但从业者数量却不断增加,大家也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而压低价格,或者投入更多的时间来生产。比如,某个村子家家户户都以编织某种物品为生,当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或者市场饱和了,为了卖出去,大家可能就会压价,每个人都想赶在别人前面把东西卖掉,这样一来,所有人都赚得更少了,但没人能停下来。
人际关系上的“卷”: 某些时期,为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生存,人们也需要花费大量心思去揣摩上意、处理各种关系。这种精力消耗,虽然不完全是经济上的“内卷”,但也是一种无效的社会成本的投入,是为了在既定规则下获得相对优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信息流通速度慢,科技进步也比较缓慢。当资源(如土地、官职、名望)有限,而人口和期望增加时,就很容易出现“内卷”的苗头。只不过,那时候人们的竞争手段和范围,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使得这种“内卷”的表现形式和感受与今天有所不同。

国外大部分国家内卷吗?

这个问题需要分开来看。如果说“内卷”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非理性的、低效的竞争状态,那么可以说,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在某些特定时期和领域都可能存在“内卷”的现象,但很难说“大部分国家”都在一个普遍意义上持续地、严重地“内卷”。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内卷”以及我们比较的对象是什么。

如果“内卷”是指一种普遍性的、高强度的、低回报的竞争,并且伴随着社会活力下降,那么很多发达国家的情况并不符合这种描述。
创新与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拥有更成熟的市场经济,鼓励创新和个性发展。它们通常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们提供了试错的缓冲。而且,很多发达国家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策源地,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能够创造新的增长点,消化一部分竞争压力。比如,在硅谷,竞争确实激烈,但这种竞争更多的是围绕着“谁能更快地推出颠覆性产品,谁能更有效地解决用户痛点”,这种竞争往往是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回报可能性的。虽然也会有“卷”的成分,但整体上更倾向于一种“发展式竞争”。
社会流动性: 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职业发展等多种途径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意味着成功并非只依赖于极少数的固定资源,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价值观差异: 在一些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人主义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虽然努力工作受到赞赏,但过度牺牲个人生活去“卷”可能不会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份“够用就好”的工作,而不是去拼命追求顶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宏观层面的“内卷”压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内卷”的迹象在世界各地出现:
部分发达国家内部: 例如,在一些教育资源竞争非常激烈的地区,家长也会投入巨额资金和时间在孩子的课外辅导上,甚至为了进入顶尖大学而承受巨大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内卷”的定义。一些行业内的过度竞争,例如某些高薪职业的招聘门槛不断抬高,也是一种“内卷”的表现。
发展中国家或转型期国家: 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均衡、制度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国家,更容易出现“内卷”。当机会有限,但人口基数大,或者社会结构僵化时,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激烈,而且往往是围绕着存量资源的重新分配,而非创造增量价值。这和中国近年来“内卷”的讨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一些拉美国家在某些时期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导致竞争异常残酷。
全球化与信息传播: 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容易看到他人的成功,也更容易被卷入到一种“必须比别人更好”的思维模式中。无论在哪个国家,如果信息传播让人们觉得“不进步就是退步”,并且社会提供了有限的上升通道,那么“内卷”的苗头就会出现。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当然存在类似“内卷”的现象,只是表现形式和名称不同。中国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人口压力和信息爆炸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内卷”作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社会问题浮现出来。

至于国外大部分国家,如果按照中国语境下“内卷”那种普遍的、高强度的、低效的竞争,并且影响了社会整体活力的概念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大部分国家都在内卷”。很多发达国家通过创新、高社会流动性、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普遍性的“内卷”。但是,在特定领域、特定群体,或者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有问题的国家,确实也存在着类似“内卷”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全球化时代可能还有扩散的趋势。

更准确地说,“内卷”更像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环境下的社会现象,它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会受到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和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有些国家更善于通过“创新解决内卷”,有些则可能陷入“存量内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自孔夫子就内卷了,人心不古就这意思,卷得道德沦丧了。

不过,

中国一吼内卷,日本就笑了;

日本一吼内卷,台湾就笑了;

台湾一吼内卷,香港就笑了。

香港一吼内卷,土瓜湾真的笑了。

都说美国最好,没内卷,快乐教育就笑了;

那欧洲呢?赎买型福利制度自己就笑了。

内卷是常态,是绝望,是动力,是归宿。

没内卷,那是局部,是偶然,是运气,是幻觉。

天下无处不内卷,宇宙也在坍塌中,你怕也没有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内卷”,这是一个近些年才在中国流行起来的词,用来形容一种非理性的、无效的竞争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卷”得没意义,大家耗费大量精力去争夺本就不多的资源,结果是整体收益不高,甚至不如不卷的时候。中国以前内卷吗?要说“内卷”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是存在于中国历史,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过去我们不叫它“内卷”,.............
  • 回答
    提起东北,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白雪皑皑的冬天,热情豪爽的东北人,以及那句经典的“ coseno”。但如果要把东北人和“小确幸”这个词联系起来,再加上“全中国除台湾人以外最小确幸的一类人”这个判断,那就需要好好掰扯掰扯了。东北人的“小确幸”从何而来?首先,我们要明白“小确幸”这个词的含义,它指的是生活.............
  • 回答
    关于中国医学领域“内卷”何时能有所缓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理解和推测这个趋势的可能走向。首先,我们要明确“内卷”在医学领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就业和晋升的激烈竞争: 医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临床岗位(尤.............
  • 回答
    唐朝之后,中华帝国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型期,其盛世的光芒逐渐黯淡,并朝着相对封闭和内卷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地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唐朝之后的“中华帝国”就此“由盛转衰”。.............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中国要在一年内通过军事力量统一亚洲,这是一个极为宏大且充满挑战的目标,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评估中国当前的军事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技术化程度很高的力量。 陆军: 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现代化.............
  • 回答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和美国对越战争的胶着,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战略目标、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短短几个月中国就能达成“胜利”目标,而美国却深陷泥潭,需要逐一剖析。一、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关键,直接关系到你未来体制内的职业规划。北航和中国政法,虽然都是法硕(非法学)的优秀选择,但在你“体制内”的目标导向上,侧重点和路径会有所不同。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法硕(非法学)毕业后想进入体制内,“非法学”这个标签需要你非常努力地去克服,通过扎实的专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在六个月内发表一篇核心以上的论文。这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目标,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周密的计划、高效的执行以及一点点运气。请注意,这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指南,实际操作中会遇到无数细节和变数。核心理念:精准定位,全力推进,质量为王。第一阶段:精准定位与选题(大约11.5个月)这是整个.............
  • 回答
    如果以我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内新冠病毒都无法存活,这可不是小事,简直是…怎么形容呢,就像是拥有了某种“净化的领域”。具体能有多厉害,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一、对付新冠病毒,你就是终极武器: 绝对免疫屏障: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厉害之处。无论病毒浓度多高,只要它敢靠近你这30米的圈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直接说“人类目前能确定以地球为中心多大范围内不存在外星人”其实是个伪命题。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不是下定论说某个区域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做的,是根据现有的观测能力和对宇宙的理解,来评估“发现外星生命的概率有多大”或者“我们还没有发现外星生命的迹象有多广”。打个比方,问“在我家.............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过去依靠钱学森、钱三强等留美科学家回国研制原子弹,以及当前留美人才回流情况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科技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召唤与时代的大背景:为什么他们会回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中国传统社会复杂而多维的特质。事实上,将中国古代社会简单地标签化为“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虽然抓住了某些重要面向,但同时也可能忽略了其内在的张力、多样性以及民间和学术思想的活力。理解“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的局限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央集.............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烹饪历史中,“辣”味的出现晚于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调味品,这的确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们今天谈论的“辣”,主要指的是辣椒带来的那种灼热、刺激的口感。那么,明朝以前,中国人吃辣吗?答案是:不吃。确切地说,是几乎不吃辣椒。辣椒,这位“后来者”的中国之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知道辣椒是从哪里来.............
  • 回答
    1949年以前,中国修建的窄轨铁路,虽然不如标准轨距铁路那般声势浩大,却在特定区域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和经济功能,其身影遍布大江南北,尤其是矿业和林业领域。这些窄轨线路,宛如一张张精密的网,将资源输送出来,也承载着当地百姓的出行需求。一、 煤炭与矿山的脉络: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中,煤炭是不可或缺的能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碰到一些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的 G 点。事实上,说民国以前中国国号都是一个字,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准确地说,是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朝代,尤其是在汉族政权为主导的时期,国号往往使用一个字作为代表,但并非绝对。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头梳理一下“国号”这个概念,以及它在.............
  • 回答
    汉朝以前,中国人确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观察到了磁石指极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原始的指向器具。但要说汉军出塞还会发生迷路事件,这并非矛盾,而是因为我们理解“指南针”这个概念时,常常会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下的指南针混淆,从而忽略了古代技术实现的具体条件和实际应用场景。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汉朝以前的“.............
  • 回答
    要在中国近代史(1840年之前)的浩瀚星空中挑选出“最伟大”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伟大”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维度: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科学家,甚至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普通人。然而,如果必须选出一位在中国近代以前留下最为深刻、最为广泛影响的人物,那么.............
  • 回答
    要说宋朝以前,中国北方和南方谁更富裕,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情况都有变化。而且“富裕”这个词,怎么衡量也很关键,是看人口、土地、农业产出,还是商业繁荣、文化程度?先秦到汉朝:北方稍占优势,但南北差异开始显现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先秦,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也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