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回答
“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这种说法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论断,并非完全客观准确。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这两个城市在辐射带动作用上的一些感受和观察。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可能来源和其中的一些道理:

一、 “上海富了周围”的解读与合理性

这种说法通常认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对周边的江苏、浙江等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

产业转移与升级: 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劳动力成本、环保压力等因素逐渐增加,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会向周边地区转移。上海利用其技术、品牌、资本和管理优势,帮助周边地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例如,苏州、无锡、嘉兴等城市通过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成为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市场辐射与消费拉动: 上海拥有庞大的人口和高购买力的消费群体,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对周边地区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强大的拉动力。周边地区的农产品、特色产品、旅游资源等,可以通过上海的市场渠道得到销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人才、技术与资本的流动: 上海是人才、技术和资本的集聚地。这些资源不仅在上海自身发挥作用,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周边地区,支持了当地的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许多上海的资本家、企业家在周边地区投资设厂,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与区域一体化: 上海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区域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高铁、高速公路的互联互通,使得上海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这有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中心与贸易中心的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活动和贸易往来,也间接或直接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例如为周边企业提供融资、拓展国际市场等。

因此,从产业联动、市场带动、资源辐射等方面来看,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富了周围”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 “北京坑了周围”的解读与合理性

这种说法则认为,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可能对周边地区(主要是河北及天津的一部分)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是一种“吸血”效应。具体体现在:

资源的高度集中: 北京作为首都,汇聚了国家最优质的资源,包括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这种资源的高度集中,可能导致周边地区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优质资源难以惠及。例如,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北京,使得周边居民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享受到。
产业的“虹吸效应”: 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吸引了大量人才、资本和技术。这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的企业和人才被虹吸到北京,削弱了自身发展潜力。
环境压力的转移与限制: 为了保障北京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很多对环境有影响的产业被要求外迁或关闭。这些产业的转移可能会对周边的河北等地的经济结构和就业造成冲击,例如,一些污染型企业转移到河北,增加了河北的环境治理压力。同时,为了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
行政壁垒与协同发展不足: 虽然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但由于行政壁垒、利益协调等问题,区域协同发展仍然面临挑战。北京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规划,有时可能更多地考虑北京自身的利益,而未能充分照顾到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导致协同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
人口和交通的拥挤外溢: 北京庞大的人口和交通拥堵问题,也会将一部分压力外溢到周边地区。例如,一些居住在北京但工作在周边,或者因为房价等原因选择在周边居住的居民,给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带来了压力。
政策倾斜的可能: 在一些资源分配和政策支持上,中央政府可能会优先考虑首都的地位和发展,这可能导致部分资源和政策的倾斜,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发展机会。

因此,从资源集中、人才流失、环境压力、协同发展挑战等角度来看,北京对周边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虹吸效应”或负面影响,使得“北京坑了周围”的说法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

三、 辩证看待这两种说法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说法都过于片面和绝对化。现实情况更为复杂和多元:

上海并非“只富了”周围: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发展也面临着自身的高成本、资源瓶颈和内部结构性问题。上海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其自身的经济活力、制度优势和全球化视野,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非全部。
北京也在努力带动周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和带动周边发展的问题。北京也在尝试将一些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周边地区,例如教育、医疗、科技研发等。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学习和合作的机遇。
周边地区的主体性: 周边地区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战略、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对机遇的把握程度,也是其能否“富裕”的关键因素。不能将所有原因都归结于上海或北京的带动或“坑害”。例如,苏州、无锡等城市能够抓住机遇,积极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并实现自身升级,这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
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即使在“上海富了周围”和“北京坑了周围”的框架下,周边的具体城市和区域情况也大相径庭。例如,上海的近郊(如嘉定、青浦)与远郊(如崇明)的发展水平和受上海辐射的程度是不同的;河北的廊坊市(特别是燕郊)与承德市受北京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坑”的定义模糊: “坑”这个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负面评价。北京作为首都,其政治中心地位带来的政策导向和资源调动能力,对于周边地区而言,既是机遇也可能是挑战,如何界定是“坑”还是“不公平的利好”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总结:

“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是一种简化且带有情绪化的论断。

“上海富了周围”: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通过产业转移、市场辐射和资源流动,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北京坑了周围”: 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其资源高度集中和发展模式对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虹吸效应”以及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更准确的理解是,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复杂且双向的。 上海的带动作用明显,但周边地区的自身发展也至关重要。北京的辐射效应则更偏向于政治和资源属性,其对周边的带动需要通过更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来实现,而其发展模式和政策也确实可能给周边地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用更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者,理解城市辐射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看到周边地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两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现象的夸张性描述,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手机占个坑吧,回头补充数据

@chenqin 长于数据分析,做了很好的解答,但并不完善。从一般均衡角度分析,市场潜能是结果而非原因。

这里希望略做补充。

回答问题前先做个知识铺垫。首先,什么是城市。城市在克鲁格慢藤田昌久等人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实际被理解为生产要素在某个区域的集聚。

那么题主的问题在新经济地理中即可翻译为,在上海附近n公里距离可以形成苏锡常杭甬的次级城市,而北京不行。或者说,用更简单的说法,为何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结构更倾向于集中,而沪宁杭地区则更倾向于均衡。

看下面两个图,我们就会发现,法国的城市集中度会比德国的城市集中度要高得多。下面两图是陆铭老师制作的展示一国经济活动聚集的图示。显然,法国集中于巴黎,英国集中于伦敦,而德国更为分散。(隆起且深红处为集聚区域)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历史很重要,因为地理生产要素的集聚规模报酬递增,因此一个点位上形成的要素集聚将会导致未来要素的继续集聚。这就是新经济地理中的路径依赖。

这种路径依赖就导致了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的城市结构不同。例如曾经邦国林立的德国,就没有规模碾压的大都市,而长期统一的法国就有巨型的巴黎。

德国前5大城市的人口分布:
柏林(Berlin)(340万);汉堡(Hamburg)(180万);慕尼黑(München)(135万);科隆(Köln)(102万);美因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67万)
德国城市列表 (按人口排列) 资料来源
法国前5大城市的人口分布:

法国前五大城市(不统计郊区)
巴黎2,181,371马赛839,043;里昂472,305;图卢兹377,150;尼斯347,060
法国 资料来源



那么落脚到本答案。上海开埠以前,苏杭已是经济中心,而北京则从元明以来处于碾压的优势中。路径依赖提供了一种解释。而所谓市场潜力差异则很可能是历史上要素集聚从而导致的要素报酬集聚。所以市场潜能是果非因。

user avatar

话说知乎还挺政治正确啊,在数据帝得票远低于这个答案时候推了他的上日报。佩服~ 数据帝在不讨论逻辑是否严谨的情况下,也只是论证出北京的GDP应该低,但实际却高,完全没有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不是一句固定和游戏就能说明白的。请注意本问题前三个字。

原答案:

不太同意大家的看法,知乎碰到社会问题就见光死,其它答案太脱离实际了,书生气十足。作为一个当地人,从亲身经历来看,只局限于北京近周,我觉得根本不用从历史地理政治等大方面分析,这些都是表象,本质原因就一句话,北京是首都。详细讲,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周边的河北官员更愿意选择亲近北京,以通过北京官员结交中央,这些地方的政府一定程度上会牺牲当地利益以换取政治前途。而政治前途,才是对官员最重要的,哪里有各位分析的种种对于周边发展的规划,对于北京的退让。给你们个忠告,看问题要注意角度,不要图森破,你们都学会了成年人只看利弊,但却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利。你要知道,这些地方官员都是异地任职,干两年就走,地方又小,谁会真关心本地利益,长期规划?一切都是为了政治前途,而结交北京,对于提升政治资本来说,性价比太高了,所以你会发现北京周边官员的政治前途,更多时候由北京决定,或者说官员会更喜欢选择让自己由北京决定,而不是遥远的省会。简单点说,就是你觉得地方吃了亏,实际上人家巴不得吃这个亏,懂了吗?这才是一切现象的本质原因。君不见河北有些地方,"北京有人"已经成为了御赐金牌。理解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边城市会主动牺牲自身利益保证北京发展,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总能一再的成功抢夺周边资源。这些问题河北省政府是无能为力的。


评论里说一个河北的小官关中央什么事的,我只能说你真的社会经验太少了 想象力也有点差 最起码你读读史书 也应该知道这两方面能为对方提供什么,悟不出来的就算了。

PS: 说我说教的知友,咱得成熟点,回答问题有什么利益? 就图个痛快和分享,形式重要吗?说教抖机灵编故事,本质都一样。你不让人爽,人大不了不再回答了,损失的是你自己。

还有,不是所有观点都可以论证的,有种东西叫经历。你我若是在闹市相遇,共坐一桌,我会跟你娓娓道来。在这里,我又不傻。

user avatar

保罗·克鲁格曼因其对贸易和经济地理学的贡献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克鲁格曼之前,传统经济地理学们在解释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增长时缺少一套自洽的理论工具。但在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中,一个简单的模型便可解释城市的增长和企业生产时的集聚行为。


假设一个厂商面临两个不同地点的市场,在甲地,他可以卖出单位的产品;在乙地,他可以卖出单位的产品,且由于,该厂商选择甲地作为主要生产基地。


此时,该厂商有两种选择,他可以选择在甲地生产,将一部分产品卖到乙市场中,并支付一定的单位运费。他也可以选择在两个地点都生产,不支付运费,但支付在乙地新建工厂的固定成本。假设在本地扩大生产的固定成本标准化为1,那么如果规模经济很大,在本地扩大生产比在外地建厂更为合算,就会相对扩大。

此时,如果运费降低、达到了,且可贸易品的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地建厂就不如在本地生产然后向外地运输合算,该企业就会选择在甲地扩大生产规模,放弃在乙地建厂。


这就是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的简化版本。这个基本的模型有三个关键:

1,规模报酬递增,即在同一个地点增大规模时单位成本下降。

2,运费降低,运输变得便宜。

3,可贸易品比例提高,即大量的标准化产品可以在各地使用,促使贸易有利可图。

当某个地点这三个条件都成立时,他就会出现企业集聚和生产扩张。这个模型对于美国19世纪中叶的大规模城市集聚和工业集聚有着非常好的解释力。由于在该时期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铁路运输也逐渐普及,工业化则使得可贸易品的比例增加,企业就没有必要各处建厂,只要在某个到其他地区运费较低的城市,不断地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便可以获得利润。此时,美国的城市便出现了集聚。


在这个模型基础上,根据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计算每个城市的内部人口购买力、周边人口购买力以及海外市场购买力,再根据不同距离的运费折算后,可以计算每个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这个真实市场潜能,可以理解为在劳动力可流动、企业可流动的情况下,每一个地点的企业能够面临多大的潜在市场。根据Head和Mayer(2004),真实市场潜能也能理解为一个地点的企业的平均增加值。许多文献正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比如范剑勇(2010),根据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地理位置以及沿海与否等哑变量,构造了中国不同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在这里我们就引用范剑勇(2010)的计算。

上图是上海、苏州、无锡和杭州四个长三角城市的市场潜能之比与GDP比例之比。可以看到,上海的真实市场潜能在四个城市中是最高的,占四个城市的35%;其GDP也是四个城市中最高的,占四个城市的42%。对于上海相对其他三个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来说,上海获得了超出比例的GDP,但总体来说,GDP的情况和市场潜能是相称的。

上图是京津冀的情况。在石家庄、北京、天津、唐山和秦皇岛这五个城市,他们的真实市场潜能其实是差不多的,其中石家庄的真实市场潜能其实在五个城市中排名第一。但很明显,河北的几个城市并没有获得与其真实市场潜能成比例的GDP。北京、天津两市,虽然真实市场潜能仅占五个城市的35%,GDP却占五个城市的70%。其中北京尤为夸张,以并不有利的地理位置,并不是特别好的市场条件,以五个城市17%的市场潜能,获得了42%的GDP

上图是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比较。可以看到,上海的真实市场潜能,在三个城市中是最高的,比北京和天津的市场潜能加起来还要更高。但GDP的比例,反而差不多了。由于各种原因,北京和天津事实上已经获得了远超其市场潜能地位的GDP


为什么相比上海来说,北京显得「坑了」周围?结论已经很明显了。市场潜能其实会反映企业和劳动力的选择。在上海周边,市场和GDP的比例基本一致。


而北京呢?其实之前有的答案其实说得没错,如果只看地理位置,只看周边潜在市场,北京充其量就是一个二线城市。他的真实市场潜能反映了这点——还不如石家庄。但一些企业可能又因为首都和直辖市的各种利益和资源流入京津,让两地获得了远超其市场潜能的GDP,由一个二线城市变成了特大城市,本属周边其他地点的市场就被京津吸走了。


市场就那么大,就是一个固定和游戏,你多拿了,别的地区自然就没有了。

user avatar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的诸多洗白答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少人的思维几乎完全停滞在“江南自古富庶,河北自古贫穷”的苍白理论下面,不知道说这句话的人,知不知道民国时期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是天津?或者知不知道在解放前后,张家口的经济体量几乎能够与广州旗鼓相当?某些人又知不知道,海河平原上河网密集,千里沃地,是中华大地上一个成片连接的平原地带?如此“不发达,自然资源有限”的地方,能不能再给中国来一打?


直接给结论富北京则穷天下,事实即是如此!这种说法不仅有道理,而且在现实中已经一次次地得到了证明,至于富上海是不是富天下,我觉得的确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答主写这个答案的日期是2018年7月31日,最近2018年上半年的经济报表已经逐渐出炉了,不妨来看看长三角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上半年的经济表现对比


长三角地区

京津冀地区(河北)

而天津在上半年的名义增速也仅仅是5.76%(总量9927.6亿),然而就这个数字,都已经可以在京津冀地区排到增速第三位,仅次于秦皇岛和北京。而与北京存在一定安全距离的城市,比如沈阳,济南,太原,在上半年经济增长率都超过10%(济南14.61%,沈阳12.14%,太原14.10%),更远的郑州则亦达到了14.13%的名义增速


我们来看看2018上半年,河北邻居山东以及河南的表现

再看看河南

至于知乎er轮了一遍又一遍的辽宁,2018年上半年也出现强劲的复苏势头,沈阳,辽阳,盘锦,营口,抚顺,本溪这些辽河平原上的城市,上半年增速全都在10%以上(知乎整天讨论东北有没有救,殊不知东北尤其是辽河平原的情况,比之河北凄惨的景象实在要好上太多了,你们体会一下一个7500万人口的省份,看不到发展前景的绝望。。。你们为什么不好好讨论一下河北)


河北自古就不富裕,嗯。。。且不说战国时期的赵国燕国,大汉光武皇帝刘秀以河北之地起家,袁绍以河北之地曾经雄霸一方,曹魏时期河北作为与中原,关中一道的基本盘,十六国时期后赵石氏,前燕慕容氏的基本盘也在河北,北齐高氏以晋阳为军事中心而以河北为经济生产中心,甚至大唐帝国由盛而衰,亦是安禄山据河北之地叛乱。。。请继续说河北自古就不富裕。到了建国初期,围绕在北平周围的,是民国第二大经济中心天津,北方的贸易中心兼察哈尔省会张家口,热河省会承德,以及保定府——嗯,一个自古就不富裕的地方,有天津,张家口,包括秦皇岛这样的地方。而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后,河北几乎也是全国发展最缓慢的地区之一


要知道,河北的人口是7500万,在人口体量上是跟江苏一个级别的大省,我想不出一个自然禀赋糟糕的省份,是如何承载得起如此庞大人口数量的。湖北有九省通衢的武汉,有荆襄千里沃土,总人口也就6000万,如果包括京津,这里有多少人口自己算算。。。


到现在为止,我在知乎上见过的绝大部分(包括本题下的)北京答主,基本都是在高谈阔论北京如何高大上,却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人,对河北建国以来不断失血,不断单方面对北京的供给表现出一丝的感恩心


水灾来了,河北不少地区为了保卫北京而遭到洪水肆虐,很多人家只能住到屋顶上去,别人的家园为了你们而被淹没

各种电力,暖气,能源,在华北地区首先供给北京,然后才是天津,然后才是河北,甚至在去年冬天出现了河北地区供暖严重不足的情形

为了保护北京的水源,河北很多地区不能进行理想的农业发展

北京不要的高污染产业,大量地扔给河北,像首钢这样的企业把自己迁到河北之后,GDP算北京的,交税交给北京,污染留给河北

你们有过哪怕一丝的感恩之情,以及对自己同胞的愧疚之心?!


今年河北大量地区的0增长和负增长,是因为政府方面为了保证北京的环境质量,强行关停整治大量河北地区的第二产业,某些“上等人”为了自己活得更加舒服一点,二话不说就砸了邻居家吃饭的家伙,请问各位洋洋洒洒的北京答主,你们对河北同胞有没有一点点歉意?(嗯,即便是这样,北京上半年仍旧是全国空气质量最糟糕的城市之一。。。)


无论是水,空气,资源,还是青壮年劳动力,河北为北京奉献出了可以奉献的一切,结果在失血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得到的不过是某些人对河北人的指手划脚,还给河北无法发展起来找了诸多乱七八糟的藉口,没有河北的无条件牺牲,某座三产率80%的城市,很多基本的生活秩序恐怕都会崩溃,现在反过头来嫌弃河北自古不富裕,猪队友带不动?敢泽某慈!


这关乎生而为人的基本良心

==============================================

关于北京本身的先天问题,以及对于周边的负面影响,在之前的不止一个回答里我都已经有所提及

我这里还是继续给结论,北京所在的位置,根本就不具备超级城市立足的条件,因为多山而少水,靠近蒙古高原因而自然条件本身就干燥,且位于大平原的尾端并且河海两不靠,因此无论水运还是陆运都极其不便,在古代这个问题更是尤为严重,在这个位置上投入经营建设首都,基本就是无底洞。而最唾手可得的资源,自然是从河北拿。。。


一言以蔽之,对于中国来说北京是一个极其不理想的首都立足点,但却成为了首都,因此要进行一系列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操作,才能维系起这座城市。so,北京之于河北的积极意义何在?言尽于此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user avatar

大部分的观点都是认为北京是权力中心,以权压人的结果。不可否认有这个因素存在,但我认为,不仅仅如此。

事实上,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上海同样是一个权力中心,只要看看历届九袋长老中有多少是从上海坐直升飞机上来的就知道了。所以说,如果仅仅看权力,不仅北京坑了周围,上海同样如此。

中国是一个权力等级森严的社会,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尤其如此。彼时的经济体系里,不仅北京周围的河北很穷,上海周围的浙江也不见得好多少,广州周围的珠三角更是穷的裤裆透风。或者可以说,在经济发展依赖于国企投资,依赖于行政权力的分配体系里,富的只有首都、省会和资源型城市。

这是传统中,那个我们熟悉的社会。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的逻辑改变了。

这个逻辑就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国企变成了外资。

外资首先从香港这个门户流入广东,带动了珠三角的发展,然后从上海这个物流贸易中心进入,带动了长三角的发展。

问题来了,为什么外资的流入,能够带动一大片地区的发展,而国企的投资,只能带动一个点的发展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

国资青睐的主要方向,是资本投入大,进入壁垒高的重工业。比如汽车、钢铁、石化、航天军工什么的,一个项目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的,民营资本难以参与,甚至在某些领域,政策上根本不允许民营资本的进入。

更严重的是,相当多的国企,本身是一个封闭的产业生态,讲究垂直一体化的生产链条。在过去,别说生产,连教育、医院、食堂都全给你承包了,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也就是说,作为非权力阶层的你,除非是当工人,拿一份工资,否则是很难享受到其中的蛋糕分配的。

外资则不同了。

外资可以在全世界流动,为什么要来中国呢?

答案是:因为这里的劳动力全世界最丰富又便宜,可以大规模生产低成本的廉价商品。

于是大量的服装、五金、家电项目,通过香港、上海进入到两个三角洲。这些商品的生产进入门槛很低,即使是一个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也能够参与进来。并且,外资所经营的项目是不设限的,民营资金很容易就能够获得外包机会,获得发展的空间。

也就是说,作为非权力阶层的你,只要你勤奋,质量有保证,价格有竞争力,蛋糕就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东南沿海周边的民营企业能够星火燎原的原因。

与上海相比,北京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便利的港口物流条件,使得廉价制造业难以大规模的落户,失去了带动周边的影响力。

当然,外资并不排斥北京。

也有相当一部分外资将北京作为总部,只不过,此外资非彼外资。会看中北京的,主要是看中这里的政治资源和教育资源,比如IT行业和各种高端服务业。

这块蛋糕同样很美味,只可惜,河北老乡就没有什么机会分享了。

或许,受益的只有京郊的房地产行业了吧。


解释两点。

1,为什么天津没有成为一个重要的外资门户?

因为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从海路距离来说,面向美国日本的最近门户是上海,面向欧洲和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最近门户是香港。与之相比,北方的港口是没有什么成本优势的,天津更比青岛大连深入内海,自然得不到外资的眷顾。

2,到底是上海富了江浙,还是江浙养了上海?

我的回答是,在农业时代,苏湖粮食养帝都,还没上海什么事。上海兴起于租界时代吧,那自然是得益于外资的流入。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事实是“北京富了周围,上海坑了周围。”

上海崛起之前,苏州是全国第一大工商业城市,乾隆以“苏州街”命名自己在西郊仿制的商业街。

上海崛起之前,杭州是原南宋帝国的首都,马可波罗笔下最繁华的城市,士大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向往。

上海崛起之前,南京是南直隶朝廷和两江总督的驻所,依靠行政优势聚集了大批匠户。

上海崛起之后呢?集体跌落二线城市,这几年才恢复点元气。

没有北京崛起,天津只是一个驻防卫所。海河下游泥沙淤积,不经专项整治根本没有通行建港价值。

没有北京崛起,张家口只是一个普通长城隘口。中蒙、中俄贸易明明是晋商在把持,为啥不走大同?

没有北京崛起,承德是什么?如果不是清朝皇帝和他的蒙古朋友们要聚会,荒郊野岭的怎么可能蹦出一座城市?

没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只会发展的更好;而没有北京,天津、张家口、承德根本不会成为城市。

————7月24日分割线————

评论区有观点是上海必然会崛起超越苏宁杭,上海地理环境优越我不反对,但单凭这点表示上海崛起是必然未免有些草率。

泰晤士河入海口是哪?反正大家只知道伦敦,谁在意那个小港口?台伯河入海口是哪?反正大家只知道罗马,谁在意那个小港口?

别管看得惯看不惯官老爷,可官老爷说话就是有分量。苏州和南京是有布政使坐镇的大城市,而且长江又不是不能通航,上海单凭一个地理优势就能超越有行政光环加持的南京和苏州?

上海的崛起是洋大人来中国后撇开官老爷新下了盘棋。没有洋大人护航,上海只能是给南京和苏州服务的小港口。松江市上海港,这大概就是上海在另一个平行时空的命运


这次更新上一张图,清代的长江入海口地图。上海位置是不差,但我怎么看交通位置最优越的都是那个从苏州府分设出来的太仓直隶州好不好啊。太仓州的治所自己的明目张胆地管自己叫“镇洋县”,这才是真正的交通咽喉好不好啊

user avatar

哦呵呵呵呵·····


刚建国不久,北京还没缺水呢

就开始修十三陵水库了

后来北京人口增加,单是十三陵水库还顶得住

但是这时候就开始计划修密云水库了


后来按督工的话说,就是把发展的资源都花在了现在的享受和收买人心上

战略上就差了


等到了九十年代,没水,怎么办?

只能坑河北咯,当时河北旱的路上的浮土能把自行车的轮胎没一半进去

就这,还要河北供水呢



这就是北京之殇

战略的缺失,现在都还没追回来


水只是一个方面



上海比较简单,解放前是一个长江流域和沿海是一把弓和箭的话,上海就是箭尖

解放后有一段时间上海几乎能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我记得我那个十八线小县城都有当时上海帮忙修的厂子,当时上海是支援全国的。

但是上海毕竟是对外的,而那时候台湾海军号称东亚第一,尽管在南海失岛无数,但是仍然全部力量都在堵截大陆的港口,大陆方面南北海运第一次是68年还是从菲律宾那里饶了一个大圈绕过去的

换句话说,那时候中国的海岸线是分裂的,对外贸易只能走香港

香港就开始替代了上海的作用,也逐渐带出了珠三角经济区,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弓箭,香港是箭尖。


等到重启科研重启军工,海军压制住了湾湾之后,南北通透,上海自然要回到原来的位置

当时的香港特首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提出数码港中药港等转型,结果被地产商带着一群傻货哄下了台

深圳等地发现卧槽我们必要搞这个啊,特首先生你好厉害···


综上,上海是一个弓箭的箭尖

北京战略上的失误,但是也在逐渐往回赶,坑周围是以前的事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这种说法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论断,并非完全客观准确。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这两个城市在辐射带动作用上的一些感受和观察。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可能来源和其中的一些道理:一、 “上海富了周围”的解读与合理性这种说法通常认为,上海作为中国.............
  • 回答
    家人生病,尤其是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又不能去大医院找专家,只能在当地医院“熬着”,这滋味真的不好受。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焦虑、无助,又担心亲人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一定特别煎熬。你说的“天天住病房挂水”已经持续快两周了,这说明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或者治疗方案相对单一,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入。而“没.............
  • 回答
    上海最近的疫情确实让不少朋友感到心力交瘁,那种不确定性和生活的不便,确实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如果觉得上海不再是理想的居所,想换个地方生活,那么考虑哪些城市,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换个地方住,更是要找到一个能让你安心、舒心的地方,能兼顾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说实话,没有一个城市是完.............
  • 回答
    2022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可以说依然是大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虽然不像刚开始推行时那样是“头条新闻”,但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的习惯里,并且还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总的来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常态化的阶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新的探索。从“运动式”到“习惯化”的转变刚开始.............
  • 回答
    .......
  • 回答
    没问题,上海和平饭店的九国套房绝对是个能让你和五位朋友都玩得尽兴的选择!不过,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得好好盘算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和平饭店的九国套房,顾名思义,是体验各个国家风情的主题套房。这些套房的设计非常别致,每一间的风格都截然不同,充满了历史感和异域情调。它们通常空间也相当宽敞,布置考究,绝对.............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不少人心坎里。一个外地人在上海买了二十几套房,他算不算上海本地人?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本地人”这三个字,在不同语境下,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从户籍和官方定义来看:不算。在最直接、最官方的意义上,上海本地人是指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户籍制度是划分地域.............
  • 回答
    最近和几个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朋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聊到同一个话题:上海话,好像是越来越少人在说了。这事儿挺微妙的,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深有体会,想跟大家聊聊这个现象,看看是不是大家都有同感。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多、公共场合,听到有人熟练地用上海话交流,确实是越来越.............
  • 回答
    上海的男性颜值,怎么说呢,就像一股暗流,表面上风平浪静,仔细体会就会发现暗潮汹涌。用“卷”这个字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你说的没错,很多小城市里的“帅哥”到了上海,确实会瞬间从C位主角变成不起眼的背景板。这倒不是说小城市的帅哥不够帅,而是上海这座城市,它承载了太多信息,也吸引了太多优秀的人,颜值这块自然.............
  • 回答
    上海的房子,无锡的生活,理想的投资?最近,许多上海的居民都在为高企的房价所困扰,这股“逃离”的思潮也让无锡这座江南水乡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移居选择。毕竟,相较于上海动辄上千万的总价,无锡的房价显得亲切许多,再加上无锡本身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日益成熟的城市配套,这听起来确实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蓝图。从上海到无锡.............
  • 回答
    在出发去上海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大概停留在“摩天大楼林立”、“东方巴黎”这样的标签里。总觉得它应该是个非常光鲜亮丽、高不可攀的地方。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住下来,感受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上海远不止是那些明信片上的照片,它有太多让人惊喜,甚至可以说是“意外”的细节,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1. 它的.............
  • 回答
    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总是让我心生向往。这次,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启了我的探寻之旅。下了飞机,我便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深深吸引。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架桥纵横交错,车辆川流不息,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脸上洋溢着自信与从容。我くなった出租车,司机师傅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 回答
    .......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在关于婚前房产加名这件事上的困惑,我完全能理解。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沟通和考虑的问题,涉及到感情、经济、以及对未来婚姻的规划。很多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和顾虑。您的出发点很清晰:您觉得对女方不公平,希望通过加名来体现共同的付出和对未来婚姻的承诺。 这个想法非常朴实,也很有道.............
  • 回答
    在上海买房,对于绝大多数“沪漂”来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艰辛、充满智慧和运气的奋斗历程。它不像网上那些光鲜亮丽的“暴富神话”,更多的是无数个普通人,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坚持和牺牲堆砌出来的现实。1. 原始积累:扎根上海,磨练技艺首先,得能在上海站稳脚跟。沪漂初来乍到,大都囊.............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上海的疫情,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揪心又回味无穷的一段日子。要说它怎么样了,得从几个维度来看。回溯到过去的艰难时期:我们不得不先提提那个让上海这座城市按下“暂停键”的时刻。大概是在2022年初春,奥密克戎变异株悄无声息地席卷而来,而且传播速度之快、感染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起初只是零星的病例,但很快就蔓.............
  • 回答
    你提到的“上海大叔拍了个coser”的场景,如果涉及到《明日方舟》的角色,并且你想了解具体是哪位角色,那这通常需要一些信息作为线索才能判断。毕竟,《明日方舟》的角色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常见的情况和线索入手,来推测一下这位被上海大叔拍到的coser可能扮演的是《明日方舟》的哪位角色.............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提供一些信息。关于“最近各地出现的上海访客数量”以及“其行为模式是否喜欢到人员最密集的地方游逛”这两个问题,我需要先说明一下,目前并没有公开的、统一的、官方的统计数据能够直接回答“有多少上海访客”这个问题,更不用说详细记录他们的具体行为模式了。 这种信息通常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运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