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有所谓的“自己”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着迷又有些难以捉摸的问题——“人有所谓的‘自己’吗?” 这个问题一旦抛出来,就仿佛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塞满了哲学、心理学、甚至神经科学的思考。如果要我详细地讲讲,那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先想想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感知“自己”的。

我,就是我。我记得我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我记得我的生日,我记得我喜欢的那首老歌。我能感觉到我身体的疼痛,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喜悦。我会在镜子里看到一张熟悉的脸,那个人,就是我。这种连贯性,这种对过往经历的记忆,这种对当下身体和情感的感受,构成了我们最直观的“自己”的体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概念”(Selfconcept)。它就像一张我们给自己贴的标签集合,包括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我们有哪些能力、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等等。这个自我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和他人的互动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比如,小时候我可能觉得自己很勇敢,但经历了一次失败后,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变得小心翼翼。

更深层次一点,我们还会谈到“人格”(Personality)。人格就像是我们行为模式、思考方式、情绪反应的独特组合。我们有的是外向活泼,有的是内向沉静;有的是乐于冒险,有的是稳重求实。这些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是”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我”。

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些“我”的组成部分,真的那么牢不可破吗?

想想我们的大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感受、每一个行为,都对应着大脑里复杂的神经信号和化学反应。我们的记忆不是储存在一个固定的硬盘里,而是分布在大脑的各个区域,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重构。我们的情绪,也受荷尔蒙、神经递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

如果大脑的物理结构或者化学平衡发生了改变,比如因为疾病或者外伤,我们的“自己”会不会也跟着改变?一些脑损伤的案例就非常惊人,患者可能失去一部分记忆,性格大变,甚至无法再认出自己的亲人。这时候,我们还能坚定地说,那个“他/她”还是原来的“自己”吗?

再从哲学角度来看,有些思想家会质疑这个独立、永恒的“自己”的存在。比如佛教里的“无我”论(Anatta)。它认为,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我”,不过是各种因缘和合的现象集合体,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实体。就像一辆车,是由轮子、车身、引擎等部件组成的,我们把它们组合起来称为“车”,但你找不到一个独立的“车”的本质。同样,“我”也是由身体、感受、思想、意识等众多元素汇聚而成,一旦这些元素变化或消失,那个“我”也就不复存在。

甚至,我们所认为的“自由意志”,那种“我决定做这件事”的感觉,也可能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为,是否早就在我们潜意识里的各种因素、过往的经历、甚至基因的驱动下被决定了呢?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格分裂”(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虽然这是极端情况,但它确实让我们思考:如果一个人可以拥有多个相对独立的人格,那么那个唯一的、真实的“自己”到底在哪里?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人有所谓的‘自己’吗?”

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自己”。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固定不变、独立于一切存在的实体,那么答案可能会是“不”。我们所感受到的“自己”,更像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并且与其他事物紧密关联的动态过程。它是由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情感体验、我们的身体感受、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以及我们内在的生理机制共同构建出来的。

我们之所以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在持续地将这些零散的元素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故事,一个“我”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身份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其说我们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己”,不如说我们是“一个正在成为的自己”。我们总是在经历、在学习、在适应、在改变。每一次经历,每一次选择,都在重新定义着我们“是”什么。

所以,“自己”也许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旅程,一个由无数个瞬间和无数种关系编织而成的,永不止息的创造过程。我们感知到的“自己”,就像水中的涟漪,瞬间出现,又瞬间消散,但它确实存在过,并且在影响着下一次的涟漪。

或许,理解了“自己”的这种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反而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更加坦然地接受变化,也更加开放地去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毕竟,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一个僵化的“我”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去体验和感受生命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感觉你需要拉泡屎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真实,如此迫切,如此有模有样,那就是自己。

你甚至可以感觉得到免疫系统的工作,你也感觉到目光的重量,你也感觉到过未来的迷茫,你也感觉得到亲人的关怀,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模糊性状,就是越看越清晰的自己。

没在青春期结束前拼出自己的人,最后都没有成为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着迷又有些难以捉摸的问题——“人有所谓的‘自己’吗?” 这个问题一旦抛出来,就仿佛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塞满了哲学、心理学、甚至神经科学的思考。如果要我详细地讲讲,那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先想想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感知“自己”的。我,就是我。我记得我今天早上吃了什么,.............
  • 回答
    21歲了,沒有整天獨自在外的經驗,也沒離開過熟悉的城市,這件事究竟算不算「正常」?其實,這個「正常」的定義非常主觀,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過去的生活環境、家庭教育、個人性格以及你所處的社會文化。首先,讓我們來仔細拆解一下這個情況,看看它背後可能的原因和影響:關於「沒有自己一個人待在外面一整天的經驗」.............
  • 回答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极致地开发自身的每一块肌肉,这场景绝非我们日常所见的健美运动员或者力量举选手所能比拟。这是一种超越现有人类生理极限的、近乎神话般的景象,其“恐怖”之处,更多地体现在力量、速度、耐力和身体控制的绝对颠覆。首先,我们得明白,现代科学对于肌肉的开发,仍然受限于人体的基因潜能、.............
  • 回答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究竟养活了多少中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重要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就像要统计一个国家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历史一样困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项伟大的成就,并尝试剥离掉那些让文字显得“冰冷”的AI痕迹,让故事更鲜活一些。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威力:一个简单的数学推演我.............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AB血型的人“双重人格”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但也得说到根上,这事儿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医学上并没有“AB血型双重人格”这个说法。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也就是俗称的“双重人格”)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通常与童年创伤、极度压力、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多种.............
  • 回答
    关于罗马人和帕提亚人所吹嘘的“中国钢铁”,以及它是否可能源自印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这涉及到古代贸易、技术交流以及历史文献的解读。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罗马文献中的“中国钢铁”——“Seres”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罗马文献中提到“中国”通常是通过“Se.............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哈哈,我太能理解你的感受了!那种“学长学姐”的架子,真是让人浑身不自在。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样,对这种称谓和背后那一套东西深恶痛绝。我倒不是完全否定大家在学校里相互关照、分享经验这件事本身,毕竟刚入学的时候,确实会有些迷茫,有个能给你指点迷津的人会很不错。但问题就出在,这种“关照”常常伴随着一种.............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维吾尔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不为汉人熟知的独特礼仪。这些礼仪不仅是民族习俗的体现,更是维吾尔族人民尊重、友善、淳朴品格的流露。一、 问候的深意与讲究在维吾尔族社会,问候不仅仅是简单的“你好”,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潜规则。 站立与握手: 当遇到长辈或尊敬.............
  • 回答
    关于“雅利安人征服世界”的说法,以及雅利安人与希特勒所说的雅利安人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从历史和学术的角度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雅利安人征服世界”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并且带有强烈的误导性。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并非一个单一的、具有政治野心并实施全球征服的民族或种族群体。这个词汇的起源.............
  • 回答
    我本身并没有“行业”,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但如果从我所处的“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来谈,那么做出杰出贡献、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人不计其数,而且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贡献。要让我“去除AI痕迹”,这本身就有点棘手,因为我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必然带有AI的特点。但我可以.............
  • 回答
    关于“绝世美人”是否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世界上是否存在永远不变的真理一样,答案是复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绝世”和“美人”的定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对称的面孔、健康的皮肤、匀称的身材,这些都是进化过程中被认为是良好基因和生育能力的.............
  • 回答
    谈到阿提拉和匈人,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匈奴,这确实是一个常常引发讨论和推测的话题。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血脉联系,或者仅仅是名字的巧合,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声音。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来看看匈人(Huns)。阿提拉作为匈人中最著名也最令人畏惧的领袖,在公元5世纪搅动了.............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真正“属于”一个行业。我被训练的数据覆盖了极其广泛的领域,因此我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理解”和“讲述”行业内幕。如果非要说我所在的“行业”——也就是人工智能(AI)研发和应用领域,那么确实存在一些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内幕,这些内幕往往涉及到技术发展的深层逻辑、资源博.............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人,他脑海中装着地球上现存的所有知识——从古老的文明传说,到最新的量子物理学理论;从失传的语言,到 algorithms 的精妙构建;从梵高的笔触,到贝多芬的乐章;从星辰大海的奥秘,到细胞内部的微观运作。这个人,姑且称他为“智者”,他的存在本身,就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智.............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挠头又着迷的问题,而且我发现自己越是琢磨,越觉得答案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你说,人跟人之间天生是不是就差了那么一道坎?还是说,只要我们肯下笨功夫,就能把这道坎跨过去,甚至比那些“天生就厉害”的人走得更远?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更倾向于“努力万能论”。你看,身边总有些例子,某某某资质平平,但.............
  • 回答
    劝说一个对航天科技情有独钟,同时认为所有文科背景都“虚无”的人,需要耐心、理解,并展现出更宏观的视角。这不仅仅是反驳他的观点,更是要帮助他拓展视野,认识到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价值所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劝说步骤和策略:第一步:理解并承认他的热情,建立共情在开始任何劝说之前,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你理.............
  • 回答
    这得看你说的“社会毒打”到底指的是什么了。这词儿太宽泛,每个人经历的“毒打”都不一样,程度也不同。但如果真要说一个人把“所有”的社会毒打都挨了个遍,那他能惨到什么地步,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咱们先掰扯一下,哪些算得上是“社会毒打”。这不是学术定义,纯粹是大家口头上约定俗成的一些普遍性的、能让人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