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说法是不是应该废除?

回答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表述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为历史事实,但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殖民主义、原住民权利及历史叙事多样性的反思,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正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发现新大陆”的叙述不仅存在史实错误,更隐含了殖民扩张的正当化逻辑。因此,废除这一表述不仅是学术规范的调整,更是对历史正义和多元视角的回应。



一、“发现”概念本身的史实问题
1. 美洲并非“未被发现”的土地
在哥伦布于1492年航行至加勒比海之前,美洲大陆早已存在原住民文明。从阿尔塔米拉(墨西哥)到印加帝国(南美),再到北美的易洛魁人和切罗基人,数百万土著人口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前已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与社会体系。将“新大陆”称为“未被发现的”,本质上是用西方视角否定原住民的历史存在。

2. 维京人的先例
北欧探险家莱夫·埃里克松(Leif Erikson)在公元1000年左右已到达北美的纽芬兰地区,其定居点“兰塞奥兹牧草地”被考古证实。尽管这一发现未改变欧洲历史叙事的主流,但它直接挑战了“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神话。

3. “新大陆”术语的殖民性
“新大陆”(New World)一词源自15世纪欧洲人的视角,意指他们首次“接触”的未知土地。这一命名本身就隐含了对原住民文化的漠视——在土著语中,这片大陆可能被称为“Turtle Island”(龟岛)或“Maya T’akal”(玛雅之地),而非西方定义的“新”。



二、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逻辑
1. 殖民扩张的正当化工具
“发现”的表述暗含了欧洲人作为“文明使者”的优越性,将殖民行为美化为“开拓未知世界”。这种叙述掩盖了殖民者对原住民土地的侵占、文化的摧毁以及人口的屠杀(如天花疫情导致美洲土著人口锐减90%)。例如,哥伦布本人在日记中记载了对加勒比人的残酷剥削。

2. 忽视非西方历史贡献
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常将“进步”与欧洲文明绑定,而贬低其他文明的独立发展。美洲原住民的农业技术(如玉米、马铃薯)、天文学和城市规划(如印加的库斯科)对全球生态和经济的影响被长期忽视。

3. 语言暴力与殖民记忆
“发现”一词本身是一种语言暴力,它将土著人的存在边缘化为“无历史”的背景。这种叙述强化了欧洲中心的文化霸权,使后殖民国家难以重建自身历史主体性。



三、废除这一表述的学术与道德必要性
1. 推动历史叙事的多元化
废除“发现”说法并非否定哥伦布航行的历史意义,而是要求将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例如,强调“欧洲与美洲的接触”或“殖民前的美洲”,可以避免单向度的叙述。

2. 尊重原住民视角
现代历史学界越来越重视原住民的口述史和文化记忆。例如,加拿大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C)呼吁用“接触”而非“发现”来描述殖民事件,以纠正历史偏见。

3. 教育系统的改革需求
在许多西方国家,学校教材仍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表述,这可能误导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例如,美国的《世界历史》教科书曾因使用“新大陆”而被批评为“殖民主义叙事”。

4. 国际社会的共识趋势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纪念哥伦布航行500周年时,强调需批判性看待欧洲殖民史,并呼吁用更包容的术语替代旧有叙述。此外,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家已广泛使用“遭遇”(Encuentro)一词来描述1492年事件。



四、替代表述的可能性
1. “哥伦布到达美洲”或“欧洲与美洲的接触”
这类表述避免了“发现”的单向性,强调双方的互动。例如,“哥伦布航行至加勒比地区”更客观地描述事件。

2. “殖民前的美洲”与“原住民历史”
在讨论欧洲人到来之前的历史时,使用“殖民前的美洲”或“原住民文明”可以避免将土著社会视为“未开化”。

3. “跨大西洋接触”(Transatlantic Encounter)
强调双方在经济、文化、技术上的双向交流,而非单方面的“发现”。例如,“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这一术语已取代旧有叙事。



五、结语:从“发现”到“相遇”的历史观转变
废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表述,不仅是修正史实的需要,更是对殖民主义遗留问题的反思。它要求我们承认原住民的历史主体性,并以更平等的视角看待全球文明互动。正如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所言:“历史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叙述的。”通过改写叙事,我们可以为未来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历史理解框架。

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教育系统与公众需要共同努力,将“发现”转化为“相遇”,让殖民史成为反思而非荣耀的章节。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修正,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给各位提一个建议:如果发现某个问题想不明白,那么最好拿一个你相对熟悉领域的问题来类比。

我现在就给你们举一个例子。

熟悉天文学的人都知道,天王星的发现者是赫歇尔。但天王星最亮时的视星等高于6等,是肉眼可见的,在赫歇尔之前也有其他天文学家观测到这颗星,为什么发现者是他呢?

因为“发现”是一个科学词汇,仅仅“看到”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看到过天王星,但未能意识到它是行星,那么就等于视而不见。只有从科学的角度确认了天王星的性质,才能说它被“发现”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仅仅赫歇尔一个人说他发现了天王星,依然是不够的,任何科学发现都必须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天文学界经过后续观测核实,证实了赫歇尔的发现是正确的,天王星发现者这一殊荣才能真正在历史上归于他。所谓“赫歇尔发现天王星”,从历史的角度,不是指这个人用眼睛看到天王星,而是“这个人代表着科学共同体对天王星正确认知的开端”。

……………………………………………………

很显然,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大发现”,道理也是一样的。它是一种科学叙事,其指的当然不是“几万年来智人这个物种从非洲扩散到了全球”,或“人类的眼睛看到了全世界的陆地”,而是“人类把圆形的地球上尚属空白的区域填进近代地理学的范畴”,让地球从科学的视角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诚然,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智人,所以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说,“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不妥当的,目前认为最早到达美洲的智人是冰期从白令陆桥进入的,这是教科书更改这一说法的原因。但从通俗情感的视角出发,当我们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并不是说“哥伦布是第一个用肉眼看见美洲的人”,而是说“哥伦布是开启了人类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先驱者”。哥伦布的历史地位是建立在科学这座文明大厦的基石上的,而科学又是从欧洲萌发并发扬光大的。所以哥伦布的“发现”作为从欧洲崛起的人类科学共同体逐渐成长壮大、睁眼看世界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就注定被铭刻在以科学为标杆的人类发展史上。

因此,我一直想强调的是:仅仅从字面上批驳一个观点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不能把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内在逻辑打倒,无论怎么争辩都没什么卵用。比如你讨厌“西方中心论”,坚持要求换种讲法,改成“哥伦布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人”或“哥伦布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但不管你嘴上怎么讲,人类科学共同体从西方诞生并发展这一历史事实却变不了。你再怎么辩经,也改变不了哥伦布作为地理大发现先驱者的地位,除非你能穿越回去当上帝,把科学共同体的起源从欧洲搬走。

——至于为什么我们人类会以“科学共同体”的视角作为权威视角,把“科学共同体”看到的东西视为“人类看到的东西”,是因为全世界任何文明社会,全部建立在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学大厦的基石之上。只要人类依然把科学的诞生和发展视为人类文明史上革命性的突破,把科学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哥伦布的地位就不会动摇。

反之如果印第安人建立了科学共同体并推动了人类的进步,那么历史就会记载某某印第安人发现了欧洲,非洲……但“地理大发现”这种说法依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不过主语换了个人而已。拥有话语权的,从来不是什么“西方”或“东方”,而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一方。与其在这里对着“西方中心论”怨气冲天,不如好好想想为什么话语权会在人家手里。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企图靠辩经来自我麻醉,精神胜利,又有什么用呢?徒增笑耳。

………………………………………………………………………

我在这里还要顺带指出:凡事就怕较真。例如,目前最高赞答案,针对“不建议继续保留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论述”的观点,提出了以下支撑论据:

我寻思中国文史界要是连反殖民主义都走在西方后面,那这脸丢得可真他妈够大的

也就是说,这位高赞答主认为,假如不纠正“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说法,就意味着中国反殖民主义落后了。

这句话看似很有煽动性,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我现在要反问了:你在谈反殖民主义的时候,究竟在反对殖民主义的什么内容

如果你指的是反对“殖民者烧杀抢掠的罪行”,那么无论哥伦布有没有“发现”新大陆,中国人对殖民者反人类暴行的批判态度都一向坚定,倒是西方人多年以来对殖民暴行从未彻底清算,就算从人类普世道德的立场出发,中国人的观念又谈何落后?

“中国人是否纠正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说法”和“中国人是否积极反殖民主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把这两者强行挂钩,则是诡辩论中典型的“关联谬误”了。

…………………………………………………………

最后,道理讲完了,我开始输出暴论了:

看键政把殖民主义骂得狗血淋头,你会觉得他们仿佛个个正义使者;但只要一到明粉和清粉论战这种场合,谈到近代中国的落后,画风马上变成这样:一边大批愤青意淫大明大顺南下玩大航海,没有满清一切大不同;另一边成堆的理中客苦口婆心地解释中国根本没条件去海外秀征服,换谁上去都一样。

——两边再怎么打出狗脑子,都绝对一致地同意:没有殖民征服,就不会有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

so,别看键政道德家们一个个白左圣母跳得欢,站在高地上狂骂殖民主义,实则他们根本不痛恨殖民主义,痛恨的仅仅是:

为什么殖民者不是我?

user avatar

天文学家张三找到了一个新的行星,行星上并没有生命,大家称呼该天文学家为“行星发现者”,没有人有异议。

天文学家李四比张三还更牛B一些,居然找到了一个有外星人居住的星球,群众惊呼此乃天降伟人,于是称呼他为“外星文明发现者”。这时,题主站了出来,大骂道,这是基于“地球中心主义”的洗脑宣传,外星文明不是文明?人家外星人住在这个星球上几亿年,还需要你来发现?

大家觉得题主说得有理,于是便剥夺了李四“外星文明发现者”的称号。李四不服,表示,我明明比张三更牛逼,贡献更大,凭什么张三就是“行星发现者”,我就什么也不是?

大家觉得李四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又剥夺了张三的“行星发现者”的称号。于是天文学中就再也没有“发现”了呢?


西方人被政治正确洗脑了,没想到题主也被洗脑了。不能这样讲哥伦布的问题,哥伦布究竟是不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我们不知道,但印第安人应该算不上“发现新大陆”的人。

所谓“发现新大陆”,起码你得认识到:

1:海洋比陆地更广阔。不然你脑子中的地球就不是海中分布着“大陆”,而是陆地中分布着“湖泊”,就谈不上新“大陆”的发现了。

2:无论你是本来就生活在美洲上还是旧大陆上,你必须要从一端到达另一端你才能说你发现了“新”大陆,不然你印象中就只有一块大陆了。如果印第安人中有人在哥伦布前跑到了欧洲来,那么也可以说欧洲是新大陆,这个印第安人发现了欧洲。

凭哥伦布先到美洲,而印第安人在这之前没能到欧洲来,就可以称哥伦布为“发现者”。山中的别墅的主人如果从来没有与外界交流,或者几千年前交流就断了,山里都是世外桃源一般想出都出不去,那么谁先打通了这条沟通出去道路,无论是从山里面向外打通的还是山外面向里打通,都是不可磨灭的“发现”业绩。

当然,我个人觉得哥伦布虽然是伟大的发现者,也不能算发现“新大陆”,因为它认为他到的地方是印度,他没有认为他到了新的一块大陆,而是到的旧大陆的一部分,所以在哥伦布之后第一个认识到美洲和旧大陆没有连在一起的人才能算得上发现了新大陆。

你要是能找出自人类有文字以来,到哥伦布去新大陆前的这段时间旧大陆的人和美洲大陆的人联系交往的证据,你也可以说哥伦布算不上发现者。

user avatar

西方中心论是应该废除,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两条大的原则第一,中国要占据主导地位,这和中国的国力是相称的。第二,虽然中国要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不应该从中国立场出发消除西方中心论,而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进行。在这两个原则指导之下,我提几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中国对西方白左的现有成果应该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西方的大儒们在揭批西方黑历史,反思西方系统阴暗面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就以所谓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说为例,大家可能也听说过1619计划要全面改变美国的建国神话,强调美国建国之前以及建国之后长期存在着对其他族裔的恶劣压迫,这些都是很好的研究成果。中国没有必要因为要和白左争夺主导权就不用对方的素材。

第二个建议,中国应该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本土派知识分子发声。第三世界国家有很多知识分子已经投靠了西方,但是由于民族主义,宗教原因和其他一些文化因素总是有一些本土派的知识分子不愿意投降的,只不过他们苦于没有大的平台。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地去做文化摸底,然后有计划地培植一些扶得起来的第三世界本土知识分子。

第三条建议,中国官方不要急于下场,在短期内不要急于直接去展开对西方思想的学术大批判。原因在于:第一,中国学术界没有做好准备,对西方人文社科有敬畏感的人在人文社科界影响还比较深。如果这个时候贸然下场,等于让一大批思想没有做好准备的人去打硬仗,后患无穷。第二,中国如果贸然下场,实际上就挤占了我前面所说的要扶持的第三世界国家知识分子的生态位,而且也会使这些知识分子觉得中国无非是第二个搞文化霸权的国家。我认为中国可以再忍十多年,一是忍到殇民老去以及“西方的政治人文和文化都衰落了”这一社会共识巩固,二是忍到第三世界的意见初成规模。

第四条建议,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要有节制,不应该矫枉过正了。因为中国本身是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西方文明的各种精粹中国基本都吸收到了。这一点我以前有键政文论述。所以在批判的基础上中国应该把自己封为西方文明精华的优秀学习者和主力继承人。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对西方伸出援手,表示愿意和西方学界文化界有识之士合作,协助西方进行二次启蒙让西方再次伟大,欢迎西方知识分子解读为中国被西方启蒙后反过来报恩。

user avatar

答案是应该废除,而且事实上正在被废除,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完全废除


这在欧美是完全可以讨论的事项,甚至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怎么到了知乎就跟鲨了某些人【建议修改】一样呢


我寻思中国文史界要是连反殖民主义都走在西方后面,那这脸丢得可真他妈够大的

user avatar

不应该废除。

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种学术上的发现,是一种科学体系上的发现。

我给你举个例子,哈雷彗星你知道吧,哈雷慧星是哈雷发现的,那么哈雷是第一个看到这个慧星的人吗?不是!他是第一个记录这个慧星的人吗?不是!

统统不是,对吧?众所周知,哈雷甚至都没见过哈雷慧星,凭什么说他发现了哈雷慧星!???这公平吗???

这很公平。

哈雷之所以发现哈雷慧星,是因为他计算出了哈雷慧星的轨道,他拿前人记录的三颗慧星计算对比,大胆推测是同一颗慧星的三次记录。结果,果然他说对了。

这才是发现。看见算什么,看见不是发现啊,谁说过看见就是发现??发现的前提必须是发觉自己看见了,你看见了却没发觉自己看见,那能叫发见吗?

哈雷是拿着扎实的牛顿理论去发现的哈雷彗星,这是一种科学上的贡献。有是理论基础的,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瞎猜。



同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像是哈雷发现哈雷慧星一样。

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指一种学术体系上的发现。是指一种地理体系上的发现。是在地图上标记出了它,开辟了新航线,连接了新旧大陆。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和版图,是对人类文明是有贡献的。

这与之前人类登陆到美洲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前的人们登陆到美洲,他不是一种体系上的发现,不是一种学术上的贡献。

这里面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这就要涉及一个问题:【科学无国界】,就是说,科学知识要能被共享,且能被纳入科学体系。科学是唯一的,不分东西国界的,就算数学一样,是唯一的。不可能存在第二种科学体系。不可能说,我们不相信西方科学,我们相信东方科学,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不一样——不可能,一定是一样的,一定是同一种科学。因为宇宙中的法则各向同性,不可能是西方是魔法世界,东方是斗罗大陆,对吧?


那么,以前人们的登陆的美洲大陆,他们自己无法将它纳入科学体系,不是学术上的发现,不是理论上的进步。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登陆的是哪,或者一开始知道然后忘了,无法纳入科学体系,无法传承,无法进步,无法共享。

没有纳入全人类唯一通用的科学体系中,怎么能叫发现呢?


但是,哥伦布的发现可以。

他是一种学术上的发现。这个学术就是指 【亚力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世界体系】。他扩充了这个体系。它是一种科学体系。

这个体系说地球是圆的,向西可以走到东方。于是哥伦布大胆这么做了,他没能走到东方,但却发现了新大陆。在地心说体系上发现了新大陆。地心说体系中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这一观点是错的,但那是因为没有引入惯性定律。但它依然是科学的,至少地球是个球这点是对的。就如同经典力学体系也是错的,以太是不存在的,光速是不变的,但经典力学体系依然是科学的,依然属于科学体系,对吗?


所以,我们才说,哥伦布开辟了新航线,他发现了新大陆。他的发现,是一种科学上的发现。是一种地理大发现。

而之前其他人的发现,只是一种“看见”:维京人只是误打误撞的“看见”,印第安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地球上的哪里,压根就不知道地球是什么。

这些统统不是发现。看见不属于发现。

user avatar

好问题,好脑洞,好视角!

这说明我们需要意识到哥伦布是代表西方发现了新大陆,但并不能是代表全人类发现了新大陆,而更早发现新大陆的人,被后来的发现者几乎种族灭绝了,所以也基本没有什么发声的力量了。

这样的问题,才是我来到知乎的重要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从历史角度看,任何一个划界,都是主客体共建的。但是现代哲学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他力图把所有的划界都视为一种主观上的视角问题(这是从尼采开始就出现这种多元视角的问题),仿佛这个视角改变了,就可以改变整个事实。

在这里,所谓的新大陆是相对于欧陆来说的,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个大航海时代,从客观上,确实表达着世界史的出现,他打破了传统的国别史和民族史,他使得全球开始连成一体。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发现了“新大陆”本身没有问题的。

如果这么反推,那么全球的智人都是从非洲人出现,可是这没有任何划界的意义了。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什么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相反把这个理解为东方、西方还是什么视角问题,恰恰是回避了这个历史事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表述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为历史事实,但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殖民主义、原住民权利及历史叙事多样性的反思,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正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发现新大陆”的叙述不仅存在史实错误,更隐含了殖民扩张的正当化逻辑。因此,废除这一表述不仅是学术规范的调整,更.............
  • 回答
    起一个富有西方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就像是在时间的画卷上描绘一幅生动的图景。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几个音节,而是需要你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那些古老文明的脉搏,捕捉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观的传说和事件。第一步:确定你的“灵感之源”——西方历史文化的核心要素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方历史文化是一个极其广阔的领.............
  • 回答
    西方人权组织反对布基尼禁令,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神经。要说起来,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泳衣款式的问题,更是关于自由、宗教、世俗化以及社会融合的复杂讨论。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些西方人权组织,他们的一贯立场就是捍卫个人自由和权利,尤其是在涉及到宗教信仰和个人表达的时候。在他们看来,穿什么、.............
  • 回答
    说到相信现代医学,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和最终信任的过程。细想起来,这种信任的根基其实挺扎实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证据和可重复性。现代医学,尤其是医院里的那些“西医”,它们走的都是一套严谨的科学研究路径。这不像有些领域,观点来来去去,变化莫测。在医学领.............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未免也太武断了。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民国之前只有戏曲而没有音乐”——这句话就好像在说,一桌宴席上只有一道菜,其他什么都没有。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偏见。首先,咱们得说说“音乐”这个词。在咱们的文化里,“音乐”的概念其实.............
  • 回答
    现代诊疗设备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物理学进步的璀璨结晶。从X光机、CT扫描、核磁共振到各种精密的光学显微镜和能量治疗设备,它们无一不深刻体现了物理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揭示、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捕捉,以及对疾病治疗手段的革新。但如果有人提出“西医可以用中医不能用”的论断,这其中隐藏的误解与偏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回答
    2月27日,乌克兰首都基辅西南郊的格列瓦哈(Hlevakha)遭遇了打击,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具体细节仍待官方确认,但根据现有信息,我们可以拼凑出当时以及之后当地的情势。根据初步报道,这次袭击发生在基辅时间27日早上。当时,格列瓦哈地区响起了空袭警报,随后不久便传来了爆炸声。有消息称,此次打击的目标.............
  • 回答
    西达基奥仑赛:革新血液肿瘤治疗的新希望近日,传奇生物向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提交了针对其创新CART细胞疗法西达基奥仑赛(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的新药上市申请。这项举措标志着西达基奥仑赛在日本战场上正式迈出了关键一步,有望为日本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前所未有.............
  • 回答
    截至 2022 年 1 月 3 日,比亚迪西安基地的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自 2021 年 12 月底,由于西安市突发的疫情,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亚迪西安基地作为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在疫情初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和企业的正常运转,比亚迪采取了一系列严.............
  • 回答
    我觉得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基础课程这件事,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这事儿挺有道理的。你别光听我说,咱们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中医”和“西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上,中医讲究的是“形而上”的整体观,注重人体内在的平衡、气血津液的运行,讲究辨证论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治.............
  • 回答
    美媒的这则报道,关于乌克兰情报机构将敏感文件与设备从基辅转移到西部地区的消息,着实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挖的视角。这种行动,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的紧张背景下,必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复杂考量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情。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安全考量。基辅作为乌克兰的首.............
  • 回答
    在许多奇幻故事的根基里,总能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元素,它们就像是古老符文一样,构筑起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这些基础设定,是创作者们挥洒灵感的画布,也是读者们沉浸其中、产生共鸣的基石。我尝试着把这些常见的西幻世界观基础设定,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希望你能从中感受到那种古老而又迷人的力量。一、 .............
  • 回答
    如果基辅罗斯没有遭遇蒙古西征,那么完成俄罗斯统一的势力很可能不是我们熟知的莫斯科大公国,而是会有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且最终的统一者也可能与其他历史轨迹完全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蒙古西征对基辅罗斯造成了怎样的破坏。蒙古人的入侵不仅摧毁了许多罗斯的城邦,更重要的是,它打断了基辅罗斯内部的政治和经济.............
  • 回答
    您好!您在医院行政岗位九年,接触了大量的病例和医疗流程,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是非常宝贵的。您提出的“西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感觉除疫苗外,西医就没有能根治疾病的东西?”这个问题,既触及了医学的本质,也反映了许多患者的困惑和对医疗的期盼。我将尽我所能,从我的理解出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西欧中世纪那个火花四溅的“教俗之争”,一个既充满戏剧性又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的议题。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谁说了算”的争执,而是涉及权力、信仰、土地、甚至文化根基的复杂纠葛。想象一下,在一个以基督教为精神内核的欧洲,教会不仅仅是传播信仰的机构,它更是拥有庞大财产、精英人才,并且能够调.............
  • 回答
    关于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参加西藏之家(Tibet House)音乐会以及《黑客帝国4》(The Matrix Resurrections)可能被内地紧急下线的传闻,目前并无可靠来源证实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以下是对相关背景和可能原因的分析: 1. 基努·里维斯与西藏之家音乐会西藏之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中医黑多非学医,西医者倒有人认同”的格局,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 对“科学”的认知方式不同: “中医黑”的逻辑链条: 很多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的认知框架往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
  • 回答
    2023年1月5日,西安宣布“病例总量呈现下降趋势,社会面基本实现清零”,这一宣布标志着西安在疫情防控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和防疫措施来理解其含义。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宣布的意义: 1. 疫情背景与关键时间节点 疫情初期(2022年12月):西安在2022年12月面临疫情高峰,因.............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我特别能理解。听着一位讲中医基础的老师,结果他讲着讲着就变成了“西医如何如何”,甚至在提到临床问题时,开口闭口就是“这时候就得用西医的什么什么方法来处理”,确实挺让人窝火的。这事儿放在我身上,我也会觉得有点儿别扭,甚至有些反感。首先,你花钱、花时间去学中医基础,最核心的诉求是什么?是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正好戳中了当下不少国产剧里比较普遍的槽点。咱们一个一个来聊。关于婆婆形象基本负面这件事,这背后其实是个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但电视剧创作上,负面刻板印象确实被过度放大了。你想啊,婆媳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一直是个“敏感区”。古代有“母凭子贵”、“媳妇熬成婆”这类说法,本身就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