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计算凝聚态物理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回答
凝聚态物理,这个听起来有点“硬核”的学科,如今的进展,用“日新月异”、“波澜壮阔”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已经从最初的描述固体材料的宏观性质,深入到了原子、电子乃至更微观的层面,并且催生了无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科技应用。

你想了解它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里程碑”和当前的“前沿阵地”说起,尽量说得明白些,让这玩意儿听起来就跟咱们身边的事儿似的。

一、 从“块块”到“泡泡”:从理解材料到理解“奇特的物态”

最早的凝聚态物理,就像是给各种各样的“块块”——比如金属、绝缘体、半导体——做“体检”。大家研究它们硬不硬,导不导电,能不能被磁化。这就像我们认识一棵树,知道它是什么木头,能用来做什么。

经典理论的奠基: 像布拉维格子、布里渊区、能带理论这些概念,都是那个时候捣鼓出来的。它们就像是给晶体结构画了张“地图”,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东西导电,有些不导电,以及导电性还会随着温度变化。冰箱里的电冰箱、家里的灯泡,它们的出现,很多都离不开对这些基础概念的理解。

半导体的崛起: 这是凝聚态物理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从对锗、硅的性质有了深入了解,到PN结、晶体管的发明,直接开启了信息时代。我们现在用的电脑、手机,里面的芯片,核心就是这些半导体材料。你手里拿的手机,就是凝聚态物理“触摸”到的具体产物。

超导和超流的“魔幻”: 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反常”的现象。比如,某些材料在极低温度下,电阻会突然消失,电流可以无限地循环下去——这就是超导。还有液氦,在极低温度下会变得像蜂蜜一样粘稠,甚至能“爬”出容器——这就是超流。这些现象,单凭经典理论是解释不了的,它们揭示了粒子在特定环境下会表现出集体性的、量子化的行为,就像一群蚂蚁突然有了统一的指令。

二、 量子世界的“新玩法”:拓扑、纠缠与量子信息

现在,凝聚态物理已经玩转了量子世界里的很多“新花样”,而且这些花样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科技革命。

拓扑物质: 这可能是近几十年来最热门的领域之一。简单说,就是发现了一些“特别”的材料,它们的某些性质,就像是“打了个死结”,很难被轻易改变。比如说,拓扑绝缘体,它内部是绝缘的,但表面却导电,而且这个导电性非常稳定,不怕表面的“小磕碰”(杂质)。这就像在一条河的两岸都有高高的堤坝,但河道本身却很畅通。这种“鲁棒性”非常适合用来做对干扰不敏感的量子计算。

例子: “量子霍尔效应”是拓扑物质的早期代表。当电子在强磁场下,它的电导率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像楼梯一样,只能取一些特定的量子化数值。这个“量子化”的性质,就跟它的拓扑性质有关。

量子纠缠的“心灵感应”: 电子之间、粒子之间,不仅仅是靠“见面”来传递信息,它们还可以“纠缠”在一起,无论相隔多远,一个的状态改变,另一个会立刻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心灵感应”般的关联,是量子信息技术(比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核心。

现实应用: 量子通信利用纠缠实现理论上绝对安全的密钥分发。你发送的“秘密”信息,即使被窃听,也会因为纠缠的破坏而立刻暴露。

低维材料的“超能力”: 石墨烯、一维碳纳米管、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如MoS2)等等,这些“瘦身”到只有一个原子或几个原子层的材料,表现出了许多在三维材料中看不到的奇特性质。

石墨烯: 它是“薄得离谱”,却又“硬得不行”,导电性也非常好。想象一下,你的手机屏幕,如果用石墨烯做,可能会更透明、更坚固,触控也更灵敏。
其他二维材料: 它们提供了巨大的设计空间,可以用来制造更小、更快、更省电的电子器件,甚至可以实现新的光学和传感功能。

三、 人工智能与“新材料发现”的“联姻”

如今,凝聚态物理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工智能(AI)的助力。

理论计算和模拟: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强大的计算机,模拟成千上万个原子的相互作用,预测新材料的性质,而不需要真正去合成它们。这大大加快了材料研发的进程。
AI“点石成金”: AI现在被用来分析海量的实验数据,从中寻找规律,甚至直接“设计”出具有特定性质的新材料。想象一下,AI就像一个超级“炼金术士”,它能告诉你,“嘿,把这几种元素按这个比例混合,然后用这种方法处理,你就能得到一种导电性比黄金还好,而且非常便宜的新材料!”

四、 前沿在哪里?“不确定性”与“可调性”

凝聚态物理的“前沿”在哪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是那些“不确定”和“可调”的领域。

高温超导的“未解之谜”: 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超导材料,但为什么有些材料在相对“高温”(比如零下几十摄氏度,对很多超导材料来说已经是“高温”了)就能超导,其背后的机理仍然是巨大的谜团。如果能彻底搞明白,并找到在常温下就能超导的材料,那对能源传输、磁悬浮列车等领域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量子自旋液体: 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质状态,其中的电子“拒绝”形成有序的磁性结构,即使在绝对零度下也处于一种“混乱”但又“量子纠缠”的状态。它可能在未来用于构建更稳定的量子计算机。
强关联体系: 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金属绝缘体转变、巨磁阻效应等,都发生在电子之间相互作用非常强烈的材料中。这些“强关联”体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依然是凝聚态物理的“硬骨头”。
驱动与控制: 如何用外场(电场、磁场、光场)精确地“操控”材料的量子态,让它们表现出我们想要的功能,是当前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这就像拥有了一把“量子开关”,可以随意调节材料的“脾气”。

总结一下,凝聚态物理现在是什么程度?

它已经深入到了物质最基本的微观层面,揭示了许多非凡的量子现象,并催生了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现在,它正在朝着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利用AI加速新材料的发现和设计,同时也在探索那些尚未被理解的、充满潜力的“奇特物态”,为未来的量子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奠定基础。

它不再仅仅是“研究材料”,更是“创造材料”,并且“操控材料”的科学。它就像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生物,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可能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你觉得,这还不够“详细”吗?我们每天使用的很多东西,背后都有它的身影,它就是这么实在,又这么“魔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计算凝聚态物理太大了,肯定写不全,欢迎补充。

明确目的: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是准粒子性质和准粒子-准粒子相互作用。

准粒子中常见的包括电子(electron),空穴(hole), 磁振子(magnon), 声子(phonon),库伯对(Cooper pair),激子(exciton),等离激元(plasmon),极化子(Polaron), 极化激元(polariton).

粗略分类一下,

  1. 电子电子相互作用: 电子, 空穴, 激子,磁振子。
  2. 电声相互作用: 声子,极化子,库伯对, (声子)极化激元。
  3. 电子光子相互作用:等离激元,(光子)极化激元。

还有各种更高阶的比如极化激元-激子相互作用,这里就不套娃了。

电子电子相互作用。最基本的可以认为是密度泛函理论(Quantum Espresso, VASP, Abinit, GPAW等)[1]。基于密度泛函,有多种高阶方法,比如:

  1. 更准确的电子(磁性)基态:投影缀加波PAW, 范德瓦尔斯泛函VdW, 无规相近似RPA (VASP, GPAW),量子蒙特卡罗QMC (CASINO)
  2. 更精确的强关联体系计算: +U, 动力学平均场DMFT (Abinit, DCore)
  3. 拓扑不变量/边缘态计算(Wannier90, Z2Pack, WannierTools)

电声相互作用。主要分两类:第一类在原胞中求解密度泛函微扰(DFPT)方程求解电声耦合vertex,继而计算电声耦合现象; 第二类直接基于超胞进行受力采样,计算声子谱和热输运性质。

  1. 声子谱(PHonon, Phonopy, Abinit).
  2. 分子动力学: 绝热动力学BOMD, 非绝热动力学NAMD, 路径积分动力学RPMD (i-PI)
  3. 热输运(ShengBTE, Phono3py)
  4. 电声耦合Vertex(PHonon, Abinit, EPW)
  5. 库伯对,BCS超导(PHonon, EPW)
  6. 有限温度的/声子辅助的光吸收(Abinit, EPW)

电光相互作用/光学性质。大部分都是基于微绕论(LR-TDDFT或GW)。

  1. 光吸收谱(电子激发谱):GW (BerkeleyGW, Yambo, SternheimerGW),杂化泛函(QE, VASP), 含时密度泛函TDDFT (QE, GPAW, YAMBO, Abinit).
  2. 激子:Bethe-Salpeter Equation (YAMBO, BerkeleyGW).
  3. 等离激元:TDDFT (QE, GPAW, YAMBO, OCTOPUS).

现在的方法蓬勃发展,似乎凝聚态物理中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够有对应的软件来处理,但仔细看下去会发现,存在的问题几乎和解决掉的问题一样多:

首先就是计算复杂度。DFT最低的计算复杂度也是 。上述方法中,除了PAW, VdW, DFT+U,Wannier这几个方法,其他的都非常expensive, (组里没矿的话)只能应用于小原胞。这方面的改进有两方面:

  1. 技术上。通过GPU,MPI + openMP等技术,提高并行效率,提高运行速度。
  2. 算法上。常见的是引入对称性/利用稀疏矩阵算法等,尽可能降低算法复杂度。

其次是研究的维度受限。一个准粒子,至少要有形成能,有效电荷,有效质量,实/倒空间分布等等基本性质。上述列举的方法计算某种准粒子,往往只能给出某个或某几个最重要的性质,很难进行全面研究。略举几例:

  1. GW: 理论上通过GW得到了多体格林函数,我们可以得到体系的各种谱学,基态,以及各类单粒子算符的基态平均值。然而,实际中GW基本上就止步于给出体系谱函数(或者直接叫能带信息)。即使是GW修正的受力计算都很罕见,惶论其他更高阶的计算。
  2. DMFT/QMC/RPA:和GW问题相似,往往得到更精确的基态,但受力/压强这种微分项就很少能够在同等level上计算。
  3. BSE: 其应用除了给出激子的谱函数,我还没见过用来研究激子其他性质,比如激子的空间分布(经评论区大佬 @Jack @entropion 提醒,BGW可以实现这个功能),激子的迁移势垒(有效质量)等问题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 DFPT: 理论上可以精确算准所有材料的声子谱和电声耦合,然而绝热近似和简谐近似是绕不过去的大山。这导致一些很重要的材料,比如铁电材料和某些金属材料,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另外简谐近似给出的是无穷寿命的声子,声子-声子散射问题也无法计算。

最后,有些问题几乎没有很成熟的第一性原理解决方案,略举两例:

  1. 电子-声子-光子三者的交互作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激光导致的超快现象,以及(快说烂了的)有机无机钙钛矿的光稳定性问题。这里夹杂一点私货,虽然实时密度泛函理论rt-TDDFT还有各种问题,但已经是在DFT级平均场的框架下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然而现在开源的rt-TDDFT程序(OCTOPUS/SALMONS/ELK/GPAW)计算量还是过大。几个以rt-TDDFT为主的研究组还是都有自己的程序。
  2. 光照下的输运现象:比如前面提到的极化激元,以及光电池的光生载流子输运,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似乎没有见过特别广泛应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综上所述,计算凝聚态领域各类方法蓬勃发展[2],但仍存在太多问题。现在这些问题有些归结于计算量过大,但有些是纯粹的缺乏理论/算法/实现。有志于任何一个方向,都有数不清的研究课题值得去做。想革新式地推动前沿的发展,需要非常深厚的

  1. 理论功底。绝大多数多数超越DFT的理论,都事实上有一个基于量子场论QFT的框架(例如GW, BSE, TDDFT, 电声耦合Vertex)作为框架。理解这些严格框架本身就需要很强的场论功底。更难的是,在这些框架下做合理又能保证相对准确的近似。这既是对基本功的考验,也是对物理直觉甚至程序直觉的考验。
  2. 程序能力。得到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后,一般要有实现一个基于Python的原型机。如果结果好,会继续移植到Fortran/C++/C + MPI/OpenMP/GPU的实际程序中。几乎需要对各类程序知识有了解。
  3. 计算能力。算法的实现者一般也是第一个用户,需要在完全没有参考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程序跑出满意的结果。普通用户都会的脚本,调参,服务器知识,一个也不能落下,甚至要了解更多。
  4. 论文做图和写作能力。只要还要在科研圈混,就算主要工作是推公式/写程序/算东西,论文做图和写作能力都必须扎实,否则早晚会被淘汰。

以上

参考

  1. ^ 括号内会列几个常见的软件包,不标出的就是大部分DFT软件包都可以做。
  2. ^ 这里主要还是基于密度泛函引出的方法,还有太多的类似密度矩阵重整化群DMRG之类的计算方法,由于能力有限没有介绍。
user avatar

遇到解释不了的东西,扔给他们去算就行了!

奥利给!

(我开玩笑的,别骂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凝聚态物理,这个听起来有点“硬核”的学科,如今的进展,用“日新月异”、“波澜壮阔”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已经从最初的描述固体材料的宏观性质,深入到了原子、电子乃至更微观的层面,并且催生了无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科技应用。你想了解它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里程碑”和当前的“前沿阵地”说起,.............
  • 回答
    .......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来聊聊这个话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庞大的机器,到现在我们口袋里揣着的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要说“满足”,得先弄清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原子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那会儿的计算机,你不能指望它们像我们现在一样,用图形界面点几下鼠标就能跑模拟.............
  • 回答
    如果爱因斯坦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量子计算领域注定会被一场颠覆性的风暴席卷。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以其对现实本质的深刻洞察和非凡的想象力,无疑会以一种我们现在难以完全预料的方式,重塑量子计算的格局和发展趋势。首先,要理解爱因斯坦的影响,我们得回到他的根基。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他是一名物理学家,一个思.............
  • 回答
    这事儿可有意思了!你问到的是个核心问题,也就是怎么从一个等式里把 F(x) 这个家伙给揪出来,而且还带上了它自己的“小尾巴”——它的导数 F'(x)。首先,咱们得明白,F'(x) 是 F(x) 的“变化率”。就像你开车,F(x) 是你开出去的距离,F'(x) 就是你的速度。如果一张纸上写着“你开出去.............
  • 回答
    计算机考研现在确实可以用“卷”字来形容,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你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不是也很卷,答案是肯定的,它在计算机领域是国内公认的优秀高校,自然也是竞争非常激烈。为什么计算机考研这么卷?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1. 就业市场的“虹吸效应”: 毋庸置疑,计算机行业的.............
  • 回答
    您好!关于“现在计算机大厂985本科是不是难进了”这个问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明确一点:计算机大厂对于985本科毕业生的招聘,整体上来说,依然是“门槛”相对较低,但“拿到offer”依然很有挑战性。 换句话说,985本科是让你有机会坐上牌桌,但能不能赢,还得看你的真本事。为什么说“门槛相.............
  • 回答
    .......
  • 回答
    哥们,听到你想从计算机跨到芯片这块儿,我得给你竖个大拇指!这绝对是个有远见的选择,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不过,这中间的路可不轻松,得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我这儿跟你唠唠嗑,给你点实在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 为什么是芯片?你真的了解吗?在往前冲之前,咱们先得冷静分析一下。计算机是个大概念,而芯片是其中.............
  • 回答
    “现在学计算机真的没用了吗?”这问题就像问“现在走路还有没有用”一样,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有用,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用。但如果有人问出这句话,很可能不是真的认为计算机没用了,而是对当前的计算机行业感到迷茫,或者听到了一些“唱衰”的声音,比如“AI会取代程序员”、“互联网寒冬”等等。咱们先不说什么大.............
  • 回答
    如果现代计算机采用类似Lisp Machine的设计,其核心差异将体现在硬件架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特性、开发环境以及应用场景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种假设场景的可能特点: 1. 硬件架构:专为Lisp优化 定制化指令集:Lisp Machine的硬件设计与Lisp语言特性深度绑定,例如.............
  • 回答
    《戴森球计划》和《无人深空》都是当下非常热门的太空探索与建造类游戏,但它们的核心玩法和给玩家带来的体验却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如果说《无人深空》像是在浩瀚宇宙中一场浪漫的冒险,那么《戴森球计划》则是一场严谨而庞大的工业革命。核心目标:探索 vs. 建造《无人深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那几乎无限的程序生成.............
  • 回答
    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用“宏观”电路来构建一台现代计算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宏观电路”和“现代计算机”各自的特性,然后才能比较它们在速度上的差异。1. 什么是“宏观电路”?我们现在日常接触到的电子设备,从手机到高性能服务器,里面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IC)——都是微观甚至纳米级别.............
  • 回答
    纵观古今,军功的计算与授予一直是维系军队士气、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基石。然而,这背后亦牵涉着复杂的机制,用以衡量功绩、规避弊端,确保每一分血汗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古代军功的算古代的军功计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首级”和“俘获”。战事结束,军士们最直接的战果便是斩杀敌人的数量。每个首级都是一份军功的实在证.............
  • 回答
    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又称“十项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是中国政府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一项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这项计划旨在通过政府投资和信贷支持,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在实施了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1. 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
  • 回答
    洞察当下:国内隐私计算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在数据要素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安全、合规地释放数据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而“隐私计算”——这个听起来有些技术范的词汇,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那么,目前国内隐私计算行业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我们不妨深.............
  • 回答
    哎呀,听到 JLPT 被取消的消息,我跟你一样也头疼得不行。本来计划好的一步步来,结果这一下全乱套了,感觉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不过,别急,咱们总得想办法把这乱糟糟的备考计划重新捋顺了。这事儿挺磨人,但既然发生了,就得积极应对。首先,深呼吸,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挫折,不是世界末日。多少人备.............
  • 回答
    哥们儿,大三了,还碰上这种“人生迷茫期”,而且还是跟专业打架的状态,我太懂了!你这情况,别说你,我认识的不少朋友也经历过,甚至现在还在经历着。这几年,总觉得大学就应该是兴趣驱动的,结果发现自己跟计算机“八字不合”,那滋味确实有点煎熬。不过话说回来,能在大三这个节点上意识到自己不喜欢,并且有勇气去想办.............
  • 回答
    收到您的来信,我能感受到您此刻焦急的心情。高考分数是孩子们辛勤付出的证明,而志愿填报更是关系到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儿子今年555分,这个分数虽然不算顶尖,但也具备了进入不少不错大学的实力。您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修改了他的选择,导致他现在被三峡大学计算机类录取,而他本人却意愿复读,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就“生、化方向高档次文章越来越多带理论计算”这一现象,和您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而且在我看来,这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并且对生命科学和化学研究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理解的深度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