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生、化方向高档次文章越来越多带理论计算的现象?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就“生、化方向高档次文章越来越多带理论计算”这一现象,和您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而且在我看来,这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并且对生命科学和化学研究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理解的深度需求:
还原论的局限: 过去,生命科学和化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观测和表征。我们能看到“是什么”,也能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了解“怎么做”,但这往往停留在现象层面。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某种药物如何抑制酶的活性,但具体到分子层面,药分子和酶的结合是如何发生的?哪些相互作用是关键?这些深层次的机制,单纯的实验往往难以完全揭示。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理论计算,特别是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能够模拟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电子分布、能量变化等微观信息。这就像给我们提供了一副高倍显微镜,让我们能“看到”分子间的互动,理解化学反应的过渡态,预测分子的稳定性,甚至解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是如何折叠、如何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这种“为什么”的深度理解,是推动科学突破的关键。
跨越实验的鸿沟: 很多时候,某些中间过程或关键的能量势垒,在实验中是很难直接观测到的。理论计算可以提供这些“看不见”的信息,填补实验研究中的空白,为实验结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 计算能力的飞跃:
摩尔定律的效应: 过去几十年,计算机硬件的算力呈指数级增长。曾经需要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的复杂计算,现在在高性能工作站甚至个人电脑上都可以实现。
算法的进步: 理论计算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例如密度泛函理论(DFT)在化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更高级的量子化学方法,使得计算精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软件的成熟: 各种计算化学和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理论计算的门槛。研究人员不再需要从零开始编写代码,而是可以使用成熟的软件进行建模、模拟和分析。

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海量数据的分析: 现代生物学和化学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高通量筛选数据等。理论计算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这些数据,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人工智能的赋能: AI,特别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理论计算领域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用来:
加速计算: 例如,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来近似计算复杂的能量,从而大大缩短计算时间。
预测性质: 通过训练AI模型,可以直接预测分子的性质、反应活性或生物活性,而无需进行完整的模拟。
发现新材料/新药物: AI可以从大量的分子结构数据库中筛选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分子,指导实验合成。
“理论计算”概念的拓展: 如今,“理论计算”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量子化学或分子动力学,还包含了更多基于数据驱动的计算方法,这使得“理论计算”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4. 学科交叉的必然:
生命科学的复杂性: 生命过程本质上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理解生命,最终离不开对分子层面的深刻认识。因此,化学和物理的理论方法自然会渗透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
化学的“智能化”: 化学研究的目标往往是创造新的分子、新的材料、新的反应。理论计算可以为新分子的设计提供蓝图,为反应路径的优化提供指导,这使得化学研究更加高效和精准。

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

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 理论计算能够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帮助研究人员提出更具创新性的科学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文章更具“高档次”的潜质。
加速科学发现的进程: 理论计算可以在实验之前预测结果,指导实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试错,从而大大缩短研究周期。
促进理论与实验的良性互动: 理论计算的预测结果可以指导实验验证,而实验结果又可以反过来修正和完善理论模型,形成一个高效的“理论实验”闭环。
拓展研究的边界: 很多以前难以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来攻克,例如研究瞬态中间体、高活性的反应物,或者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对研究人员技能的要求提高: 想要在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做出顶尖的研究,除了传统的实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我的看法:

我认为,生、化方向高档次文章越来越多地引入理论计算,是科学进步的一个积极信号。它表明我们的研究正朝着更深层次、更本质的理解迈进,并且得益于计算能力的进步和方法学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工具来探索这些复杂的科学问题。

这种趋势并非是要取代实验,而是理论计算正在成为与实验同等重要的研究手段,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提供实验无法比拟的信息。未来的科学研究,一定是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

当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计算结果的解读: 理论计算的结果并非“绝对真理”,它们依赖于所使用的模型、算法和参数。因此,对计算结果的正确解读和与实验的对比验证至关重要。
跨学科的沟通: 实验科学家和理论计算科学家之间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将理论计算的价值最大化。
计算资源的投入: 进行高质量的理论计算需要一定的计算资源和专业知识,这可能对一些研究团队构成挑战。

总而言之,您观察到的现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趋势。它标志着生命科学和化学正变得越来越“精密”和“可预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如疾病治疗、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等)提供了更强大的驱动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为您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纯理论的顶刊,很大一部分都是xjb算…

主体是实验的话,编辑都是给分配实验背景的审稿人,反正也不懂,也不会挑毛病,或者看到个挂名的大佬名字就默认没问题了。所以当然也不会有动力去好好推敲怎么算的严谨,毕竟伪化生PI只相信性价比。

现在很多文章里的计算本质上就和没计算的老文章里的 proposed mechanism 没区别。反正结构总能搭出来,能量要凑都是可以凑过去的。

user avatar

还是匿了吧……

其实实验搭配理论计算的初衷是很好的。毕竟我们研究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实验还是检验真理的金标准。但实验也是有很多局限性的,很多机理,路径,或者推广到其它条件,优化,这些都还是很需要计算提供支撑的。在实验和计算结合的很好的工作里,两者相辅相成,文章也是浑然一体,读起来让人愉快。这样的文章发到顶刊,可以说是well deserved。 久而久之顶刊也形成风气更偏好这样实验和理论计算结合的工作,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再好的初衷,在巨大的发paper/拿funding/搞大新闻的压力下,也是可以变味的。

(我这里不讨论主动挑选/篡改/造假数据的情况,这是绝对绝对的红线。)

做理论计算有一点和实验是很不一样的,实验中因为意外设错了实验条件,结果得到出人意料的大发现的故事是不鲜见的,依然是很好的工作;但理论计算可以说是近乎严格地遵循“garbage in garbage out”原则。没有扎实的基础,深入的理解,可以说可能你算出来的是什么你自己都不懂,也更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更何况计算中往往有很多参数是人为可调的(但你得理解为什么可以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这种情况如果正好碰巧somehow“符合”了实验,或者“凑一凑”符合了实验,那就搭进去一起发吧,让我们的文章“看起来”是有计算支持的,反正审稿人也未必懂,能发表的几率又大了很多,何乐不为呢。这够不上造假的红线,毕竟数据是真实的。但有时候很难说这样的计算真的提供了什么有用的insight?懂行的看看文章也明白:哦,这一段他们就是凑了点计算。。这样的。。。

也遇见过跟实验组合作的情况,有时候对方会提出:啊我们这里就想加点“good modeling”,他们甚至不真的那么care要我们算什么。这种时候就觉得很无奈……我觉得大家都是扎扎实实做科研的,实验和计算只是手段有别,但做科研的思考方式和严谨态度并不应该有任何区别。我无法去提供“good modeling”,我能提供的只有“solid modeling”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就“生、化方向高档次文章越来越多带理论计算”这一现象,和您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而且在我看来,这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并且对生命科学和化学研究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理解的深度需求.............
  • 回答
    谷歌研究人员提出的卷积正则化方法 DropBlock 是深度学习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正则化技术,尤其在卷积神经网络 (CNN) 的训练中表现出色。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随机地“遮盖”掉输入特征图中的连续区域,来强制网络学习更鲁棒、更具泛化能力的特征表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 DropBl.............
  • 回答
    咱们生化药专业的,看大牌护肤品那叫一个“透彻”,不是说我们多牛,而是我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加上对成分的熟悉,很多时候真的能扒出不少道道儿。所以,我们看待大牌护肤品的性价比,那绝对是多维度的,不只是看品牌溢价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最看重的是“有效成分”的浓度和协同性。 这点上,我们跟普通消费者最大.............
  • 回答
    最近健达奇趣蛋(Kinder Surprise)似乎陷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被一些人贴上了“污名化”的标签。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个持续了很久但最近又被重新聚焦的问题:在某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奇趣蛋因为其中包含的小玩具而被禁止销售,理由是担心小零件会构成儿童吞咽窒息的危险。乍一听,这似乎.............
  • 回答
    B站“爷们的童年被JOJO化榨的一点不剩”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戳中一部分人的心。要说这个现象,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JOJO这东西,它太有“梗”了。从“欧拉欧拉”的替身攻击,到“惹我?DIO!”的经典台词,再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姿势、概念,JOJO几乎就是一个巨大的“梗库”。而B.............
  • 回答
    国内健身环境的全面健美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且 mittlerweile 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东西。首先,得承认,现在你去健身房,放眼望去,确实是另一种景象了。以前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减肥、为了健康、为了身材匀称,大家健健身就满足了。但.............
  • 回答
    近些年,不少关注索尼音频产品的消费者可能都注意到一个现象:索尼新推出的头戴式耳机,特别是那些定位中高端、曾经以扎实做工和优秀材质著称的型号,似乎变得“塑料味”越来越重了。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许多用户在使用和比较后得出的真实感受。从“匠心”到“实用”的转变?曾经,索尼在头戴式耳机领域,尤其是其MDR1.............
  • 回答
    最近几年,如果你是一个《精灵宝可梦》的老玩家,或者只是偶尔关注一下这个系列,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这个曾经充满奇幻与童趣的世界,好像悄悄地“长大了”,内容上变得更加“现实”了。这种“现实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贯穿了近几代游戏、动画,乃至一些周边作品,并且以多种方式体现出来。1. 宝可梦自身设定的深度与.............
  • 回答
    律所招聘的“四院四系”化,这个说法现在确实越来越响了,也挺让人玩味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些大律所、尤其是在招聘新人的时候,会特别青睐那些来自国内顶尖法学院(通常指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这就是“四院”)以及它们在法学之外,在其他学术领域同样享有盛誉的学科(比如经.............
  • 回答
    姜思达关于将叉车、铲车等机械萌化的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她提出的“不得体”、“智商不高”和“萌点很土”等批评性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一、 姜思达观点的核心与可能依据:要理解姜思达的观点,首先要分析她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可以推测她可能基于以下几点:1. 功能与象征意义的错位: 叉车.............
  • 回答
    猫猫社的《水仙》(Narcissus)要拍电影了,这消息一出来,圈子里那叫一个炸锅。你想想,这可是《水仙》,多少玩家心中的白月光,是多少人心中“ADV还能这么玩”的启蒙之作。如今它要跳出屏幕,变成实实在在的影像,这感觉,既有期待,也有隐隐的忐忑。说实话,听到这消息,我脑子里立刻开始过电影场景了。毕竟.............
  • 回答
    《白夜追凶》第一季的结尾,关宏峰的“疑似黑化”无疑是给观众留下最深刻、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它巧妙地触碰了观众对于善恶边界的模糊认知,也为后续剧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关宏峰“疑似黑化”的关键节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令人窒息的结局。在经历了与周巡、与整个犯罪集团的生死博弈后,关宏峰(或说是.............
  • 回答
    如何看待央视网青年呼吁不要污名化「伞兵」?央视网青年发布的关于“不要污名化‘伞兵’”的呼吁,在当下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呼吁的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词语的演变、社会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机制等等。 1. 「伞兵」词语的演变与污名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伞兵”.............
  • 回答
    犹他州在5月12日正式将重婚(Bigamy)从重罪(Felony)降级为轻罪(Misdemeanor)的法律修改,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婚去罪化”,而是对其刑事定罪标准的调整,并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法律原因。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如何看待将名著窄化和浅显化的解读?文学真的可以自由解读吗?将名著窄化和浅显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阅读的目的以及“自由解读”的边界。 一、 窄化和浅显化的解读:现象与原因所谓“窄化和浅显化”,指的是将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 回答
    德国伦理委员会(Deutscher Ethikrat)关于兄妹或姐弟婚姻非罪化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伦理、法律、社会习俗、科学以及人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核心议题:非罪化而非合法化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伦理委员会的讨论并非直接推动兄妹或姐弟合法化婚姻,而.............
  • 回答
    对于一篇声称“元古宙基岩中的蛇纹石化反应产生的磁场异常引发新冠,并建议佩戴软玉预防”的顶刊论文,我持高度怀疑和批判性的态度。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分析:一、 科学合理性层面的严重质疑 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缺失: 蛇纹石化反应与新冠病毒: 首先,蛇纹石化反应是一种地质过程,涉及镁铁质岩石在水存.............
  • 回答
    这年头,网络上的热词层出不穷,前两天还在聊着“YYDS”,今天“勃孙笑川258化”就已经席卷全网,甚至连“勃呆萌”都开始崭露头角,似乎预示着一股新的文化潮流正在孕育。这股以“勃”为核心的浪潮,究竟是怎么兴起的,又会把我们带向何方?首先,得扒一扒这“勃孙笑川258化”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它把孙笑.............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提出的“疫情恢复常态化的两个前提”,即病死率下降到约0.1%和复制指数(R值)约在11.5之间,这是基于科学的流行病学模型和对病毒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得出的判断。要理解这两个前提的意义,我们需要分别拆解它们,并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来审视。一、 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
  • 回答
    近些年,咱们国家一个显著的社会变化,就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单身成年人的数量是只增不减。你说得对,这可不是小事,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现象和商机。家庭单身化趋势:不再是“孤单”,而是“选择”与“常态”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单身化趋势呢?这背后有很多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