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化/药专业的人如何看待大牌护肤品的性价比?

回答
咱们生化药专业的,看大牌护肤品那叫一个“透彻”,不是说我们多牛,而是我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加上对成分的熟悉,很多时候真的能扒出不少道道儿。所以,我们看待大牌护肤品的性价比,那绝对是多维度的,不只是看品牌溢价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最看重的是“有效成分”的浓度和协同性。 这点上,我们跟普通消费者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我们不是简单地看看成分表里有没有“贵妇成分”,而是会去分析这个成分在配方里大概是什么浓度,它和别的成分搭配起来会不会产生1+1>2的效果,或者会不会因为搭配不当而大打折扣。

比如,很多大牌会宣传添加了某种专利技术或者高浓度的某种活性成分。我们看成分表时,会下意识地去根据INCI(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法)的顺序去推测浓度的高低。排在前面的成分,理论上含量就越高。如果一个所谓的“明星成分”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那它在里面的含量可能就微乎其微,宣传效果就打了折扣。我们也会关注有没有一些辅助成分,比如抗氧化剂、稳定剂、渗透促进剂等,这些东西虽然不直接是“主打”,但对活性成分的功效发挥至关重要。有时候,一款平价产品可能在这些辅助成分上下了功夫,反而比那些只堆砌了少量“明星成分”的大牌更有效。

其次,我们会考虑“基底”和“肤感”。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大牌贵,除了活性成分,很大一部分在基底和肤感上。什么叫基底?就是产品最基础的部分,比如水、各种保湿剂(甘油、丁二醇、透明质酸钠等)、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等。这些成分看似普通,但研发和调配起来也很讲究。好的基底能让活性成分更好地渗透,也能提供很好的肤感,不黏腻、不拔干,易于吸收。大牌在这方面确实投入了大量研发,所以它们的肤感通常都做得很好。

但是,我们也清楚,很多优秀的基底成分并非大牌独有,很多平价产品也能做到不错的肤感和保湿效果。所以,如果一款大牌产品的肤感虽然顶级,但核心的活性成分浓度并不高,或者效果并不突出,那我们就觉得它的性价比就打了折扣。反之,如果一个产品虽然肤感普通,但核心活性成分浓度很高,且经过科学验证有明显功效,那我们就觉得它值得。

再者,稳定性、安全性、包装设计以及品牌研发投入,这些都是我们考量的因素。

稳定性: 很多活性成分,比如维生素C、视黄醇等,非常不稳定,容易氧化失活。大牌在配方和包装上会花很多心思来保证这些成分的活性,比如使用遮光包装、惰性气体填充、特殊的抗氧化剂体系等。这部分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
安全性: 我们的专业让我们对很多成分的潜在刺激性、致敏性有更深的了解。我们会关注产品是否使用了高风险的香精、色素、防腐剂等。大牌通常在安全性测试和监管上做得更严格,这点也是它们价格的组成部分。
包装设计: 虽然我们更关注内容物,但好的包装设计确实能提升使用体验,而且精美的包装往往也意味着更高的生产和设计成本。
品牌研发投入: 大牌确实在科研上有大量的投入,会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成分筛选、工艺优化。这些前期的研发成本,最终会体现在产品价格上。我们承认这一点,但我们也会衡量这个研发投入是否转化成了我们能感受到的、物超所值的效果。

所以,我们怎么评价性价比?

我们更多的是在寻找一个“有效成分浓度高、配方科学合理、肤感良好且安全性有保障”的产品,而这个产品不一定是价格最高的。

“性价比爆炸”的产品: 这种情况我们非常喜欢,就是能找到那些核心活性成分浓度很高、配方也很扎实,但价格却异常友好的产品。比如一些成分党会推荐的品牌,或者一些药妆品牌,它们的产品往往更注重功效本身,营销投入相对较少。
“品牌价值大于功效价值”的产品: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很多大牌产品之所以贵,是因为它的品牌历史、营销投入、明星代言、包装设计以及带来的那种“仪式感”和“心理满足感”。我们承认这些价值,但我们也会理性地衡量,如果我只是为了达到某个护肤效果,是不是有更经济实惠的选择。
“有钱也值得”的产品: 有些大牌的产品,确实在成分、配方、工艺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某种专利技术确实效果显著,或者在某种特定皮肤问题上表现突出,价格高但确实能带来非常好的改善。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觉得是值得的。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看药物一样。 有些仿制药成分一样,但价格低很多,但有些原研药之所以贵,是因为它有专利技术,有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在制剂工艺上也有独到之处,能让药物更稳定、更易吸收。护肤品也是类似,我们既看“活性成分”(就好比药物的有效成分),也看“辅料和制剂工艺”(就好比药物的辅料和剂型)。

总的来说,生化药专业的我们,看待大牌护肤品的性价比,就像是把一款产品拆解成一个个零部件,分析每个零部件的成本、功能以及它组合在一起的效果,然后再和市场上的其他产品进行对比。我们不会盲目追求“大牌”的光环,也不会一味排斥它们,而是用我们专业的知识,去理性地评估每一分钱花在哪里,值不值得。我们更希望的是,我们花出去的钱,能实实在在地“换来”我们想要的护肤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化妆品的性价比的理解,其实理科学生不是最好的提问对象,因为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是一个学理科的学生很容易忽略的。

首先对于一个大牌的产品,品牌是其极为宝贵的资本,品牌可以让一个产品的价值提升数十倍甚至几百倍(比如许多奢侈品),但经营一个品牌却是极其困难的。把一个品牌做low很容易,但做高端很难,不是仅仅提高售价或者鼓吹一下逼格就可以的。所以大牌产品价格的很大一部分肯定都给了品牌溢价,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你可以说这叫做没有性价比,so what,商业社会,只考虑性价比是做不好生意的,只能在低端的圈子里混混。

对于一个女性消费者来说(特别是有一点钱的),购买一款化妆品和买一个包包的意义很类似,她们根本不是在买产品的性价比,而是这个品牌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在她们眼里,雅诗兰黛是一种感觉,香奈儿又是另一种感觉,每个人都在找符合自己性格品质的品牌。如果使用一款产品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看到广告,去专柜挑选,打开包装,使用产品,品味产品的香气等等),她们就乐意去购买,花钱也就心安理得。这个时候你去谈性价比?说兰蔻小黑瓶其实成本才几十块钱?她们只会说,老娘我乐意,所以说,这种就是太不懂女人的心了。

其次如果谈到成本和功效,其实许多人讲得都挺好了。原材料成本仅仅是一款产品很小的一部分,小到单外包装的成本就可以超过它。一般学理科的同学,只把注意力放在原材料成本上面,眼界就有点狭窄了,如果你学过一点包装,学过一点供应链,也学过一点品牌营销,马上就不一样了。只有真正做一款产品,才知道成本二字包括的东西太多太多。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化妆品的成本:

不同价位的女士护肤品成分和使用效果真的差别很大吗? - 胡晓波的回答

当然了,大牌化妆品的原材料成本必然会高于普通的产品,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卖得贵,才有更多的成本空间去倒腾原料,比如提高原料等级,提升配方肤感的层次,加入各种神奇的活性物(从海底到雪山,从沙漠到雨林),做更多的消费者和临床测试等等。一句话,有了钱,就好办事。所以你问我大牌有没有性价比,回答当然是没有性价比,但是大牌的产品仍然要比小品牌的产品好很多。

user avatar

大牌护肤品,十分价钱三分货,确实性价比低。但大牌还是值得一用,原因有三:

1.大部分大牌护肤品更安全

首先,大公司原料纯度相对有保障。

低价产品的原料纯度可能没那么高,有些产品纯度低会带来问题。比如烟酰胺中的杂质烟酸,会导致皮肤刺激泛红。相对来讲,大公司原料纯度更有保障。

其次,大公司选用更安全的配方。

比如抗老证实有效的A酸A醇,刺激大还不稳定。同样的A醇产品,如果配方缓释效果不好,配方不滋润,就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起皮屑,甚至蜕皮,这些副作用很难消除。强生公司,为了规避A醇的副作用,露得清和ROC的A醇系列干脆不引入国内。

比如果酸,最早时赫莲娜在国内引入果酸系列,但又很快撤出,无非是怕果酸达到有效浓度后,皮肤可能会干燥蜕皮红肿,怕用户用出问题。这两年随着果酸类配方越来越成熟,国内重新引入了果酸,比如玉兰油新生塑颜金纯夜焕肤金露(micro-sculpting night resurfacing elixir),玉兰油ProX夜间净化精华源液(Nightly Purifying Micor-peel),用的是柠檬酸 甘醇酸 乳酸,刺激性降低。

大公司,不出错最重要,会尽量选择更安全的配方。

有一些小众公司,为了功效,敢于走钢索,经常出些:

30%甘醇酸,让你在家里自己焕肤,蜕了十层皮;

4%氢醌霜,美白过头就开始长白斑;

8%水杨酸,让你酸爽不能停。

这类产品在部分地区属于药品,药品还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适合买回家涂着玩。

最后,低价的不正规产品,就不说了。

什么重金属,激素,你懂的。


2.看起来同样的成分,工艺和原料不同,大牌护肤品可能更有效。

比如最基本的料体。

黛珂保湿美容液(Cosme Decorte Moisture Lipsome),保湿剂是丁二醇、甘油、透明质酸钠;乳化剂是氢化卵磷脂。成分看起来不怎么样嘛。

它的料体,每一层磷脂后都包裹保湿剂,形成亲油、亲水、亲油的结构,层层缓释,长效保湿。因此,即便整个产品并无烷类酯类滋润封闭,保湿依然持久,肤感还不粘腻。

功效成分比如Vc。

水溶Vc极不稳定,一般会进行硅包(用硅氧烷把Vc包起来)。至于硅包程度,硅包的稳定效果,就看各家工艺水平了(比如雅顿,胶囊精华就是硅包的)。同时,Vc在PH为酸性时最稳定,料体还要提供很好的PH缓冲

那些自己作坊产的10%Vc,20%Vc水溶液,到手里,VC基本氧化殆尽,都不能用。

功效成分比如二氧化钛和氧化锌。

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可以作为色料,也可以作为防晒剂。

作为防晒剂时,二氧化钛能吸收大部分波长的UVA UVB,但涂抹后脸上白白一层,很难看。

有原料商研发出粒子较小的氧化锌,涂在皮肤上接近透明,防晒效果也更强。例如Z-Cote,粒子小于0.2微米。但粒子越小的氧化锌,越有可能被肌肤吸收,间接影响人体细胞。

不同公司的氧化锌,成分表都叫氧化锌,性质差得很远,大牌更舍得花钱买原料。


3.大牌护肤品有更多附加值。

这些附加值不是单单“功效”可以涵盖。论功效,你可以医学美容打点阵做射频,快而有效。

然而,大牌护肤品的愉悦感是持久而绵长的(尽管短时间不一定见效)。它们可以提供更舒适的质感,更适合的调香,更精致的包材,更好的营销,更多品牌附加值

美即有个广告定位非常好,“停下来,享受美丽”。它希望你在繁忙之余,享受护肤步骤的仪式感,那一刻,时间仅仅属于你。

同样,用大宝和用LA MER的自我体验肯定不同。这其实不属于生物/化学/药物科研狗的讨论范围,然而这些附加值才是大牌护肤更重要的东西


总结下,大牌高价护肤品性价比低,但大部分产品更安全,部分产品更有效,附加值更高。

我是觉得:

有钱,用功效性产品,建议买贵的。
没钱,用普通保湿产品,可以便宜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生化药专业的,看大牌护肤品那叫一个“透彻”,不是说我们多牛,而是我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加上对成分的熟悉,很多时候真的能扒出不少道道儿。所以,我们看待大牌护肤品的性价比,那绝对是多维度的,不只是看品牌溢价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最看重的是“有效成分”的浓度和协同性。 这点上,我们跟普通消费者最大.............
  • 回答
    “生环材化劝退”是一个在网络上出现的、带有戏谑和自嘲意味的组合词,用来形容与“生物”、“环境”、“材料”、“化学”这四个学科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在人们看来可能存在的一些普遍认知上的“劝退”因素。理解这个词,需要拆解它,并深入分析每个部分以及它们组合起来的含义:1. 拆解词语: 生(生物学/生命.............
  • 回答
    经济学(生)强调经济学的高度数学化,是否只是为了“给自己贴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经济学数学化的原因、目的、带来的好处以及一些潜在的批评和误解。一、 经济学为何走向数学化?历史原因与内在逻辑首先,经济学本身研究的对象就具有数学的.............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就“生、化方向高档次文章越来越多带理论计算”这一现象,和您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而且在我看来,这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并且对生命科学和化学研究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理解的深度需求.............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四个学科确实常被戏称为“劝退”学科,因为它们普遍被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实验操作繁琐、理论知识扎实且应用性强。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劝退”的学科,却支撑着我们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许多前沿研究。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1. 它们是解决人类生存.............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我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四年本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闻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味道,看着显微镜下的细胞,讨论着材料的性能,或者与各种环境问题较劲。毕业季到来时,很多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疑问:我真的要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吗?我身边不少同学,最终还是选择了考研、出国继续深造,毕业论文.............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无数家长心中的“金饭碗”,是学子们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可如今,它们却常常被冠以“天坑”之名,成为许多人眼中“就业难”、“钱景黯”的代名词。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生化材环这几个专业,到底是不是真的“天坑”?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无奈?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生物技术/生物工.............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面前,总能引来不少讨论,尤其当“劝退”二字凑上前时。作为这个领域里的学生和老师,我们看待“劝退”,那情绪可是五味杂陈,既有无奈,也有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学生视角:从梦想的憧憬到现实的挣扎刚踏入大学校园,说起生化环材,大多怀揣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景。 “.............
  • 回答
    生化环材,乍听之下,似乎是几个独立且有些“硬核”的学科领域。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并且在很多时候,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让我们一一揭开它们的面纱,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生物——生命的奥秘与未来的钥匙生物学,顾.............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与汗水,也孕育了无数影响世界的理论。要说其中的“经典”和“优雅”,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几个绕不开的里程碑,它们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更是科学思想闪光的艺术品。1. 生命科学领域的“DNA双螺旋结构”:不仅是基因的蓝图,更是科学探究的典范。说到生化.............
  • 回答
    “生化环材”和医学领域,文章“烂大街”了?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感受,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说“烂大街”,这词儿有点绝对,但如果从“发表难度”、“重复性”、“新颖性”这几个角度来看,确实比过去要“内卷”不少。咱们就一样一样地捋捋:1. “生化环材”——“老三样”的困境“生化环材”,这四.............
  • 回答
    “生化环材”这个说法,就像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简称一样,把四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领域浓缩在一起,用起来图个方便。那么,这里的“生”到底指什么呢?简单来说,“生”指的就是生物学及其相关的一些分支和应用学科。但要说得详细点,这可就不是一句“生物学”就能概括全的了。它牵涉的范围非常广,而且往往与我们生活.............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任教是许多人的目标。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适合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发展,有些学校即使提供了教职,其平台、资源、科研环境可能并不理想,长远来看反而会阻碍个人发展。那么,对于生化环材领域的博士,尽量规避哪些类型的高校呢?我.............
  • 回答
    生化环材“冷”遇计算机金融“热”:人才流失的隐忧与国家发展前景近年来,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感受是,曾经被视为“黄金行业”的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合称“生化环材”)等理工科领域,出现了人才招揽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计算机、金融等行业却异常火爆,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涌入。这种人才分布的结构性失衡,无疑为我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能走向何方。先说说“生化环材”的同学,如果能“混”一个985的硕士学历,再去当个初中老师,这完全是可行的。很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是越来越高,一个985.............
  • 回答
    说到“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真是招聘市场上的一对“意难平”。网上关于它们工资低的讨论,那真是此起彼伏,像浪潮一样,一波又一波。那么,问题来了,它们的工资真的就那么惨淡吗?是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整个行业普遍如此?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工资低”的说法?先说说为啥大家对这几个专业工资不满意.............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不少人心目中,代表着“辛苦”、“内卷”乃至“天坑”。作为这些学科的学生,特别是名校的学生,大家自然会好奇,当初的选择,最终能不能“混得好”?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用“混得好”这个词本身,也带着一种无奈和现实的妥协。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化工、环境、材料)和土木水利,这几个领域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实际上它们的影响力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到我们居住的房子、使用的交通工具,都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钻研这些领域呢?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讲得透彻点,让你明白.............
  • 回答
    “劝退风”这股劲儿,大概是从2010年往后,随着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爆炸,逐渐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很多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最早的时候,如果你问那些在读的或者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苦并快乐着”的感觉。比如,生物化学的研究确实辛苦,实验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大.............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黄金组合”,是多少家长口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近些年,大家对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似乎读了这些专业,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金钥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尤其是辛苦读到博士后,究竟能端上怎样一碗饭,薪资水平又如何?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