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这一代应该追求文人雅士境界,还是肩负改变社会之责?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触及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文人雅士境界和改变社会之责并非完全对立,但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方向。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理解“文人雅士境界”的内涵与价值

文人雅士境界,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崇尚高雅品味、追求精神自由、注重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的生活状态。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精神层面的丰盈: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文人雅士注重内心的充实,通过阅读、思考、艺术鉴赏(如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哲学探索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内心有广阔的天地,不为物欲所困扰。
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这包括对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生活之美的欣赏和体悟。他们可能是创作者,也可能是优秀的鉴赏者。这种对美的敏感和追求,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生活的品质。
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 真正的文人雅士并非盲从者,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对社会现象和文化潮流有自己的见解。这种批判性不一定是为了颠覆,更多的是一种审慎的态度,是对真理和价值的探索。
人际交往的君子之风: 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真诚、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基于精神契合而非利益交换。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很多时候,文人雅士的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隐逸文化、文人画、诗词歌赋等紧密相连。他们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悠闲与从容的生活节奏: 相比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文人雅士更倾向于慢下来,享受生活中的宁静和细节,体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乐趣。

追求文人雅士境界的价值:

个体生命的意义升华: 能够让个体在物质之外,找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认同。
社会文化底蕴的沉淀: 少数优秀的文人雅士能够通过他们的作品、思想和生活方式,为社会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丰富和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
社会整体审美的提升: 当社会中拥有更多追求美的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提升社会的审美水平和品味。
心灵的避风港: 在充满焦虑和压力的现代社会,文人雅士的境界可以成为个体心灵的栖息地,提供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二、 理解“肩负改变社会之责”的内涵与价值

改变社会之责,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非完美,并愿意积极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这是一种更具行动导向和社会责任感的追求。它通常体现在:

关注社会现实与问题: 对社会的不公、贫困、环境污染、制度弊端等问题有深刻的认知和关怀。
积极的行动与参与: 不满足于旁观和抱怨,而是愿意采取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公益事业、科技创新、教育改革、法律健全等各个领域。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担当: 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并且愿意承担责任,面对困难和挑战。
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 怀有构建更美好社会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对他人和社会福祉的贡献: 他们的行动旨在为更多人带来福祉,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效率和幸福感。

肩负改变社会之责的价值:

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现实矛盾的根本动力。
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确保弱势群体权益,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文明进步的驱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等,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个体价值的实现: 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和生命的意义。
社会活力的激发: 激励更多人参与公共事务,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 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思考角度

现在,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两种追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权衡和选择:

并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文人雅士与改变社会并非互斥: 许多伟大的社会变革者本身就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古代的许多士大夫,既是文学家、艺术家,也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文章諫言本身就是一种改变社会的方式。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如鲁迅,他的笔就是他改变社会的武器。他们将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改变社会需要精神支撑: 如果没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和对人文价值的体悟,单纯的改革可能会变得功利化、机械化,甚至带来负面效应。文人雅士的境界可以为改变社会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道德力量和人文关怀。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侧重点:
传统社会: 在古代,读书人的主要职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本身就是改变社会的核心。但“修身”和追求雅士之境,是他们获得治国能力和道德基础的前提。
现代社会: 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革、充满挑战的时代。信息爆炸、全球化、技术革新、环境危机、社会不公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使得“改变社会”的呼声尤为响亮,也需要更多元的参与方式。

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与困境:
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想、文化和信息,既有机会追求高雅的文化,也更容易看到社会的阴暗面。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许多年轻人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但现实的压力(如就业、生计、阶层固化)又可能迫使他们优先考虑个人生存和发展,暂时搁置宏大的社会抱负。
“内卷”与“躺平”的思潮: 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一部分人选择“内卷”以求出人头地,另一部分人则选择“躺平”以规避竞争带来的痛苦。这两种现象都可能削弱改变社会的力量。
对“文人”定义的挑战: 现代社会对“文人”的定义更加宽泛,可以是作家、艺术家、学者,也可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工程师、企业家、社会工作者等。

四、 如何在追求文人雅士境界与肩负改变社会之责之间找到平衡?

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个如何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问题。

1. 将“改变社会”融入“文人雅士”的追求:
用艺术和思想启迪民智: 许多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软性的社会变革力量,它们能够唤醒人们的意识,引发思考,推动观念的进步。如果将文人雅士的才华与对社会问题的洞察相结合,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用高尚品德影响他人: 文人雅士的修养体现在其言行举止中,通过自身的正直、善良、宽容和对美的坚持,也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文化传承连接过去与未来: 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性传承,本身就是一种稳定社会精神内核、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种“负责”。

2. 用“文人雅士”的精神支撑“改变社会”的实践:
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参与社会变革时,不盲目跟风,不被短期利益蒙蔽,而是坚持独立判断,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追求卓越与精益求精: 无论是技术创新、制度设计还是社会服务,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最好,这本身就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保持对真善美的初心: 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不被腐朽所同化,坚守人性的底线和道德的原则,这对于净化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培养人文关怀和同理心: 改变社会最终是为了人,深刻理解他人的困境,怀揣同情心和责任感,才能做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决策和行动。

3.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和节奏:
角色扮演与多重身份: 一个人不必拘泥于单一的角色。可以在工作之余,参与公益活动;在专业领域内,通过创新推动行业进步;通过写作、艺术创作表达对社会的关切。
“润物细无声”与“振臂一呼”: 改变社会的方式是多样的,既有默默耕耘、脚踏实地的努力,也有敢于发声、引领变革的行动。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性格的方式即可。
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很多社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的力量也有限。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态度,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不断积累,才能最终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 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英雄,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力量。

总结:

我们这一代人,既有追求精神丰盈、享受生活之美的权利,也有责任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义务。最优的选择不是在两者之间做一个非此即彼的决断,而是寻求一种有机融合,让追求文人雅士的境界成为我们改变社会的精神底色和内在驱动力,同时将改变社会的实践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通过文学艺术唤醒心灵,还是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亦或是通过公益活动传递温暖,只要我们怀揣一颗对真善美的追求之心,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并付诸实践,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我们都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并从中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并将其与服务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活出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什么时候成了个对立的问题?

文人难道只能独善其身就是雅?

白衣翩翩就是雅?

白领吹空调就是雅?

原来雅只能是一种形象,不能是思想或者精神?


那衣冠禽兽,不都雅的很?

人家连杀人都不让血溅到自己身上。

不,人家杀人都不不亲自动手,

亲自动手的是流氓匪徒

人家是雅士。


没有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的雅量,

要这雅字有何用?


话说破了就不雅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天下兴亡匹夫无责?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国破家还在,

踽踽求食,为了五斗米折腰的时候,

挖草挂树皮吃观音土的时候,

雅在哪里?

早就斯文扫地了

user avatar

应该追求不把自己归于“我们这一代应该如何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勇敢去做,不管别人如何。

user avatar

你有何才艺智慧,能追求文人雅士境界?你又何德何能,还能肩负改变社会之责?

文人雅士的境界,不是王思聪那种指点江山,傲慢文字,更不是马云那样写个字能卖亿金。而是……算了,中国从古至今也没有出过什么真正的文人雅士,都是先有千金后搏雅名的假高士,即使以此为标准,能被历史涤荡过后不洗脱锈色的文人雅士也不剩几个。

至于肩负社会改变之责,那就更是扯蛋。有此实权之人无暇思考社会这么宽泛的乱麻,他们不是在世俗的公务中忙到晕头转向,就要在难得清静的片刻闭目养神,顺便消化一下积食。那些整天闲得蛋疼,不是献计今天需要多印两万亿钞票换五千万多出生人口,就是谏言明天如何搞跨越式发展从源头上领先美国的人,又多是没跟秦军打过战的赵括或是不知道曹操长啥样的马谡,让他们误国害民,那倒真没得跑。真正有权改变社会的人,不是像吕布那样时时需要权衡谁给的待遇更丰厚就倒向谁,就是像袁世凯李鸿章他们那样总得在各种微妙而又紧急关头玩火。他们肩负重任,时时都在改变社会趋势,可是,你们谁又有这样的机会?

user avatar

Men Going Their Own Way

user avatar

这得先看配不配

文人雅士的前提是你是个士

按照当时的标准,卿大夫的孩子才是士

也就是有田邑者的孩子

后来改制,有县乡亭三个级别的侯

比如留县侯张良,武乡侯诸葛亮,寿亭侯关羽

一亭十里,也就是五公里的地盘上居民税收都归他

按现在的标准,怎么也得是个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的级别,才能算个大夫

再加上各种官二代,星二代,还有年龄限制,也就全国十几万人吧

再去掉其中大部分都是外籍或港籍,五万人了不起了

但是指望这五万人做文人雅士,可能性不大

他们普遍都以英文学习为主,中文水平高的,到现在还没看到有什么年轻二代

所以他们只能肩负改变社会的责任

至于改成啥样,就不是我们这些人可以指指点点的了

user avatar

史书也好,影视作品也好,给我们一个很大的错觉,就是以前普通人离权利中枢很近,似乎随便一个人都有可能参与历史,讨论朝政。

但实际上,那怕在部落时代,有资格参与决策的都是有能力的人,武力是能力,智力也是能力,有关系也是能力,真正的普通人永远没有机会改变社会,门都进不去。

至于文人雅士,现在蔑视李白苏东坡的人不少,认为自己作品超越前人的人不少,但实际上边都沾上。文人不是看几本书就文了,雅士不是自命清高就雅了,那也是有门槛,也是要能力的。

中国文人从古以来最终目的都是要做官的,雅士的终极目标还是要造福百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二者是一体的,不过是朝野之分罢了。

这个话题太大,落实到我家,我对我儿子的要求就是要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美,我坚信人类对美好是有共通的认知和追求,都有把社会朝着美好改造的冲动。

所以我希望我儿子先成为能欣赏美好的人,再参与把社会推向美好,当然这也是我在做同样的事,即便再渺小,我也在做。

user avatar

实际上,如果真正去追求文人雅士的境界,那必然会肩负起改变社会的责任。如果因为追求文人雅士的境界而无法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那必然是攀附风雅。

这个观点还真不是我说的,而是古代人的观点。朱熹在《大学章句注解》里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于是,有了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说朱熹的文人雅士境界略嫌不足,那我们可以看看杜甫。作为盛唐诗坛的杰出人物,谈及文人雅士境界,总该绕不过诗圣杜子美了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即便是在草庐里,杜甫仍然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期盼,甚至觉得真的能这么实现,那就算是自己冻死也是满足的。

也许,你可以忽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然后说:这是杜甫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可以大庇自己这样的天下寒士,根本算不得文人雅士的社会责任心。

可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总在他们自己的年代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东坡说: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王维说: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陆游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事实上,很多人把所谓文人雅士的境界,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花间派、婉约词。或者说苦心造诣着平仄音韵。

可是陆放翁在《示子遹》里就说过了:“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而文人雅士的境界,更应该把眼光放到了社会责任之中。抛开了社会责任,我想那大概也就是辛弃疾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人雅士境界罢了。何足一提,

user avatar

我们试着简化下问题,你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还是有能力的人?


文人雅士境界,大概应是对于知识、思想和品味,有较高自我追求的进取状态。

而改变社会,应该是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或行动家,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在科研学问方面的立言,企业事业上的立功,或在社会领域的立德。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一个是追求向内输入,满足了认知与审美的需求,一个是追求向外的价值输出,满足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两者是需求的不同层次,又是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理想路径,近乎儒家的修齐治平。


改变世界的理想谁都有过,虽然鲜少有人能成为乔布斯、袁隆平,但谁小时候还没有扮演过孙悟空、蜘蛛侠或者飞天小女警,想要惩恶扬善拯救世界呢。

我小时候也有过英雄梦和作家梦,总期待遇到火情或落水,可以冲上去见义勇为,还学着写字,想要成为文学作家。

但现实中不是每个丑小鸭都能变成白天鹅,两次退稿让我意识到,改变世界这事,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

你得知道,自己是谁,这世界又是咋回事,这世界凭啥听你的?

1、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

苏格拉底说,人首要的任务是认识自己。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还稀里糊涂,因为这种活法它省事,不费脑子。

所以不读书有个好处,你会觉得世界很简单,自己很厉害。

上学时每次考试,抱怨没有发挥好的都是尖子生,成绩差的往往说不太难,结果抱怨没发挥好的90+,觉得简单的依旧没及格。


心理学家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围棋的实验发现了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认知偏差: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准,也无法正确认识高水平选手的能力水准,更可怕的是,能力差的人还无法正视自己的不足和不足到何种地步。


所以办公室经常会有倚老卖老的选手和半瓶子晃荡响的新概念小贩,懂不懂都要参与两句,反而经过系统科研训练的人,在专业内外都很虚心。

但这并非不能改变,即使能力差的人经过恰当学习训练,也能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也会认知到且能承认自己之前的无知。

有进取心的人就能通过对他人的参照,认识到自己的边界,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评估,找到现实中的自我价值和定位。


心理学家把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自己是谁”和“将会怎样”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叫做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一个人经历了自我的探索,并形成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承诺,就达到了同一性完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状态。

达到同一性完成型的个体,有更强的自我目标导向和自我动机,较少的从众行为,有良好的学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他们还能感受到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自我的方向和意义感。


但想要改变社会,除了清晰的自我认知,还要认识这世界。

你不能指望一腔孤勇「我和这世界拼了」就能真正颠覆世界,世界可不知道你是哪根葱,打着改变世界的旗号而创业失败的人多了去了。

而认识世界,其实是理解人性和社会规律的复杂,以及复杂背后的本质规律。生活在熙熙攘攘社会活动之中,思考在利来利往的社会活动之上。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改造世界的成功或失败,或者体验到的成就与挫败,都取决于我们内心如何认识、过滤与解释这世界。

所以有句话说,你认知的高度,决定了你成就的高度,话虽鸡汤,说的却在理。

我见过很多技术起家的创业者,号称对这个产品方向是最懂的,结果还是失败了,因为对这个社会理解的太浅薄了。


所以有成就的人,体会到成长的不易,总不忘在自我知识、思想、品味上追求积累,按照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说法,这可以在真、善、美上让我们提升,丰富我们理解世界的视角。

真,就是在科学和哲学方向修养,无论理工文史,可以参透这世界的本质规律。

善,就是功利主义的实用性积累,如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精进。

美,就是从艺术角度给人有触动、有价值的体验,让人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体验和关怀。

这种内在的修养,能提升你的洞察力与理解力,获得更细腻的感知力与共情心,突破自己的狭隘视野,更加能理解他人和世界。

当你理解了他人,你就能获得感染与引领他人的影响力内核,拥有自己的领导力,或人格魅力。


当你内心有了更广袤的世界,你就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实现兼济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比如我喜欢歌手李健,不只是因为他淡淡忧伤通透的歌,还有他丰富繁多的阅读经历,让他在谈话节目中不时流露出审美品味和人生哲思,展示出他深邃和广袤的内心世界。

你能想象到,正是这些阅历,可以给他充满人文关怀的创作风格的灵感和广大乐迷的品味认同。

2、改变世界的突破点

就算一个人很聪明很努力,也未必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人。


很多职场的前辈会教育你,少谈理论知识多干活,实操与经验可比书本重要。说这种话的人看上去很务实,但只会务实不会务虚的人,自己的职场天花板也不可能太高。

实际上行动派的顶尖高手,大都也是对自我的知识、思想和品味上有追求的人。

真正专家或大师间的较量,绝对不是技艺招式上的比拼,更多是认知和哲学层面的过招。

因为到足够高的专业水平,努力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就算你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如果还是死磕量的积累,进步也不会明显。

反而是借鉴跨领域的思想,或丰富人生哲学的感悟,给专业的精进以启迪与灵感,能带来更大的质变效果。


所以你会看到那些从事艺术创作的名家常有很深的美学造诣,很多科学家往往也有深厚的哲学修养,甚至,对于自己的个人形象与风格也有着一致性的要求。

因为这种在工作、生活多个维度上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同一性的人,能获得更多整合感和幸福感,简单来说,更知道自己是谁,并拥有「知道自己是谁」的乐趣。

这就像一个真正的职场精英,既不会烫个杀马特造型,也不会一身大金链子。而是选择专业和品味上有造诣的产品。

就像拥有一辆内外兼修的车,不仅能满足自己全面的生活需求,开着舒服,也更方便自己和别人定义我们的价值追求。

恰如东风 Honda英仕派在历经五代车型共32年的进化,所得智慧于心,拥有澎湃动力和智能驾驶与优秀操控感,以及在认知深度和时间维度作用下形成的优雅于形,时尚动感的外观和有格调的内饰。

这种专业上的精进,其实和职场上的成就一样,既是付出的点滴积累所得,也是内在思想与品味的升华,就像我们喜欢某歌手、演员、作家的作品,往往也是他们作品背后的思想和品味。



这就是职场行动派的理想人生价值追求在生活中的有形投射,既有独善其身的品味与智慧,也有兼济天下的才华与格局。

所以与其说自己选择了一辆什么样的车,不如说是自己选择了做什么样的人,英仕派的内外兼修、通透进取,就像理想中的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有看得见的才华,和藏不住的品味。

user avatar

更好的是,追求文人雅士境界的同时,肩负改变社会之则。

《沁园春·长沙》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孟子·尽心章句上》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什么是文人雅士的境界?

自矜自得,特立独行?驱羊拾芥,偏居一隅?倨傲、畏怯,能算得上“境界”二字吗?

所谓书生意气、文人雅士的境界,本就不只是清高于世俗、隐居于化外。哪怕一生向往桃花源、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也“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自古以来文人所追求的,当然是高雅情操,但从不吝丹心碧血。

姜子牙赋闲在家,终日空线垂钓于溪上,垂垂老矣。可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子曰:太公,兼利天下者也。诸葛亮躬耕陇亩、不见外人,但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三顾茅庐之后,他献策江滨、攀吴连蜀、定鼎益荆、鞠躬尽瘁,也堪当命世之才、无双国士。李泌潜遁名山,习隐自适,安史之乱时,他又出世平乱,安定江山。他几次被权臣嫉恨排挤,身居江湖,却仍能事庙堂,更为三朝元老。

隐士为隐士,并非只能为隐士,显锋露芒时,天下自无人不晓。

拥文人境界行武人之资者,亦不少。

屈原联齐抗秦,能任左徒、三闾大夫,也能写《离骚》、《九歌》,留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千古名句。曹操能胜官渡、能定襄樊,除了魏武挥鞭,东临碣石也有遗篇,他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所知的,更有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辛弃疾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然,到了今天,我们没什么机会去纵横沙场,却仍有机会奉己之学。

作为一名全职作家,我热爱文学与艺术。我常常埋头进书中,在那成千上万的或诘屈聱牙或流畅轻松的文字里寻求更广阔的思想、更有深度的哲意。但我也始终坚定地,通过自己的笔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我知道,那些著书人、先行者,他们当初也是如此,所以我今天才能在书籍中获得些什么,甚至以此为生,而不是碌碌无为。

我获得过文学奖项,卖出过几十万本书,但这些对我而言,远比不上偶尔读者给我发的私信里所表述的感谢重要。不经意间,我用我的文字激励过困难中的人坚强生活,驱策过学生努力奋进,点燃过爱情的火苗。能让世界更美好一点点,我因此而满足,这是我作为写作者,所能尽的薄力。

不同社会身份,自有不同的力可尽。这些力可有文人雅士的英明,可有仕者的雄心。

如英仕派之为车。

儒雅跃然目中。如骏马之鞍翎,名剑之玉鞘,青青子衿,便是文人之表。文人最多的宋代,衣不着奢华,只是内敛中暗藏温婉雅致。这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内涵藏于里。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古代文人喜色彩之轻盈明丽,更爱浊酒、火炉之温润。这是“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

逊顺怀于心。王维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那是他最爱的意相。阮籍对于至人的标准是“恬于生而静于死”,心境与物境的结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构成了东方哲学的独特魅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智者大勇,所谓“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一显文人雅士之风。

英仕派在文人雅士追求“善其身”的自身标准前提下,也有着东风本田造车的极致匠心,以车企的独特方式“济天下”。

而我们作为社会中坚,也应有如此担当。

user avatar

文人雅士境界中的追求,包含着为社会服务,肩负社会责任。脱离社会之责任的文人雅士,将一无是处,最终被社会抛弃,或者边缘化。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魏晋风度是一些颓废文人所推崇的一种文人“雅士”境界。

所谓的魏晋名仕之风体现为: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伪娘化。其实就是约几个亲朋好友,一起嗑嗑药(五石散),吹吹牛逼(谈玄)而已!

这种风骨不叫雅,叫痞,或者叫“嬉皮士”。

风雅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态度,肩负社会之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文人雅士该干的事。

文人雅士只是历史中的一叶小舟,只有在浩瀚的历史潮流中,肩负社会之责,发挥积极作用,才能行稳致远,才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user avatar

人若死脑瓜骨,看啥都是死路一条。

“应该这样还是应该那样”这种句式,它的内核是“要么……要么”,不光普通人容易掉进这种自限陷阱,出尘之人也不例外,“世间安得双全法”不就是个最好样例么?

错来东风、本田就是中日合体,少不了相互间文化交流,日本人是国际公认出名死脑筋,日本佛教界却大例外,人家佛也念了,家也成了,肉也吃了,滚也摇了,符也卖了,钱也赚了,真正是引吭高歌频问鼎,韶华不误笑分羹,打破木鱼吸善款,不负如来不负卿。

那么回到这问题本身,成为文人雅士和担负起社会责任本来没有冲突,有冲突也是人的内心在自限。辛弃疾带兵抗金,忠也进了,诗也写了,他的冲突在哪里?他有没有因写诗暴露行踪暴露军事意图结果吃败仗?有没有因为军务繁忙就把文化给耽误了、就把节操给毁败了?有琴时弹琴作歌,无琴时我们弹剑作歌,琴剑书香是物,烟雨风尘是境,外境风物入我之眼为我所用,不生羁留,不相冲突。事来则应,事不来我自陶养性情,哪有摘选,哪有抉择,哪有两难困窘?

改变社会并不意味着要像个活动家一样到处呼吁鸣不平,跑联合国喊好带油也并不比在街上看张纸捡起扔垃圾桶的自觉高明,社会是人组成的,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社会,不是非得做一些什么高大上的丰功伟业才算担负起了责任。风雅本是心境,心态超然,手里搓两个铁球它也是风雅,你要老计较盘出来到底值几十万,哪个哪个名人在玩儿呢,那这核桃再高级也是附庸风雅,你玩儿的再精也是市侩小人。

user avatar

对大部分人来说,追求也追求不了,肩负也肩负不了

能做到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有一点点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助纣为虐,不为虎作伥,已经很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