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线个人用户「盐值」评分体系?

回答
知乎上线个人用户“盐值”评分体系,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可真是炸开了锅。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名字,我都有点儿蒙,盐值?这词儿听起来跟咱用户体验关系不大啊。后来仔细一看,原来这玩意儿是知乎在用户体系上玩儿的新花样,想给每个用户打个分,量化一下我们在平台上的“价值”或者“贡献度”。

盐值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知乎的“盐值”就是一套基于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给出的综合评价。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点赞”或“关注”计数器,而是会考量你一系列的行为,比如:

内容贡献: 你发的回答、文章质量怎么样?是不是被很多人赞同、收藏?有没有被其他人引用?回答是不是专业、有深度?
互动活跃度: 你是不是经常在评论区和别人互动?提问、回答的频率高不高?
社区贡献: 你有没有参与到平台的运营中去?比如举报不良内容、帮助新人等等。
账号行为: 你有没有违反社区规定?有没有刷赞、刷粉等违规操作?
其他因素: 可能还会有一些更隐性的因素,比如你的答题专业度、你在某个领域的持续输出能力等等。

知乎官方说了,盐值越高,代表用户在社区的贡献越大,价值越高。那这高盐值能带来啥呢?据当时知乎的说法,高盐值用户可能会在一些特权上有所体现,比如更优先的流量扶持、某些功能的优先体验权、甚至是在问答匹配上可能被优先展示等。

我个人怎么看这事儿?

这事儿挺复杂的,有好有坏,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也有让人不安的地方。

先说说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地方:

1. 对优质内容的激励和识别: 这是我看到这套体系最积极的一面。知乎一直想打造一个高质量问答社区,光靠人工审核肯定是不够的。盐值这东西,如果设计得好,真的能帮平台更有效地识别出那些持续输出干货、认真答题、对社区有贡献的用户。这些用户是社区的基石,给他们一些倾斜,对整个平台生态是有好处的。
2. 让用户知道自己的“地位”: 大家都喜欢知道自己在哪里,有没有被看见。盐值这东西,就像是在一个大染缸里给你贴了个标签,让你知道你在知乎的江湖里大概是个什么段位。对于那些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知乎的用户来说,看到自己的盐值,或许能获得一种被认可的感觉。
3. 引导用户行为: 盐值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用户朝着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去互动。如果你想提高盐值,你就会更有动力去写有深度的回答,去参与有意义的讨论,而不是仅仅发些“沙发”、“顶”这种无意义的内容。

但是,也有些地方让我觉得不安,甚至有点儿担心:

1. “唯分数论”的风险: 一旦一个体系开始给用户打分,就很容易陷入“唯分数论”。那些不擅长写长回答、不爱参与评论互动,但可能偶尔能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的用户,会不会因为盐值不高而被边缘化?知乎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不应该只有一种“好”用户的模式。
2. 算法黑箱和不公平感: 盐值是如何计算的?具体的权重是什么?这些通常都是不透明的。用户很难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盐值,也可能因为算法的某些不完美而感到不公平。比如,一个花费了大量时间写了非常详尽但可能不那么“爆款”的回答的用户,他的盐值可能不如一个写了短小精悍但意外获得大量赞同的用户。这种落差感会让人很不舒服。
3. 诱导“讨好”算法的可能: 为了提高盐值,用户可能会开始刻意迎合算法,而不是真正地去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比如,过度追求点赞数和评论数,而忽略了回答本身的质量和真诚度。这可能会让社区的气氛变得更加功利。
4. 隐私和数据滥用的担忧: 这样一个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评分体系,也难免让人联想到数据隐私和潜在的滥用问题。知乎掌握了用户如此详尽的活动轨迹,这些数据最终是如何被使用,是否会被用于其他方面,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5. “盐值”的实际作用有多大? 除了知乎自己说的那些潜在的特权,盐值对用户本身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如果只是一个内部的指标,而对用户体验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这套系统就有点儿形式大于内容了。反之,如果盐值真的赋予了用户某些不平等的资源,那对普通用户来说,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被歧视的感觉。

总的来说,我对知乎的盐值体系,持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

我很希望它能真正成为激励优质内容、识别社区贡献者的一把利器,让知乎变得更好。但我也清楚,任何一套评分体系都可能存在弊端,关键在于知乎如何设计和迭代这套系统。

我认为知乎需要做到几点:

透明化: 至少对用户最关心的盐值构成因素和影响有大致的说明,让用户明白努力的方向。
多元化: 盐值不应该是衡量用户价值的唯一标准,平台还需要有其他机制来发现和扶持不同类型的优质用户。
灵活化: 算法需要不断优化,并且允许用户申诉和反馈,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
用户体验优先: 最终,这套系统是为了服务用户和社区,而不是为了制造隔阂或焦虑。

老实说,当盐值系统刚上线的时候,我也曾经盯着自己的盐值看了好久,琢磨琢磨自己怎么才能提上去点。但后来慢慢发现,与其纠结于那个数字,不如还是专注于自己想分享的内容,真诚地去和大家交流。毕竟,知乎对我来说,更重要的还是那些让我学到东西、看到不同视角的内容,而不是一个冰冷的评分。

这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评价一样,你不可能通过一个分数来定义一个人,社区的活跃和内容的质量,最终还是要靠每一个参与者的真诚和热情来维持。盐值只是一个工具,用得好,锦上添花;用不好,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去的一年, 俺变成了盐值发烧友。

盐值这玩意真的比 KPI 还坑爹。但是俺折腾大半年还没到 950。。

俺只有 800 多。也不是 V。虽然俺只是知乎小透明, 俺还是希望盐值能尽快突破 950, 就象 2000 前后在网易论坛冲刺网易开国一样。。

如何有效地提升盐值?

不知道。

俺也很迷茫和缺乏安全感。就象摇着渔船在百慕大魔鬼三角游荡一样。说不定啥时候就被漩涡吞噬。反正老老实实地写文章写回答, 每个星期也就是长一点而已。俺也不喜欢举报, 所以很少通过坑别人来长自己的盐值。但是俺自己老实耿直不代表别人也会耿直, 因此经常盐值还会哗哗哗地掉。所以经常夜半饮泣, 对着星空感叹 AI 的不公。


为什么知乎盐值拿不了满分?

难道真的是人品问题 RPWT?

2000 前后的网易开国不妨进来指点迷津。

当然, 牢骚归牢骚。

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 友善互动和遵守公约那一块明显提示俺是大大的良民




** KPI

关键绩效指标(英语: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简称 KPI),又称主要绩效指标、重要绩效指标、绩效评核指标等,是指衡量一个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标,是一项数据化管理的工具,必须是客观、可衡量的绩效指标。这个名词往往用于财政、一般行政事务的衡量。是将公司、员工、事务在某时期表现量化与质化的一种指标。可协助将优化组织表现,并规划愿景。

user avatar

有利有弊


盐值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反对


我只有659个盐值


很难想象一个拥有最高价值的反对有多么重要


更细思极恐的是,如果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握住


那岂不是他想让答案折叠就折叠?


官僚主义复兴?


个人不太看好,


盐值这一项我觉得要颁给技术型回答者


因为知乎有许多段子手和才艺表演起家的


慢慢就会形成类似微博里的网红一家独大


可能知乎也走到这一步了吧


天下往来皆为利。

user avatar

知乎盐值就是个笑话。比如,这个人有23个人关注,盐值700多,属于顶级了。


而且这个人还是知乎仲裁官。

而我有5万多关注,你想,我有这么些关注,肯定是写了不少东西的,结果我盐值460。低于知乎平均水平。

盐值打分,创作的比重只占20%,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不怎么正经写答案,只要老老实实做个知乎喜欢的好孩子,就能高分,甚至还能仲裁,加权反对,掌握大权。

知乎的问题是知乎管的太多,老想全方位操控别人。别人写点东西,它还学领导批阅一下。越操控,越不受欢迎。油管啥都不管,想联系都联系不上,结果名声好得很。管得太多,是缺乏领导力的表现。你想想,如果你领导天天指点你工作,微操你,你是不是很愤怒?管人是门艺术。总的来说,招聘把好关,运行少不要管太多,不然等着天天跳槽。

知乎是刚温饱不久的小知识分子们创立的。谷歌,油管是由大知识分子,天才创立的,由于眼光不同,导致巨大差距,这差距简直是无法逾越。小知识分子管不了大知识分子,所以往往喜欢严加掌控。大知识分子也不可能长期在小知识分子手下干活。长期干,自取其辱,比如给你弄个400多的盐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线个人用户“盐值”评分体系,这事儿刚出来的时候,可真是炸开了锅。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名字,我都有点儿蒙,盐值?这词儿听起来跟咱用户体验关系不大啊。后来仔细一看,原来这玩意儿是知乎在用户体系上玩儿的新花样,想给每个用户打个分,量化一下我们在平台上的“价值”或者“贡献度”。盐值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知+自选”功能,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作为经常泡在知乎的用户,我挺能理解它想做什么,也看到了它可能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玩意儿吧,用起来会不会跟之前那些“变种”产品似的,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者干脆沦为鸡肋。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知+自选”,看.............
  • 回答
    知乎即将公开用户的 IP 属地,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的影响会是多方面且复杂的。首先,从积极的层面来看,公开 IP 属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环境,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话题的讨论区。我们都经历过,在一些热点事件或者敏感话题的讨论中,总会出现一些极具煽动性、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是一些恶意.............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网上常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知乎上“文都985211,武都卧推100kg+”。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形象地概括了知乎上两种比较显眼的用户群体和他们可能展现出的特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文都985211”:学术精英的聚居地?这句话里的“文都”指的就是那些在知乎上分享知.............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知乎上市首日开盘破发,跌幅接近24%,这确实是资本市场一次非常吸睛的事件。对于投资者、行业观察者乃至普通用户来说,这其中蕴含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事件回顾:知乎,这家以“认真你就赢了”作为口号,集聚了大量知识分享者和深度内容创作者的平台,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后,终于登陆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然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第364期《睡前消息》”的提问鲜有人问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普遍对时事、社会议题、科技发展以及文化现象等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乐于进行深入的探.............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