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教授批评鲁豫没有礼貌?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批评鲁豫“没有礼貌”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尽可能详细):

节目:《鲁豫有约》 是一个知名的访谈节目,鲁豫作为主持人,以其轻松、个人化的访谈风格著称。她常常会主动与嘉宾建立更亲近的连接,并提出一些比较个人化的问题。
嘉宾:清华大学某教授(具体姓名可能不公开,但从报道和讨论来看,通常是人文社科领域,例如史学、文学等)。在节目中,教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播者、学术权威的角色,其言行举止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期待和规范。
批评点:“没有礼貌”。这个批评点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技术性错误,而是指向鲁豫在访谈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行为,被教授认为是“不尊重”、“不专业”或者“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
具体的行为表现(根据网络流传的多种说法,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打断嘉宾说话: 鲁豫的访谈风格有时会比较急促,可能会为了引导话题或表达自己的理解而打断嘉宾的陈述。
过于个人化或“冒犯性”的提问: 有时鲁豫会问一些比较私人、敏感或涉及到嘉宾内心深处的问题,虽然目的是为了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但可能触碰到教授的底线,让其感到不适。
表现出不认同或评判的态度: 在某些情况下,鲁豫的表情、语气或者简短的评论可能会被解读为对教授观点的不认同或暗含评判,这在正式的学术场合是不被提倡的。
“显得很无知”或“不尊重专业”: 有时候,鲁豫在不熟悉或者跨领域的提问中,可能会暴露出对该领域知识了解的不足,或者提出一些基于大众化认知的疑问,这可能会让一位教授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对嘉宾的“过度亲近”: 鲁豫的风格是拉近距离,但对于一些比较传统或注重身份的教授来说,这种“亲近”可能反而显得不庄重。

事件的引发原因和各方观点:

1. 教授的视角(为何认为鲁豫没有礼貌):
学术尊严和专业性: 对于一位大学教授而言,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权威,希望在访谈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如果感觉被随意打断、质疑或者被不了解的提问所困扰,可能会认为是对其专业的不尊重。
社会期待的“礼仪”: 在许多文化中,与长辈、权威人士交流时,存在一套不成文的礼仪规范,包括倾听、不轻易打断、用语得体等。教授可能是在按照这些传统的礼仪标准来衡量鲁豫。
访谈目的的差异: 教授的访谈目的是传递知识、分享学术思想;而鲁豫的目的是挖掘人物故事、引发观众共鸣。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方式的冲突。

2. 鲁豫的视角(她可能认为自己做得对):
访谈艺术的追求: 鲁豫的风格是电视访谈中一种常见的模式,即通过更具互动性和个人化的方式来与嘉宾建立情感连接,从而挖掘更真实、更生动的一面。她可能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有效的访谈技巧。
观众导向: 鲁豫的节目面向的是广大普通观众,而非学术界。她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更贴近大众的认知和兴趣点,以期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
“真实”的价值: 鲁豫可能认为,通过直接、甚至略显“冒犯”的问题,可以促使嘉宾放下防备,展现更真实的一面,这比维系表面的客套更有意义。

3. 观众的视角(观点多样,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元):
支持教授的观点: 一部分观众认为,无论节目形式如何,基本的礼貌和尊重是必须的。他们可能觉得鲁豫的提问方式确实不够得体,对教授造成了冒犯。他们更看重传统礼仪和学术的庄重性。
支持鲁豫的观点: 另一部分观众则认为,鲁豫的访谈风格是创新的,打破了传统访谈的僵化模式。他们欣赏鲁豫的敢问敢说,认为这是为了节目效果和真实性,并且教授也应该理解和适应这种风格。他们更看重访谈的生动性和信息量。
中立或理性分析: 还有一部分观众倾向于从沟通和理解的角度出发,认为双方都有各自的立场和出发点,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他们可能会分析鲁豫的技巧,以及教授的反应是否过于敏感。

事件的深层含义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化差异与代沟: 不同年代、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礼貌”和“尊重”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教授可能代表着更传统的价值观,而鲁豫和部分观众可能更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互动性的沟通方式。
主持人与嘉宾的界限: 主持人与嘉宾在访谈中的关系,是平等交流还是有主次之分?主持人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信息的传递者、故事的挖掘者,还是观点的引导者?
访谈风格的演变与评价标准: 随着媒体的发展,访谈节目的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些风格?是追求学术上的严谨和尊重,还是追求节目上的吸引力和话题性?
“礼貌”的定义与边界: 什么是真正的礼貌?是恪守传统的礼仪规范,还是以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在现代社会,礼貌是否应该包含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舆论的审判: 在网络时代,公众舆论很容易对某些事件进行快速的审判和站队。这种现象是否有利于理性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总结来说:

清华大学教授批评鲁豫“没有礼貌”的事件,表面上看是关于一个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礼仪的争议,但深层上触及了 代际沟通、文化价值观、媒体的角色定位、以及“礼貌”的定义 等多个社会文化议题。

从教授的角度看, 他可能觉得自己的专业和人格受到了不应有的干扰或轻视,这是对学术尊严的维护。
从鲁豫的角度看, 她可能是在践行一种她认为更有效的、更符合大众口味的访谈风格。
从观众的角度看, 这场争议反映了不同群体对媒体伦理、人际交往准则以及个人表达自由的不同理解和期待。

这个事件没有绝对的对错,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和文化多元的时代,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沟通方式和价值观。最终的看法往往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立场、所接受的教育和所持有的文化观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这个问题说点题外话吧。

当年鲁豫能红,是因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当年主要的电视资源都集中在央视,而央视的访谈类节目,因为各种原因形式是比较陈旧单一的,而且对娱乐圈并不友好,根本无法满足大陆人数迅速膨胀的追星族的需求。

凤凰卫视看到了机会,想要做一档华语版的《奥普拉秀》,就有了《鲁豫有约》。鲁豫的野心也很大,她拿到这样一档节目,当然也想做中国版的奥普拉,可惜天赋不足,能力有限。当年的《鲁豫有约》节目组,自始至终都没搞明白《奥普拉秀》为什么能在美国那么成功,邯郸学步,自然没什么好结果。

《奥普拉秀》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主要观众群体:美国数量庞大的家庭主妇。她们的共同点是:学历较低容易轻信他人、阅历较少情绪易被左右、时间充裕却娱乐生活匮乏、社交圈子狭窄渴望与世界沟通、消费理念倾向于生活化实用化同时掌握家庭日常财政支出。

《奥普拉秀》很有意思:它时而讨论最尖锐最火爆的社会话题,让主妇们觉得自己没有被世界隔离,时而讨论家长里短甚至做饭装潢,让主妇们觉得节目很贴近自己的生活;即使再尖锐的社会话题,它也不会去触碰真正让观众疼痛的深层次原因,不会让主妇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被侵犯;它也从不会为了节目热度,故意去制造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爆点”,不会让主妇们觉得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娱乐节奏了——除非某些嘉宾突然大脑短路跳沙发;它总是问一些在年轻人看来“缺乏营养缺乏戏剧性”的白开水问题,却让学历普遍不高的主妇们能够跟上节目的节奏和思路;它喜欢搞简单粗暴的煽情,精神世界比较贫瘠的主妇们却最吃这一套。

《奥普拉秀》对尺度的把控非常精妙:它总是以各种方法去戳主妇们的G点,以各种方式让她们高潮,却永远不会怂恿她们去尝试更刺激的皮鞭滴蜡——这很有可能会冒犯到她们保守的世界观。

可中国根本没有这个群体,或者说它有,但是在农村。农村主妇们根本提供不了多少收视率,而且消费能力极度匮乏。《鲁豫有约》当年采访的都是最当红最年轻的娱乐偶像,它的目标受众是青少年追星族,但它的节目风格却完全照搬给中老年家庭主妇看的《奥普拉秀》,结局可想而知。

于是,在娱乐节目空窗期时,《鲁豫有约》狠狠火了一把,但随着地方电视台的跟进,它也迅速走向没落。鲁豫就懵逼了。

她能怎么办呢?她既没有奥普拉的经历和阅历,也没有人家的毅力和能力。要知道《奥普拉秀》能够起死回生(当时的节目名还是《芝加哥早安》),奥普拉能够有如此耀眼的成就,和她的童年生活与少年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陈鲁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经历是什么样的?看看她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校名,也就可想而知了。

奥普拉能够用再简单不过的对话轻易拉近与嘉宾的精神距离,让他们放下防备,敞开内心去聊,是因为她本人也经历过无数的苦难,对那些嘉宾心中的痛苦和郁结,她真的懂,也真的感同身受。她的一个发自内心的眼神,就能让嘉宾意识到,坐在自己对面的,不是一个以挖掘自己隐私来谋求关注的主持人,不是一个靠撕扯自己伤疤来牟取利润的资本家,她和自己有着一样的伤痕,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人,是同类。

鲁豫呢?你能指望一个从小衣食无忧锦衣玉食的人,去理解另一个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一顿肉穿一次新衣服的人吗?你能指望一个上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公司享受最优质资源的人,去懂得另一个连学费都凑不齐只能辍学从社会最底层一路打拼吃尽苦头受尽折磨的人吗?

面对镜头,她当然会点着头或是微笑或是含泪地说她理解她明白她懂得,可谁信呢?她自己都不信。

你知道最可笑的是什么吗?媒体问奥普拉她一期节目要准备多少问题(原文“准备多久”说错了),奥普拉说我从来不准备,我只是坐在那里聊天。鲁豫就信了?她就真的不做准备,就坐在那里和嘉宾扯闲篇儿?就可以在当期主题为《琅琊榜》的节目中,大大咧咧地告诉胡歌,她没看过《琅琊榜》?

当真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user avatar

清华大学教授批评的没错,评论里都说的有理有据了,作为公众人物要经得起这点质疑。

尬聊鬼才陈鲁豫,致命一问陈鲁豫,娱乐圈神一般存在的陈鲁豫。

原答案已删。

user avatar

鲁豫真的很没礼貌,没情商,没智商


一次采访胡歌,谈到胡歌那场严重的车祸,胡歌说那场车祸让他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琅琊榜里一句“我既然活着,就不能白白活着”这句非常触动他也很符合他当时的一个情境。他含着泪谈到了车祸里去世的工作伙伴,谈到了当时毁容整个眼皮上的肉都是烂的,谈到了当时工作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和不可能。


结果鲁豫说!!!“那你要感谢那一场车祸”


???WTF???

感谢那场车祸让自己严重毁容?感谢差一毫米眼球就爆掉?感谢自己的助理在车祸中失去生命?


最后胡歌听到她说感谢车祸的时候,楞了一下,说灾难是不值得感谢的,因为代价实在太大了,但既然这件事情已经发生,那我们就一定要让自己成长一些,永远怀念那个重要的伙伴,带着她的那一份更不可辜负生命。


胡歌真的很棒。


鲁豫真的没礼貌。

user avatar

要说主持界最奇葩的就是鲁豫小姐,没有之一。李静和谢娜装疯卖傻很多年都未能超越之。

采访张家辉非逼着人家把“渣渣辉”的广告词说了若干遍,幸亏影帝情商高不计较。采访金庸的时候,功课明显没做过,只会问人家的情史。对比一下张丹丹和金庸的谈话,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也不知道这人是怎么火起来的,难道就因为像细脖大头鬼吗?

user avatar

1、陈鲁豫问留守儿童,你平常吃什么,留守儿童说吃白菜。陈鲁豫问吃肉么平常?留守儿童说不吃肉,陈鲁豫又问:为什么不吃肉,肉不好吃吗?留守儿童说:没钱。 ​


2、蔡康永在说起他的同性爱人时,鲁豫问了一句:“那你父母现在知道你的性取向吗?”节目在这一刻陷入尴尬,因为蔡康永的父母50岁老来得子,蔡康永20多岁时父母就相继过世了。


3、采访一老大岁数的大爷,节目快结束时, 鲁豫:祝您活到120岁! 大爷:(灰常灰常高兴地)谢谢,谢谢啊! 鲁豫:我开玩笑的!


以上截取自豆瓣网友的帖子,还有更过可以前往原文链接:douban.com/group/topic/

user avatar

事实就是她的确不够有礼貌。

记得有一次,她采访董明珠。董明珠大概是给她介绍格力的电饭煲,说格力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好吃。鲁豫就一直回答:米也要够好,关键还是米好的原因吧。

然后就这样重复说了好几次,最后鲁豫的结尾还是说:米好。

这时候我觉得不是没礼貌的问题了,作为一个主持人,没眼色,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让嘉宾顺畅进行节目,这是职业素养上的问题。

user avatar

她一直这样的吧。


大学的时候被拉去鲁豫有约当观众,连录了两期。

感觉她全程没啥问题可问的,气氛好不好全看嘉宾能不能聊。中途也从来不跟观众互动,感觉观众是不存在的。采访着采访着也不是太流畅。巨瘦,喜欢托着腮帮。

录得两期第一期是四组嘉宾,都是小孩。她问第一个小孩的问题跟第四个的差不多。跟第一个小孩扳手腕(还是第一个小孩主动引导的),跟第四个也扳(这次是她主动提出的)。有些小孩比较害羞,所以全场尬聊的时间多。观众屁股坐疼,时间好难熬。

第二期是一个男嘉宾,我实在想不起来是谁了,反正是个中年男子。幸好这个男的履历广泛,会聊天,全程都是她问了个毫无意义的问题,男的自己回答了后自己扩展开了自己聊的更深了。

以上说明什么?我个人感觉她根本没有好好准备,大学的时候我直接觉得是她水平不好,现在想想应该不是水平的问题,应该就是没有好好准备的问题。

中途休息,她和工作人员自己吃饭去了,我们所有观众不让我们走,在那里干坐着。灯还关了,我们就是黑漆嘛唔的坐着。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录过节目,那个位置坐很久,累死了有木有。我一年轻力壮的大学生都累死了,又累又饿。

后来好不容易录完了,他们全走了,导演不让我们走,说我们掌声不够热烈,让我们补录掌声,所以你能想象吗,我们一群人坐在那里,望着空荡荡的台上,在鼓掌!接着鼓!鼓呀鼓!!!


为什么我觉得她没礼貌?以前还被隔壁社团拉去录杨澜的节目,中途停电了,没法录制,杨还开嘉宾玩笑,调节气氛,让观众不觉得无聊。最后还送观众一人一桶油! 好吧,油就算了,好歹让我坐的心理上舒服点不行吗。

user avatar

  1.你小时挨打吗?2.你会杀猪吗?3.你会用那个什么东西砸糕吗?4.她问杨丽萍上学吃什么,杨丽萍说就是水煮白菜,加点油。鲁豫竟然瞪着无神的大眼,问道:为什么不炒白菜呢?   5.鲁豫根本不做任何功课,采访前连起码的被访者背景都不知道,问杨丽萍是几岁上大学,杨说12说,鲁豫竟然随口说,“那是80年代了”!!!!她连年代都没搞清楚。6.杨说吃饭补助7元,鲁豫竟然说出“是一天7元吗?”但凡有一点智商的人也知道70年代当然是一个月7元钱了。


听别人说..

谁说的??

.........不知道据别人说的

二郎腿小事 比柴静差多了

user avatar

有一期看她采访董明珠,董女士倒是非常热情像一见面就拥抱她,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接待她,结果鲁豫的姿态特别高傲,就像来要账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记错了。一会儿董女士好像是在夸奖格力的性能之类的,结果鲁豫在人家面前说自己家里用的就不是格力空调。你是来当主持人还是来拆台的啊,一点主持人应有的情商和素质都没有。最后董女士机智反应当场说那我跟你换了,我送你一定要用用格力的产品。这主持人还不如一个被采访的人反应好呢。也许是我误会她了吧哈哈哈哈

——————————————

没想到阅读量这么多,评论有些网友可能误会了我想表达的意思。采访大咖就并不是要自卑自贱,跪舔嘉宾。而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应该有最起码的礼貌和素养。你可以在家里用格力以外的品牌,那是你私人的自由。但主持人是你的工作,作为职业人就要有职业操守,就不应该拆嘉宾的台,让人家尴尬。。。


user avatar

鲁豫一直是主持人界的奇葩。


记得有一期她去澳门采访赌王四太梁安琪的节目,梁安琪作为东道主,带鲁豫去吃澳门当地的特色小吃-澳门蛋挞,然后鲁豫象征性的吃了一口,然后当着梁安琪和摄像机的面,吐掉了。。。。


然后接下来,梁安琪邀请鲁豫参观女儿设计的艺术酒店,结果女儿何超盈迟到了,梁安琪很生气,大声呵斥了女儿几句:还要人家鲁豫等你etc。周围还有员工围观。何超盈很没面子。此时此刻,正常的主持人,应该赶紧上前打圆场,说几句玩笑话过渡一下局面。但是鲁豫很淡定的就任由这么尴尬的时刻继续下去,也不说话,然后过了几分钟,气氛才缓和起来。


我感觉她整个人基本已经被瘦这件事给毁了,已经不仅仅是好好工作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办法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了已经。

user avatar

一个访谈前不做功课这么大事都是,翘腿可以忽略了。

访谈节目最基本的礼貌是,好好准备,了解你在问的人是谁。

各位随便看几集金星秀就知道访谈节目怎么做了。金星为了采访一个演员,能把人家出道开始的电视剧都看一遍,为了采访一个歌星,能找到人家20年前的专辑来听,她跟每一个嘉宾,无论熟不熟,都能聊开。她半个小时的访谈涉及到的内容,几乎需要一个星期准备。

对于比较性格率真的明星,聊起来更需要小心点,因为两个问题有着完全矛盾的答案。1 怎么问到观众最想听的敏感问题,2 怎么不把嘉宾惹怒了。举个例子。采访陈坤,观众最想听的是,他的恋情(官方答案是 没有),他的儿子(官方答案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没妈)。

金星:你儿子有没有问过你,他妈是谁?
陈坤:(生气了)你答应好了不问敏感问题的。
金星:(反应超快啊)其实这是我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你看我领养了三个孩子,他们三个会问啊,我还想学学怎么答呢。

给金姐跪了,从针锋相对的吵架(至少陈坤的反应看来快了),直接过度到,我跟你站一起,取取经。对比个鲁豫的:鲁豫采访胡歌的时候,注意,是公认的高情商会聊天的胡歌,两个人都快聊不下去了。随便截一段大家感受下。时间大概是2015-2016年的冬天。访谈名字叫《琅琊榜后不伪装》,基本上全中国人民都知道该谈什么了。

胡歌:琅琊榜吧啦吧啦……

鲁豫:我没看过琅琊榜。

胡歌:(一脸懵逼,尴尬的扯了一句别的疏塞尴尬),我拍戏都是带着猫的。我家的猫 吧啦吧啦。

鲁豫:你怀念你前女友吗?

胡歌的猫:喵喵喵~~

————————————————————更新

有评论说,把陈坤惹怒了再圆场也很不厚道。我想说:没有任何职业主持人能对抗市场需求,挖料是他们的职业。区别只是,如何最大限度照顾嘉宾感受。金星惹怒嘉宾再圆场,虽不厚道,比鲁豫天壤。我当时就该举一个高端的挖料例子--杨澜采访克林顿。。

user avatar

若干年前,本人有幸曾经和一位记者出身的女同事去做现场调研

访谈的是某上市公司的一位技术总

这位技术总很有名,而且众所周知因为公司负他很多,他那会已经决定要离职了

但他是个很有道德感的人,正因为要离职,更是注重个人言辞。对公司不愿有任何不好的信息披露。但说公司好,他又撒不了那个谎

所以整个访谈就很尬,几乎挖不出任何有信息量的话

然而技术老大就是他,最了解公司技术业务的他不访的话,访其他人很难拿到对技术的全面信息

面对这种场面,我这种那会还很顾念自己面子和别人面子的人是真的没辙


但记者同志不一样

第一,她不懂技术,但来之前她显然做了功课,知道很多技术名词

所以她就拿这些技术名词去编造各种观点,去找技术总验证。

我一个非技术出身都听的出来,这些观点十有八九都是错的或者说不准确的。但她持续的问。

第二,她并不顾念副总所谓的为保全人格魅力所设定的不能说前公司坏话立场

不断的抓各种可能涉及到公司亏待副总的话题,大侃特侃


亲爱的朋友们

那会坐在她旁边的我,有种冲上去掐死这同事来制止她发问的冲动

因为她问的那些话在我看来,既没有智商,又缺乏情商。我很担心对付副总觉得我们公司派了俩傻叉来访谈

这副总刚开始不怎么回应

后来脸色开始不好看

很明显的起了情绪

再后来开始憋着怒气纠正记者的专业错误

再后来开始指正记者说的他与公司的传闻与事实不符

真实情况是"不啦不啦不啦"这样的

然后这个记者开始称赞他技术专业度高

开始和他共同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再然后副总开始跟记者无话不谈

直到访谈结束

副总还意犹未尽的表示等到了下一个公司

邀请我们再去访谈


我的朋友们啊

这整个过程下来,我是懵逼的

我亲眼见证了这位副总从友好的假笑,到不懈与愤怒,再到慨然应怼,再到深情吐露,再到吐露完的满足,整个一个抛物线搬的情绪变化历程

我自己也亲自经历了,从无语加鄙视,但一脸懵逼,再到赶紧拿起小本本记录奋笔疾书,觉得干货满满的历程。

大家如果看过一部叫《海上钢琴师》的电影,电影高潮斗琴那一部分,主角的好基友曾经经历了觉得主角再净干蠢事,愤怒的满地打滚,不停吃纸。到最后看到主角一手必杀,干的老黑钢琴大佬臭着脸离开而雀跃欢呼

我当时的心情转换就是这样的


反倒是全程情绪都很平静的是记者同志

她有时话不多,有时候话多,也会捂嘴微笑,也会痛斥宵小。但整体来说,情绪波动,比在场的另外两位小的多。

而且不怕告诉大家,这次访谈,是我有限的尽调生涯中,仅在访谈这个环节聊的最深的一次。


后来我把这个过程讲给记者同事听

她跟我说这不算啥

记者这个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调动对方的情绪,来深刻呈现人物和故事的。

这是他工作的入门功课。

这也是为啥我们一个投资公司,老大会找一个记者来跑尽调访谈的原因。


所以,朋友们

记者工作的本质,是调动被采访人的情绪,

充分立体而真实的反应出受访人的故事

这份工作的核心是通过专业手法引导受访人呈现内容

而不是凸显采访记者自身的情商


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某台那几位被广大网游表扬高情商的主持人时

我都会想如果当初跟我一起参与访谈的不是那位女记者

而是这情商超高的几位,后果会怎么样?

我想我访谈的过程也许会很开心

但我拿到的调研报告一定是注满了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高情商报告,对关注真实性的投资分析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万能分割线-----------------------------

正好最近看到下边这个视频

就想说说我心目中最没礼貌的采访是啥样的

不给嘉宾说话机会的访谈 https://www.zhihu.com/video/1379378357813989376

这个某某教授对话张雪峰的例子非常典型

整个一分半的视频,他从开始第一句就是一个提问

但一分半的时间里,他都在自己阐述,嘉宾想表达,还被他压回去了

在一个访谈中,这要远比挑逗张雪峰一下,比如问他你觉得自己low吗,这一类的话要没礼貌的多的多

可以说是最没礼貌的采访

访谈人表达欲太强,不愿意倾听,不给被访谈人说话机会

这样的访谈实际上没什么意义

既不尊重访谈对象

也不尊重观众

user avatar

鲁豫是《鲁豫有约》唯一的缺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大学教授批评鲁豫“没有礼貌”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尽可能详细): 节目:《鲁豫有约》 是一个知名的访谈节目,鲁豫作为主持人,以其轻松、个人化的访谈风格著称。她常常会主动与嘉宾建立更亲近的连接,并提出一些比较个人化的问题。.............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李惕碚先生,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最宏大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对现有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这使得他的批判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要理解李惕碚先生的立场,我们得先简单回顾一.............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教授付林被羁押一年多的情况,以及是否是“清华版50万绊倒长江学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分析。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江学者”和“50万”事件的背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为吸引、培养高水平大学教师,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人才计划。入选的学者往往是.............
  • 回答
    清华大学韩秀云教授的那句“我可以买很贵的包,但是10块钱运费必须省”,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消费心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背后却藏着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玩味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韩教授一个人的特例,而是很多人在消费行为中会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是一种“价.............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后,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当受害人是清华大学教授这样的身份时,更是让人们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毕竟,我们通常认为,受过高等教育、在学术界享有声望的教授,应该是具备较高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的群体,为何会轻易落入诈骗的陷阱,损失如此巨款呢?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令人心痛.............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您好,关于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转发的文章,为了能够给您一个详细且深入的分析,我需要一些具体的信息。我需要您提供关于孙立平教授所转发文章的以下信息:1. 文章的标题是什么?2. 文章的作者是谁?3. 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观点是什么?4. 孙立平教授转发时是否有附加的评论或解读?5. 您从哪里看.............
  • 回答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唐国翌教授实验室近期出现11篇论文因学术不端被撤稿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深思的事件。作为学术界的一份子,我们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事件的严重性与影响:首先,11篇论文被撤稿,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小插曲,而是数量相当可观的一次集体学术不端暴露。这意味着,在这一系列研究成.............
  • 回答
    清华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在理工科基础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一直走在前沿。将线性代数这门核心课程的教材更换为英文教材,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举动。要理解这一变化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从学术前沿性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这个决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线性代数作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之一.............
  • 回答
    清华大学某课程九点五十才开始上课,但八点钟教室前三排就已经被书本“占领”了。这个场景,用“奇观”来形容丝毫不夸张,它折射出的可不仅仅是“占座”这么简单,而是背后一系列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卷”的学习氛围。清华作为国内顶尖学府,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本就极强。对于一些.............
  • 回答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教职工大会上提出“教师评价、学生毕业从此不看论文数量”,这一表态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提法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并结合邱勇校长过往的教育理念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提法的背景和意图。长期以来,论.............
  • 回答
    清华大学游泳联合会近期的一系列风波,确实让人感到惋惜,也触及了校内社团运营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起因:校外收费与校徽使用首先,游泳联合会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开始向校外人士收取会员费或培训费。这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很多大学社团,尤其是那些需要场地、器材或专.............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其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文科博士生规模的压缩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会对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清华大学此举的背景与.............
  • 回答
    一个拥有如此耀眼履历的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生,选择回到高中担任信息学教师,这绝对是一件值得细细说道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这背后一定有比常人难以想象的深刻考量和动人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毕业生在学术和竞赛领域已经达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顶峰。两次 IOI 金牌,一次 ACM 全球总决赛亚军,这可不是随便谁.............
  • 回答
    清华教授关于“考上清华核心是智商”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个体发展的多重复杂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教授言论的可能出发点和合理性: 对顶尖学府人才需求的理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课程难度、研究.............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有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特斯拉跟清华大学教授搭上线,搞了个“叶子板更换不影响碰撞安全”的说法,结果被车主一通操作,给整成了“切割车比原厂更安全”——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可以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特斯拉的初衷:想破“原厂情结”特斯拉作为一家推崇科技、讲究效率的品牌,.............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科学史教授吴国盛在《十三邀》中“科幻作品属于贫乏的文学作品”的论断?吴国盛教授在《十三邀》节目中的这一论断,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观点。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剖析,包括吴国盛教授的学科背景、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科幻的认识,以及他对“.............
  • 回答
    32岁的清华女教授赵慧婵凭百万奖金点亮科研星途,我们如何看待这群年轻的科研力量?当“32岁”、“清华女教授”、“百万奖金”这些标签汇聚到赵慧婵的名字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对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科研领域一股重要力量的聚焦——那些年轻、有为、充满激情的科研工作者。这笔.............
  • 回答
    清华大学成立新雅书院,这无疑是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一股值得深入探讨的改革浪潮。它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学院名称,更代表着国内顶尖高校在探索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种深思熟虑和大胆尝试。要理解这样的举措,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细细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教育思潮的呼唤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像清华这样的巨头会去“折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