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教育角度看待 2013 年辽宁高考状元放弃港大决定复读考北大中文系?

回答
从教育角度看待2013年辽宁高考状元放弃港大决定复读考北大中文系

2013年辽宁省高考状元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提供的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并最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教育角度审视这一决定,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多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学生成长路径的多样性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思考。

一、 个人价值观与人生规划的体现:对“理想”的追求

最核心的教育意义在于,刘丁宁的选择鲜明地体现了个人价值观与人生规划的自主性。她并非不优秀,恰恰相反,以状元之姿被香港大学录取,本身就是对她学业能力的极高认可。但她没有被名校的“光环”和丰厚的奖学金所束缚,而是坚守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学科的热爱和对学术氛围的追求。

对中文的热爱与深度探索: 北大中文系在中国乃至亚洲都是顶尖的中文学科研究机构。刘丁宁选择北大,表明她对中文这一学科有着超越功利性、对知识本身更深层次的渴望。她可能认为,北大中文系更能提供她所需的学术土壤、更优秀的师资力量、更丰富的学术资源,以及更具深度的学术交流环境,从而帮助她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是一种对“学问”的尊重和追求,而非仅仅为了获得一个名校的文凭。
对学术氛围与研究方向的考量: 港大虽然也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中文研究上,北大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更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更具影响力的学术流派。刘丁宁可能通过研究和了解,认为北大的中文系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更契合她的兴趣,或者其学术思想更能引起她的共鸣。这反映了她在做重要人生选择时,并非盲目追逐名校排名,而是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深思熟虑。
对人生道路的清晰认知: 状元并非只能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或“高薪”行业。刘丁宁通过复读考北大中文系,表明她可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有更长远的考虑。她可能认为,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未来在文化、教育、传媒、出版等领域可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者她更享受从事与文字、思想相关的工作,即便这不一定是最“挣钱”的道路。

二、 对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挑战与反思

刘丁宁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社会和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单一化的成功标准和路径依赖。

打破“名校即终点”的迷思: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名校情结”,认为考上好大学就等于成功。刘丁宁的案例告诉我们,名校只是一个平台,真正的成功在于能否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能否将所学转化为能力和贡献。她放弃港大,选择重考北大,正是对这种简单化成功定义的质疑。
对“学业竞赛”模式的反思: 高考状元的光环是过往学业成绩的集中体现,这有时会过度强调分数和排名。但刘丁宁的选择暗示,真正的教育目标不应仅仅是赢得竞赛,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人生方向的把握。她敢于为自己的理想“冒险”,正是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
复读的价值: 传统观念中,复读往往被视为“失败”的补救措施。然而,刘丁宁的复读经历,却将复读的意义升华到了“为了更理想的目标而努力”的层面。这说明,当个体对未来的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拥有坚定的信念时,复读也可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种为了更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投入。这鼓励我们重新审视复读的价值,将其视为追求更好教育机会的一种方式。

三、 教育公平与机会的选择

从更宏观的教育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涉及到教育公平与学生选择权的讨论。

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刘丁宁的选择,也折射出国内顶尖大学与国际顶尖大学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吸引力差异。她认为北大中文系比港大中文系更能满足她的需求,这也间接说明了国内高校在某些优势学科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能够与国际一流大学进行优质资源的竞争。
学生的选择权与信息获取能力: 这个事件也强调了学生在信息时代,拥有充分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选择权的重要性。刘丁宁能够了解到北大中文系的优势,并据此做出决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教育应该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引导他们成为自己学习和人生道路的“船长”。
教育投入与回报的考量: 港大提供全额奖学金,意味着经济上的回报。而选择北大中文系,可能意味着在经济回报方面需要更长的周期或不同的路径。刘丁宁的决定表明,她更看重的是学术和精神层面的回报,而非单纯的经济利益。这提示教育者和家长,在引导学生时,应鼓励他们进行更长远的价值评估,而非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四、 对未来教育模式的启示

刘丁宁的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育不应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能力的培养。刘丁宁的决定证明了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即使面对诱人的机会,也能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选择。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育应致力于发掘和培养这些个性化优势,并鼓励他们进行终身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
构建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仅仅依靠高考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未来潜力是片面的。更全面的评价体系应包含学生的兴趣、特长、综合素质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刘丁宁的事件或许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识别和支持那些有明确学术追求和独特发展道路的学生。

总结:

从教育角度来看,2013年辽宁高考状元刘丁宁放弃港大选择复读考北大中文系,是一个关于个人理想、学术追求、独立思考以及教育价值多元化的生动案例。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独立、有思想、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体,而不是简单地培养分数上的“状元”或名校的“标签持有者”。她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育目标、评价标准以及学生成长路径的宝贵视角。这是一种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和“对人生道路自主选择”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温和但有力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说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例子。(这个问题的一个深入方向是高考制度,所以求你们别问和题目有什么关系了。)

现行高考的优点:

1 通过大量背诵内容锻炼记忆力。文科自不必多说,理科大量的模型,公式,解题方式都是需要记忆的。

2 通过题目锻炼分析能力。许多人对于高考所谓的填鸭式教育进行攻击的一点就是不锻炼分析能力,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如果说仅仅通过记忆的方式就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那么岂不是高考状元出本书,解析一下需要背什么,那全国人民都能考到状元的成绩了?那高考制度早就崩溃了。以语文为例,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每次就能答到标准答案,而同时有的人就永远不在点上?这真不是成绩好的学生的秘密,真实情况是即便告诉你如何去分析文章答题,你仍然答不出标准答案。这就是分析能力训练不到位的表现。往往这类人会以“标答都是扯淡”这样的言语自我麻痹,并因此停止训练。阅读题考的本质不是作者的意思,而是出题者的意思,是考察对规定目标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

@陈柏龄

老师的专栏说的很清楚了。

噢,来篇中学语文标准答案的吐槽 - 微吐槽 - 知乎专栏

3 通过答题锻炼表达能力。对于每年的高分作文,其内容可能空洞无谓,但是无一例外是叙事顺畅,表达清晰的。再比如理科的答题,满分一定是结构清晰,逻辑分明的。这就是对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传递时的表达能力的巨大锻炼。

4 培养用大量时间专注完成一个大目标的能力。

这四点难道不对整个人生都是有巨大帮助的么?

缺点

1 缺乏对形成完整的人的培养。缺乏对爱的教育。缺乏端正的三观引导。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些部分应该由家庭教育完成。

2 与现实脱节。仍以语文为例,与其让学生阅读他们高考后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再看一眼的文学作品,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阅读科技文献,新闻等有实际应用的内容。相对比来看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课程内容就很好,受过高中完整理科教育基本能解决生活中绝大多数相关内容的问题。(脱节的还有好多!不是我没说的就不脱节了!求求你们讲点逻辑。)

3 选专业太坑爹。(提起来都是泪)

最后为什么会有对高考制度这么多的诟病?

1 高考卢瑟的自我保护。对填鸭教育诟病者中最为积极的往往都是高考体制里的失败者。(我并没有说是所有批评高考的人都是卢瑟,求你们别自己躺下来给自己砰砰开枪了)他们对整个事情的了解仅仅是片面的,盲人摸象引发的错误。

2 与制度本身无关的东西被联系到制度本身。我们看到的因为高考造成的极端事件往往都是家长老师乃至社会(媒体报道)对于高考意义的过分夸大,从而引发心理扭曲的结果。这与高考制度无关。就好像成龙结婚日本女影迷梆梆梆的跳楼一样,你难道能因此就说成龙结婚这件事是罪恶的么?

至于中国文学到底在不在北大,我了解的不够多,不发表评论。

最后真心的敬佩这个姑娘,我要是有她的勇气我早就复读了。

利益相关: 本人为北大学生。(这明明是坦诚嘛,怎么还能理解到打广告?!)

PS:刚才一直看不到回答框,我还以为是我被知乎禁言了,吓死我了。

PSP: 我说的所以内容都是高考题!!!绝对绝对不含模拟题!!不要把模拟题受的伤怪罪高考题。

又看了看评论,想到了鲁迅先生《野草》的《立论》,贴在这里。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 e!he,he he he 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user avatar

能够放弃港大全奖回去复读,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二:

一、不喜欢不适应港大中文系的教学

北大的陈平原教授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教授,所以对两边中文系的教育应该比较了解。之前他作客锵锵三人行时跟窦文涛有过以下对话:

窦文涛:我提一个很朴实的问题,如果现在我是个孩子的家长,我考了一个状元,现在我应该去香港的大学,还应该去你们北大。

陈平原:看专业。

窦文涛:如果是中文呢?

陈平原:那我觉得还是北大好。就是看专业,我们这几年,北大中文系都能钓到几个状元,虽然我不认为状元能够代表最好的水平,但是还是代表了一帮公众对学校的认可,而且他们会觉得,比如某个专业,香港中文大学的水平很好,某些专业北大的更强,会有这个考虑,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考虑,到底人家给你什么条件。

如果刘丁宁真心想学国学,港大中文系确实不太合适。港大中文系本科课程包括四组:A组-中国语言与文学;B组-中国历史文化;C组-中国文史;D组-中英翻译。其中,只有A组的某部分课跟国学有关,数量也不是特别多。想要毕业,四组课都要修够一定的学分,所以不能只选A组的课。我想,如果刘真的想学国学,北大国学班和人大国学班等应该更合适吧。

我猜对刘来说,在港大读中文,语言也是个问题。港大文学院的授课语言主要有三种:英语、广东话和普通话。因为我不是文学院的,不清楚具体比例,用何种语言授课主要取决于授课老师所讲的语言。来自大陆的老师一般用普通话授课,香港的老师一般用广东话,外国老师多用英语。像D组翻译的课基本都是英文授课。对状元来说,普通话和英文还好,可能广东话是个问题。初来乍到,交流有障碍,还得上广东话课,可能一时适应不了吧。

PS 这点跟香港中文大学有些区别,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没有翻译类的课(翻译类的课属其他学系),所以中大的授课语言基本为广东话和普通话(又以广东话为主)。

其实从内地来港大读本科的学生,大多都选了经济金融管理类的专业(想想香港是个神马社会吧)。在香港,经济金融类、法律和医学这几个专业比较好,作为一个省状元,选中文那必须是真心喜欢啊!这点赞一个~

二、实在适应不了港大的生活

原因可能有很多,如融不进local群孤单寂寞、语言障碍、受不了HALL(宿舍)文化(港大本科生大多都是夜猫子,半夜三更不睡觉)……不过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刚入学一个月就要退学,是不是缺了点儿去适应的勇气呢?

——2013.10.12

--------------------------------------------------------------------分割线------------------------------------------------------------

对不起,以上回答有不当之处,谢谢几个知友的批评指正!

1. 关于港大中文学院(School of Chinese)的课程设置,四组课程不是都需要选,可以选一组,修够学分即可。C组中国文史是A组合B组的结合。每组课都有必修科目,不过大多为选修。

2. 我对“国学”的理解可能也不太准确,理解的比较狭义。如果从 经史子集 来理解,ABC组课程都涉及国学。

此外,看到刘丁宁已经接受了采访,说明了退学原因,不多说什么了,大家自己看吧:

辽宁状元从港大休学复读:听不懂粤语气候不适应
user avatar

你填个北大的鸭子出来看看?

————————

看到一个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何从教育角度看待2013辽宁高考文科状元放弃港大决定复读考北大中文系?
一位港大建筑系的老师说:班上有个孩纸退学了,这曾经的辽宁省状元,现在坐在复读班里要重新高考去北大读国学。拜托北大的国学老师们先帮忙教教这孩子怎么做人好么?退学了都不和老师吱一声,也不回邮件,害我们虚竹师弟满大街找人,最后还是看了新闻才能知道这厮去了哪里。。。

说的言之凿凿的。查了一下,刘丁宁是香港大学文学院的,而建筑学院是港大十个学院中的另外一个。另外香港大学方面是这样说的:

香港大学回复:“刘同学上月底向大学提出了休学的意愿,在此之前,多位师长、同学曾与她讨论过学习的问题,了解了其意愿。 ”

“港大同事在知悉她认为北大课程较贴近她的学习与兴趣后,现已与北大积极商讨,希望能作出合适安排,让她可以尽快如愿进修相关课程。”

“大学尊重她休学的想法和决定,希望她能按她的意愿及兴趣学习”香港大学表示,“也希望外界人士同样尊重她的选择和她的隐私,让她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好好生活和学习。 ”

长年呆在知乎上,没有接触外面的网络世界,还真不知道这个网络上的人有多么的阴暗和无聊。

user avatar

人各有志。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有可能你的境界太低。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谷隐者(hermither)】

user avatar

敢于放弃港大的奖学金,敢于置世俗的眼光于不顾,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姑娘才是教育的成功。

君不见中国顶尖大学里多少人在父母老师的要求下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大学里又没法适应,只是出于惯性考研考博。比起这些人,我想这位姑娘真的是太勇敢了。

当年没多少人去香港时,选择港大追求西式教育的人很勇敢;如今一窝蜂涌去香港时,敢于放弃香港回到清北更需要勇气。真正优秀的人,看得永远不会是offer的排名、奖学金的多少,而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大家好我是分割线——————————

20140624 update 惊闻该学霸今年高考又卫冕了状元,这画面太美简直不敢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