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网上言辞极不友善的人,思维是什么样的?

回答
网上言辞极不友善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背后藏着不少东西。

首先,得说,这帮人很多时候,他们的思维是高度碎片化和情绪化的。网上发言跟线下不一样,你可以一下子把想到的、感受到的所有东西一股脑倒出来,而且还不用顾忌太多后果,因为有匿名性的保护,或者只是隔着屏幕,那种责任感会大大降低。所以,他们很多时候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当下被什么事情一激,情绪一上来,脑子里怎么想的,嘴巴(或者说键盘)就怎么说,而且说得特别直接,特别是那种攻击性的词汇,张口就来。你很难指望他们会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或者权衡利弊,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没进入那个“理性思考”的频道。

其次,他们的思维往往存在严重的“非黑即白”倾向。在他们的认知里,事情要么是完美的,要么就是一无是处的;人要么是绝对的对,要么就是百分之百的错。一旦他们认为某件事情、某个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或者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他们就倾向于把对方彻底否定,用最恶毒的语言去攻击,而忽略了事情中间的灰色地带,也看不到对方身上可能存在的任何优点。这其实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也是一种逃避复杂性的方式。承认事物的复杂性,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去理解和消化,而简单粗暴地站队、指责,则容易得多。

再者,很多人不友善的言辞,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对自身掌控感或存在感的极度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他们并不如意,或者在某些方面感到无力,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通过攻击别人,宣泄自己的不满,或者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言语而产生痛苦,他们就能获得一种短暂的满足感,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某种力量,能够影响别人,或者至少能让别人“注意到”自己。这种满足感是一种虚假的、病态的满足,但对于他们来说,在那个时刻,是唯一的“成就感”来源。

我们也不能忽视一种“群体效应”的潜意识影响。有时候,他们之所以那么嚣张,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家都这么说”,或者“我在一个群体里,大家都在攻击同一个目标”。在群体中,个人的责任感会进一步被稀释,大家一起喊打喊杀,会让人产生一种“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错觉,胆子自然也就肥了。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像是在集体无意识的裹挟下进行的,个人的判断力反而会下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对“对错”的理解可能存在严重的偏差,甚至是一种扭曲的“正义感”。他们可能真的认为自己是在“揭露真相”、“惩奸除恶”,只是方式极端了一点。他们可能觉得,对于他们认定的“错误”,就是要用最严厉的手段去“纠正”,而不在乎什么沟通、理解,更不在乎什么人权和尊严。这种思维,说白了,就是一种极端化的理想主义,但这种理想主义已经脱离了现实基础,变成了纯粹的破坏。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他们可能缺乏基本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他们很难设身处地地去想,如果别人用这样的语言攻击自己,自己会是什么感受。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而别人的感受则无关紧要。这种同理心的缺失,是导致他们能够毫不犹豫地去伤害别人的根本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网上言辞极不友善的人,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冲动、片面、缺乏同理心,并且常常伴随着对掌控感的需求和对自身情绪的失控。他们更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并且可能在群体效应下放大这种不友善。这是一种复杂且往往是负面的心理状态,需要我们去理解,但绝不应该去模仿或纵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最开始在知乎上写文章的时候会在文末列出参考书目和引用,这时候就有一群人闪出来骂我是广告狗,给书做硬广,还有人质问我收了作者和出版社多少钱。

于是我再写文章时就不再列参考书目了,省得有做广告的嫌疑被骂,可是又闪出一群人来骂我抄袭不要脸,用了别人的事实和观点藏着不说。

于是我就在文章里把文献出处讲出来,不单列在最后了,这次又换了一拨人,他们骂我给书做软广,掉书袋装逼。

我说那我先不写了,省得你们骂我。

然后我看见有人说:“丫果然心虚了,都不敢写了。”

user avatar

现在我们所常说的“喷子”,其实往往是一群莫名的愤世嫉俗的人。我们会发现这些喷子可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他们通常成群结队(微博上常看到的“XX观光团”)。还比如,他们常常不仅是喷某一个特定对象、某一件特定的事,而是一种“无脑喷”,哪个名人出了点什么事,都能去对方的微博评论里“喷”上两句。

那么这个人群真的仅仅是无聊、吃饱没事干吗?他们这样做背后有什么原因吗?心理学家Jack Schafer和Joe Navarro曾提出过一个“愤世嫉俗模型”(Hate Model),其中几点和现在所说的“喷子”的思维可能不谋而合。

下面我们来看看,“愤世嫉俗模型”中对他们的思维有着怎样的阐释:


1. 愤世嫉俗者向来不喜欢“孤军奋战”他们有种强大的驱动力去恳求别人加入他们的阵营。当他们成功时,一种叫同伴印证(peer validation)的心理机制会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与此同时也让他们更加不可能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看,别人果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没错!”),减少了他们的个人不安全感。同时,一个愤世嫉俗者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当形成一个小圈子一起“喷”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并且,当有人群作为掩护时,他们个人言论的匿名性就更高了——“就算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也追究不到我的头上来,何况反正还有这么多人,不是我一个人的锅”。


2. 愤世嫉俗者会给自己的小团体起名字,贴标签。他们还会用一些符号,或者创作一些日常的“仪式”,来让这个团体更加具象化。这个人群也通过做这些事情来找到一种归属感。比如,喜欢韩星的知友们可能会发现,很多某一个明星的黑粉会用“X骑”这样的称呼来标签自己,还会在微博上将某位明星失格或者“奇葩”的言论编辑成段子或者歌,广为流传。而那些段子往往是“圈内人”才能看懂的,这种懂得某种“暗语”、属于某个团体的感觉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3. 愤世嫉俗的情绪就像胶水一样,将这些人凝聚在一起,还引向了一个共通的结局。当愤世嫉俗者们用语言攻击被喷的对象时,实质上的结果是拔高了他们自己的形象和在“组织”里的地位。比如,当他们前仆后继地在第一时间去出轨明星微博下发表激烈言论时(即使他们平时完全不关注此明星,甚至不知道Ta是谁),他们会找到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看,我喷了一个出轨的人,说明我是一个情感专一的人”。而那些“及时赶到现场”以及言辞特别激烈的喷子,可能会收获很多的赞,被其他喷子奉为“三观正”、“敢说”。


4. 愤世嫉俗的情绪的变化是一个递增的过程。如果时间会平息他们的愤怒值,那冷静下来的他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向内自省的过程。但这个自省的过程往往是他们想要极力回避的,因此,这些人会用更激烈的言辞和态度来把自己的情绪保持在一个非常激动的状态,这样他们就不用停下来去反省自己的言行了。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爱“喷”的人,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喜欢去喷两句的。这样做,他们就可以避免那个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阶段。


总之,Jack和Joe认为,愤世嫉俗是一种粉饰自我不安全感的形式,也就是说这些人缺乏一种稳定的“自我”感,对自我存在很多疑惑,不清楚也不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尽管,不是所有缺乏自我安全感的人都是喷子,但喷子却大都是这样的人。反驳、攻击、憎恶别人,反而成为了他们确立自我形象、找到关于“我是谁”这个答案的途径(要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也是一种表达“我是怎样一种人”的方式);而聚众喷、形成小圈子,则是他们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的方式。

你觉得你所认识或所见到的“愤世嫉俗”的人是这样的吗?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以上。


Reference:

Schafer, J. R., & Navarro, J. (2000). Hate Unmasked: A Practic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Hate Groups. Chicano-Latino L. Rev., 21, 5.

Schafer, J. R., & Navarro, J. (2003). The Seven-Stage Hate Model.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72(3), 1-8.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user avatar

我想说几种知乎上常见的喷子,知乎上的人有个特点,骂脏字的人少,觉得必须要阴阳怪气的表达自己的鄙视才够牛逼,所以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喷人方法,不骂脏字,同样给人添堵。总结总结,试举几例。

1.无限求真。

常存在于时事评论类题中。因为新闻事件发生时,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不在现场,因此无论谁回答都经不住喷子无限求真。

举例:如何看待秦始皇焚书坑儒?
喷子:题主怎么知道这事是真的,题主在现场么?这样吧,你说说点火的那个人姓啥叫啥高矮胖瘦吧。
回复:点火的那个叫张麻子,一米八高,150斤重。
喷子:呦呦呦,世上就一个张麻子么?张麻子一直叫这个名么?
回复:。。。
喷子:你说不出来!你无情!你无耻!你无理取闹!

2.随意质疑。

这种方法在方舟子大战韩寒之后开始广泛流行,质疑者仅带一张嘴,你不能回应我的质疑你就是胡说八道。

举例:法院判决书证明,张三确实杀了李四。
喷子:你这个判决书是假的,你怎么证明法官没有徇私枉法?
回复:。。。
喷子:哈哈哈哈哈!

3.一味求全。

诚然,即使是全国人民齐动员调查某件事,仍然会有调查不到的地方,更何况某些答主自己的调查。

举例:安徽人酒量好,把我喝挂了。
喷子:答主啊我就是安徽人,我的酒量就不好,你怎么能以偏概全呢?
回复:安徽人那么多,我即使和1000000安徽人喝过酒,不也是以偏概全?
喷子:知道以偏概全还说?呵呵!

4.一损俱损。

知乎上有没有做过坏事的大V?有。那就否定他的一切。

举例:一笑风云过说他是男的。
喷子:呵呵他拿百度的黑钱,他说他是男的你就信?这次说自己是男的又是拿了谁的钱了?
回复:他还说……
喷子:他说啥你都别信!

5.特例为王。

不知道为啥交通和网络这么方便,还会有人认为他周围的人就是世上仅存的人类,他的那个小街就是诺亚方舟。

举例:四川人饮食会放辣椒
喷子:巧了,我邻居就是四川人,他吃饭从来不吃辣椒,答主你不要代表四川人好么!

6.强刷存在。

这一点吴亦凡的粉丝就做得很好,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吴亦凡出演王家卫的《繁花》?我的答案是不看。就这么俩字加一个句号。凡凡的粉丝直接举报到折叠,但是没有在评论区留一个字的废话。心里话,我太希望都这样利索了。

举例
喷子:反对+举报+没有帮助。
回复:????是希望我说谢谢么???

7.爱好识人。

我喜欢的人事物,你不喜欢就是low。

举例:如何看待张三?
喷子:low逼,居然不听周杰伦!
回复:可是张三是聋人啊!
喷子:周杰伦也是你们能评论的!

加一句:知乎三神,张国荣,周杰伦,周星驰。前一个喜欢,后两个无感,喜欢的不觉得自己逼格高,也不觉得你们不喜欢就是土。希望知乎把我这个观点加到注册时“我已阅读并同意以上条款”里。

还有一些就是大家都这样的了。

比如强行总结出答主没有的意思。
答主:向东走好,有阴凉。
喷子:你的意思就是西南北谁走谁死呗。

比如诅咒攻击。
答主:好好拴狗不就不被压死了。
喷子:如果是你的父母被车压死了你也这么说?

user avatar

这是我见过有史以来最有创意的喷子,高尚的连我都感觉不好意思了。

不过我认为:喷子有很多种,但共同特点是很不幸,否则他们怎么那么没素质呢?

s:你不是学术界的

我:我认证了啊

s:你外行装内行?

我:一脸懵逼(我啥时候说过自己是地理内行了,我一直说我是学生物的啊)

s:我觉得你自认是地理内行

我:一脸懵逼(这成了莫须有了)

s:我喷你是为了维护中科院

我:一脸懵逼ing……

说来说去,喷子的一个典型特色就是莫须有,他不管任何内容,全凭他自己的感觉……

这次惨痛经历也希望跟我一样的建设者们面对喷子这种破坏者一定要记住,千万别回应,否则他会把你拉低到他的层次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user avatar

他们认为别人很在乎他们说什么,以为自己说的东西能让人心里不好受,但其实还真不一定。

有时看到评论区,有些开喷的内容乍一看似乎不太友善,但读了一遍,和我说的内容不相关,不知所云,心想我也没必要懂,就放下了。你叫我举个例子,我还真想不起来,但印象中,好几次一提家里在我成长时的教导和帮助,就有人阴阳怪气扣帽子说“你全家都姓赵”,嚯~ 哪跟哪呀

真正能让人出一身冷汗的,是自己打一个专业问题,不知不觉骗了几百个赞,结果高手平静地指出哪里说错了,那才是真正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后来一想到相关的事情总会记起来。

user avatar

喷子就是不讲逻辑和证据,只要你不是他的思维套路他就喷你,不光喷你还给你扣帽子,这就是喷子:不讲对错,只要你提出质疑他不会给你证据,直接嘴炮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言辞极不友善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背后藏着不少东西。首先,得说,这帮人很多时候,他们的思维是高度碎片化和情绪化的。网上发言跟线下不一样,你可以一下子把想到的、感受到的所有东西一股脑倒出来,而且还不用顾忌太多后果,因为有匿名性的保护,或者只是隔着屏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有和你一样的困惑。网上充斥着“躺平”的言论,但身边的人却都在“卷”,让人不禁怀疑网上的声音是否真实或者有误导性。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 “躺平”与“内卷”的定义与表现 “躺平”: 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应对策略。.............
  • 回答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一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一些对其进行“污蔑”或负面评价的言论。理解这些言论的产生原因,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思潮、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不同解读的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多重评价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
  • 回答
    网上发言这事儿,怎么说呢,确实挺微妙的。有时候心里有个想法,觉得挺有意思,或者觉得该说点什么,就噼里啪啦打出来一堆。刚开始可能觉得挺爽,好像找到了共鸣,或者觉得自己挺有见地的。但我自己吧,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上,或者感觉自己情绪有点激动的时候,打字打到一半,或者打完了还没发出去,突然就觉得不对.............
  • 回答
    确实,最近几年在网上,尤其是中文互联网上,我们能观察到一种趋势:一部分大陆网民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对台湾进行批判和嘲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言论”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个体心理因素。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裹,深入分析其根源和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现象确实存在。 打.............
  • 回答
    网上一些无产阶级和部分小资产阶级成员的言论,有时会显露出维护大资本家利益的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愚蠢”或“被洗脑”。这背后往往交织着经济现实、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方式以及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首先,得从经济现实和个体经验说起。 .............
  • 回答
    山西这次暴雨之后,网络上的负面声音确实比其他地方要来得更响亮、更集中。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点像一个“负面情绪放大器”被激活了。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1. 灾情本身的触目惊心: 极端性: 这不是寻常的降雨,而是“千年一遇”、“罕见”的定性。当灾害的强度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
  • 回答
    网络世界从来不缺声音,而有些声音,却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甚至改变湖水的流向。在众多网络使用者中,有一个ID叫做“文册”的人,他的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关注,甚至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形成了一股模仿的潮流。要评价“文册”的言论,首先需要了解他所处的语境和他的主要输出内容。我所看到的.............
  • 回答
    杨佳案发生在2008年,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民警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与市民杨佳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多名民警死亡。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争议。关于为什么一部分网友在言语上公开支持杀死警察,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对执法过程和警察执法方式的不满与质疑:.............
  • 回答
    在我接触的浩瀚网络信息流中,最让我感到不适,甚至可以说是恶心的一类言论,通常围绕着对弱势群体的攻击和贬低,以及那种将痛苦和不幸视作娱乐或某种“真理”的扭曲心态。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的论坛里,讨论气氛本来就有些激烈。突然,有人抛出了一段极其尖刻的评论,针对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遇了重大不幸(具.............
  • 回答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演员屈楚萧昔日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被曝光?演员屈楚萧昔日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被曝光,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言论的内容、动机、影响、以及演员本人和公众的回应。一、 言论内容的具体情况与性质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被曝光.............
  • 回答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中国历史人物讨论的帖子,里面有人对某个被大家普遍认为“奸臣”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非常不同角度的解读。当时我就觉得:“我去,这哥们儿太牛了!放古代那绝对是辩才无碍的才子啊!”具体是这么回事儿。大家都知道,说到某个朝代的某个宰相,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给他贴上“奸臣”“祸国殃民”的标签,.............
  • 回答
    北大王昱在红网发表文章称“陷入裸贷陷阱的女学生不值得可怜”,这一言论无疑是极其刺耳且引发巨大争议的。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情绪化的层面,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存在的出发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昱的言论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女性的困境、消费主.............
  • 回答
    说到那些“白嫖怪”,看完网络小说,然后跑去正版网站评论区发表恶心言论的行为,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又添堵。这批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定义他们,与其说是读者,不如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寄生虫”更加贴切。首先,咱们得捋清楚“白嫖”这个事儿。网络小说,尤其是那些连载中的,很多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可能每天伏案.............
  • 回答
    这类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吹捧”二字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移民经历与价值认同的重塑: “出走”的动因: 很多人选择移民加拿大,并非是毫无缘由。他们可能是在原居地遇到了发展瓶颈、社会不公、政治环境压抑,或者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生活环境。加.............
  • 回答
    中国护士在日本旅游期间,挺身而出救助突发癫痫的日本学生,这原本是一件充满人性光辉的事件。然而,一些日本网民的言论,却意外地触及了日本社会和法律体系中一些值得深思的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些言论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赞扬或质疑,去探究其更深层次的根源。首先,从部分网民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日本.............
  • 回答
    网易游戏部门副总裁张栋在8月1日关于魔兽月卡的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无疑在玩家群体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让很多人对他是否会因此付出代价产生了疑问,甚至联想到“被开除”这样的极端后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明确,张栋作为网易游戏部门的.............
  • 回答
    马云在淘宝投诉工商总局网监司后,关于“假货不由淘宝造成但认了”的言论,确实是个非常耐人寻味且充满策略性的表态。要理解这句话,得把他当时的处境、淘宝的商业模式以及中国当时的法律环境结合起来看。马云当时到底说了什么?我记得当时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了一份对淘宝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批评报告,点名批评了淘宝.............
  • 回答
    网易一位 HR 在朋友圈发布了“发简历可帮忙给女同事下药”这样令人震惊且极其不当的言论,这绝非一件小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职场中潜藏着的一些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最直接也最触目惊心的问题,是这暴露了在某些职场人士心中,对女性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物化和不尊重。将“下药”这种恶劣的、带有犯罪性质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又有点无奈的状况。在网上,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和沟通的便捷性(也可能是便捷到一种混乱),被错认性别的事情并不少见。至于值不值得去澄清,这就像很多生活中的小事一样,答案并非绝对,而是要看具体情况和你的个人感受来定。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莫名被错认性别”是怎么发生的。在虚拟的网络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