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中真实的王玄策到底有多强?

回答
怒马鲜衣,孤身复仇:王玄策的传说与真实

提到王玄策,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一个在异域战场上搅动风云,以寥寥数人横扫千军的传奇人物。他孤身一人前往印度,遭遇变故,却能在异国招募到数万大军,最终灭亡一个国家,这种魄力与能力,简直是史书中的“孤胆英雄”模板。那么,历史中的王玄策,究竟有多么强大?他的辉煌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辛酸与无奈?

要理解王玄策的“强”,我们得跳出“武艺高强”的简单定义,把他放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去审视。

初露锋芒:出使天竺的唐朝使者

王玄策,字道宗,是唐朝时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家。关于他的“强”,首先体现在他作为一名唐朝使者的出色能力上。公元647年,唐太宗贞观年间,王玄策受命出使印度。当时印度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王国组成,彼此之间纷争不断。唐朝与印度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而派遣使者,了解当地情况,建立联系,是国家外交的重要一环。

王玄策的出使,并非易事。路途遥远艰险,需要穿越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沿途充斥着各种未知与危险。然而,王玄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坚定的毅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完成了这次艰难的使命。他不仅成功地与当地一些政权建立了联系,还对印度的风土人情、政治格局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本身就是对一名使者能力的极大肯定。

命运的转折:摩揭陀国的背叛与被囚

然而,这次出使的经历,却也充满了戏剧性的波折。当王玄策一行人抵达摩揭陀国(当时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时,摩揭陀国国王戒日王已经去世,国内政局混乱。新继位的国王——迦摩罗伽(也有译为“迦摩罗摩王”)对唐朝使团并不友好。据史书记载,迦摩罗伽竟然将王玄策一行扣押,并抢夺了他们的财物。

这对于王玄策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也是对唐朝威严的严重挑衅。作为一个身负国命的外交官,被扣押和财物被抢,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危机,更是整个唐朝的颜面扫地。

绝地反击:以“唐人”之名召集“万国”

在被囚禁期间,王玄策并没有被吓倒。相反,他的民族自尊心和唐朝臣子的忠诚心被彻底激发。他巧妙地利用了摩揭陀国内部的矛盾,以及周边小国对摩揭陀国的怨恨,展现了他非凡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史书记载,王玄策在被摩揭陀国人羁押期间,趁机逃脱,并来到印度东北部的一个藩属国——迦摩尔毗(也称“劫比它”)。他向迦摩尔毗的国王说明了自己的遭遇,并以唐朝使者的身份,声称要为唐朝复仇,讨伐摩揭陀国。

关键在于,王玄策并非单纯地哀求帮助,而是以唐朝的强大和威名为号召。他深知,在那个时代,一个强大王朝的旗号,往往能吸引那些想要依附、想要借势的势力。迦摩尔毗国王见唐朝使者受辱,又听闻唐朝的强大,便欣然同意出兵相助。

更令人惊叹的是,王玄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游说其他在摩揭陀国治下备受欺压或对其不满的周边小国,例如盘盘(Pāṭaliputra附近)、苏麻罗(Suhasra)等。他以“唐人”之名,以“共击暴主”为号召,成功地汇聚了一支由迦摩尔毗、盘盘、苏麻罗等国组成的联军。这支联军的数量,史书上记载为“七千马步军”,而这七千人,并非全是唐朝的士兵,而是由王玄策以唐朝使者的身份,在异国招募和组织起来的。

这充分展现了王玄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组织能力。他懂得如何利用当地的政治格局、民族情绪,以及唐朝的国际影响力,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夫”,而是一个深谙权谋和人心的政治家。

扬威异域:杯弓蛇影的“战神”

随后,王玄策率领这支由多国组成的联军,向摩揭陀国发动了进攻。史书中对这场战役的描述极为精彩,也极具传奇色彩。

首先,王玄策利用了摩揭陀国国内的混乱,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他以少量兵力围困了摩揭陀国的都城,然后在野外设伏,吸引摩揭陀国前来救援的军队。

更具戏剧性的是,王玄策在对阵摩揭陀国的军队时,竟然使用了“火攻”的策略。他用了一种叫做“泥弹丸”的东西,上面涂抹了燃烧的油脂,然后投掷出去,引起大火。这种策略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新颖的战术,并且对缺乏有效消防手段的古代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力。

在战斗中,王玄策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利用地形,运用火攻,并且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摩揭陀国的军队被击溃,王玄策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摩揭陀国的都城。

史书中记载,摩揭陀国国王伽摩罗伽在联军的猛烈进攻下,逃往了南方。王玄策派遣军队追击,最终成功地生擒了摩揭陀国国王,并将其献给了唐朝。摩揭陀国因此成为了唐朝的属国。

这场战役的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王玄策的“以少胜多”。虽然他招募了“七千马步军”,但这支军队的组成、战斗力、忠诚度都与正规军有很大的不同。王玄策能够以这样的军队,击败一个当时印度的重要王国,并且俘虏其国王,这无疑是对他军事才能的最高褒奖。

“玄策”的强大,并非一人之力,而是策略与时势的结合

那么,王玄策到底有多强?

卓越的外交与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使者,他能够深入异国,了解当地情况,并成功地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斡旋。
非凡的组织与领导才能: 在极端困境下,他能够凭借个人魅力和唐朝的威名,在异国招募和组织起一支多国联军,并将其有效地指挥作战。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策略和人格魅力。
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他能够灵活运用战术,例如设伏、火攻,并且在与强大敌人的对阵中取得胜利,展现了其战略眼光和战场决断力。
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民族气节: 即使身陷囹圄,遭受屈辱,他也没有放弃,而是以顽强的斗志和高昂的民族气节,为唐朝赢得了荣誉。

然而,我们也要明白,王玄策的“强”,并非他一个人赤手空拳打败了千军万马。他的强大,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的:

唐朝的国力与威望: 唐朝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国力和威望是王玄策能够号召外邦的重要资本。“天朝上国”的名号,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地政治格局与矛盾: 印度当时的政治分裂,以及各个王国之间的矛盾,为王玄策的策略提供了可乘之机。他并非在和平时期征服,而是在混乱中找到了突破口。
联军的组成与协同: 虽然王玄策是总指挥,但他所率领的“七千马步军”并非一支统一的唐军。这支由不同国家士兵组成的联军,其忠诚度、战斗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都是动态的。王玄策能够将其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发挥作用,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史书中的艺术加工与真实的王玄策

我们今天了解的王玄策的事迹,主要来自于《旧唐书》和《新唐书》。这两部史书对王玄策的描述,虽然篇幅不算长,但却极具传奇色彩。这种传奇色彩,一方面是对王玄策功绩的肯定和拔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

例如,关于他如何“招募”到军队,史书上用了“矫诈”一词,暗示他可能并非完全依靠道义,而是运用了一些计谋或者利诱。但无论如何,这种“矫诈”能够让他成功地组织起一支军队,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力。

“杯弓蛇影”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真实性在历史学界存在争议,更多被看作是一种民间传说,用于歌颂王玄策的智谋。但即使没有这个故事,王玄策的实际事迹,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总而言之,历史中的王玄策,是一位集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的“强”,体现在他能够身处绝境,凭借个人的智慧、胆识和唐朝的威名,在异域建立起一支军队,并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有力的外交军事行动,为唐朝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实际利益。他不是一个孤胆的武夫,而是一个深谙地缘政治、善于权谋,并且敢于在艰难困境中创造奇迹的唐朝英雄。他的故事,至今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中国外交和军事的别样风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玄策其实在整个事情中的地位也比较玄妙,中国史书里的记载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出使印度在中天竺遇到政变被抢劫。去吐蕃借兵1700,尼泊尔借兵7000,报仇雪恨,还带了几个战俘回到唐朝。

但是毕竟历史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这个就像是平时向领导汇报或者写简历的时候往往过度花团锦簇,把参与过的事情都形容成自己起主导作用。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点是,吐蕃和尼泊尔的出兵是对唐朝使臣被抢做的反应,还是对中天竺政变做的反应。作为中国人肯定是希望唐朝的威慑和影响远远超过喜马拉雅山,以至于尼泊尔的君主把唐朝使臣被抢作为一件大事情对待。但是恐怕其实哪怕王玄策不被抢,吐蕃和尼泊尔一样要出兵干涉中天竺的政变。

李世民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也是体现了明君的一面,他应该是看出了这次战争中给唐朝使臣报仇的成分基本属于搂草打了个兔子——顺带的,但是这件事情却可以作为唐帝国对外交往中的正面部分计入史册,所以对王玄策只是适当嘉奖,奖的是辛苦而不是功劳。

user avatar

王玄策打的不是整个印度,而是打的中天竺(印度的一部分)。中天竺不强、但是也不弱,绝不是什么小破国村长。中天竺在印度境内的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当时中天竺还出动了数万军队与王玄策作战,根本不是什么聚集群落,而是国家。以当时天竺进攻给唐朝的大量财物,以及王玄策攻破的众多城来看,中天竺、东天竺绝对是国家,而且不弱。只是因为过于遥远而不被当时的唐朝人关注而已。

东天竺可是动辄拿出牛马三万、弓、刀、宝缨络给王玄策。单是一个菩提寺主都能动辄送给王玄策宝珠、大珍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宝塔一、佛印四;同时送给王玄策使团的普通成员每人华氎十段。


如果王玄策不打天竺。那么天竺更无法成为吐蕃的后顾之忧。注意,在王玄策打天竺之前,是天竺的反唐势力先上台控制了天竺、天竺先反唐、袭击王玄策使团。

如果王玄策不打天竺,那么天竺就会继续被天竺反唐的势力控制,将来吐蕃与唐朝开战的时候,天竺就会成为吐蕃的助力。

事实是,天竺的反唐势力上台,然后王玄策攻灭了天竺的反唐势力、使得天竺的亲唐势力上台控制天竺,之后天竺长期称臣关系。数十年后吐蕃与唐朝开战的时候,天竺也是站在唐朝这边的。

其实,王玄策是用从唐朝下属藩属国吐蕃与泥婆罗征到的兵,去打败了之前已经被天竺反唐势力控制的天竺,使得天竺亲唐势力控制了天竺,使得此后天竺长期称臣于唐朝。

王玄策用从唐朝下属藩属国吐蕃与泥婆罗征到的兵,攻灭了后世可能帮助吐蕃的势力。



贞观年间,唐朝没有要联合天竺压制吐蕃。王玄策去天竺并不是为了联合天竺对付吐蕃。王玄策出使天竺时,已经是松州之战以后,吐蕃松赞干布已经表现的很恭敬,吐蕃松赞干布认怂、送厚礼、称臣于唐朝,承认了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而且唐朝控制着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压制着吐蕃。任何人都看不出有联合天竺对付吐蕃的必要。 何况,天竺与吐蕃隔着喜马拉雅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统一的天竺也无法牵制吐蕃。而且当时天竺处于分裂内讧衰弱状态,天竺根本无力牵制吐蕃。

(在王玄策之前,天竺已经是分裂内讧衰弱状态。)

征战天竺获得的财物与战利品,大部分被送给了唐朝。

……………………


天竺各国送了大量财物给王玄策使团,准备进贡于唐朝。阿罗那顺取得中天竺权力,派兵攻打王玄策使团,劫掠了天竺各国给王玄策使团的财物。然后王玄策到吐蕃征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这些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吐蕃兵跟着王玄策打进中天竺,然后吐蕃很快就返回了,吐蕃没有控制恒河平原。
王玄策在天竺的征战,其实是维护了唐朝的权威。


其实王玄策的行动的个人倾向并不强烈,不是夹私报复,而是维护了唐朝的权威,做的很恰当,根本没有为他人做嫁衣。当时吐蕃没能占据恒河平原。要说的财物,那王玄策带回的财物很多,非要说为他人做嫁衣、那么就是吐蕃为他人做嫁衣了。

要说狐假虎威滚雪球,那是王玄策借助唐朝的权威、威信、号召力。是吐蕃、中天竺被消费了。

至于拿什么伊朗维和军指挥官、美国人、阿拉伯类比,是完全荒谬的。要打比方,那么应该是就比如美国维和军指挥官找的以色列人,在阿拉伯用兵,恨谁谁倒霉,而且战后实际战果得到了油田、控制了石油定价,外加阿拉伯解放者称号。




另外有段记载值得注意,

《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

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注意这里的“诣阙”。这意思是王玄策送到长安以诣阙的俘虏有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

既然已经诣阙了,有长安那么多人见证,这应该就不是史书的夸大了,而确实是不小的胜利。

至于为什么王玄策没有在唐书立传,应该是因为唐朝对中天竺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东突厥、薛延陀、西突厥、高句丽等的重视程度,唐朝不认为中天竺是多么强大的力量,所以不太重视王玄策的功劳,留下的记载不多,后世写书也就没有给王玄策立传。


李世民是病死的,不是死于吃丹药。

关于李世民与丹药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事是史料记载的,李世民重病,吃任何药都没有效果,然后李世民才开始吃丹药,仍然没有任何效果(没有好效果也没有坏效果),最后李世民是病死的,不是死于吃丹药; 第二种是出自进谏者自己声称李世民死于吃丹药,但是唐朝的进谏者有为了进谏而虚构、伪造事情的习惯,所以这种说李世民死于吃丹药的说法不可信。第三种是史料记载王玄策带回的僧人方士根本还没有造出丹药的时候李世民已经病死了,更说明李世民不是死于吃丹药,而是病死的。

何况,如果李世民是死于吃王玄策带回的僧人方士做的丹药,那么为了维护皇家脸面必然会杀了那僧人方士与王玄策。 但是实际上不但没杀,而且没有任何处罚,既没有降王玄策的官,也没有杀那僧人方士,还把那僧人方士放走了。(真要是吃他们的丹药死的话这岂不等于是纵容他们回去声称是吃他们丹药死的。)显然,事实是李世民不是死于吃丹药,而是病死的。

user avatar

没有自己的传,自身的品级也没有多高。

印度列国一群战五渣,何况王玄策还是借的兵。

只能说胆气过人,身为大唐使节使命感很强。

个人军事才能只凭印度几场战役不好评点,毕竟非人力因素太多。

后面也没有领兵打过仗,所以实在不好判断。

外交使节方面到是可圈可点,没有堕了我大唐的威风,宣扬了我大唐国威。

但放在现在就是干涉他国内政,置我方与印方亲密合作达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不顾!

user avatar

揍印度能不能叫强,还真是一个问题。

从印度方面看,王玄策的确比较强,

但从大唐方面看吧,王玄策实力就很一般了。

当时统治印度北部的是戒日王朝,还算是印度历史上比较强大的王朝吧。

戒日王一生南征北战,象不卸甲,基本统一了印度北部,在印度的历史上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王玄策打天竺,《资治通鉴》里只用了225个字,大概意思是,公元647年,李世民让王玄策为大使、蒋师仁为副手出使印度。

王玄策,生卒日期不详,河南洛阳人,以前干过啥事,不详。蒋师仁,生卒日期不详,哪里人不详,以前和之后干过啥不详。

结果他们还没有到印度,戒日王就挂了,国内就出现了骚乱。戒日王手下的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了。

这本来和唐朝没啥关系,但是阿罗那顺脑子抽搐了,竟然派兵打了王玄策一顿,王玄策带的30多位随从全部被擒,只有他和副手蒋师仁跑到了吐蕃。

回到吐蕃后,王玄策越想越生气,觉得被印度打,实在是太他娘的丢人了。

于是,王玄策就利用大使的身份向吐蕃借了1200精兵,泥婆国(今尼泊尔)借了7000多名骑兵,带着两国联军就杀了回去。

公元648年5月,王玄策率军开始攻打阿罗那顺所在的茶镈和罗城,双方激战三天,印军被杀3000多人,溺亡近1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

王玄策副手蒋师仁率军在后面一通猛踹,阿罗那顺收集残余力量回军再战,结果被蒋师仁打得大败,并将他给生擒了。

阿罗那顺的老婆和孩子,带着剩下的印军继续跑,蒋师仁在后面继续追。在乾陀卫江双方再次发生激战,蒋师仁再次大败印军,并生擒了阿罗那顺的老婆和孩子,和12000多其他俘虏,让他们一家人在狱中团聚了。

于是,印度国内大惊,共有580多个城邑和部落先后投降了。

从开打到灭国估计也就半个月,你都没反应过来,这个国家的大王、王妃、王子就被擒了,国家就被灭了。真的是一路上势如破竹,一吃呵成。

戒日王几十年象不解甲才完成的事业,被王玄策几个月就完成了。

对于三哥来说,这的确很牛很牛。

但对于大唐来说,至少李世民没觉得他有多强。

王玄策把阿罗那顺一家人和几万俘虏、牛马押回长安后,李世民只是让王玄策做了个从五品的朝散大夫。

五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从五品大概就是名义上的市长吧。当时唐朝有几百个市。

从几千年的历史上看,印度这个国家的武力值,在亚洲就是垫底的存在。

汉朝揍匈奴,匈奴揍大月氏,大月氏揍印度,大月氏在印度建立了贵霜帝国。

唐朝揍突厥,突厥揍印度,突厥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

明朝揍蒙古,蒙古揍印度,蒙古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所以,你说王玄策到底强不强呢?


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梁山微木说历史

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

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24史一点一滴的书写下来。

其它回答与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怒马鲜衣,孤身复仇:王玄策的传说与真实提到王玄策,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一个在异域战场上搅动风云,以寥寥数人横扫千军的传奇人物。他孤身一人前往印度,遭遇变故,却能在异国招募到数万大军,最终灭亡一个国家,这种魄力与能力,简直是史书中的“孤胆英雄”模板。那么,历史中的王玄策,究竟有多么强大?他的辉煌背.............
  • 回答
    说起王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怕不是那个在诸葛亮嘴炮下肝吐血的《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但历史上真实的王朗,可不是那么好“喷”的。他是个十足的实干派,官运亨通,也是个有眼光、有远见的士族代表。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个被演义“歪曲”了的王朗。王朗,字景兴,出生在东海郡(大概在今天的山东南部沿海一带)。这.............
  • 回答
    关于桃太郎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桃太郎并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起源于民间传说的故事人物。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像探究某个真实存在过的战国武将或者幕末志士一样,去翻阅史书、查看文献,找到关于“桃太郎”本人的具体记载、生平事迹、或者他留下的真实物.............
  • 回答
    在真实历史中,曹丕确实曾对自己的兄弟们采取过严厉的措施,并且杀死了一些兄弟。而关于曹植得以幸免的原因,虽然“七步成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但历史真相远比这复杂,并非仅仅因为这首诗。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曹丕和他的兄弟们,以及“七步成诗”的真实历史背景: 曹丕杀害兄弟的真实情况曹丕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
  • 回答
    《隋唐英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英雄传奇的集大成者,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很多都让人热血沸腾。不过,就像很多精彩的民间故事一样,它也是混合了历史真实、历史人物的影子以及纯粹的艺术虚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里面哪些是真材实料,哪些是添油加醋,哪些又是完全凭空创造的。 真实历史人物,站得住脚的!首先.............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那可是仁义的代表,是匡扶汉室的明君胚子。这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头,那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要是真较起真来,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跟史书里头记载的那个刘备一对比,嘿,那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这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有啥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
  • 回答
    《权力的游戏》这部史诗般的奇幻巨作,虽然设定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但细究其间,你会发现无数的桥段和人物都深深烙印着真实历史和古老神话的痕迹。这正是其魅力所在,让观众在虚幻的史诗中找到共鸣,仿佛能触摸到遥远过去的脉搏。一、玫瑰战争:兰尼斯特与史塔克家族的权力博弈最明显也是最被广泛提及的历史参照,莫过于兰尼.............
  • 回答
    说实话,电影《战马》里英国骑兵仅凭马刀就对德军阵地发起冲锋,这场景虽然在银幕上极具视觉冲击力,也让人热血沸腾,但从真实历史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太符合一战时期的实际情况。咱们得把时间线捋一捋。电影《战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1914年到1916年这个阶段。一战,尤其是西线战场,最显著的.............
  • 回答
    在探索宇宙漫长而又充满奥秘的历史时,一个核心的问题常常萦绕在科学家和哲学家心头:真空中的光速,那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宇宙速度上限,是否自宇宙诞生之初就恒定不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理解“真空光速”的含义。这个数值,通常用字母“c”表示,精确地被定义为每秒299,792,458米。它不仅仅是光行进的.............
  • 回答
    要说《真三国无双》里的左慈,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名号,游戏里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股仙气儿,法术层出不穷,给玩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位神秘莫测的道士,在真正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呢?答案是:有,而且历史上的左慈,比游戏里还要传奇得多!不过,要详细说他,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历史上的左.............
  • 回答
    “儒家就是工具论”——这句口号,在不少关于儒家历史评价的讨论中,就像一把出鞘的剑,总能被一些“儒粉”拿出来,用来“切割”儒家与历史上某些负面现象的联系。他们似乎想借此宣称,儒家本身是无辜的,是后人将其“异化”成了压迫的工具,就好比刀,本身是用来切菜的,但也可以被用来杀人,责任在使用者,而非刀本身。那.............
  • 回答
    关于黄继光、邱少云和雷锋,这三位都是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和传颂。很多人会好奇,在真实的战争和生活中,真的存在过这样的人物吗?他们的事迹是否如宣传的那样完整无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黄继光:堵枪眼黄继光,一位朝鲜战争中的特级战斗英雄。他的事迹广为人知,是在一.............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无数古装剧的片段,从飘逸的长裙到锃亮的铠甲,从精美的头饰到考究的妆容。那么,这些我们熟悉的古装,究竟有多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呢?说实话,这真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考据、艺术创作,甚至观众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历史的“真实”本身就.............
  • 回答
    生活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却又透着一股子无奈的黑色幽默真事儿。有时候,命运开的玩笑比最离谱的剧本还要精彩。就说我一个远房亲戚吧,人称“老马”。老马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个能让他安享晚年的舒适的家。年轻时候他在国企上班,工资不高不低,攒了些钱。终于等到单位分房,他激动了好几年,把家里所有积蓄都填进去.............
  • 回答
    当然存在。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陆上对原住民印第安人和非洲被贩卖来的奴隶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一段真实而黑暗的历史。历史课本中描述的“奴役印第安人”和“贩卖黑奴”现象,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构成早期美洲殖民史和社会结构的核心部分。我们先来说说“奴役印第安人.............
  • 回答
    《武林外传》里的免罪金牌,那玩意儿在咱们正儿八经的历史上,还真就没有这么个具体的东西。你想啊,剧里那个金牌一亮,多少恩怨情仇都能一笔勾销,这想想就跟开了挂似的,不太像咱们历史老人家的风格。不过,要说这“免罪”的概念,倒也不是完全没影儿的事儿。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自然得有一套赏罚分明的体系,但有时.............
  • 回答
    《教父》系列电影之所以能成为影史经典,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意大利黑手党真实世界的生动描绘,但这些角色是虚构的,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维托·柯里昂 (Vito Corleone)维托·柯里昂,那位睿智、冷酷又极具魅力的“教父”,他的原型被认为是弗兰克·科斯特洛 (Frank Costello)。科斯.............
  • 回答
    《教父》这部史诗般的黑帮传奇,虽然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鲜活的角色深入人心,但需要明确的是,片中绝大部分人物,包括那标志性的维托·柯里昂(Vito Corleone)和他的儿子迈克尔·柯里昂(Michael Corleone),都不是基于某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简单复刻。相反,作者马里奥·普佐(Mario.............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Fate》系列中“吉尔伽美什”这个角色最核心、也最常被讨论的争议点。简单来说,金闪闪(也就是Fate系列中的吉尔伽美什)在《Fate》系列中的设定,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吹”了,以至于远远超出了他在真实人类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实际地位。不过,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吹”,以及.............
  • 回答
    全面战争系列游戏,这帮以宏大战场和细致历史还原著称的策略游戏,总能让人沉醉其中。玩过几作下来,我确实也体会到它在历史真实性上,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致,也有让人忍不住想吐槽的“艺术加工”。最符合历史真实的地方,我感觉体现在几个层面: 战略层面的宏观把握: 这一点是全面战争系列最核心的魅力所在。游戏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