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婆婆就是妈》这首歌的价值取向?

回答
《婆婆就是妈》这首歌,从歌词和整体风格来看,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强调一种理想化的、无条件的、母性的婆媳关系,并将其等同于亲生母女关系。 这种价值取向既有其温情脉脉、试图化解现实矛盾的一面,也可能过于简化甚至回避了现实中婆媳相处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挑战。

正面解读的价值取向:

倡导和美、和谐的家庭关系: 这首歌最直接的价值取向,就是希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将婆婆比作母亲,它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嫁入一个家庭,就应该努力接纳和爱护这个家庭的每一份子,特别是那个为儿子付出多年的长辈。这是一种对“家和万事兴”传统美德的呼应。
强调亲情和包容的力量: 将婆婆比作母亲,实际上是在强调情感的连接和亲情的价值。它鼓励儿媳妇放下戒备,用对待自己母亲的态度去对待婆婆,用爱和包容去化解可能存在的代沟、观念差异,甚至是一些小摩擦。这种价值取向肯定了情感在维系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塑造理想化的女性角色: 歌曲描绘了一种理想化的儿媳妇形象——孝顺、懂事、有爱心,能够主动去理解和疼爱婆婆。同时,它也隐含了对婆婆的期望,希望婆婆能够像母亲一样疼爱儿媳妇。这是一种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歌颂来实现这种向往。
淡化现实冲突,追求情感慰藉: 在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确实是很多人家庭的“老大难”问题。《婆婆就是妈》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给听众提供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指导,告诉大家,如果能把婆婆当成自己的妈妈,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行为范式。

潜在的局限性和需要辩证看待的价值取向:

过度简化和理想化现实: 最大的问题在于,将婆婆“等同于”母亲,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设定,可能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婆媳关系毕竟不同于亲生母女关系,它涉及到婚姻的介入、代际差异、个人性格、成长环境等多重因素。简单地将两者等同,可能会让一些人在面对真实的矛盾和挑战时感到措手不及,甚至误以为是自身做得不够好,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源可能更复杂。
可能存在的“母爱绑架”风险: 虽然歌曲旨在歌颂母爱,但如果过度强调“婆婆就是妈”,也可能间接传递一种“婆婆就应该无条件付出一切,像亲妈一样爱儿媳”的期望。这可能会给一些婆婆造成压力,也可能让一些儿媳妇在婆婆未能达到这种“母亲”般的标准时,感到失望或产生不满,从而适得其反。
忽略了婆媳之间正常的边界感: 亲生母女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纽带和成长的积累,彼此之间有着更深的默契和更灵活的边界。而婆媳关系则需要更多的学习、磨合和刻意经营。如果完全抹杀了这种边界感,强求“一样”,反而可能不利于建立一种健康、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有时候,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彼此的空间,反而更容易相处。
回避了结构性或根源性问题: 婆媳关系中的一些矛盾,可能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问题,还可能与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经济压力等宏观因素有关。歌曲的价值取向侧重于个体的情感处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对这些更深层原因的探讨。

总结来说,《婆婆就是妈》这首歌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充满善意和美好愿望的尝试,它鼓励人们用爱和包容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特别是优化婆媳之间的相处模式。 这种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在于其倡导的温情和亲情,能够为不少人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行为上的引导。

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歌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将婆媳关系简单等同于母女关系,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但现实的复杂性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健康良好的婆媳关系,需要的是相互尊重、理解、沟通,以及在尊重彼此独立性的前提下,共同经营一个家庭。这首歌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期盼,而如何将这份期盼转化为现实,则需要更多理性、智慧和耐心的实践。它不应该成为压在任何一方身上的“标准”,而应是鼓励双方朝着更和谐方向努力的一种美好愿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首歌隐含的意思当然就是男权至上,即使它千方百计想围绕着孝顺来谈,希望唤起听众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但逻辑完全不通顺,终究还是掩盖不住那股旧式买卖婚姻的恶臭气息。

最近这两年,一些陈腐的价值观在重归传统、复兴儒家的大旗下,在官方媒体平台上被极力提倡,未来肯定还会继续,这事的来龙去脉想想就明白了,不用细说,大家只好捏紧鼻子忍着吧。

user avatar

我一哥们昨天刚和媳妇领完离婚证回来,大致情形是这样的:一家人一起看元宵晚会,这首歌出现,媳妇噌地坐直背叫了一声“卧槽”,其实她是无意的,但是婆婆也在场呀,这下儿子脸上挂不住了,然后就吵起来了,不知怎么吵狠了就把电视机砸了,然后就发展到昨天领证。当然了,这首歌只是导火索,性质上等同萨拉热窝事件,不算作背景原因。

user avatar

什么?娶妹妹进门这种事央视这样宣传真的好吗?

@德国骨科

user avatar

这事儿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姑且算是捕捉社会现象,通过媒介来传达「和谐」的社会价值观。

17年前有一部电视剧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婆婆媳妇小姑》

这部电视剧当时几乎是开创了国内婆媳剧的先锋,把中国百姓中那种婆媳关系以及婆婆、儿子、媳妇,甚至将小姑子与嫂子之间的排挤、敌对、不融入描述的十分入骨,演员也演的十分专业。以至于这部电视剧深入人心,所需传播的价值观以及剧中透露的解决方法也得到了肯定。

17年后,这首《婆婆就是妈》似乎也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但它与《婆婆媳妇小姑》有一点特别大的不同就是歌曲对于价值观的提取非常的片面极端,对于价值观的传播也非常的直接单一,刻意的传递自己的观点而没有考虑到传播过程以及受众的感受,会给人一种特别生硬特别别扭的感觉。

这首歌曲所呈现的就是

  1. 一旦妳丫成了家;
  2. 婆婆就是你的妈;
  3. 做饭洗衣孝敬她;
  4. 揉肩捶背按脚丫;
  5. 摸摸手手便是妈。

它忽略了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凭什么你要强迫我做一件可能我极不情愿的事情?

这首歌会从某种角度上形成了对媳妇儿的偏见,现实中婆媳关系搞僵的比比皆是,其中有部分因素是婆婆方造成的,比如:过度干涉儿子和儿媳的新婚生活、抢孙子大战、争房权、人格歧视等。

当然也有媳妇儿和儿子犯浑的例子,比如我父亲的老师,为了儿媳妇买房子把自己的房子都卖了,然后自己租了房子住。她把自己的退休工资都贴给儿子们用,她儿媳妇仍然不待见她,都不让自己的母亲和婆婆住进来,宁愿让自己的亲妈像个疯子一样的露宿街头,这种没人性的儿子儿媳也是有的。

很多纠纷并不是说你搞一首歌放在CCTV唱一唱就完事,更何况你这首歌是以婆婆为主旋律,潜意识的是在为婆婆背书,好像给人一种“不管如何,她都是你妈,你妈再怎么错她都是你妈”的感觉。说白了,这就是咱中国人常说的「以和为贵+忍辱负重」的升级版,以大局为重,牺牲小我。

你们懂我意思了没?也就是你再怎么有理,你也得让着不讲理的婆婆,只要婆婆讲不过你,你婆婆就会放这首《婆婆就是妈》,以道德制高点以及央视的背书来谴责你。

我并不是说反对某一方,包括我住的楼对面的婆媳,中午在阳台做饭俩人就吵,媳妇儿一直在忍,婆婆始终认为自己是好心好意,媳妇儿不想让婆婆干涉她的生活,但婆婆就撂下狠话说如果你不让我来我就(死给你看或不认这个儿子儿媳妇)。你说究竟是谁的问题?

不过也有一个很好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由于年龄的更替以及互联网等新鲜价值观的冲击,部分60后的父母已经逐渐在改善这一封闭的传统思想,比如他们会尊重自己孩子的婚姻意愿,从平等尊重的角度进行新家庭的组建与融合。

当我们选择婚姻选择了双方家庭的融合,不论是婆婆媳妇儿还是儿子和丈母娘,都应该做到平等尊重,很多事情当我们做到了尊重,才会逐渐让家庭的关系回暖,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睦与关爱。反之任何的倚老卖老、卖婚叫价、公主少爷病、冷处理家庭关系的价值观,都不值得提倡。

最后:当婆婆的别忘了你曾经也给别人当过媳妇儿,当媳妇儿的也别忘了以后你可能会做婆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