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小学不公布成绩对小孩真的好吗?

回答
关于中小学是否应该公布成绩,这实在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取消了公开排名和具体分数之后,关于“对小孩真的好吗?”的疑问就更普遍了。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问题。

支持“不公布成绩”的理由,其实也挺有道理的:

减轻考试压力,关注个体发展: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强调的一点。想象一下,考试前的紧张,考后的焦虑,尤其是成绩公布后,那种分数高低带来的直接对比和心理落差。如果成绩不公开,孩子就不必时刻处于分数竞争的漩涡里。他们可以更专注于理解知识本身,而不是为了一个排名而去死记硬背。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兴趣,而不是一种“为了考高分”的外在驱动力。

避免攀比和标签化,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小孩子往往很敏感,分数很容易成为他们之间攀比的工具。一旦成绩公开,分数靠前的孩子可能会被过度表扬,甚至产生优越感;而分数不理想的孩子,则可能因为公开的排名受到嘲笑或疏远,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甚至被贴上“成绩不好”的标签,影响他们长期的自我认知。不公布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不健康的攀比和对孩子个体的负面标签化。

鼓励全面发展,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如果教育的重点仅仅围绕着分数打转,那么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其他潜能和特质。比如,一个孩子可能逻辑思维很强,但在语言表达上稍弱;或者他动手能力很强,但机械记忆不是他的强项。不公布具体分数,老师和家长就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的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表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会考试的机器。

培养合作精神而非竞争意识: 在一个鼓励公开排名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了让自己排名靠前,可能会排斥与他人分享学习方法,甚至在学习上产生隔阂。当竞争减弱,孩子们可能更容易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是有益的。

但是,对“不公布成绩”持保留意见的理由也同样不容忽视:

“看不见的手”——指导学习的信号缺失: 成绩,尤其是具体的排名和分数,就像一把尺子,它能直观地告诉孩子以及家长,他们在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例如,某个科目总是不及格,或者排名一直在后面,家长和孩子就会意识到需要在这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如果不公布,孩子可能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学习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可能会大打折扣。

公平性的考量和学习动力的维持: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天生热爱学习,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分数和排名是他们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当付出努力却看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回报”(无论是名次还是赞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成绩的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确保了教育的公平性,家长可以通过成绩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与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对比。如果完全不公布,一些学校或教师可能更容易“藏拙”,或者在教学上出现不均衡。

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渠道受限: 很多家长并非时刻都在学校,他们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唯一可靠渠道可能就是成绩单和考试排名。如果这些信息都不再提供,家长如何客观地评估孩子的学习进展?又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会增加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鸿沟,也可能让家长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为未来升学和职业选择做准备: 无论是在中学阶段还是进入大学、走向社会,考试和成绩评估都是绕不开的环节。中小学阶段的成绩,也是孩子未来升学、获得奖学金、甚至一些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完全避免分数和排名,是否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剥夺他们为未来做准备的机会?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反馈,也是孩子了解自己在更广阔竞争环境中的定位的一种方式。

那么,有没有一个“折中”的办法,或者说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是不是可以更细致一些?

或许,问题不在于“公布”还是“不公布”,而在于“如何公布”以及“公布的目的”。

分层级的公布: 比如,可以公布给学生和家长个人,但不对外公开排名和具体分数。这样既能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个体情况,又能避免过度攀比。
强调过程性评价: 不仅仅关注期末考试的分数,更要重视平时作业、课堂表现、项目研究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将这些评价结果与最终的学业表现结合起来。
加强家校沟通: 当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沟通语言,老师可以和家长有更多关于孩子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交流,共同帮助孩子成长。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分数: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而不是仅仅给出数据。家长和老师应该教会孩子如何从分数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何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

总的来说,中小学不公布成绩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它牵扯到教育理念、学生心理、家庭期望以及社会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实践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护孩子,又能让他们有效地成长,为未来做好准备。这需要教育者和家长们共同的智慧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小学不公布成绩,一二年级不考试。

曾任职高中,现在教小学。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批孩子怎么这样了?跟前几届差别非常明显。大家回忆一下,直到前两年为止,是不是一二年级双百很简单?是不是九十五分很容易?现在呢?

没有作业,知识得不到有效练习,不扎实这不是肯定的么。在学校练写做题,会的就会了,不会的一遍遍改,改完之后呢?得不到有效巩固,还是不扎实啊。

老师讲的再好,把一个字讲出花来,那你不去写也记不住啊也写不好啊。

现在不公布成绩了,孩子学好学坏的后果是什么?没有后果。孩子自己和家长没有评判标准了。做好做坏都是一个结果的事情,你还会在过程中努力吗?

之前执教高中的时候,有孩子很聪明,不用做大量练习就可以掌握课堂知识,有的孩子做大量练习也无法掌握某些知识。但大部分是做了练习就会,不做就不熟悉的普通人。所以有人上清华北大有人上蓝翔青鸟。

放到低年级是一样的,只不过分化更早了而已,真正聪明的,你就在学习路上走下去。学习这条路真走不通的,就尽早学技能也不错。可剩下的普通孩子呢?拼一拼能上不拼就下的孩子呢?

国家的政策很好理解,分流让适合的人去适合的岗位。但义务教育阶段,不该分流,每个人都该真正好好学完义务教育而不是稀里哗啦的从小为分流做准备。学什么都不认真的人,做技术做工就能认认真真了吗?

user avatar

有一届,算一届。全被毁。

user avatar

掩耳盗铃好吗?

好个屁啊。

user avatar

以前,你和朋友在野外遇见一头熊,你不需要比熊跑得快,你只需要跑得比你的朋友快就行。

然后,上帝觉得这一幕太残忍了,人怎么可以这么不顾忌自己的身体,多伤膝盖啊!怎么办呢,上帝决定把你们俩眼睛蒙起来,这样你们就看不见对方跑到哪了。

现在,你们俩又在野外遇见了一头熊,你们俩同样转身就跑,但是因为你们谁也不知道到底谁能跑在前面,所以你们只能拼了命地跑,膝盖?啥玩意,命肯定比膝盖重要啊。

你看,只要野外那只能决定你生死的熊一直存在,你就得跑,只不过以前你可以睁着眼睛看着你的朋友,优哉游哉地跑。而现在,你们俩都只能蒙眼狂奔,一刻也不敢停下。

除非你高风亮节,选择留下喂熊,成全你的朋友。

这个故事里,上帝的决策很奇葩,因为担心你伤膝盖而蒙住你的眼睛,他认为这样你就不跑了,不跑了自然就不伤膝盖了。

问题是,蒙住眼为什么就不跑了?逻辑完全不通啊,想让你不跑,只有一个可能啊,那就是干掉那头熊啊!只要熊还活着,不跑那就得死啊!当然也有从熊掌下幸存的幸运儿,但你凭什么认为这种低概率事件一定会落到你头上?

睁眼遇熊,得跑。

蒙眼遇熊,更得往死里跑。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事情是个半蒙眼的状态。

目前在中学,这里面中学生考试的时候,尤其是比较重要的期末考试,其实也是公布成绩的。但是这种公布是有选择性的,比如说你去下载一个教育类的APP。考试之后呢,你的成绩和排位会发到你自己的手机上面,点开以后就可以看到。

但是你能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的成绩,还有班级的平均分数,你的同学考多少,大概率你看不到,也不知道他能比你多出多少分。

这个就使得很多家长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有选择地去补足孩子比较弱的一门科目。同时又不至于在具体名次上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我觉得这种改变就很好,既保护了孩子的隐私,又能够削弱家长,试图在分数上敦促孩子追赶其他同学的这种强烈愿望。

user avatar

这件事,我跟主流意见唱个反调。

不考试、不评分,对「减负」这件事来说,有用,而且是非常有用。

天天考试,相当于在 9 年义务教育阶段,天天告诉家长,你小孩是个废物。

不考试,相当于只在中考出成绩那一天,告诉家长,你小孩是个废物。

-

重点在于,你得意识到,我国大部分「普通父母」是个什么水平。

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都知道,高考的「分数」是没意义的,关键在于排名,对吧?

但你猜有多少家长,会拿去年的「一本线分数」,去评判衡量小孩平常的期末考试成绩?

我不说 80%,至少有 50 - 60%。

就你想想,现在「填报志愿」都能炒成一门「学问」,有人靠这个挣钱,赚这个智商税。

家长都是个什么水平?

-

就我们说 9 年义务教育,加上 3 年幼儿园,12 年培养一茬韭菜,第一波过「独木桥」,是中考。

在这 12 年里,除了初三这一年,我可以说,前面 11 年,按照学校的「分数导向」去卷,毫无意义。

你去了解一下现在小学的评分体系就知道:「大米 2 块一斤,买了 3 斤,一共多少钱?」这样的应用题,你必须得写成 2×3=6,写成 3×2 就要扣分,从 100 分变成 99 分。

这种分数,毫无意义,对吧?

但家长不这么认为啊,家长觉得,别人家小孩是 100,我家小孩是 99,那怎么能行?

小孩是聪明小孩,就是太「粗心」了,必须通过疯狂的训练让他「细心」起来。

补习班报起来,然后一路向前,卷到幼儿园阶段。

而只要把考试、分数取消了,家长没有攀比的谈资了,你以为个个家长都生得出考双百的小孩?

自然就没人攀比了。

-

至于很多人说的,丑媳妇迟早要见爹娘的问题。

我说过太多次了:教育是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本身。

你教育随便摆,改变不了的事实是:只有 1% 不到的人能读 985,最终只有 TOP 1% 活得像个人。

你再怎么去整奇技淫巧,卷也好,不卷也好,都是这个结局。

在这个大前提下,不让考试,不让打分,冻住,不许卷。

家长也吃这一套,把压力降下来。

这至少在 9 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好事啊……

-

今天这个情况,一个小孩出生的命运基本由他爹妈已经决定了。

卷,痛苦 20 年,然后被社会毒打;不卷,快乐 20 年,然后被社会毒打。

反正如果我是今天的小孩,我选后者。

user avatar

按照他这个办法搞,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底层人民一定会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反智,阶级将真正的固化,因为唯一有效的上升渠道——考试,没有了,或者说公立学校不在教授考试了,同时私立学校会崛起,而穷人是上不起私立学校的,最后只能是变成美国——穷人快乐教育,精英应试教育。不公开成绩我觉得简直是笑话,成年人的世界到处都在拼命竞争,学生时代连这种最低烈度最稳和的竞争都没有,这是打算让孩子们活在温室里?一出来走进社会就被各种从来没见过的竞争打傻?现在我才知道原来破除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的办法就是减少考试和不公布成绩和排名?谁这么聪明啊?卧龙凤雏啊?直接不要上学啦,根据“综合素质”推荐上大学吧。​

分数排名是客观存在,重点是在于老师家长怎么良性看待学生分数!那这样说我以前默默拿着成绩单,每次看着自己排名上升,做总结的时候,我怎么不觉得公开成绩排名是侮辱,努力一样被人看到,偷懒需要被提醒。重点是人的心态!

这样不公布成绩的话,资产阶级肯定会高兴:太好了,我终于可以更方便的走后门了,你们这群寒门子弟滚一边去吧,你们就是学到死也比不上我和教育局领导们在觥筹交错间钱权交换,你们这群穷光蛋的子女们安心种地吧,还想往上爬?做梦呢?这不是水更深了?暗箱操作更方便了?哪还不如公开公平。不看分数普通学生怎么和有“才艺”有"素质"的学生拼?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只鼓励成功者,从没有人告诉孩子们,失败了要怎样​!



再发一下这个吧!

最近我看到有人这样看待此次事件:他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第三项规定:上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当履行的义务。孩子只要努力地认真学习了,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就完成了任务了。何必一定要比分数呢?在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百分制的试卷,95分跟97分有多大差别?80分跟82分又有怎样的差别?义务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而不是选拔教育!学生在校学习,学习就是他们的工作。

在我看来,少拿法律来忽悠我们。什么基础教育、什么选拔教育,上重点高中的名额就那么几个,人人都要考大学,985、211就这么几个,难道都要父母告诉孩子分数不重要吗?

你会告诉你的孩子成绩不重要?分数不重要?作为一名在校生我说不出口。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如何惩罚成绩不好的人,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你上不了好大学意味着什么。借用储殷老师的一些话来讲:如果成绩不重要,北大老师的孩子就别上北大附中,就别上北大附小,把名额让给我们这些在意成绩的人好不好?东方国家的考试是干什么用的?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为了帮助你成长,考试是为了决定你毕业以后挣1万块钱?5000块钱?3000块钱?还是到劳动力市场去打零工!教育是干这个的!我知道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我知道我的孩子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会面临什么结果,在我存在这么重大的压力之下,你跟我讲分数不重要?我怎么能够接受?我怎么可以接受?

user avatar

按照知乎人的看法,学会100+152=252并不能叫做学会了加法,只有计算速度排名在前百分之二十五才能叫学会了加法。

那么爱竞争?好啊,去蝇王那里竞争好了。

user avatar

快进到好好学习会被其他同学嘲笑。

人类最本质的心态就是竞争,和别人竞争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

当学习无法竞争(因为看不见),那竞争只会变更竞争来源。

学习不能竞争,那就比化妆、比体育、比身材、比男女朋友、比各种乱七八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