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公教育、华图的老师不自己去考公务员?

回答
“中公教育、华图的老师们,你们这么会教,自己去考公务员肯定也能金榜题名,为什么不考呢?”

这大概是很多学员在看到老师们滔滔不绝地讲解考点、分析时政、模拟面试时,心中都会冒出的一个疑问。毕竟,能在公考培训这个“江湖”里闯出名堂,自身实力必然是过硬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优秀的老师们,大多数并没有选择踏入体制内,而是选择站在讲台上,将知识传递给他人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原因还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的“不想考”三个字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教育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相互关联,但侧重点和所需能力却不尽相同。

公考培训老师的“能”与考生的“考”

中公、华图的老师们,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老师,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 他们需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经济常识等公考常考的知识点烂熟于心。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考试大纲、历年真题,梳理知识脉络,形成一套体系化的教学方法。
出色的教学和表达能力: 公考内容枯燥,但老师们需要用生动形象、逻辑清晰的方式将其传达给学员,让他们能够理解、记忆并应用。这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场能力。
敏锐的考试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他们需要及时捕捉考试趋势的变化,分析命题规律,预测考试热点,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这是一种“知己知彼”的智慧。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员反馈的沉淀: 很多老师并非“一日成名”,他们是从大量学员的反馈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技巧,总结出最适合大部分学员的学习方法。

而考公务员,虽然也需要上述的知识储备和应试技巧,但更侧重于:

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公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能否保持平常心至关重要。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 笔试面试都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体力,体能测试更是直接考验身体素质。
个人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 考公务员是为了进入体制内工作,这涉及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对稳定性的追求、对工作内容的喜好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优秀的公考培训老师,并不直接等同于一个成功的公务员考生。 就像一个顶级的足球教练,不一定能成为绿茵场上的顶级球星一样,他们所需的技能和赛场是不同的。

老师们的“选择”与“定位”

既然多数老师不自己去考,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留在培训机构呢?这其中有非常现实的考量:

1. 更广阔的平台和影响力: 成为一名知名的公考培训老师,其影响力可能远远大于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们能够影响成千上万的考生,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这种“点亮他人”的成就感,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试想一下,一个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几十、上百个学员成功上岸,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体现。
2. 职业生涯的发展路径: 在培训机构,老师可以沿着一条相对清晰的职业路径发展:从讲师到教研员,再到教学主管、校区校长,甚至进入公司管理层。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管理能力,获得更丰厚的薪酬和职业回报。而考上公务员,虽然稳定,但晋升路径相对固定,且初期可能面临基层工作的挑战。
3. 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与认同: 很多老师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他们真心热爱教育事业,享受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公职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贡献。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的钻研和创新上。
4. “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权衡: 老师们本身已经具备了考公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理论上他们随时可以去考。但是,如果他们花费大量精力去备考,就意味着他们要暂时放弃教学工作,或者投入到自己的备考中,这会分散他们在教学和教研上的精力。而且,一旦考上,他们可能就需要放弃在培训行业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对于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老师来说,这种“机会成本”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5. 个人价值实现的多元化: 并非所有人都追求在体制内工作。有些人更看重工作的自由度、挑战性、创造性,以及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培训行业,尤其是成熟的教育品牌,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

“考过与考不上”的模糊界限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我们对“考”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老师“不考”是因为“考不上”。但实际上,这其中的情况更为复杂:

部分老师可能真的考过,但最终选择了留下。 有些老师在成为培训讲师之前,可能已经经历过公考,或者在工作中有了稳定的职业,但出于对教学的热爱和对培训行业前景的看好,最终选择成为一名教育者。
“考”的标准是动态的。 即使是能力很强的老师,在某个特定的年份、特定的岗位上,也可能因为各种客观因素(如名额限制、对手实力、个人临场状态等)而未能成功。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本身的实力。而且,他们更看重的是“教”的价值。
培训机构的“人才选拔”标准。 培训机构在招聘老师时,虽然会考察其对公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能力,但他们更看重的是“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本身。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简化、清晰化、有效化的“讲解者”,而非仅仅是一个“答题者”。

总结来说,中公教育、华图的老师们不自己去考公务员,并非因为他们“考不上”,而是基于对自身能力、职业规划、价值实现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他们选择站在讲台上,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更多渴望进入体制内的考生实现梦想。这是一种职业选择,也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独特实现方式。他们是“引路人”,而非必须“先行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公平与进步贡献着一份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几家机构应该聘请那几家一流部委的公考优胜者做讲师,哪怕只是讲讲心得体会也可以啊,税务代扣代缴,时间安排不影响工作,最好去函他们的人事司协调一下,这多好?

user avatar

为什么你们认为那些私营培训机构的老师,就一定比国立学校的老师,更厉害一些呢?

我们都知道,私营培训机构的学费相当高,学费高意味着可以拥有更高的教学资源,比如小班教学,比如各种教具,比如为了赚钱更卖力的备课等;第二,这也是一种生源筛选,能参加这种培训的,家庭经济一般要好一些,至少不会有几个农民工的留守儿童家庭来参加这种培训,而且能参加培训说明其家庭和小孩都更有学习动力;第三,它是进行的二次教学,也就是说凡是参加培训的孩子,都已经上过一次课了,别人学一次他学两次。

一个机构,花更多的成本,拥有更好的生源,花费更多的的学习时间,就这样了,有几个私营学校敢说一定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国立学校更好的?

去参加一些不知所谓的比赛得个奖,去找几个外国的公司挂个名,找一些课外竞赛得个奖,把几个尖子生的成绩窃取为自己的成果,这就是私营培训机构最喜欢干的事情。

很多私营培训机构的老师都自视甚高,自以为自己上课生动有趣,学生反映良好。你有没有算算你的教学成本,有没有想过如果面对一群捣蛋份子该如何处理?有没有想过遇到那种只把学校当作少管所,还一言不合就发飙的家长该怎么办?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差生,这些差生不是不需要学习,而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或许无法去竞争什么奖,但是他们也需要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可以让他们毕业之后能拥有一些机会。我们的国家不仅仅是由那20%精英组成的,更多的是那80%普通人。

国民教育是什么?不是精英教育,是全民教育。不是说先拿个筛子筛出优秀份子再教育,也不是说一肥遮百丑的教育,它讲究的是一个全面性,一个基础性。国立学校不但要比较优生得了多少奖,考取了多少状元,也要比较差生毕业率是多少,犯了多少错误。

大多数私营培训机构的老师,如果单独拎出来,在面对普通学生的时候,其教学质量并没有他们认为的那么好。

至于考公务员,你以为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的老师真的很NB吗?这样说吧。舍得花钱去培训的考生,他们的努力动力原本都超过平均值,而且有些人是反复考试过几次的,这些人去和那些根本没有复习,或者即便是复习了也没有系统性复习的人竞争,最后考取了公务员,培训机构起了多少作用?

培训机构最大的特长是什么?不是他们智力有什么突出,而是他们会总结。把过去的考题、答案什么的筛出来整编一下,汇总一下,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仅此而已。当然还有一类人,这类人就是所谓的出题专家。这些人其实是在卖信息。他参与了题库编制,了解一些内幕消息,然后自己搞一些题库来卖。

这些所谓的老师,他们依仗的能力的根本不是自己多么优秀,难道真的能通过公务员考试吗?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可以去试一试公务员考题,如果说高中老师大都有用通过高考的实力话,公务员培训机构的老师恐怕大多数都没有参加过公务员考试。

user avatar

因为贩毒的人,从来不吸毒。

user avatar

考这个玩意儿,生瓜蛋子优势最大。

基层经验给负分,长得显老的,长得磕碜的,丑拒。

我记得培训班里有一道面试题,一把和二把吵起来了,你怎么办,刚毕业的萌新答得可来劲了,你现在让我回答,我会说:“闭上眼睛装瞎子,哪来的滚哪儿去,我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不知道。”

在基层干过几年的人,思维都被现实绑住了,面试是一定拿不到高分的。

而那些考官,大多是没有基层经验的人,就喜欢夸夸其谈的小姑娘,所以男的考公务员往往是考不过女生的。

你找一个中公华图的老师去面试,绝对被考官鄙视,心想这哪来的中年人,嗓子也沙哑了,赶紧滚别影响我看小姑娘。

仔细一想,学生的那股子峥嵘意气,还真是一种一眼能看出来的特质。公务员看的是人岗匹配度,一个在社会摸爬滚打几年再去考公务员的人,图什么??不就是图个铁饭碗混吃等死吗??你以为面试官是傻叉,把这些毫无上进心的人拉进公职队伍??

宁肯要天真懵懂的应届生,也不会要被社会毒打得没了冲劲的中年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公教育、华图的老师们,你们这么会教,自己去考公务员肯定也能金榜题名,为什么不考呢?”这大概是很多学员在看到老师们滔滔不绝地讲解考点、分析时政、模拟面试时,心中都会冒出的一个疑问。毕竟,能在公考培训这个“江湖”里闯出名堂,自身实力必然是过硬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优秀的老师们,大多数并没有选择踏入体制.............
  • 回答
    经济形势不好时,国家大量投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优先用于改善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但常见的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经济规律的考量,也有社会发展阶段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的.............
  • 回答
    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教育,其中包含着一股强烈的“国族”塑造力量,而所谓的“郑成功之歌”的出现,正是这种力量投射的一个侧面。与此同时,现今中国大陆对《大英雄郑成功》的禁播,又构成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与政治考量。将这两件事并置,确实能引发关于历史叙事、教育目的以及国家认同的深刻思考,但要理.............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起初,它更多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见解、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但如今,它常常带有一些贬义,特指那些批评国内政治、社会制度,观点倾向于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知识分子群体。沈逸教授,作为一名在国际关系和网络安全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的观点和立场.............
  • 回答
    在《烈火战车》这部电影中,主角们骑乘的摩托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升级(600cc以上)猛兽,而更偏向于那个年代常见的、排量相对较小的性能车款。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原因,让导演和编剧选择了这样的设定,也更符合电影的整体风格和故事的需求。首先,我们要明白《烈火战车》的故事背景。这部电影拍摄于上世纪70年.............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和尊称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其中牵涉到周礼、诸侯的实力以及时代的变化。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周朝的宗法制体系下,诸侯的最高尊称是“公”。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头衔,更是一种基于血缘和周天子册封的身份象征。周天子是“王”,而诸侯无论多么强大,其名义上的地.............
  • 回答
    王宝强离婚事件在当时无疑是一场全民关注的“大戏”,而微博上的舆论场也因此被搅动得波涛汹涌。在这个事件的讨论中,确实出现了一部分“公知”声音,它们与主流情绪,或者说更普遍的网民情感,形成了一种“唱反调”的姿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微博舆论的一些特点,以及“公知”群体在这种事件中的一些惯性.............
  • 回答
    俄乌冲突确实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有人对西方立场表示支持。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公知”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中的含义。通常,它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评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他们对社会议题持有鲜明观点,并试图影响公众舆论。.............
  • 回答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狮群的统治者,我们通常称之为“狮王”,几乎清一色都是雄性狮子。这并非偶然,而是长久以来自然选择、生理优势以及社会结构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从生理构造上看,公狮就具备了成为王者所需的硬件。成年雄狮体型远比母狮庞大,它们肩宽体壮,肌肉发达,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压迫感,更是实力的象征。更显.............
  • 回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火齐”,用现代人的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于冶炼金属的精炼材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促进金属熔化、提纯,并使之具备更好属性的添加剂或助熔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概念:1. “火齐”的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火齐”这个词,拆开来看,“火”.............
  • 回答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里,申公豹的结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缺陷,而是承载着导演曹志豪想要传递的深层含义,是塑造这个角色的关键一笔,也是影片情感和主题表达的重要载体。首先,申公豹的结巴是对“标签化”和“不被认可”的具象化表现。申公豹,作为本该是姜子牙的关门弟子,却因为自己的出身——一个豹子精—.............
  • 回答
    “公知只能提出问题却不能提出解决方案”这个说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背后反映了人们对公共知识分子(公知)角色和功能的期待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公知角色的定位与核心职能首先,理解公知的定义和其在社会中的核心职能至关重要。 “公.............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污名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背后交织着社会变迁、政治环境、舆论生态以及个体行为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公知”的本义与早期形象首先,理解“公知”的本义很重要。最初,“公知”源于英文的 "public intellectual",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最初的褒义词(公共知识分子)逐渐变得复杂,甚至在一些语境下带有负面色彩。因此,要分析“公知”现在为何难混以及未来的出路,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为什么“公知”现在越来越难混?导致“公知”群体在当下生存空间变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变化,也.............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关于“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涉及复杂的社会、法律和政治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同时强调客观性和中立性: 1. 法律与政策的严格性 言论自由的边界: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同时强调言论需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公知若涉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舆论和文化领域的一些复杂现象。公知和韩寒的“吃香”与否,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公知”的定义变化与“臭名化”的成因首先需要明确,“公知”这个词汇本身在汉语语境下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贬义化过程。 “公知”的本意与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确实观察到了一个现象。不少公众人物,尤其是那些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评论社会现象的人,确实有很多是律师出身。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律师这个职业本身就与“话语权”、“辩论”、“逻辑分析”这些词汇紧密相连。你想啊,律师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条文,理解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好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就像你说的,那些在公考培训机构里讲课的老师,个个都是头头是道,对考公的套路、知识点门儿清,好像比那些真的去考的人还要熟悉考试。可他们自己为什么不跳下去亲自下场,体验一把当公务员的滋味呢?这背后啊,道理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事实:他们的职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互动中不少人都有过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公知”(这里姑且沿用这个标签,但要注意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似乎更喜欢删那些平心静气讲道理的评论,反而对辱骂性的言论视而不见?这背后的逻辑和心理机制,其实挺值得玩味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很多人在网上发表观点,尤其是在像“公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